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与略写的作用。3.感受郑和与我国古代人民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
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弄清郑和下西洋的重大意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郑
和
远
航
1405年7月11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①开头点明了什么 ] [2] 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 [3] [②这句话交代了什么 ]
段导读:描写了送行的场面壮观、气氛热烈,交代了郑和远航的规模。
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六十二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每艘宝船长约148米,宽约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 [4] [③作者是怎样介绍船的 ]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段导读:具体介绍了船多、船大及船上的设备先进。
[5]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④这段话写什么 ]
段导读:概括介绍了郑和命令船队启航和船队启航时的气势。
船队出了长江口,驶过东海和南海,破浪西行。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⑤“递交国书、赠送礼品、友好交往”分别说明了什么 ]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⑥老百姓为什么惊叹不已 ]当时中国的丝绸、瓷器早就名扬海外,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这些产品,都很高兴,纷纷用香料、珊瑚(hú)、珠宝等去换取中国的土特产品。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中国客人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感情。
段导读:具体介绍了船队与各国君臣和百姓友好交往的情景。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⑦写船队遇到险境,能表现出郑和的什么精神 ]船队在归途中还遇到过海盗的袭击。郑和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命令军士们严阵以待。当海盗船乘着黑夜,偷偷摸摸靠近船队时,郑和的船队迅速将海盗包围起来。士兵们从大船上往下丢火把,将海盗船烧着了。海盗们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6] [⑧朗读这里时应注意什么 ]
段导读:介绍郑和是怎样镇定自若地战胜凶险的。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郑和第一次率领船队远航的情况。
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七次,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 [7] [⑨这句话写出了郑和出使西洋的什么成果 ]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鬓发全白了。这次航行,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 [8] [⑩“鬓发全白了”强调了什么 ]
段导读:交代了郑和出洋所用时间、次数、国家的数量,略写郑和最后一次出洋。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 [9] 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10] [这句有什么作用 ]
段导读:简要说明了郑和远航的重大意义及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第6、7自然段):郑和七次远航,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新词的含义。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1.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用简单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一 揭题导入
世界上出现过许多著名的航海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曾七下西洋,他的名字叫郑和。(板书课文题目)
你对郑和知道多少 说说看。
二 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交流,结合上下文理解自己不懂的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码头 派遣 仪器 魁梧 抱拳 赠送 扶老携幼 瓷器 脱缰野马 撕裂 范围 威胁
(2)指名读。
字音:“瓷”和“撕”是平舌音;“梧”声调是第二声,不是第三声。
字形:“拳”上半部分有两横,不是三横;“魁”字中“鬼”的“竖弯钩”要写得大一些,这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3)理解生字、新词的含义。
派遣:命人到某处做某些工作。
扶老携幼:搀扶着老人,拉着孩子。幼,小孩子。
镇定自若: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乱。
惊叹不已:不停地惊讶赞叹。已,停止。
严阵以待: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待,等待。
化险为夷:使危险的情况或处境变为平安。夷,平安。
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指导,纠正读音。
4.指导分段。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 (第1~5自然段。)
(2)课文的第6、7自然段又写了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和意义。)
5.同桌互读课文。
三 指导书写
1.撕:左右结构的字,结构要紧凑。
2.遣:半包围结构的字,“”要被“辶”包住。
3.码:左窄右宽。
郑
和
远
航
1405年
月11日——1433年
第一次
七次下西洋
在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描述郑和远航伟大意义的句子,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围绕问题自读、自悟、自我升华。
教学时,要注意抓住文中列举的数字,让学生通过这些数字体会远航船队规模之大,以及郑和七次远航历时的久远和范围的广泛。
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航行途中遇到的凶险来体会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这里应主要突出了“险恶”的教学,引导学生找出“呼啸、扑、撕裂”等关键词语,感悟郑和在远航中所遇到的凶险,从而更好地体会郑和的勇敢、机智、顽强。通过诵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再次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郑和的崇敬之情。
1.看拼音,写词语。
mǎ
tou(码
头) pài
qiǎn(派
遣) shān
hú(珊
瑚) quán
tou(拳 头)
zèng
sòng(赠 送) sī
liè(撕
裂) fàn
wéi(范
围) fú
lǔ(俘
虏)
2.读拼音,写汉字,再组词。
xié
sī
3.给下面的字换偏旁组成新字。
脆(诡)(桅)(跪) 歉(谦)(赚)(镰)
拳(卷)(眷)(券)
赠(增)(憎)(僧)
4.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雄伟(壮观) 浩浩(荡荡) (扶)老(携)幼
