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登月之旅 教案 (5)

文档属性

名称 4.1登月之旅 教案 (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12-23 16:1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4.1登月之旅
教案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学生观看了月球表面的图片后,能够猜测陨石坑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根据猜测预设试验方案和进行实验探究。21
cnjy
com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能乐于合作与交流,从而学科学,爱科学。
3.科学知识: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
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来自农村的孩子,由于他们所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单一,因此接受知识的途径单一,再者他们主动获取科普知识的积极性不太高,当然对与月球相关的知识就知之甚少。因此,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课件了解人类探月历程,知道更多与月球相关的知识。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我特别关注那些缺乏主动性的学生,引导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活动中来。
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能够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学生预设实验方案和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想去月球旅行吗?
生:想。(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想去旅行的就请随着“嫦娥三号”探测器一起去月球上旅行吧。(老师播放嫦娥三号发射的视频。板书:登月之旅)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评析:用科学时事引入,感受登月之旅的即时性与现实性,更容易抓住学生。
师:关于月亮你知道些什么?(提示:例如文学作品、神话故事、现代科技等方面。)
生:吴刚伐桂。
生:嫦娥奔月。
生:“露似珍珠月似弓”这句诗描写了月亮的形状。
生: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是美国人阿姆斯特朗。
……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多,老师这也准备了一些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图片,看看是哪些神话故事。
生:(边看边说)
师:是呀,人类一开始只能通过肉眼观看月球,所以产生了很多的遐想;一直到160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探测飞行器进一步探测月球,揭示其秘密;到1969年美国人第一次登月考察,终于撩开了月亮那神秘的面纱。www.21-cn-jy.com
生:(边看人类探月历程的PPT,边听老师解说。)
评析:让学生感受到,古往今来人类始终饱含对月球的热情与向往,前人的实践为我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鼓励我们继续他们的探究之路。【版权所有:21教育】
活动2【讲授】初识月球,了解环形山
师:(出示月球表面清晰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月球表面清晰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月球表面这些圆形坑洞是什么?21·世纪
教育网
生:环形山。(老师板书:环形山)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环形山有什么特点?
生:中间低,四周高。
生:数量很多,大小各不相同。
师:同学们观察真仔细,“环形山”这个名字是伽利略给取的,是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大大小小的环形山几乎布满了整个月面,科学界把一些大的环形山用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和思想家的名字来命名。例如“哥白尼环形山”,“张衡环形山”,“李清照环形山”等。
评析: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发现月面地形特点,并能根据观察及储备的知识来描述环形山。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帮助学生丰富认识并完成知识的重构。【来源:21cnj
y.co
m】
活动3【活动】质疑讨论,预设方案
师:想知道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吗?(想),那就先动动脑筋,猜一猜吧!
