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登月之旅 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4.1登月之旅 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12-23 16:1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1登月之旅
教案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等。
学生:收集有关月球及人类探月资料。
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及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2、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了解宇宙的帮助。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学生做“模拟环形山”实验。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遵循了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本课只要有四个部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了解月球概况——解释环形山,让学生对月球有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课堂必须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而探究科学课堂的教学方法是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针对本课特点我用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小组议论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月色。
1、谜语引入: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2、那么同学们欣赏过我们美丽的月亮吗?
3、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想到了些什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登月之旅
(二)了解月球
1、月亮上有什么呢?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就想弄清楚,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只好编造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谁来给大家讲讲?那么同学们知道我们的古人是最早怎样来记录月亮的吗?
2、直到1609年,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就已经开始用望远镜观察月球,并绘制出了月面图。
3、认识月球:
(1)月海:月球上的暗区,没有一滴水,实际是一些比较年轻的岩石,对太阳光的反射能力低。
(2)月陆:月表上的亮区,是月球上的高原和山脉,古老的岩石反射太阳光的能力强。
中国数学科技馆——中国探月工程网:
(3)环形山:这是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仔细观察一下,从这幅月面图上,你们发现了什么?(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坑)
(4)月壤:覆盖整个月球表面的月壤,由岩石碎屑、矿物颗粒、玻璃、陨石碎片、粘合集块岩等组成的松散堆积物。
4、认识环形山:
这是嫦娥一号卫星在距离月球表面两百千米的高度拍摄的,让我们再近距离地看一看这些坑是什么形状的 (出示环形山图像)
(三)模拟实验,了解环形山的形成。
1、图示环形山:这就是月球地表最显著的特征环形山,它是什么样子的?(大大小小深浅……),关于环形山,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2、共同研究:
(1)猜想环形山成因,说说依据。
(2)做模拟实验:看书说说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①图示环形山和陨石坑,对比一下这两幅图,你是否能做一猜想月球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
②这只是大家的猜测,那怎么样来证实呢?这次实验需要什么器材?(陨石——石子、月壤——沙子)
③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基本清楚了,那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具体实验方法(出示课件)
(3)实验后汇报:你发现沙面上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呢?
3、做对比实验:环形山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猜测:环形山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与陨石的大小、下落的高度、撞击的速度、……)
(2)讨论:物体的速度、高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都可以看作和高度有关。因此大家猜测环形山的大小和陨石的质量、高度两个因素有关。我们能不能一次把这两个因素都改变呢?为什么?
(3)讲解:实验之前,大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组内各司其责:组长负责分工、组织实验,操作员做实验,记录员搜集数据,汇报员总结汇报,观察员负责监督。
②实验注意事宜:
A.不给石子力,让其自然下落;
B.取石子、测量都不得破坏“陨石坑”。
C.每次实验,沙面都要起松、刮平。
D.及时记录,正确快速计算平均值。
E.实验器材要小心取放,最后整理放好。
(4)做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比较前两组数据,相同的条件是什么?改变的条件是哪个?对比这些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在相同距离条件下,质量大的陨石撞击月球形成的环形山大)
比较后两组数据,相同的条件是什么?改变的条件是哪个?对比这些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在相同质量条件下,陨石距离月球越远,撞击形成的环形山越大)
(5)小结:现在你知道环形山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了吗?(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的大小和陨石落下的高度有关。)
4、讨论观察环形山最佳时间
(1)猜测:地球上什么时候观察环形山效果好?
(2)验证:动手实验
请同学们利用手电筒的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照一照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看看什么角度看到的沙坑最明显。(用手电筒直射时沙坑和它周围的沙子都很亮,坑看上去不太明显,而斜射时,沙坑就会形成影子,明暗非常明显,沙坑也就看得很清楚。)
(3)总结:我们都知道月球本身是不发光的,我们所见到的明亮的月光是太阳光照射到月球后反射到我们地球的。我们还知道每月的农历十五的时候阳光直射月球,农历初七、初八和22、23左右,阳光斜射,那么,根据刚才的实验你觉得什么时候观察月球的环形山效果最好?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一起乘坐的“阿波罗号11号”飞船来一次登月之旅吧!看看月球上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阿波罗号”登月视频)
2、等将来我们要是能真正地去月球旅行一下。那请大家设想一下,去月球旅行需要做些准备呢?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介绍月球的科学文章
教学反思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索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是亲身经历探究过程,要在科学课堂中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让学生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设计了探究环形山的环节,以问题为切入点,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了科学学习的乐趣,深入理解了环形山形成的原因。小组内通过讨论、实践、总结、反思,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在努力探究过程中“再创造”地做科学、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在活动中增进了学生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的素养。
不过这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多媒体过多的引入,替代了学生的思维,丧失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的培养,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