(惊叹)不已
(名扬)海外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严(阵)以(待)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课文第一部分写小标题。
2.初步了解详写与略写的作用。
3.感受郑和与我国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感受郑和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了解课文详写与略写的作用。
一 复习旧知
1.听写词语。
派遣 魁梧 扶老携幼 脱缰野马
惊叹不已 严阵以待 化险为夷
2.用上面的词语介绍郑和。
例:(1)1405年7月11日,身材魁梧的郑和受明朝皇帝的派遣,第一次出使西洋。
(2)郑和在面对海盗来袭的时候,总是镇定自若,命令军士们严阵以待,一次次化险为夷。
二 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港码头。)看看这部分写了什么,为这部分写小标题。(扬帆起航 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2)自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想。
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①每艘宝船长约148米,宽约60米,可以乘坐一千多人;②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③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等中国的土特产品。)
(3)将近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自读第3自然段,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
(郑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
(4)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如何朗读来体现他的威武、自信
训练学生朗读。
过渡: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 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又是如何克服的 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的第4、5自然段。
(5)学生自学第4、5自然段。
小组交流。
①找到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的词语。(热烈欢迎 争相观看 惊叹不已 换取礼品 ……)
②训练学生通过朗读表现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感情。
③出示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问: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边读边感受。(出使条件异常艰苦。)
④还有什么困难 (随时会遇到海盗的袭击。)
训练朗读。
⑤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了什么认识 (镇定、机智、勇敢……)
学生各抒己见。
2.学习第二部分。(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读这两个自然段。
(2)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什么新的了解 (执著、顽强、勇于探索……)
三 回顾全文
1.你能谈谈郑和远航的意义吗
(具体的内容可以从第4自然段中挖掘:有利于外交,有利于宣传中国文化……)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详略得当。)
四 课堂总结
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人民“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能不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吗
郑
和
远
航
第一次 扬帆远航友好交流战胜凶险
郑和 机智勇敢 镇定自若 顽强探索
课前预习很重要,因此老师安排了三项预习作业,通过检查预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案,针对学生预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各个击破。
紧扣结尾,引导细读感悟。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全面概括了主要内容,点明了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老师开讲时,可以直奔教学中心,并以“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为突破点推及全篇,引导学生细读感悟,加深理解。
巧用媒体,帮助理解深化。为了帮助学生能正确了解郑和远航的“范围之广”,可以播放电视剧《郑和下西洋》片头,将学生的思绪一下子带向那个遥远的年代,那些课文上的抽象数字一下子以直观的形象在学生眼前铺展开来,学生对郑和远航的深远影响也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布置作业,适当拓展。这节课布置的作业是:把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在电脑上,建人物介绍文档;继续朗读课文,自主学习,在学习中产生新的问题,然后继续探究。
1.根据内容选择正确的序号。
(1)下列各组句子中意思差别最大的一组是(B)。
A.我不知道那个人是不是他的哥哥。/ 我怎能知道那个人是不是他的哥哥呢
B.雨来宁可牺牲,也不向敌人屈服。/ 雨来或者牺牲自己,或者向敌人屈服。
C.
他的话完全没有错。/
他的话不可能不对。
(2)下列各句都使用了修辞手法,正确的一组是(C)。
①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②他难道不像一个真正的守门员吗
③森林伸出有力的臂膀,发出欢快的呼啸声。
④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震得山冈也动了。
A.比喻 反问 拟人 陈述
B.比喻 疑问 夸张 拟人
C.引用 反问 拟人 夸张
2.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良师益友 辗转反侧 排山倒海 应接不暇
三足鼎立 鹤立鸡群 星罗棋布 一丝不苟
3.“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言行感动了廉颇。”把这句话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把”字句: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言行把廉颇感动了。
“被”字句:廉颇被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言行感动了。
4.用下面字的不同意思各写一句话。
明:①亮(跟“暗”相对)。 ②清楚;明白。
(1)看那个孩子,他有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
(2)他的发言我们听得很明白。
5.选择关联词填空。
不是……就是…… 如果……就……
因为……所以…… 无论……都……
(1)(如果)明天下雨,你们(就)不能开运动会了。
(2)小红(因为)拾金不昧,(所以)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3)每天早晨,(不是)我先到班里,(就是)他先到班里。
(4)(无论)是玫瑰还是牡丹,(都)属于植物。
1.郑和简介
郑和(1371或1375~1433或1435),明代宦官、航海家。本姓马,一说原名文和,小字三保。回族,云南昆阳州(今晋宁)人。永乐三年(1405年)率舰队通使西洋,两年而返。以后又屡次航海,总计二十八年间,七次出国,遍访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曾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为中外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2.歌曲欣赏《一路风尘》
