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
1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知道青铜的基本成分,记住商朝后期铸造的后母戌大方鼎等著名青铜器,形成“青铜时代”的历史概念。记住甲骨文产生的时代,了解其基本造字方式,知道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商朝。通过识别和鉴赏青铜名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鉴赏能力。通过对甲骨文地位和价值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2.能力与方法
收集和展示古代青铜器的图片,从文物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学习通过文物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通过对青铜器用途的划分,学习对历史事物进行分类的方法。通过对甲骨文相关知识的了解,学习多角度分析历史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杰出的青铜工艺成就,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培养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了解甲骨文的特点及其价值,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认同和热爱。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和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2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课堂上的求知欲望强烈,但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欠缺从图片和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重点难点
重点:1.以后母戊大方鼎为代表的商代青铜器
2.商朝的甲骨文
难点:1.从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探究商朝的生产和社会情况
2.甲骨文的地位和价值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中国国家博物馆数字展厅开设了以夏商周文明成果为主题的展览,想不想跟随老师一起去参观呢?
学生:想。
老师:但是需要同学们一起完成下列填空才能赢取参观票。
(同学一起完成填空。)
老师:通过大家的一起努力,我们赢取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参观票。接下来,请跟随老师一起欣赏我们祖先在夏商周时期所创造的辉煌成就吧!此次展览分设了青铜器印象厅和甲骨文记忆厅。
活动2【讲授】青铜器印象厅
【幻灯片】青铜器印象厅
老师:我们首先进入青铜器印象厅。映入眼帘的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后母戊鼎。请一位同学来担任义务解说员,为我们介绍一下后母戊鼎。
【幻灯片】“镇馆之宝”——后母戊鼎
学生解说词:“后母戊”鼎(曾称“司母戊鼎”),铸于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形制巨大,雄伟庄严,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被誉为“青铜之王”。
此鼎腹部内壁铸铭“后母戊”,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后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后”就是王的意思,“后母”即王的母亲,“戊”是商王母亲的庙号,“后母戊”意思大致可以理解为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戊”。
此鼎器厚立耳,折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下承四中空柱足。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扉棱,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
(对学生的解说给予表扬)
老师: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这样一件足有大半个人高的超大铸件,巨型重鼎,工匠们究竟是怎样造出来的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讲解后母戊鼎的浇铸过程。
学生解说词:商代的工匠们首先做出一个鼎的模型,雕刻好纹饰和图案,用它翻出泥范,然后刮去模型外一层,就制成了芯,为了耐住铜水高达2000℃以上的温度,范和芯要烧制成陶。陶范和陶芯合在一起,中间就是空腔。浇铸时,陶范被埋入到沙中,三个鼎足作为浇铸时的浇铸口,一个鼎足作为排气口,将大型熔炉置于铸型鼎足的外侧,当熔炉中的青铜熔化之后,将铜水慢慢往铸型空腔里灌注,待鼎身铸好后,再在上面安模、翻范,浇注鼎耳。
在后母戊鼎的出土地安阳殷墟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一种可能是商代熔铜时使用的名为“将军盔”的容器。容器高32厘米,口径约23厘米,每次可熔铜12.5公斤。按大鼎约832.84公斤计算,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需70个将军盔同时进行熔炼才行,并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
(对学生的讲解给予表扬)
老师: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体现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之大与技术成就之杰出。后母戊鼎的存在足以代表商代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所以学者们才一致认为后母戊鼎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活动3【活动】考古殿堂
老师:商代工匠们运用高超的青铜冶铸技术,制造出了品种繁多,款式各异的青铜器。接下来我们来到了考古殿堂的互动平台,你能给这些青铜器进行分类吗?
(学生做对了给予表扬,老师进行点评。)
活动4【讲授】青铜器印象厅
老师:在此次展览中,展出了一件我们家乡江西出土的青铜器精品——伏鸟双尾青铜虎,有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介绍这件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呢?
学生解说词:伏鸟双尾青铜虎,铸于商代约公元前1600—1046年,长53.5厘米、高25.5厘米,1989年出土于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此虎立体圆雕,内空无腹底。虎抬头平视,背直脊凸,腹部略垂,双尾曲卷,背伏小鸟,尖嘴圆睛。面容奇异神灵,口张露齿,獠牙尖长,眉粗横行,两耳竖张,双目圆凸,呈伏蹲欲纵之态。此虎体量大,形象生动,将虎的神性和人对虎的崇尚之情表现到极至。虎的外表透露出了威武、勇猛的神情,内中则藏匿着一种诡谲、仙逸的神气。
(对学生的介绍给予表扬)
老师:我们再观赏一些展出的青铜器吧!由青铜器构成在青铜文明,始终昭示出英雄时代的辉煌和不灭的伟力;人的力量,历史的力量,时代的精神,使青铜文明灼灼发光,耀眼四射,恰如丰碑般崇高而魅力不朽!青铜器的出现代表了我国古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表现了我国早在商代青铜冶炼技术的先进性,而代表我国古代文明的标志则是甲骨文。
活动5【讲授】甲骨文记忆厅
老师: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甲骨文记忆厅。甲骨文的发现使中国历史进入了有文字可考的时代。那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有没有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解答呢?
