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馒头发霉了 教案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2、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霉菌是一种真菌,是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种微生物;
2、知道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原因,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
3、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霉菌的研究和利用;
2、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学情分析
1、学生能够熟练操作显微镜观察微生物。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霉,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霉,但没有注意霉也是一种微生物。3、大部分学生认为霉对人类是有害的。
设计理念:
本课的学习就是通过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霉,引导学生发现霉产生的因素。接着深入观察,从观察中逐步深入了解霉的颜色和形态,并结合观察、画图进行描述,使学生充分认识霉的表象。进而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探究了馒头等食物发霉的起因,猜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这个探索过程当中寻找到了探究和发现的乐趣。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提出其他防霉方式。认知人们对霉的利用以及霉给人和动物带来的危害,了解青霉素的诞生情况和其他抗生素在治疗细菌性疾病的应用,扩展学生对霉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建立食品卫生安全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容易发霉。难点:
设计有控制变量地探究性实验。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馒头发霉了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霉馒头)我这里有块馒头,看,它怎么啦?
2、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话题(板书课题:馒头发霉了)
二、获取事实,认识霉菌
(一)初步观察
1、渗透安全、法制教育
提问:这块馒头还能吃吗?
对,不能吃!有霉的食物可以使我们的内脏发生中毒、癌变!国家为了保护人民的食品安全制定了《食品卫生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严格规定食品中不利于人体物质的含量,严格管理食品的生产、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并严厉追究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责任。所以在我们的观察活动中,同学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像我这样(演示):带上手套、用镊子来取,辨别气味时不要直接把它们凑到鼻子前,应该把它端起来,用手轻轻扇动。明白了吗?
2、明确要求
现在我就把材料发给大家,请仔细观察比较,发霉的食物与新鲜的食物有哪些不同?
注意:把你们的发现简要的记录下来。
3、发放材料,学生观察记录
4、组织汇报
好,让我们听听大家都有哪些发现。
当其他小组同学发言的时候,请同学们认真听,对照自己的记录做好补充发言准备。
(二)细致观察
1、放大镜观察
①因为霉菌,新鲜馒头与发霉馒头有了这么多不同。那么霉菌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呢?下面我们借助放大镜再次观察,用准确简要的语言描述你看到的霉菌。
②分发放大镜、学生观察描述
③组织汇报,教师小结:(收回材料)
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等。
2、显微镜观察
① 同学们观察得很细致,但还是看得不真切,因为霉菌实在太小了,不过,把它们放在显微镜下看得可清楚了。想看吗?
②用显微镜观察的注意事项:A、不要随便调整
B、观看时用一只眼睛看,另一只眼睛要闭起来。
C、观察完毕,记住把发霉的物体倒进垃圾袋里,并洗净载玻片和双手。
③把你看到的霉菌画下来。
④结合同学们的图画讲解:
像霉菌这样用容颜看不清,放大镜也看不清,要用显微镜来观察的生物,我们叫它微生物。
3.讨论霉菌有生命吗?怎样证明呢?(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4.讨论: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探究馒头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其他物体发霉的条件和馒头发霉一样吗?
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1.讨论:教材第9页表,你认为除了表中列出的实验条件外,还有哪些组合方式。请补写在表格的下方。
条件组合
实验方法
温暖潮湿
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窗台上。
温暖干燥
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窗台上。
寒冷潮湿
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冰箱里
4
寒冷干燥
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冰箱里
2、教师要求每位同学针对不同的条件组合,都设计一个合适的实验方案。
假设的条件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改变的条件
不变的条件
3、作业:课后每小组选择一个组合条件做物体发霉的实验。把对比实验报告写在课本第67页的活动记录上。
课件12张PPT。 六年级 科学馒头发霉了发霉的馒头发霉的食物发霉的桔子发霉的葡萄发霉的墙发霉的鞋发霉的纸币观察了解交流1、霉菌的颜色?霉菌的形状?
2、你认为霉菌有生命吗?
2、动笔画出霉菌。霉有哪些功与过?思考讨论: 霉的功劳: 制酱、做腐乳、生产农药、发酵饲料、…… 霉的坏处: 导致食物和其他物品变质,有的霉菌会危害健康弗莱明的故事 — 科学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