(学生大胆猜想、主动交流)
生:可能是由于火山喷发而形成的。
生:可能是由于陨石或流星撞击而形成的。
……
师:科学界对于环形山的形成有两种说法,300多年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于火山喷发所形成的,直到大约50年前,科学家们得出了新的结论:这些环形山是来自宇宙的流星和陨石撞击而形成的。(板书:陨石和流星)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师:假如环形山是陨石和流星撞击形成的,同学们先想然后小组讨论它的大小和深浅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组内讨论后汇报。)
生:陨石和流星的大小。
生:陨石和和流星离月球的远近。
生:陨石和流星撞击月球时的力度。
生:陨石和流星撞击时的方向。
……(老师根据汇报相机板书。)
师:以上都是同学们的猜测,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还需实验进一步验证。今天我们就验证“陨石和流星的大小”,“陨石和流星离月面的远近”等猜想与环形山的大小深浅是否有关。请同学们根据猜测小组内设计实验方案。(师分发实验报告单,学生探讨实验方案并填写实验报告单前半部分。)21教育网
各小组汇报预设的实验方案。
评析:质疑释疑,步步为营,层层推进,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地思考、假设,完成方案的设计,为下一步的实验探究做好铺垫。21·cn·jy·com
活动4【活动】合作探究,模拟实验
师:那我们接着做“模拟环形山形成”实验,来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师生共同检查实验材料是否齐全。)
师:仔细阅读实验要求(实验要求PPT出示),小组进行人员分工。(实验要求:1.用沙子模拟月面,用石头模拟流星和陨石,石头撞击沙面后,观察坑的宽度和深度;2.为了验证改变因素与环形山的大小和深浅有关系,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保持一样;3.边实验边记录,小组人员分工要明确。(比如谁记录,谁观察,谁操作,谁代表小组发言等。)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分组实验探究,并填好实验记录单。然后分小组全班汇报交流。)
生:我们小组用大小石头模拟陨石,用沙子模拟月壤,当石头离月球的距离,石头撞击的力度,石头撞击时的方向等条件相同时,石头越大,撞击形成的沙坑就越大。
生:我们小组用石头模拟陨石,用沙子模拟月壤,当石头的大小,石头撞击的力度,石头撞击时的方向等条件相同时,石头离沙子越远,撞击形成的沙坑就越大。
师:实验验证你们的这些猜测与环形山的大小深浅有关系吗?那我们一起来总结它们的关系:
陨石和流星越大,离月球越远,撞击所形成的环形山就越大越深。
学生用手电筒光直射和斜射细沙上的石子坑,观察石子坑影子的变化。(学生实验,然后交流。)
生:我们小组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当手电筒光直射沙坑时,无影子,坑不明显,当手电筒光斜射沙坑时,有影子产生,明暗非常明显,坑看得清楚。21cnjy.com
……
师生共同总结:阳光直射月球,环形山坑内看不见影子,坑不明显;当阳光斜射月球时,有影子产生,明暗非常明显,坑看得很清楚。2·1·c·n·j·y
师:每月农历十五阳光直射月球,我们看不见环形山,而农历初七初八,二十二,二十三左右阳光斜射月球,适合观察环形山。【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评析: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完成实验的操作,结论的交流总结,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实现“动手做科学”的思想,也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活动5【讲授】飞天登月,再识月球
师:前面我们深入地认识了环形山,接着学习月球围绕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观看课件展示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旋转。)
师:月球像地球的卫士一样绕地球环行,是地球的卫星,绕地球一周的时间约为27﹒3天。
师:月球上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44页下面的内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观看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情形吧!
师:观看视频后,让我们共同体会阿姆斯特朗登月时说的那句话,“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这是巨大的一步!”21
cnjy
com
生:……
评析:深化月球的相关知识,通过视频感受人类与月球的邂逅,感受科学的力量,从而激发学生想去探索宇宙奥秘的欲望。2-1-c-n-j-y
活动6【讲授】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虽然美国早在1969年就实现了载人登月,但近几年我国的航天事业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7年10月14日,“嫦娥一号”载着祖祖辈辈的登月希望向月亮飞去。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相继发射成功。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携“玉兔号”月球车出发,落户月球正面的虹湾。(学生边听边观看课件。)www-2-1-cnjy-com
师:嫦娥号成功登月仅仅是我们探月历程的开始,要实现中国人乘坐自己的飞船登上月球以及建立月球基地需要同学们这一代努力奋斗。同学们有信心吗?(有)
师:假如二十年后,在你们这一代的努力下,我们终于可以乘坐自己的飞船完成中国人的登月之旅了。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在出发前,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工作呢?
(同学们畅所欲言。)
生:穿太空服,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
生:带上氧气,水和食物,因为月球上没有。
生:带上有线通话机,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不能传播。
……
师:祝大家美梦成真!
评析:让学生知道中国近几年探月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增强学生爱国热情。以及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同学们进行科学幻想,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继续他们的登月之旅和科学探究之旅。
【出处:21教育名师】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