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古诗两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4古诗两首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2 15:29:3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教学要求
1.学会“遮”字,通过区别相似的方法识记生字。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这两首诗。理解诗句和诗文的含义。3.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和诗文的含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古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2] [①“黑云翻墨”用了什么手法 “跳”写出了什么 这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
赏析:这两句写了大雨来临前以及大雨倾盆的情景。“未遮山”以及“跳珠、乱入船”这几处写出了雨下得很急,乌云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雨点便好似珍珠一般乱蹦乱跳地窜上了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3] [②“忽”字表现了什么 ]
赏析:这两句写了雨过天晴的情景。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4] [③“毕竟”一词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
赏析:本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④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
赏析:这两句写景,景色醉人,韵味十足。这里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使人感到如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视觉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我们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景色的赞美。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西湖忽雨忽晴的独特美景。
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西湖的情感。
一 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 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题目,注意停顿)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 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农历“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
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介绍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蝶恋花》《赠刘景文》等。
二 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
翻墨:像泼翻的墨汁一样。
跳珠:像跳动的珍珠。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浓重的黑云像泼翻的墨汁,群山若隐若现,白色的雨点好像是乱跳的珍珠,跳进游船。
忽然狂风卷地将满天的云雨全部吹散,望湖楼下的湖面又平静得好似蓝天。
三 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
思考并讨论。
(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黑云翻墨、白雨跳珠。)
2.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设想当时的情景,请你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 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这首诗就是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前两句写云、雨: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点,水花飞溅,那雨点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纷纷跳进游人的船舱。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霎时雨散云飞。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静,只见湖面上水映着天,天照着水,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
五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变幻莫测
卷地风来忽吹散,   
千姿百态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展现了夏日雷阵雨前后的场景。“雷阵雨”是学生所熟知的。上课开始,可以首先与学生交流夏天下雷阵雨的情景,乘机用多媒体播放雷阵雨全过程,并配以相关文字的朗诵。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下,受到震撼。此时再进行古诗学习,学生便情绪高涨,兴味盎然。这首古诗中的诗眼多为动词。为了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自学,老师可以提出问题:结合古诗下的注释,默读古诗,找出你最欣赏的字或词,并说一说欣赏的理由。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加以扩展,想象连缀成画面,进而体味诗的意境。如从“翻”字想象雷阵雨前乌云翻滚的动态画面;由“跳、乱”体会雨势之大、之急,雨珠飞溅的动态场景;从“卷、忽”感受风速快;由“水如天”看出雷阵雨来去匆匆,天气快速转晴。通过对几个诗眼的理解,引领学生亲历古诗意境,让画面在学生眼前展现,让旋律在学生耳畔响起。
1.看拼音,写词语。
fān
zhuǎn(翻 转) mò
zhī(墨汁) tiào
wàng(眺 望) hé
huā(荷
花)
chuī
sàn(吹 散) bì
jìng(毕 竟) lián
yè(莲 叶) wú
qióng(无 穷)
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朝霞满天(cháo zhāo)
一叶扁舟(piān biǎn)
兴高采烈(xìng xīng)
情不自禁(jìn jīn)
3.比一比,再组词。
  
  
 
