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35 语基+论述类+诗歌+名句
(时间:45分钟 赋分:35分)
一、基础知识(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羊年春节,旅居海外多年的三叔回家过年,父亲焚琴煮鹤,把能备办的好吃的东西全都拿出来,尽心招待。
②空气污染与人类的健康休戚相关,关注空气质量,关爱健康,关爱生命是各级政府和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
③中国的反腐制度已经比较健全,若因为执行力不够而再制定新的落实制度,无疑是叠床架屋。
④仿造与创造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仿造是企图亦步亦趋地坐收渔利,而创造则是花大力气、下真功夫进行创造性的研发。
⑤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催生出一些年纪轻轻的学究和老气横秋的儿童。
⑥莱万多夫斯基在本赛季状态极佳,他有着九分钟进五球的惊人发挥,多家豪门俱乐部有意和他签订城下之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解析:选C。①“焚琴煮鹤”,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②“休戚相关”,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⑥“城下之盟”,
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不仅找到了一种抗疟新药,而且为寻找抗疟新药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由此带动国际抗疟领域工作的新进展。
B.人工智能机器人真的会战胜人类吗?多少人在观看比赛时眉头紧锁,心存疑问,脑海里不断浮现出科幻电影里那惊心动魄、结局难料的人机大战。
C.恐怖分子是国际社会公敌,要不断深化国际反恐执法合作,切实加强对我海外项目和人员的安全保护和风险预警。
D.2016年建博会将重点放在智能家居平台的打造上,届时将专门针对智能家居推出“Smart
Home国际馆”,打造智能家居行业平台。
解析:选D。A项搭配不当,青蒿素不能找到开辟,改为“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B项缺少宾语,在最后加“的画面”;C项语序不当,“安全保护和风险预警”改为“风险预警和安全保护”。
3.填入下面语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
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________。
A.以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同时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
B.以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和保护木质,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
C.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
D.以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同时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和保护木质。
解析:选C。此题考查语句的连贯。从横线前的依据看,中国古代工匠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最直接的目的是“保护木质”“加固关接”,其次才是为了美观。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祭祖是一个极为重要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悠久。最初,人们对于梦和死亡现象非常困惑,试图给予合理的解释,于是人类发明了灵魂的概念,并认为,灵魂是独立的,会在人睡觉或出神时离开身体,当人死了就会永远离开身体。亡人的肉身会腐烂消失,但灵魂一直存在。应如何对待这些神秘且不死的灵魂呢?人们的选择是举行祭祀。
到目前为止,可以追溯到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记载,如“报”“又”“岁”等。这些祭祀性文字表明祭祀是商王朝为了祈福求吉而举行的。在殷人的头脑中,祖先是令人恐惧的死者,这些人经常制造各种灾祸。为了防止祖先作祟,他们定期举行祭祀活动,通过奉献牺牲的方式取悦祖先等神灵,祈求祝福。这和《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相符合:“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
商时期的祭祖行为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色彩,到了周代,祭祖礼仪增加了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含义。从社会结构上看,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周王自称天子,是“大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礼记·王制》谓“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通过礼制严格限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数差异,彰显了他们的社会等级差异。周代创制的宗庙体制没有被后世延续,但祭祖的文化传统却经久不衰,成为维系家族人伦关系、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凭据。
到了汉代,汉儒将孝道思想和祭祖礼仪结合了起来。汉儒找到了中国人祭祖的本源——孝,并进行了深度的理论阐发。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孝成为汉王朝治国的重要思想根基。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诵读《孝经》等方式,将孝文化提升为稳固国家政治统治的高度。同时,汉代统治者将孝道推广到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各个层面,并形成了以家族伦理为核心,逐步向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扩展的孝文化。
汉代以后,祭祖礼仪追寻着以孝为核心的价值取向,长期活跃在人们的节日礼仪生活中。但在传统社会,礼被认为是区分社会等级身份的工具。根据“礼不下庶人”的古礼规定,庶民长期被排斥在国家礼仪制度之外。在祭祖礼仪方面,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当时受科举制度推行引起了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士庶阶层的界限被打破,祭祖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
