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生活推动笔行走 行书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课 生活推动笔行走 行书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6-12-21 20:20:02

文档简介

第六课 生活推动笔行走 行书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行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行书产生和演变过程;提高学生对行书书法艺术的认知。
2、通过体验、探究、讨论等方法,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对行书进行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让学生感受中国书法的艺术魅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
2学情分析
高中二年级学生的理性思维和价值观都已基本成熟,对事物的好坏、美丑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他们对中国行书艺术已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对行书艺术的深入研究,容易停留在表面的认知上。本课应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慢慢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对行书艺术的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3重点难点
本课是《生活推动笔行走——行书》中的第一节课,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行书艺术的认知水平。只有认知水平提高了,才能为下面的行书学习奠定基础。本课从生活的角度出发,确定行书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行书作为文字交流的一种书写方式,既要“书写方便”,又要“容易辨别”,这就成了行书的主要特点。同时,行书作为一种书法艺术,还要遵循美的法则。
教学重点:行书的用笔特点;
教学难点:行书艺术中的审美认识。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引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两张图片(一张楷书作品,一张草书作品),供学生欣赏。
2、提出问题:假如高考用那么美的楷书或草书进行答题,后果将会怎么样呢?
3、提出问题:那要用哪种书写方式比较合适?它应该有哪些特点?
教师归纳:书写方便,容易辨别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行书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诞生了。
活动2【导入】展示课题
生活推动笔行走——行书
活动3【活动】认识行书
1、教师用楷书展示一句名言:梅花香自苦寒来
并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提高书写速度呢?
同学们用行书试书写这句名言,试回答上面的问题。
2、教师用行书展示这句名言:
3、教师通过上面的行书进行分析,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归纳:
这种“笔画相连”在行书中称为“牵丝映带”。
1、学生动笔书写这句名言。
2、学生到黑板上展示。
3、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4、学生回答:笔画相连,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连笔”。
所谓“牵丝”是指一笔的结束处与另一笔的开头处之间,本来没有笔画而书写时顺势连上了细线。如课本中的“生”、“无”字。
所谓“映带”是指用笔中的时空光影,即“笔断意连”的部分。如课本中的“气”、“之”字。
注意点:
1、“牵丝映带”应遵循用笔流畅、生动、自然的规律,不可牵强、生硬。
2、行书的“牵丝映带”是以楷书为基础的,即“以楷为本”。
活动4【讲授】承上启下
教师启发提问:通过“牵丝映带”的方式能有效提高书写速度,除此以外,还有其它方法吗?
活动5【活动】了解行书
1、教师展示“梅花”楷书和行书:
教师启发提问:试分析“梅花”从楷书到行书的演变过程。(教师可以请几个同学到黑板上展示)
2、教师展示“梅花”从楷书到行书的演变过程。
教师提问:在这演变过程中,用笔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3、教师引导、归纳:
(1)、以转代折,以曲代直;(结合“梅”字讲解)
所谓“以转代折”是指在楷书中常常用折的地方,行书中多以转代替,这样书写比较流畅。
注意点:转法以圆润力匀为上,富有一种弹性和婉转的力度美。行书中的转与折的区别并不明显,常常是转中有折意,折中藏转机,其形状则多为方中含圆,圆中寓方。
所谓“以曲代直”是指以曲线代替直线,有利于笔画间的联系和审美的提高。
注意点:“以曲代直”以流畅、自然为主,不可牵强、生硬。
(2)、以点代画,以简代繁;(结合“花”字讲解)
