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2 15:2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能体现中心的语句,通过诵读来感悟。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①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 [2] 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山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②司马迁爱好史学的另一个原因是什么 ] [3] 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他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3000余年间的历史。 [4] 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③“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写出了什么 ]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5] [④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穿插司马谈的遗愿 ]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⑤“牢记、研读、走遍”说明了什么 ]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司马迁受父亲及环境的影响,对史学很感兴趣,父亲的临终嘱托更促使司马迁刻苦著书。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6]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⑥司马迁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⑦应如何理解司马迁的这句话 ] [7] 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⑧这句话表现了司马迁怎样的品质 ]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司马迁立志完成父亲的遗愿,虽然遭受横祸,但仍忍辱负重坚持著书。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⑨为什么说这部书“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辉煌巨著——《史记》。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新词的含义。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1.理解生字、新词的含义。
2.归纳段意。
生字卡片,司马迁图片。
一 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来说说自己对《史记》这部书的了解情况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书名。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事起于传说的黄帝,迄于汉武帝,首尾共三千年左右,尤详于战国、秦、汉之际。以本纪、世家、列传记不同人物和国家、民族,以八书记制度沿革,立十表以通史事的脉络,为后世各史所沿用。
2.谁了解司马迁
3.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这部辉煌巨著呢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其中的详情。
板书:课文题目
4.你看了课文题目之后想到了哪些问题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怎样发愤 )
二 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画出生字及新词。
(2)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3)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
(1)指名读生字。
狱yù 刑xínɡ 泰tài 耻chǐ 隶lì 摊tān 耗hào
(2)理解新词。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发愤:痛下决心,积极努力。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三 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2)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3)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4)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问题,找出并划分相关的段落,并归纳段意。
3.交流。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但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4.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 指导书写生字
老师示范:狱 酷 刑 泰 耻 摊 隶 耗
学生描红,老师巡回指导。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父亲嘱托    坚持写书    完成巨著
(第1、2自然段)  (第3自然段)  (第4自然段)
  1.用好教材,适当拓展。教学前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司马迁及《史记》。课后推荐相关读物或指导课外活动或开展各种形式的小练笔,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这样,既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又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2.以情促读,以情感人。在本课的教学中,应注重“情感的熏陶、感染”,以情促读。可以设计一条煽情的过渡语,旨在带领学生进入情节,进入人物的内心。
3.精心设计,整体把握。在“横祸”面前,在“巨大耻辱”面前,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是什么原因使司马迁选择了“忍辱偷生”呢 这个问题的设计,能使学生很自然地联系到前面的段落,是第2自然段中“父亲的临终嘱托”和第1自然段里“从小听到的英雄故事”的激励。这时,老师可以继续追问学生:“除此以外,司马迁可能还想到什么呢 ”并适时补充相关资料。这样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教学过程就如行云流水了。
1.看拼音,写词语。
fēi
lái
hèng
huò(飞


祸) kù
xíng(酷
刑)
tài
shān(泰
山) lì
shū(隶
书)
chǐ
rǔ(耻
辱) yóu
lì(游
历) zhǔ
tuō(嘱
托) hóng
máo(鸿
毛)
2.给多音字组词。
重 尽