中国祭祖礼仪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是朱熹《家礼》的出现,它深刻改变了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形态面貌。《家礼》是朱熹编写的冠、婚、丧、祭四礼指南。朱熹考虑到人们举行祭礼时可能遇到的诸多难处,认为不用拘泥于繁琐的礼仪要求。为了保证可操作性,朱熹对传统祭礼进行了提炼,按照祭祀时间、地点、人物、器物、仪节五个主要方面制定了祭礼基本模式。这个模式成为宋明以来中国人举行祭祖礼仪的标准范式。
(摘编自《祭祖礼仪的文化传统》,作者邵凤丽)
4.下列关于中国祭祖礼仪发展过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梦和死亡现象的困惑促使人们去思考,于是发明了灵魂的概念;出于对灵魂的敬畏,人们举行了祭祀活动,这是祭祖的源头。
B.商王朝祭祖的目的是祈福求吉,其祭祖行为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色彩;而周代的祭祖则含有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含义。
C.到了汉代,祭祖礼仪和孝道思想结合了起来。汉儒找到了中国人祭祖的本源——孝,并完善了相关理论,对祭祖的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D.宋代是祭祖仪式发展的重要阶段:一是不同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祭祖的权利,二是形成了祭礼的基本模式。这两者和朱熹的贡献密切相关。
解析:选D。D项“这两者和朱熹的贡献密切相关”错,“不同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祭祖的权利”的原因是“当时受科举制度推行引起了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士庶阶层的界限被打破”。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是用手持肉,献给神灵。商朝人举行祭祀活动时的“祭”的含义和这个解释一致。
B.在周代,宗庙设置体现了周天子和同姓诸侯之间的宗法关系,因为就社会结构而言,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
C.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诵读《孝经》等多种方式弘扬孝文化,其目的是巩固国家政治统治。
D.朱熹《家礼》的出现对中国祭祖礼仪的发展意义深远,它深刻改变了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形态面貌。
解析:选B。B项因果关系不恰当,“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并不能成为“宗庙设置体现了周天子和同姓诸侯之间的宗法关系”的原因。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祭祖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极为重要而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举行祭祖礼仪可以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B.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我国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记载,“报”“又”“岁”等是当时的祭祀性文字。
C.在周代,人们的社会等级不同,其所拥有的庙数也不相同,如:天子有七庙,诸侯有五庙,大夫有三庙,士有一庙。
D.很长一段时间,祭祖礼仪是贵族的特权,庶民不能进行祭祖,这是因为礼在当时被认为是区分社会等级身份的工具。
解析:选D。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D项“庶民不能进行祭祖”错,原文是说“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11分)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②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 ①本诗约作于1129年,北宋灭亡,高宗即位,立足未稳,金兵南下。苗傅、刘正彦在杭州胁迫高宗让位。②阑干:星光横斜参差的样子。
7.请赏析本诗写景的艺术手法。(5分)
答:
解析:所谓“写景的艺术手法”即是如何写景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按此思路分析,不难分析“乱”和“浪卷”等属于动态之景,而明月、北斗横斜和洞庭野等属于静态之景。当然,也可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①动静结合:“乱”,风起云涌;“浪卷”,波浪滔天,为动景。明月朗照、北斗横斜为静景。②视听结合: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明月北斗,俯瞰波浪汹涌,又听闻岳阳楼凄凉的角声。本诗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描写空旷凄凉、动荡不宁之景,烘托诗人忧伤不安的心情。
8.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将本诗编入了“忠愤”门。请结合全诗分析其缘由。(6分)
答:
解析: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从诗句中的“愁”、“惊”、“盗贼纵横”等关键词和注释中的相关信息可以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与题干中的“忠愤”一词不谋而合。在组织答案时,要按照诗句如何体现“忠”和“愤”的思路来作答,注意要点清晰,层次分明。
答案:①忠:诗人自己为逃避战乱而“野泊”,一身乱离,却还“欲问行朝旧消息”,心系朝廷,表现其对国家之忠。②愤:愤时局动荡,兵荒马乱,使自己被迫成为“逋逃病客”,欲归而不得。愤“盗贼尚纵横”,内有贼臣当道,外有金兵入侵,导致政权不稳、国家不安,消息虽欲问而无由。
四、名句名篇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描述春天到来后冰雪消融、万木复苏的景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描述落日时分赣江上秋水长天美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在《逍遥游》中描写大鹏南徙时雄浑壮阔的景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2)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3)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