【幻灯片】甲骨文
学生解答: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商代王室贵族上自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气候、征伐、田猎等等,无不求神问卜,以得知吉凶祸福决定行止。于是,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卜官。
1.用铜钻在甲骨上钻出深而圆的孔。
2.在钻孔的一侧凿出枣核形的槽。
3.用燃炽的木枝或金属在钻凿处灼烧,甲骨就会爆裂,出现兆纹——“卜”形裂纹。
4.根据兆纹判断吉凶,把卜辞刻在兆纹附近。
(对学生的解答给予表扬)
【幻灯片】“土方入侵”涂朱卜骨刻辞
老师:我们在了解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的产生过程之后,一起来看看这片“土方入侵”涂朱卜骨刻辞,感受一下甲骨文。有没有哪位同学想来试一试临摹这片卜骨上的甲骨文?并试着写出其对应现代汉字。
(学生临摹甲骨文,写出现代汉字。老师进行点评)。
老师:这片卜骨上说的就是商王武丁命卜官占卜十日的吉凶,兆纹显示有难,果然在第九日应验,北方的土方部落侵占我国十个人的田地。甲骨卜辞反映了商朝真实的生产和社会生活,为我们研究当时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可靠的文字材料。
活动6【活动】考古殿堂
同学们是不是对刚刚的小试牛刀还不过瘾呢?你们想不想认识更多的甲骨文呢?
(学生写甲骨文,老师进行点评。)
老师:同学们是如何判断这些甲骨文呢?
(学生借助教材第29页表格回答。)
老师:商代的甲骨文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汉字,用象形、指事、会意等方式造字,已知单字约有4500个,说明这时甲骨文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备。甲骨文的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发明创造,具有不朽的品格和永恒的价值。青铜器铸就民族艺术,甲骨文镌刻华夏文明,今天的参观行程到此结束!
活动7【活动】观后感想
老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了青铜器,解读了甲骨文,你们有哪些收获,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代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我们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他们用辛勤的汗水铸就了我国古代文明灿烂的丰碑,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既要继承先人的优秀文明成果,又要发扬创新精神,团结协作,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活动8【讲授】小结
形状奇伟、花纹瑰丽的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神秘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走近青铜器,解读甲骨文,我们感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
课件26张PPT。一.高超的青铜冶铸技术1.青铜:以 铜 为基本成分的合金。
2.青铜时代: 夏、商、西周 时期。
3.代表:商朝后期铸造的 后母戊大方鼎充分体现了当时青铜冶铸技术所达到的水平。
4.种类:按用途划分,有礼器、食器、乐器、
酒器 、车马器、 兵器 、工具等。
5.艺术珍器:河南出土的后母戊大方鼎、湖南出土的 四羊方尊 、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立人等。二.甲骨文1.地位:已知的最早的 汉字 。
2.载体:刻写在 龟甲 、兽骨上。
3.造字法: 象形 、指事、会意等方式。
4.意义:
(1)甲骨卜辞真实记录了 商王 的重要活动,反应了商朝多方面的情况。
(2)我国有 文字记载 的历史从商朝开始。青铜器印象厅“后母戊”鼎(曾称“司母戊鼎”),铸于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形制巨大,雄伟庄严,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被誉为“青铜之王” 。 此鼎腹部内壁铸铭“后母戊”,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后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后”就是王的意思,“后母”即王的母亲,“戊”是商王母亲的庙号,“后母戊”意思大致可以理解为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戊”。此鼎器厚立耳,折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下承四中空柱足。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扉棱,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 商代的工匠们首先做出一个鼎的模型,雕刻好纹饰和图案,用它翻出泥范,然后刮去模型外一层,就制成了芯,为了耐住铜水高达2000℃以上的温度,范和芯要烧制成陶。陶范和陶芯合在一起,中间就是空腔。浇铸时,陶范被埋入到沙中,三个鼎足作为浇铸时的浇铸口,一个鼎足作为排气口,将大型熔炉置于铸型鼎足的外侧,当熔炉中的青铜熔化之后,将铜水慢慢往铸型空腔里灌注,待鼎身铸好,再在上面安模、翻范,浇注鼎耳。 在后母戊鼎的出土地安阳殷墟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一种可能是商代熔铜时使用的名为“将军盔” 的容器。容器高32厘米,口径约23厘米,每次可熔铜12.5公斤。按大鼎约832.84公斤计算,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需70个将军盔同时进行熔炼才行,并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将军盔”熔铜坩埚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体现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之大与技术成就之杰出。后母戊鼎的存在足以代表商代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所以学者们才一致认为后母戊鼎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GBAFEDC GAEDCFB伏鸟双尾青铜虎
铸于商代约公元前1600—1046年,长53.5厘米、高25.5厘米 ,1989年出土于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此虎立体圆雕,内空无腹底。虎抬头平视,背直脊凸,腹部略垂,双尾曲卷,背伏小鸟,尖嘴圆睛。面容奇异神灵,口张露齿,獠牙尖长,眉粗横行,两耳竖张,双目圆凸,呈伏蹲欲纵之态。此虎体量大,形象生动,将虎的神性和人对虎的崇尚之情表现到极至。虎的外表透露出了威武、勇猛的神情,内中则藏匿着一种诡谲、仙逸的神气。甲骨文记忆厅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龟甲或兽骨上契刻 的文字。
商代王室贵族上自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气候、征伐、田猎等等,无不求神问卜,以得知吉凶祸福决定行止。于是,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卜官。12341.用铜钻在甲骨上钻出深而圆的孔。
2.在钻孔的一侧凿出枣核形的槽。
3.用燃炽的木枝或金属在钻凿处灼烧,甲骨就会爆裂,出现兆纹——“卜”形裂纹。
4.根据兆纹判断吉凶,把卜辞刻在兆纹附近。“土方入侵”涂朱卜骨刻辞象形人田车心鱼火山目鼎门日牛指事会意上下明射青铜器铸就民族艺术
甲骨文镌刻华夏文明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了青铜器,解读了甲骨文,你们有哪些收获,大家交流一下。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