所谓“以点代画,以简代繁”是指行书为了增加用笔的流动性和便捷性,其笔画大部分都经过减化、省略、变形等艺术加工。这是行书用笔的重要特点。
注意点:在减化、省略、变化过程中不可减省过度,要学习古人经验,同时还应注意字形的美观。
(3)、笔顺自由,画无定形;(结合“花”字讲解)
行书因其点画结构随意性较大,加之运笔节奏较快,为了顺势与追求形美,故笔顺较为自由。
行书行笔似行云流水,无暇琢磨点画的平整工细,因此,行书每种基本笔画的外轮廓都不太固定,随意性大,自由度大,规律性较弱,因而形态多姿多彩。
活动6【讲授】补充讲解
行书用笔除了以上特点外,还有以下两个特点:
1、藏露结合,露锋居多;
露锋起笔容易连接,笔法流畅;露锋收笔便于钩挑与转换。行书应当于露中有藏,一味露则少含蓄。两者结合,笔法才会灵变多姿。
2、中锋为主,中侧并用。
中锋与侧锋是对立的两种用笔方法,中锋运笔,能使点线产生圆润、饱满、厚重有力的视觉效果,应是主旋律,而侧锋运笔能使点线灵活多变,便捷流畅,则是小插曲。中以取劲,侧以取妍;中以立骨,侧以取态,二者不可偏废。有中有侧,笔法灵变多姿。
活动7【讲授】归纳总结
教师归纳、总结
行书的用笔特点:
1、藏露结合,露锋居多;
2、中锋为主,中侧并用;
3、以楷为本,牵丝映带;
4、以转代折,以曲代直;
5、以点代画,以简代繁;
6、笔顺自由,画无定形。
活动8【练习】分析行书用笔特点
1、提问:试分析下面的行书字体,说出它们在用笔上有哪些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详细地分析每个字的用笔特点,加强学生对行书用笔特点的理解。
活动9【练习】行书创作练习
1、教师用楷书展示“梅花香自苦寒来”
请同学们以这句名言作为创作的内容,结合今天所学知识大胆地进行行书创作练习。
2、教师巡回指导,适当指出学生作品中的优缺点,并展示学生优秀作品。
活动10【作业】课后延伸
教师展示《兰亭序》作品图片
请同学们课后欣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美称的《兰亭序》,试分析它的用笔特点和结构特点,感受它那“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绝妙美感。
课件35张PPT。生活推动笔行走--行书 假如高考用那么美的楷书或草书进行答题,后果将会怎么样呢? 那要用哪种书写方式比较合适?它应该有哪些特点? 书写方便
容易辨别 生活推动笔行走——行书 怎样才能提高书写速度呢? 怎样才能提高书写速度呢?“笔画相连”
“笔画相连”是很多人对行书的大体认识,所以,很多人也把行书简称为“连笔字”。
这种观点正确吗?
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连笔”只是行书中的一个特点而已。“连笔”在行书中称为“牵丝映带”。 所谓“牵丝”是指一笔的结束处与另一笔的开头处之间,本来没有笔画而书写时顺势连上了细线。如课本中的“生”、“无”字。 所谓“映带”是指用笔中的时空光影,即“笔断意连”的部分。如课本中的“气”、“之”字。 注意点:
1、“牵丝映带”应遵循用笔流畅、生动、自然的规律,不可牵强、生硬。
2、行书的“牵丝映带”是以楷书为基础的,即“以楷为本”。 试分析“梅花”从楷书到行书的演变过程。 在这演变过程中,用笔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在这演变过程中,用笔上发生了哪些变化?(1)、以转代折,以曲代直;
(2)、以点代画,以简代繁;
(3)、笔顺自由,画无定形; (1)、以转代折,以曲代直; 所谓“以转代折”是指在楷书中常常用折的地方,行书中多以转代替,这样书写比较流畅。
注意点:转法以圆润力匀为上,富有一种弹性和婉转的力度美。行书中的转与折的区别并不明显,常常是转中有折意,折中藏转机,其形状则多为方中含圆,圆中寓方。(1)、以转代折,以曲代直;所谓“以曲代直”是指以曲线代替直线,有利于笔画间的联系和审美的提高。
注意点:“以曲代直”以流畅、自然为主,不可牵强、生硬。(2)、以点代画,以简代繁; 所谓“以点代画,以简代繁”是指行书为了增加用笔的流动性和便捷性,其笔画大部分都经过减化、省略、变形等艺术加工。这是行书用笔的重要特点。
注意点:在减化、省略、变化过程中不可减省过度,要学习古人经验,同时还应注意字形的美观。 (3)、笔顺自由,画无定形; 行书因其点画结构随意性较大,加之运笔节奏较快,为了顺势与追求形美,故笔顺较为自由。
行书行笔似行云流水,无暇琢磨点画的平整工细,因此,行书每种基本笔画的外轮廓都不太固定,随意性大,自由度大,规律性较弱,因而形态多姿多彩。 行书用笔除了以上特点外,还有以下两个特点: 1、藏露结合,露锋居多;
露锋起笔容易连接,笔法流畅;露锋收笔便于钩挑与转换。行书应当于露中有藏,一味露则少含蓄。两者结合,笔法才会灵变多姿。 2、中锋为主,中侧并用。
中锋与侧锋是对立的两种用笔方法,中锋运笔,能使点线产生圆润、饱满、厚重有力的视觉效果,应是主旋律,而侧锋运笔能使点线灵活多变,便捷流畅,则是小插曲。中以取劲,侧以取妍;中以立骨,侧以取态,二者不可偏废。有中有侧,笔法灵变多姿。 行书的用笔特点:1、藏露结合,露锋居多;
2、中锋为主,中侧并用;
3、以楷为本,牵丝映带;
4、以转代折,以曲代直;
5、以点代画,以简代繁;
6、笔顺自由,画无定形。 试分析下面的行书字体,说出它们在用笔上有哪些特点? 请同学们以这句名言作为创作的内容,结合今天所学知识大胆地进行行书创作练习。 请同学们课后欣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美称的《兰亭序》,试分析它的用笔特点和结构特点,感受它那“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绝妙美感。 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