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24 语基+文言文+诗歌+名句
(时间:45分钟 赋分:45分)
一、基础知识(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美人鱼》公映12天,就收获了24.68亿的票房佳绩,依照目前走势,《美人鱼》的总票房超过30亿指日可待。
②早在十八大前,原总后勤部副部长谷俊山被纳入总后和军委纪委的视线后,徐才厚与腐败有染的各种传闻就不绝如缕。
③领导不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要以身作则,这样戮力同心,才能带动大家一同进步。
④第二天宝小姐酒醒,很觉得过意不去。后来彼此熟了,见瞿太太常常如此,也就心安理得了。
⑤他私自外出游玩让单位很恼火,重新招人吧,这个岗位有人;不招人吧,工作又没人做。所以,要么辞职,要么上班,不要久假不归。
⑥在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中国最新型歼—31隐身歼击机首次亮相,俄媒称歼—31两大性能令欧、美也要望其项背。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解析:选C。②“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应为“不绝于耳”。⑤“久假不归”,长期借用不归还。望文生义。⑥“望其项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应用在否定句中。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历史类小说的创作,必须从真实的历史为出发点,不能没有限度的随意篡改,甚至胡编乱造。要为观众,尤其未成年观众负责。
B.全国政协常委葛剑雄主张,应通过提高待遇,让农村教师成为一个让人羡慕的职业,大幅度提升农村教师待遇已是紧迫而刻不容缓。
C.校讯通知:高考报名信息核对表已经打印好,请各班即刻派班长到教学处领取,回去签字确认。另外提醒:考生特征标志一栏都为空。
D.在城镇化过程中务必要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切实把有文化积淀的老地名保护好、传承好、使用好,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解析:选D。A项句式杂糅,可把“从”改为“以”。B项中“紧迫”与“刻不容缓”语意重复,造成成分累赘,应删“紧迫”;C项“考生特征标志一栏都为空”歧义。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这__①__所谓“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总是会有的,__②__竟没有想到他们的消灭,乃__③__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__④__知道了这一层,__⑤__更不了解他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以看见,__⑥__居然断定他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就是
为了
既然
但
却
却
B
正是
但
因为
不仅
而且
但
C
正是
但
因为
既然
却
却
D
就是
却
为了
不仅
而且
但
解析:选C。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根据上下句关系即可正确判断。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以与毅舅甥,制不相纠,使治书侍御史丘洹奏弹毅辄宥传诏罗道盛。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置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十二年,武帝北伐。以为右长史。及入咸阳,帝遍视阿房、未央故地,凄怆动容。前至渭滨,帝叹曰:“此地宁复有吕望邪?”鲜之曰:“昔叶公好龙而真龙见,燕昭市骨而骏足至。明公以旰食待士,岂患海内无人?”及践阼,迁太常、都官尚书。时傅亮、谢晦位遇日隆,范泰尝众中让诮鲜之曰:“卿与傅、谢,俱从圣主有功关、洛,卿乃居僚首,今日答飒,去人辽远,何不肖之甚!”鲜之熟视不对。鲜之为人通率,而隐厚笃实,赡恤亲故。游行命驾,或不知所适,随御者所之。尤为武帝所狎。上曾内殿宴饮,朝贵毕至,唯不召鲜之。坐定,谓群臣曰:“郑鲜之必当自来。”俄而外启尚书郑鲜之诣神兽门求启事,帝大笑引入。景平中,徐、傅当权。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今徐、傅出以为郡,抑当有以。”元嘉三年,弘入为相,举鲜之为尚书右仆射。四年卒。
(节选自《南史·郑鲜之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B.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C.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D.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解析:选A。第一处断句,“帝”是主语,领起以下各句,故在“不经涉学”前断正确。排除C、D。比较A、B,不同的是“人”字前后的断句。根据语意,“人”应为“皆依违不敢难”的主语,故应在“人”前断开。排除B,选择A。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武帝是皇帝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来代指辅佐国君的贤才。
C.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章奏的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为最高行政长官。
D.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景平、元嘉、贞观等。
解析:选C。C项的“尚书”是一种官职,比如南北朝设尚书省都官曹长官,即都官尚书(或称尚书),属于三品;文中“弘入为相,举鲜之为尚书右仆射”这句话说明当时的尚书之上还有宰相。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鲜之性格刚直,极尽官责。他的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擅自赦免人;按制度规定,鲜之不能弹劾刘毅,他便让治书侍御史丘洹奏表弹劾刘毅。