3.比一比,再组词。
      
4.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呼啸)而去 
名扬(天下) 
五彩(缤纷)
(暗淡)无光
大败(而归)
(难得)糊涂
(吹灰)之力
出人(头地)
锦上(添花)
5.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波涛滚滚)的黄河 大量的(资料)
(巨大)的负担
(光洁平滑)的竹简
工整的(隶字)
完整的(史书)
(前无古人)的著作
雄伟的(建筑)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写作手法。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抓住体现中心的语句。
通过重点语句,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一 回顾、质疑
1.齐读课文题目。提问:昨天我们围绕课文题目提了哪些问题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怎样发愤写《史记》 )
2.具体地学一下课文。
二 讲读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1.自由读,想一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找出写“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的句子读一读。
(父亲司马谈是……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三千余年间的历史。)
3.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的
(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
4.出示第1自然段的后两个句子。如果将两句并作一句,用什么关联词 怎样连接 (不但……还……)
5.小结。
(1)由司马迁的求知过程,我们可以联想到陆游的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过渡:在司马迁的成长历程中,父亲的影响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促使他下定决心写完《史记》这部著作。(引读父亲叮嘱司马迁的话)
三 精读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一想,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的时候,飞来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
(1)结合上下文理解“飞来横祸”的意思。(意外到来的祸患。)
(2)这场飞来横祸是怎样降临的 指名读相应的语句。
(3)齐读。
(4)什么是酷刑 (十分残酷的刑罚。)
3.受酷刑以后,司马迁开始是怎么想的 后来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请大家用“  ”画出描写他想法的句子,用“”画出描写他怎么做的句子。
4.交流。
(1)投影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2)他为什么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司马迁所受的酷刑是最残酷的,在当时是被视为奇耻大辱的,他的身心遭到极大伤害,所以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3)他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4)逐句理解:“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
“有的重于泰山”指有的人死得有价值,因为在有生之年他已经干出一番事业;“有的轻于鸿毛”指有的人死得没有价值、没有意义。
(5)把“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改成陈述句。
(6)小结。这种想法正体现了司马迁的人生价值观:有生之年干一番事业,就算死也比泰山重,死得有价值;如果没有成就事业,死就比鸿毛轻,无价值。于是他才打消了“了此残生”这个念头。
(7)有感情地朗读。
(8)过渡:司马迁这样忍辱负重地发愤努力,结果怎么样 我们一起来看看最后一部分。
四 讲读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
1.出示这一部分,指名朗读。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讨论。(突出“13年、52万余字”等具体数字以及“整整、终于、前无古人、耗尽、毕生、生命”等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部分。
4.小结:同学们,我们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他那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五 复述课文
指名复述,并评价。
(要求学生尽量采用书上的词语和句式,不提倡“用自己的话复述”)
  写《史记》条件: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
司马迁发愤写作:坚持写书、研读整理、抛弃私利
结果:完成巨著(13年、52万余字)
  在教学上,老师应紧紧抓住“发愤”这个中心词,让学生理解“父亲的临终嘱托”,并抓住
“飞来横祸”这个词,结合资料理解酷刑给司马迁身体、心理所造成的巨大伤害。教学中,老师不妨反复出示“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这句话,让学生一次又一次,一层又一层地体会“发愤”的内涵,每读一次,都会受到心灵的震撼。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特别是导读,释放学生内心的情感,让他们把司马迁创作时的激情全都释放出来,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作品的“精神家园”,奏出美妙的情感乐章。
1.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中填入正确的字。
景色肖条(萧)   摇拽不定(曳)
刚复自用(愎)
一副字画(幅)
迫不急待(及)
不容制疑(置)
一迭照片(叠)
晶萤璀灿(莹璨)
唇枪舌箭(剑)
灿然泪下(潸)
五彩班烂(斑斓)
感恩带德(戴)
绚耀成绩(炫)
天然屏帐(障)
黄梁美梦(粱)
仔细端祥(详)
情绪渲泄(宣)
不了了置(之)
频临崩溃(濒)
深刻印像(象)
忧心冲冲(忡忡)
穿流不息(川)
壮严时刻(庄)
2.看数字,猜成语。
5 10(一五一十)
1256789(丢三落四)
1+2+3(接二连三)
333
555(三五成群)
3.根据句子的意思,用“严”组成合适的词语,填在句中的括号里。
(1)李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格)。
(2)河边立着(严禁)游泳的牌子。
(3)如果不注意安全问题,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4)不论(严寒)还是酷暑,爸爸总是工作在最艰苦的地方。
(5)(庄严)的国徽挂在人民大会堂正门上方。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著有《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二十四史”之首,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全书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它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创性著作。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主体部分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其中列传是全书的精华。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该书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
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1
知识点详解

^2
  ①交代了司马迁的出生地,含蓄地说明司马迁爱好史学的原因之一是母亲河的熏陶。
^3
  ②司马迁爱好史学的另一个原因是受历史故事的感染。
^4
  ③“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写出了司马迁为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所做的努力。
^5
  ④司马谈的遗愿是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之一。  ⑤“牢记、研读、走遍”说明司马迁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做出的努力。
^6
  ⑥因为司马迁时刻牢记父亲临终的嘱托,这也正是支撑他坚强活下去的唯一精神支柱。
^7
  ⑦重点句解析:司马迁的话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观:有生之年干一番事业,比泰山重,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反之,比鸿毛轻,没有意义,没有价值。这表明他完成史书的信心和决心。⑧表现出司马迁把事业看得高于一切,把个人的耻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⑨因为司马迁在遭受了酷刑以后,发愤著书,几乎用尽了毕生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