回望金陵云卷千峰/你一路风尘/晨曦中飘逸着你的疲惫/东风斜阳山远水阔/你铁血丹心/惊涛里颂扬着你的劳累/使命昭辉/坎坷有泪/你让生命青春无悔/丝路花语/云空留影/你让母亲绽笑展颜/春去/春还来/你去/你还在/使命昭辉/坎坷有泪/你让生命青春无悔/丝路花语/云空留影/你让母亲绽笑展颜/春去/春还来/你去/你还在/你还在
1.利用专题学习网站,浏览资料,拓宽视野,对郑和远航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
2.凭借语文书面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向郑和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努力的情怀。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及提问意识,训练创新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1.利用网络自主查寻,拓宽视野,进一步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努力的情怀。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网络环境。
一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初步学完《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指着板书说)你知道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吗
生1:课文告诉我们郑和曾七次下西洋,课文重点写了第一次的情况。
生2:课文告诉我们郑和的航行途中充满了凶险。
生3:课文告诉我们郑和到达许多国家,并与他们友好交往。
生4:课文告诉我们郑和远航意义重大。
生5:课文告诉我们扬帆启航的场面,非常雄伟、壮观。(板书:启航)
师:那什么地方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生6:我觉得1405年7月11日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时,苏州府刘家港码头边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
师:这说明举国上下,君臣老百姓都非常重视郑和的第一次远航。
生7:宝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宝船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可乘坐一千多人,船上还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先进仪器。
师:好的,宝船说明了我国当时造船业已经很发达了。
师:还有吗
生8:我觉得郑和对自己的远航充满了信心,他大声喊道:“启航!”就说明他对自己出使西洋充满了信心。
师:是的,郑和的话铿锵有力,我们相信他不会辜负全国人民对他的希望。
二 过渡
1.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在1405年7月11日,六百多年前的一天,(板书:六百多年前)当时的船、人们、欢送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应板书:宝船、人、场景)郑和率领船队浩浩荡荡出发后,到达各个国家后是怎样和各国进行友好交往的 航行途中遇到了哪些凶险 郑和又是怎样克服的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郑和,借助“郑和远航专题学习网站”上的图片、视频、文字等信息,选择一个方面,认真品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学习,好不好
生:好。
2.投影出示学习提示。(投影可以一直打开,内容放在任务栏里)
师:“友好交往”和“战胜凶险”,在这二者里任选一个方面,借助网站进行学习。
(1)和同学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2)品读课文,你又发现了什么
(3)郑和远航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 为什么
三 学生网上自主学习
四 交流
师:你选择的是什么
生:我选择的是友好交往这部分内容。
师:跟他说得一样的同学举手。
师:说说为什么选择友好交往这一方面进行学习呢
生:因为友好交往能够反映郑和是一个和平使者。
师:从哪里可以体现呢
生:(友好交往)我从网上了解到,郑和船队到达木古都时,国王亲自去欢迎,郑和呈上明成祖的信后,向国王和王妃赠送了丝织品、陶器和茶叶。国王也送给明朝皇帝一只珍贵的动物,叫做“麒麟”,也就是非洲长颈鹿。可以看出郑和是与木古都友好交往,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谊。
师:郑和和木古都等国家互赠礼品,友好往来,增加了两国之间的友谊,促进了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
师:还有谁来说吗
生:(友好交往)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等早就名扬海外,深受外国百姓青睐,他们用香料、珊瑚来跟郑和交换。我看到的珊瑚真是太漂亮了,当时中国人看了肯定和我一样喜欢,请老师转播一下,让同学们都欣赏一下。
师:好的,刚才几位同学都说到了郑和与外国互赠礼品,心情愉快,同时也表明这些国家都愿意和中国建立、发展友好关系。
生:老百姓听说明朝使者船队来了,而且使者的态度友好,都扶老携幼,争相观看,看到雄伟壮观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
师:对,当时中国的宝船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令观看宝船的老百姓惊讶,不断感叹。
生:
中国人的态度友好,值得外国商人信任,因此,商人也都愿意跟中国人做生意。
师:说得真好。(板书:商人)
生:我从资料中看到两支出使西洋的船队截然不同,我从网上了解到,达伽马船队是一支海盗船队,而郑和船队确实是一支和平贸易的船队。达伽马率领船队下西洋时,沿途烧、杀、抢、掠,其野蛮残杀的行为与郑和船队“彬彬有礼——和平贸易——平等交换”相比,有是天壤之别。可以看出,郑和船队的友好实在令人感动!
师:对比两个船队下西洋,更能看出郑和船队是本着与外国友好交往的宗旨而出海航行的。同学们,让我们再品味一下课文内容,体会一下郑和与各个国家的友好交往。我请一位同学来读。
(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师: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出友好的感情来,拜见国王要读出使者的友好亲切,观看宝船要读出老百姓的惊叹不已,百姓交换特产、商人做生意要读出彼此的欢欣。来,我们再读一遍,感受郑和和各个国家的友好交往。
^1
知识点详解
^2
①点明了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出行地点和出行时的盛况。
^3
②交代了出使人员职业和数量,表现了出使规模的宏大。
^4
③运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如“六十二艘”说明船多,“长约148米,宽约60米”说明船大。
^5
④重点句解析:这段话描写了郑和出发前的壮观场面。“抱拳、高举”等词语表现了郑和的自信、矫健、勇敢、坚定。“巨龙、浩浩荡荡”写出了郑和第一次远航时的规模和声势。⑤“递交国书、赠送礼品”说明郑和礼节周到;“友好交往”点明了郑和出使的目的。⑥因为这是老百姓“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⑦表现了郑和出色的指挥才能和临危不惧、勇往直前的精神。
^6
⑧朗读时应读出郑和在战胜凶险时表现出来的镇定、英勇和智慧。
^7
⑨写出了郑和出使时间之长,次数之多,访问的国家范围之广。
^8
⑩强调了郑和为伟大的航海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9
点明了郑和远航的意义,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有着顽强的探索精神。
^10
说明郑和下西洋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