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课题
1.3馒头发霉了
教案
教学课时
2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能利用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2.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3.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4.知道霉菌也是微生物的一种。5.知道霉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6.知道发霉的原因,了解防止发霉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容易发霉。难点: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
教学准备及手段
发霉的馒头、水果、放大镜、显微镜、抹布、切片、图片等。
教学流程
动态修改
第一课时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展现霉的图片,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2.交流:你在哪里见过霉 是什么物体发霉了 当时的环境、气候等情况怎么样
3.讨论:关于霉,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二)观察霉的形态
1.讲述: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霉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如用放大镜、显微镜来观察,并在活动记录上画出或用文字描述出在显微镜下看到的霉。有一点务必请大家注意:观察完毕,把发霉的物体倒进垃圾袋里,并洗净载玻片和双手。
2.学生观察记录,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教师小结: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棉絮状等。
(三)提出疑问,引导设计实验
1.激疑:你认为霉是有生命的吗 怎么证明
2.在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霉能够生长,就可以说明它是有生命的。倡导学生设计实验,研究发霉的条件。
3.引导假设。
(1)提问:你们知道在哪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 请大家根据生活经验大胆猜想,再请各个小组把这些条件写下来。
(2)各小组汇报猜想结果。
4.设计实验方案。
(1)讲述:同学们的推想是否正确,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下面先请各小组设计几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并把设计意图写下来。
(3)小组派代表利用实物投影仪汇报交流。小结:在我们假设的条件中,选择一个进行研究,在改变这个条件的同时,其他条件不能改变,初步设计实验表格。
5.小组交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实验,避免实验雷同。6.学生按照设计方案课外进行对比实验。
第二课时
(一)汇报探究霉生长条件的结果
1.各小组简要汇报实验过程及结果。
2.分析实验结果,发现规律:食物和其他物品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最容易发霉。(二)了解防止食物和其他物品发霉的一些方法
1.提问:你们还见过哪些食物和其他物品会发霉
2.启发谈话:霉给我们人类带来许多不便,我们可以怎样防止食物和其他物品发霉呢 请根据我们研究的结论对自己提出的方法进行解释。
3.看教材上的图,具体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做
(三)阅读资料
1.谈话:霉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对此,你了解些什么呢
2.学生交流对霉的已有认识。
3.学生阅读教材资料——《霉的功与过》,可用自己课前查到的资料补充。
4.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霉的其他资料,让学生明白霉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对人类有贡献也有危害。
5.介绍弗莱明和青霉素。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