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4张PPT。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歌唱自然,赞美自然——诗歌的永恒主题。田园诗中国田园诗的特点:标举隐逸
寄情山水
歌咏田园生活 例如:<<山居秋暝>>
<<过故人庄>>注音栖息(? qī? )??? 草茸茸( róng ?) 欢嚷(rǎng )???喧响( xuān )? 树篱(lí)
浸(jìn)水?????璞(pú)玉
多音字晕? 【(yūn)晕倒??? (yùn)昏晕】???
撒【(sā)撒网? (sǎ)撒种】
悄【(qiāo)悄悄??? (qiǎo)悄然】
释义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沉浸:浸入水中。多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和诗意。今天,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引领下,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蝈蝈与蛐蛐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仅25岁。?听录音,思考:
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这首诗的构思有什么特点? 有感情的朗读:
注意把握诗的语调、重音和停顿。这首诗描绘了哪两幅图景?1、描写盛夏里蝈蝈的乐音。
2、描写冬日里蛐蛐的歌儿。带着关键词,理解课文。第一节从来、乐音、争先、盛夏的豪华、舒适第二节寂寞、宁静、弹起、暖气仿佛1、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么理解的?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他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
的颂歌,他通过对盛
夏“蝈蝈的乐音”和冬
日“蛐蛐的歌儿”的描
写,赞美“大地的诗
歌从来不会死亡”。2、《蝈蝈与蛐蛐》哪些句子点明了主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诗中是怎样体现这一主旨?从内容上来说,夏天,鸟儿不叫了,就出现了蝈蝈的乐音,冬天,夜晚寂寞了,就出现了蛐蛐的歌儿,春秋两季本来就是百鸟千虫欢唱的季节,由此体现了诗歌的主旨。
从语言上来,蝈蝈---蛐蛐---蝈蝈,浑然一体,回环往复,主题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3、《蝈蝈与蛐蛐》要表达怎样的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你觉得这首诗有何艺术特色? 这首诗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味浓郁。4、这首诗结构上的特点可以用下列图式表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点明主旨)生机勃勃的盛夏(动景)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再次点明主旨)宁寂严冬和温馨家庭(静景)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前后呼应联想夏冬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这首诗的意境既精微优美又广大深邃,是诗人生命情感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使人们深深地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夜,常无声,总关情。 夜【俄】叶赛宁 叶赛宁(1895~1925)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1916年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同年应征入伍,一年后,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人写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鸽子》等著名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人对革命的感受。1919年参加意象派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自由》。1921年诗人与到莫斯科访问的美国舞蹈家邓肯相识,热恋成婚,并出游西欧、美国。两人很快由热恋变为争吵,终于离异。1923年诗人回国。 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诗人创作高峰期,写出了组诗《波斯抒情》、长诗《安娜·斯涅金娜》、诗集《苏维埃俄罗斯》等。1925年9月三度结婚(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然而,11月便因精神病住院治疗,完成自我审判式的长诗《忧郁的人》,12月26日写下绝笔诗,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投缳自尽。 《夜》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与叙事诗不同,抒情诗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可以有生活细节。抒情诗的主人公常常就是诗人自己。这个“诗人自己”不仅仅是指作者本人,还代表某一社会群体内心深处的理想和愿望.初 读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夜”? 静谧、美丽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来体现夜的特点? 夜莺是一种迁徙的食虫鸟类,生活在欧洲和亚洲的森林。它们在低的树丛里筑巢,冬天迁徙到非洲南部 。
夜莺的鸣叫声高亢明亮、婉转动听。尽管夜莺在白天也鸣叫,但它们主要还是在夜间歌唱 。长脚秧鸡
在国外繁殖于欧洲、俄罗斯和亚洲中部,越冬在非洲和马达加斯加岛等地。在我国繁殖于西部天山,春季于4月下旬迁来我国,秋季于10月份迁走。
栖息于森林、草地、荒野、半荒漠和农田等各类生境中,常在河岸、湖边高草丛和灌丛中活动。白天多躲藏在草丛或灌丛中,早晨、黄昏和夜晚出来活动,并且经常鸣叫,叫声清脆洪亮,很远都能听见。 河水、松林
夜莺、秧鸡
溪水
明月、大河
小溪、青草}静谧(自然沉入梦乡)}美丽(一切披上银装)第一节:写夜的静谧。(既有听觉,又有视觉,也有与白日的联想和对比)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
水在轻轻地歌唱。(以动写静,由听觉转入视觉)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抓住意象大河、小溪、青草)第四节:又写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
丽的月色。(银 装)整体感知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诗人安适、宁静的心态。 主旨:这首小诗借对月光下的大自然中大河、小溪、青草、夜莺等景物的着力描写,反复吟咏,展示了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比较阅读
《蝈蝈与蛐蛐》、《夜》这两首诗都是优美的田园小诗,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这两首诗在结构、内容、景物描写、感彩方面有什么异同。
拓展延伸1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
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
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
4.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 我国古代诗词中描写夜的名句:课堂总结《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一起来看
研讨与练习一、《蝈蝈与蛐蛐》一诗中,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二、反复朗读《夜》,完成下列各题。1.用你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中所写的夜景。夜,来了,四下一片寂静,溪水悄悄的醒来了,轻轻的为大家唱着催眠曲。慈祥的明月洒下她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2.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
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这首诗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什么异同?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的夜景、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像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三、从下面两题中选做一题。1.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或“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为题,写一段抒情性的文字。大地以生命的存在,不断书写着活力和生机,那是自然,源源不断,见证物种与物种的欢乐悲痛,生存灭亡,是吟游诗人的引领者,作为缪思的缪思,书写传唱…… 2.去感受夜色,写一篇抒情短文或几行小诗。当黑夜笼罩了大地,
是谁,孤独的寻找;
那样的执着。
是星星吧,在寻求一个机会;
坠落自己,在天空留下美丽的曲线。 作业 写一写自己心中美丽的夜
或写一写美妙的大自然 写作技巧
怎样将景物写得准确生动:
1、抓住特点。
2、注意顺序。
3、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或写作手法。
4、融入感情。 祝你的每一个夜晚都宁静美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