4.按要求把成语补充完整,再归类。
(1)精兵简政(填意思相近的字)
(2)大惊小怪(填意思相反的字)
(3)三心二意(填上不同的数字)
(4)欣欣向荣(填上相同的字)
(5)以上各词中含表扬意思的词有欣欣向荣,含批评意思的词有三心二意。
1.学习生字“遮”,理解“毕竟、映日”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背诵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感悟诗情以及祖国山河的美好。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境。
生字卡片,反映古诗意境的图片和幻灯片。
一 导入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如画。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到诗情画意的江南,从苍茫无垠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山林,每一方水土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请同学们欣赏图片。(出示课件中的祖国风景图)
我们的祖国山美,水美,诗也美。千百年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心灵。我们班的同学爱读诗,也爱背诗。今天,你们愿意再背几首吗
1.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背诵下面这几首诗。(出示《山行》《小池》《敕勒歌》《望庐山瀑布》四首古诗)
2.这几首古诗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几首古诗都是写景的,都歌颂了祖国壮丽的山河。)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板书题目)
二 
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
晓:早晨。
2.介绍作者:杨万里,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诗取众家之长而自成一体,被称为“诚斋体”。他和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四大家”。有《诚斋集》。
  3.激发兴趣。
这首诗写了哪里的景色 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介绍: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古往今来,人们用最美好的语言赞美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风景作出了概括,例如“西湖十景”。(出示课件中的“西湖十景”图)
同学们,西湖美吗 看过如此美丽的西湖,此时此刻,你想对西湖说点什么呢 (同学们谈感受)
作者杨万里为我们介绍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在诗句中了解吧。
三 
读诗句,识新词
1.自由读。
2.指名朗读。
3.齐读。
毕竟:到底。 四时:一年四季。
接天:与天空相接。 映日:阳光照射。
四 抓字眼,明诗意
我们要融入诗情,感悟画意,先要把诗读懂。怎样才能把诗读懂呢 要学会“抓字眼,明诗意”。请同学们先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说给小组的同学听。
1.学习小组展开交流。
2.汇报自学情况。
3.教师讲诗意,学生说诗句。
4.读全诗,体会每句话的意思。
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西湖,看一看诗句中所描绘的风光吧!(出示古诗的动画)
五 想画面,入诗境
我们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看到阳光映衬着艳丽的荷花,铺天盖地的荷叶无穷无尽,一片碧绿,真是美不胜收!
1.你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2.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诗意用感叹句来表达一下你的心情。
3.说话练习。
(1)西湖太美了,不仅……而且……
(2)无论是……还是……西湖都……
六 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情
这首诗的精彩词句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西湖景美,诗更美。请同学们伴随着轻快的音乐读一读诗句吧!
七 总结
我们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让我们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她,用最美的诗句吟诵她,用最美的歌声歌唱她吧!(出示祖国风景图,伴音乐,教师读本句话,结束本节课)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荷花美  莲叶美  西湖美
  在教学时,老师可以通过展示层层叠叠的荷叶连绵到天边,在阳光的照耀下荷花显得格外娇艳的影像图片,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妙之处的。
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应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首先,
指导朗读诗题时,要让学生找一找“时间、地点、事件”,帮助他们读懂题目的意思。在初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古诗的语言很凝练,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美。个性的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完整地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在读中感受古诗的诗情画意,在读中领悟诗句蕴含的情感。所以,在品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画出节奏和重点语句。通过范读、指名读等方式,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尽量做到声音高低相宜,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悦耳动听,努力将自己和听众带入诗的意境之中。最后,应着重引导学生朗读古诗,除了读出节奏外,还要读出自己的感情来。
1.下面是古代哪几位著名诗人的别号 试用直线连一连。
2.按要求写成语。
(1)用另一成语来解释下列成语。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沾沾自喜(自鸣得意)
有条不紊(井井有条)
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2)以诗句的每一个字作为开头分别写一个成语。
千(丝万缕)   山(穷水尽)
鸟(语花香)
飞(黄腾达)
绝(无仅有)
风(雨交加)
雪(中送炭)
夜(以继日)
归(心似箭)
人(山人海)
(3)将下列歇后语补充完整。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3.写出两句带“月”字的诗句。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4.写出两句表示送别的诗句。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短长条拂短长堤,上有黄莺恰恰啼。
翠幕烟绡藏不得,一声声在画桥西。
——田庶
菡萏香消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
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欧阳修
^1
知识点详解

^2
  ①用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表现了乌云之黑,雨来之急。“跳”字写出雨来之急。这一句写得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态,逼真可感。
^3
  ②“忽”字用得十分轻巧,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4
  ③“毕竟”具有铺垫蓄势、领起下文的作用,是全诗的“诗眼”。④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冲击。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势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