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笔墨当随时代 课件+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课 笔墨当随时代 课件+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6-12-21 20:15:18

文档简介

第八课 笔墨当随时代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书法是具有强烈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深厚的一门高度成熟和生命力强大的艺术
2.分析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懂得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树立正确的创作观与创新思维。
3.懂得书法艺术的的严格的规定性,即“法”。
4.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学情分析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现在的年轻人对书法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不够重视,甚至觉得书法已经过时,所以现在的学生对书法艺术了解的很少,如何通过这堂的学习,让学生对书法艺术有所了解,并能理解传统与创新的关系,这是我这堂的重点。其次,要想讲清书法艺术是有难度的,所以我以隶书为切入点,进行对比来理解创新与传统的关系。
3重点难点
理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书法的创新原则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笔墨当随时代
问题导入
如果你写得一手好字会有什么好处吗?
人们都说“字如其人”,你写得一手好字,在人家看到你本人之前,就会觉得你一定是个不错的人,像学生考试,好字能使老师给你打分高一些,大学生找工作,人家看到了你的一手好字,便会对你有很好的印象……一手好字的用处归根结底就是把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印象变好,让人欣赏你,觉得你很好,很优秀。更重要的是书法还能陶冶人的情操,愉悦人的心情。
活动2【讲授】笔墨当随时代
介绍中国文字的发展,让学生初步了解书法艺术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同时
也懂得了文字的发展本身也是一种继承与创新的过程,我们的先人不但创造了文字,还使书法艺术不断完善不断丰富,经过千百年来的探究,使它有着极为强盛的生命力,是中华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巨大遗产。
↗楷书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
↘草书
(下图在课件)
书法作为一种美学与操作技巧高度成熟的艺术形式,它具有一种严格的规定性,
概括地说不管何种书体,何种风格,不管如何个性的表现,线条都必须符合中国书法最根本的美学要求-------圆、通、厚,就是作为书法的线条表现出来的气息应该圆润完整、通顺畅达、浑穆厚实。
今天我们要上的课就是《书法》第八课《笔墨当随时代》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是清初石涛的名言。但在二十世纪的历史语境中,「笔墨当随时代」已成为路人皆知的一个宣扬艺术创新的口号。
三.作品欣赏:
第一组:作品:郑簠《陶潜时运一章》、《曹全碑》
(下图在课件)
1.简单地介绍一下郑簠、《曹全碑》
2.让学生拿出两副作品进行比较并思考:
a..对比郑簠的隶书与《曹全碑》(汉隶),说说它们异同点吗?
b.郑簠继承了《曹全碑》的哪些书法特(结构、用笔)
c.从线条形状和线条的质感上分析,创新作品对传统作品进行了哪些发挥?
郑簠隶书,结体以汉《曹全碑》《史晨碑》为本,兼有《夏承碑》宽博;用笔则以《夏承碑》为主,兼合《曹全碑》的灵润,故其体势端庄方正,偏旁结构全来处汉碑,无时人隶书故作怪异以为“古”的习气。而其笔法尤具特色,用笔圆厚、回互流放的法、趣,故其起笔处多重顿,往往成一大圆点。顿、按处圆润浑厚、提行处敏捷和出锋多锐利、笔画呼应。而其婉转、流动、洒脱的运动笔势,与其端庄的结构和厚重的点画形态的巧妙结合,使之产生了巧与拙、润与枯、方与圆、重与轻、收与放的无穷变化,书美意趣十分丰富。
活动3【活动】笔墨当随时代
分组讨论:吴昌硕《对联》
1.这副对联中吴昌硕运用了哪些字体?进行了怎样的创新?
2.为什么能和谐地统一起来?
此联,“赤”、“有”、“事”纯篆书结构,“舞”、“出”则在篆、隶之间,以之与其它行、草结构的字交杂书写,本不易协调。但他以行草笔势领篆书,而其行草书用笔本有篆、隶内质,这也是利于变通的因素。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使其篆字的势态、线条的笔触特征与行草统一了起来,在一气呵成的倾泻式的笔势运动中,这副篆、隶、行、草相杂的对联,创造出了奇妙的艺术情趣和形式美感。
活动4【练习】笔墨当随时代
让学生临摹,感受《曹全碑》、郑簠隶书
活动5【作业】笔墨当随时代
1.临《曹全碑》及郑簠的陶潜时运一章
2.在临摹体验的基础上,模仿郑簠的隶书风格创作一幅作品。
课件25张PPT。笔墨当随时代甲骨文金文文字的发展:小篆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书法作为一种美学与操作技巧高度成熟的艺术形式,它具有一种严格的规定性,概括地说不管何种书体,何种风格,不管如何个性的表现,线条都必须符合中国书法最根本的美学要求-------圆、通、厚,就是作为书法的线条表现出来的气息应该圆润完整、通顺畅达、浑穆厚实。郑簠曹全碑思考与探究1.对比郑簠的隶书与《曹全碑》(汉隶),说说它们
的异同点?
2郑簠继承了《曹全碑》的哪些书法特点?3.从线条形状和线条的质感上分析,创新作品对传统
作品进行了哪些发挥?(结构、用笔) 郑簠隶书,结体以汉《曹全碑》《史晨碑》为本,兼有《夏承碑》宽博;用笔则以《夏承碑》为主,兼合《曹全碑》的灵润,故其体势端庄方正,偏旁结构全来处汉碑,无时人隶书故作怪异以为“古”的习气。而其笔法尤具特色,用笔圆厚、回互流放的法、趣,故其起笔处多重顿,往往成一大圆点。顿、按处圆润浑厚、提行处敏捷和出锋多锐利、笔画呼应。而其婉转、流动、洒脱的运动笔势,与其端庄的结构和厚重的点画形态的巧妙结合,使之产生了巧与拙、润与枯、方与圆、重与轻、收与放的无穷变化,书美意趣十分丰富。吴昌硕1.这副对联中吴昌硕运用了哪些
字体?进行了怎样的创新?
2.为什么能和谐地
统一起来?此联,“赤”、“有”、“事”纯篆书结构,“舞”、“出”则在篆、隶之间,以之与其它行、草结构的字交杂书写,本不易协调。但他以行草笔势领篆书,而其行草书用笔本有篆、隶内质,这也是利于变通的因素。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使其篆字的势态、线条的笔触特征与行草统一了起来,在一气呵成的倾泻式的笔势运动中,这副篆、隶、行、草相杂的对联,创造出了奇妙的艺术情趣和形式美感。? ?刚才我们看了郑簠以行草笔意来写隶书,笔画流动,这为质朴的隶书注入了鲜活的笔法,吴昌硕用篆、隶、行、草相杂写出的对联创造出了奇妙的艺术情趣和形式美感,其实这样创新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汉代大书法家蔡邕他看到工匠用笤帚蘸石灰水粉刷墙露出的一丝一丝的空白受到启迪创造出了苍劲、古朴的“飞白书”;颜真卿观察雨水渗到墙壁上徐徐淌下的痕迹,悟到高妙的“屋漏痕”笔法;郑板桥创造了一种篆、隶、楷、草、四体加入兰、竹笔意的“六分半书”等等所有这些,都表现出他们借古开今的创新精神。
我们的书法家在继承了前人留下的丰富馈赠,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勇于创新,使书法艺术发展成为了一门极其高级、深奥的艺术