B.郑鲜之敢于犯颜,直论是非。与皇帝交谈,他总是驳难,一定要让皇帝理屈词穷,才肯罢休;皇帝有时感到惭愧,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
C.郑鲜之被人讥诮,不作分辩。范泰当众讥讽他虽功劳不下傅亮、谢晦,而地位和恩遇远不及傅、谢;他只是看着范泰,并没有回应。
D.郑鲜之隐厚笃实,赡恤亲故。他出游,有时也不知要去何处,任驾车的人随意去哪;皇帝举行宴会故意不请他,他来奏事,最终也参加了。
解析:选D。D项先用“隐厚笃实,赡恤亲故”来概括郑鲜之为人和性情,后面用乘车出游和参加宴会两件事进行分析;但按原文的意思,坐车出游这件事体现他为人隐厚笃实;参加宴会这件事则体现他与皇帝关系的亲近,不能体现他为人隐厚笃实,所以D项的概括与分析不能对应。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
(5分)
译文:
(2)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5分)
译文:
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要注意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省”,省视,探望;“悖”,违背;“疾”,伤害;“大”,严重;“素”,纯洁,高尚;“礼”,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方”,与……一样。
答案:(1)现在探望父母的疾病却被加上罪名,违背道义伤害事理(的事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2)郑公道德纯朴,受先朝礼遇,如同前代钟元常、王景兴等人一样。
【参考译文】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起初做桓伟的辅国主簿。宋武帝兴起义兵后,他逐步升为御史中丞。他性格刚直,很合乎司直的职务特点。他的外甥刘毅在当时权力很大,朝野人士无不归附,郑鲜之尽心于武帝,唯独不肯屈从刘毅,刘毅非常愤恨。因为他和刘毅是舅甥关系,制度规定不能互相弹劾,他便让治书侍御史丘洹奏表弹劾刘毅擅自赦免传诏的罗道盛。当时的新制度规定,长吏因为父母的疾病离职,三年内不准做官。山阴令由于父亲生病而离职,郑鲜之因此上奏说:“现在探望父母的疾病却被加上罪名,违背道义伤害事理的(的事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我以为应该依从旧章规定,在理义上才恰当。”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武帝少年时就从军了,不曾涉猎学问,等做了宰相,很羡慕风流文采。有时谈古论今,人们都是顺着他的意思说,不敢辩驳。而郑鲜之总是要驳难,而且一定切中要害,不曾放松宽容他。与武帝说话,一定让他理屈词穷,然后才罢休。武帝有时惭愧变了脸色,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当时的人们称赞他是“纠正谄媚的人”。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以他为右军长史。等入了咸阳,武帝遍看了阿房宫、未央宫故地,凄怆动容,前行走到渭水旁边,武帝又慨叹说:“此地难道还会有吕望么?”郑鲜之说:“从前叶公好龙而真龙出现,燕昭买骨而骏马到来。明公您只要以诚恳态度待士人,还用担忧海内没有人才前来吗?”武帝登基以后,他升任太常、都官尚书。当时傅亮、谢晦的地位和恩遇日益隆盛,范泰曾经当众讥讽郑鲜之说:“您与傅、谢都跟随圣主在关中、洛阳立功,您还位居首席幕僚,今天不振作,距离别人那么远,多么无能啊!”郑鲜之一直看着他,并不回答。郑鲜之虽为人通达直率,但他敦厚实在,对亲朋故友都能赡养抚恤,乘车出游,有时自己也不知要去何处,任随驾车的人走向哪里。他特别被武帝亲近。皇上曾在内殿设宴饮酒,朝廷显贵全都到了,唯独不请郑鲜之。众人坐定以后,武帝对群臣说:“郑鲜之一定会自己跑来。”果然,过一会儿,外面禀报尚书郑鲜之来到神兽门请求奏事,武帝大笑引他进入宴席。景平年间,徐羡之、傅亮当权,把他调出京城任豫章太守。当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私下对人说:“郑公道德纯朴,受先朝礼遇,如同前朝钟元常、王景兴等人一样。现在徐、傅调他出京为郡官,或许当有原因。”元嘉三年,王弘入京为宰相,举荐郑鲜之担任尚书右仆射。元嘉四年去世。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①
沈佺期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②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注】 ①作者和杜审言都于神龙初年(705)流放岭南,杜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境内),沈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州(今广西崇左县)。②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
8.诗中第二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5分)
答:
解析:颔联写景是回忆洛阳美丽的风光,想象南方崇山峻岭可怕的湿热之气,从景中、注释中可分析情为倍觉凄苦的思国怀乡的感情。重要手法对比不能忘。
答案:对比手法,将洛浦美丽的风光与岭南崇山恶劣的瘴疠之气对比,突出现在被流放的凄苦,抒发了思国怀乡的感情。(答“反衬”也可,意思相近即可。若答“情景关系”、“想象”等不是主要的手法,酌情给分。)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概括说明。(6分)
答:
解析:友人不知“人何处”,岭南京城相隔“万余里”,内心无限愁苦,是哀;“何时重谒圣明君”一句收尾,表达了思念君王的赤诚,节制了悲伤的情感。
答案:表达了作者被流放岭南、去国离家的凄苦,对友人杜审言和家乡的思念,以及渴望重回朝廷,得到重用的情感。(意思相近即可)
四、名句名篇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作者在忧国伤时的困窘生活中白发多、身体弱。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通过写鱼和鸟来表现出洞庭湖盎然生机景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蜀道旁水泻击石,崖谷雷鸣的奇险场景。
答案:(1)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2)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3)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