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笔墨当随时代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课 笔墨当随时代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6-12-21 20:14:30

文档简介

第八课 笔墨当随时代 教学设计
1新设计
分三个部分对本课题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笔墨”的探索:教师从书法的笔墨概念入手,了解用笔、用墨的基本方法及传统的笔墨技法。
第二部分:笔墨与时代的辩证关系。紧紧围绕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笔墨的成因。通过历代优秀书法作品的分析和评价,从创作主体、创作环境、创作过程、创作方法等方面,逐个分析创新作品的成因和技巧特色,使学生明白在传承的基础上再来创新。
第三部分:我临我创。通过针对性的临摹和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获得创新体验,深化对创新途径和方法的思考。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了解书法是一门高度成熟和生命力强大的艺术。
2、分析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懂得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树立正确的创作观与创新思维。
3、学习前人的创作和创新经验,积累创新认识。
3学情分析
普高开设书法课的学校较少,学生的书法基础较差,对书法的理论和实践甚少,很多学生都没有正规拿毛笔写过字,楷书,行书会写的屈指可数,篆书、隶书、草书根本就不会写,书法笔墨的练习在继承上就略显不足,没有足够书法基础要创新就很难真正做到,因此本课的书写活动的评价更趋向于布局的完整和笔法的创新。本课以鉴赏为主,练习为辅,高中生的思辨能力挺强,在作品鉴赏中针对性地提问并追问或反问,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真强好胜,喜欢求新创异,因此适当引入书家独特的书写视频能满足学生的心理。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教学难点:继承与创新的笔墨实践
5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笔墨当随时代教案
活动2【讲授】笔墨当随时代
笔墨的探究
1、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笔墨”吗?学生各自畅谈自己对笔墨的认识。
2、师小结。笔墨概念:是书法的技法,包括用笔技法和用墨技法,用笔的目的在于表现线条的形态、力度与速度,其中用笔提按、轻重、缓急以表现力度与速度,用方圆、粗细、曲直以表现形态。用墨则指墨色的深浅浓淡,干湿,燥润的变化等。墨分五色,即“干、湿、浓、淡、黑”再加白就成了“六彩”。笔墨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墨随笔出。
3、展开笔墨:从笔位、中锋与侧锋、藏锋与露锋来了解笔墨的基础知识。教学对中锋、侧锋、藏、锋露锋作书写示范。学生尝试练习笔位:一分笔、二分笔、三分笔让学生用不同笔位书写自己的姓名。
设计意图:从笔墨的概念开始探讨,很多学生会认为笔墨就是指毛笔和墨汁,老师通过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给出正确笔墨的含义,让学生了解用笔和用墨是书法基本要素。通过不同笔位书写自己的姓名让学生从实践中了解笔位。
4、从书法名家的作品鉴赏中了解笔墨。
A、蔡邕简介:汉代大书法家,博学多才,能书善画,尤其工于篆书和隶书。代表作:《熹平石经》
蔡邕小故事:不满足自己的成就,想变法创新,一日,他在京都洛阳鸿都门外,看到工匠拿笤帚蘸石灰水粉刷墙壁,笤帚刷过的地方露出一丝一丝的空白,有一种特殊的韵味。受此启迪他创造出了苍劲、古朴的“飞白书”.唐高宗李世民也十分喜欢,用飞白书写下了《晋祠铭》
飞白书特点:蘸墨不足,墨汁不能掩满笔画,这样一种“燥”和枯笔的效果。
与之相反为“湮墨”或“涨墨” 蘸墨太多,墨汁漫浸到笔画以外,这墨汁的泛滥破坏笔画的轮廓,直到明代都被认识是书法上的禁忌,到了清代才有书家打破了这一清规。
B、张裕钊《对联》:分析作品,“求”字上半部都湮成一团,不辨笔画,这样任墨汁狼藉泛滥,很难辨认,涨墨好像笔画未能受到很好的控制,但全幅看来活泼自如。“败笔”的不合规矩正是意趣所在。
C、何绍基《论画语》:让自己学生发现何绍基的书法笔法很笨拙。教师告知此书家改变了常见的书写习惯,采用回腕法来完成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选取著名书法家的典型的笔法,采用小故事,让学生自己通过对比鉴赏,发现飞白和涨墨两种不同的笔法,回腕法这种新颖的书写方式。
笔墨与时代的关系探究
1、笔墨在长期的发展中,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审美的变化、艺术家个性情感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笔墨,晋代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代——近现代
2、探究王羲之《兰亭序》
图片营造氛围:绍兴兰亭每年3月都会举办兰亭书法节,中外书法专家和爱好者聚集一堂,熏陶王羲之的晋代风韵。遥想1600多年前,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和一些文人雅士在山清水秀的兰亭流觞曲水,饮酒赋诗,面对良辰美景,高朋挚友。
教师提问:请同学想象,王羲之在当时的情境中能写出怎样的书法?