时代在变,书法艺术也在变。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开放的社会催生了文化的多元发展。课堂小结思考 与
交流欣赏这些作品,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试分析作品侧重在哪一方面进行了创新的尝试,改变了书法的材质,使作品增添了丰富的背景,突出了所写内容的意义打破了传统章法,弱化了字形,增加了墨色层次。融进了绘画的色彩技法,丰富了书法的表现力。综合了甲骨文篆字的书写方式,突出了象形的特点。课堂延伸:荒金大琳和他以鸟为主题的作品 造型独特的“雪” 日本书法《环球时报》记者得知,关于日本的书法爱好者,没有一个精确的数字,一般认为有两三千万,也就是说五六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练书法的。称得起书法家,能举办个展、出作品集的人,全日本大约有100万之多。 课外活动:1.临《曹全碑》及郑簠的陶潜时运一章
2.在临摹体验的基础上,模仿郑簠的隶书风格创作
一幅作品。谢谢大家!郑簠(1622-1693)
字汝器,号谷口。江苏上元(今南京)人。为名医郑之彦次子,深得家传医学,以行医为业,终学不仕,工书。少时便立志习隶习,学汉碑达三十余年,为访河北,山东汉碑,倾尽家资。至于联扁大书,则又笔墨俱化为烟云矣。”他倡学汉碑,对后来汉碑之学的复兴起了重要作用。他自称:“作字最不可轻易,笔管到手,如控于钧弩,少驰则败矣。”其隶书飘逸虚灵,活脱洒丽。包世臣《艺舟双辑》将其隶书列为“逸品上”。后人称之为清代隶书第一人。 《 曹全碑》
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明万历初年在陕西省郃县旧城出土,现在西安碑林。内容为王敞记述曹全生平。此碑是汉碑代表作品之一,是秀美一派的典型。其结体,笔法都已达到十分完美的境地。清万经评此碑:“秀美生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文中除记述曹全之生平、功绩,以及世系外,并记载了汉代以张角为首发动的农民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可作为订正历史之参考。 吴昌硕,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 ,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的“清末海派四杰”。
吴昌硕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其篆刻,继邓石如、丁敬、趙之谦之后,又立一高峰,成为对民国至今印坛影响最大的一位大师,而其书法,于篆、隶、真、行、草各体,均有非凡建树,堪称统领一代风流的人物。
1.打破了传统章法,弱化了字形,增加了墨色层次。
2.改变了书法的材质,使作品增添了丰富的背景,突出了所写内容的意义。
3.综合了甲骨文篆字的书写方式,突出了象形的特点。
4.融进了绘画的色彩技法,丰富了书法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