鉴赏兰亭序,让学生齐声朗读部分序文,抽取其中几个代表性的字进行鉴赏,紧紧围绕王羲之愉悦欢畅的心情。如“春”字的一撇和一捺都进行了加长的处理,让我们感觉很舒展,貌似春姑娘翩翩起舞,从中感受到王羲之当时的心情欢畅。据说聚会结束后,王羲之回到家中,再也写不出这样的字了。
教师反问:请同学思考后来王羲之为什么写不出当时的感觉?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笔墨仅仅是一种技法,它是书家表现自己的感受,心情和对人生思考的载体。王羲之的行书清新洒脱,高雅秀气,技法高超。表达了当时王羲之的快乐洒脱的心境。
3、探究颜真卿《祭侄文稿》
让学生自己欣赏作品。思考:整篇书法给你怎样的感受?想象当时颜真卿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基本能从作品大量的涂改中能找到颜真卿当时的心情非常复杂,十分悲痛。出示文中的一段释文验证同学的猜想。
设计意图:通过选取王羲之《兰亭序》和颜真卿《祭侄文稿》一喜一悲的作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情、不同的作者就会出现不同的笔墨。笔墨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笔墨可以表达作者的心声和思想,正因为每个书家的境遇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心声不同的思想,自然就会流露出不同的笔墨。
4、探究张旭草书《古诗四帖》
伴随音乐并用手比划张旭草书的行笔轨迹,感受张旭草书的癫狂,潇洒自由、狂放不羁、回旋流连、翩若惊鸿、动如脱兔,极具艺术感染力。
师提问:张旭为什么能创造出如此洒脱的作品?学生回答。
师小结:他的草书龙飞凤舞、神采飞扬,是受公孙大娘舞剑的启迪而大有长进的,在美妙的乐曲中,公孙大娘的舞姿,化作了张旭胸中的笔墨律动。张旭从生活和自然中领悟笔墨精妙,创造出了如此狂草。
设计意图: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让学生了解艺术源于对生活和自然的仔细观察,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要有感而发。
5、此部分内容可适当调节,没有书写材料的学校,可以鉴赏米芾、赵孟睢⒅0迩拧ⅰ⒅:叀⑽獠?丁H绻?锌翁檬樾戳废埃?梢允÷圆唤玻?魑???目瓮馓骄孔髌贰?
米芾作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书法具有鲜明的个性,用笔讲究八面出锋,笔力劲健爽快。其艺术成绩的取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汲取了二王丰富的笔法技巧和结构规律,并对晋人风尚有着深刻的体会。
赵孟钤诩坛写?呈榉ǖ幕?∩希?鞣本图颍?涔盼?瘢?溆帽什缓?耄?鸨省⒃吮省⑹毡实谋事肥?智宄? 。端庄肃穆,雄遒苍健 ,运笔和间架均出于二王,凝重古朴
郑板桥:初学时流行的馆阁体,写不出新意,常陷于苦恼之中。他失志创新,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终于创造了一种篆、隶、楷、草四体加入兰竹笔意的“六分半书”。观其作品,活泼自由、大小方圆、正斜疏密穿插得十分灵巧别致,看上去犹如马路上铺的石板,所以叫做乱石铺街体。
吴昌硕临石鼓文:吴昌硕写篆书不在重复一种古老的书体,不再模仿古人,
他借古老的形式表现现代的审美眼光,自己当下的情绪,笔致奔放而墨意盎然。
设计意图:很多学校没有专业是书法教师和教室,如果做纯鉴赏可以讲这部分内容略讲,此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书法的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如果要做书写练习,这部分内容可以作为课外作业,以保证练习时间。
6、现代的书法家王冬龄作品探究
先简要介绍当代巨擘沙孟海和林散之
重点探究林散之徒弟王冬龄个性的化的“无”字,他是如何写出这样的字的,通过视频学生看到创作的工具和过程。
思考:王冬龄为什么会采用如此大的笔蘸墨在平铺于地面的纸上行走,任笔墨自由滴淌来创作?请学生思考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分组谈谈看法,请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继承传统是创新的前提;变化发展是艺术的规律;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运用书法的笔墨来书写自己的人生。
活动3【练习】笔墨当随时代
三、书写实践练习
90后的你是如何诠释古诗《春晓》的?请同学任选一种书体(隶书、楷书、行书),在熟悉此种书体的基础上,加入你的创造创作一幅作品。
学生完成作品后,选择部分代表性作品在黑板上展示,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评价方式评价作品。
活动4【测试】笔墨当随时代课堂总结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从历代名家的名作鉴赏中了解笔墨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们也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作出能表达现代人的审美、思想和情感的笔墨,展现21世纪的自我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