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 课件+教案+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 课件+教案+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23 13:35:11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 在不断的劳动实践过程中,我国的原始居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会了种植庄稼和喂养家畜。出现了原始农业,即原始农耕文化。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北方半坡遗址和南方的河姆渡遗址。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两个遗址的原始农耕文化。一、半坡遗址二、河姆渡人的生活三、原始农耕的产生讲授新课学 习 目 标1、了解南北方原始聚落不同的生活状况
2、了解中国南北方农耕文化的异同活动时间
六七千年前活动区域
陕西西安半坡半坡原始居民一、半坡遗址陕西西安半坡村原始社会聚落遗址学习活动走进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狗尾草粟(谷子)中国:世界上较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谷子属禾本科作物,脱壳前称为“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学名为“粟”。谷子起源于黄河流域,由野生狗尾草进化而来。我国栽培谷子已有七千年以上的历史。古代甲骨文称粟为“禾”,秦汉以粟为五谷之首(禾、稷、菽、麦、稻)。炭化的粟和菜籽粟农业方面:种植粟、麻和蔬菜石磨盘和磨棒 加工谷物想一想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动脑筋1、这个陶器叫什么?
2、半坡人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取水瓶?——半坡尖底瓶观察小口尖底瓶的吸水过程,想一想,瓶子为什么被做成这个样子?这说明了…..试判断半坡出土的工具的用途,推断半坡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面对历史的印记,你的感悟….. 半坡遗址出土的纺轮和骨锥 他们用纺轮把麻纤维捻成线,织成麻布,然后再用骨锥等工具把兽皮和麻布缝合起来。 想一想 1、左图住房样式叫什么?
2、你认为这是南方还是北方的住房?理由是什么?——半地穴式房屋活动时间
约7000年前活动区域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河姆渡原始居民二、河姆渡人的生活河姆渡出土的炭化稻谷农作物:水稻实物考察 图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釜。从该文物上你可以知道哪些历史事实?——有些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釜,外有火烧烟熏的痕迹,内有烧煳的饭粒或“锅巴”,可见当时陶釜是用来煮烧米饭的炊具。想一想 南方先民在建造
干栏式房屋时,使用
了卯榫工艺。你认为
这有何作用?河姆渡遗址的榫(sǔn)卯建筑构件榫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草编残片
用于干栏式建筑铺垫地板想一想 1、左图住房样式叫什么?
2、你认为这是南方还是北方的住房?理由是什么?——干栏式房屋自学思考讨论: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学会了种植、饲养、制作什么、学会了使用什么?半坡人种植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关系吗?为什么?小结:半坡原始聚落(距今六七千年)粟,黍
和蔬菜饲养猪狗纺轮制作麻布制造彩陶
建造半地穴式房屋自学思考讨论: 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河姆渡人在生活中又学会了什么?河姆渡人种植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关系吗?为什么?小结:河姆渡原始聚落(约7000年前)水稻饲养
猪狗黑陶干栏式房屋半坡和河姆渡遗址的异同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文化的异同)黄河
流域多雨
潮湿
炎热干栏式水稻饲养家畜黑陶长江
流域少雨
干燥
寒冷半地
穴式粟饲养家畜彩陶  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会建筑房屋,建立了村落,过定居生活,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有哪些区别?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差别?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课堂小结:南北农耕文明对比记忆表北方的农耕文化代表—半坡遗址
南方农耕文化的代表—河姆渡遗址
1、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C随堂训练2、你认为半坡人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生活在黄河流域????????????
B.学会了种旱地作物 C.学会了喂养家畜和种植庄稼??
D .这些先民生活的地方气候比较温暖C3、下列关于河姆渡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是我国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B.这些先民最早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 C.最早栽培水稻???????????????
D.还能够饲养家畜A4、河姆渡先民居住的房屋特点为(? )
A.地穴式??
B.半地穴式?
C.砖瓦结构?
D.干栏式D5、决定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的根本因素是(? )
A.饮食习惯  
B.劳动工具  
C.自然条件  
D.劳动技术C小陶舟答:从陶舟的大小看,无实用价值。考古学家认为是玩具。小陶舟说明了:
A.河姆渡居民能够制造陶器;
B.河姆渡居民很熟悉舟;
C.舟在河姆渡居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D.河姆渡居民已很重视对儿童的教育;
E.河姆渡居民已有一定的闲暇时间;
F.其他……6.图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小陶舟。想想小陶舟是做什么用的?它说明了什么?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
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最先种植水稻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2、如果你到西安去旅游,除了游览西安古城墙、秦始皇陵兵马俑外,还能参观(? )
A、半坡聚落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河姆渡聚落遗址
3、半坡人的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用陶罐盛水 B、饲养家畜?C、穿棉布衣服 D住半地穴式房屋
4、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文化有较大的差别,形成这种差别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种族 B、体质进化程度 C自然条件 D生产力发展水平
5、下列哪些原始人类生活在长江流域(? )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半坡人 ④河姆渡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6、促使原始人类定居下来生活的重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变化? B、野果和野兽充足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学会了建造房屋
7、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走入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
A、火的使用 B、生产能力有了提高
C、陶器的使用 D农具的使用
8、半坡人和河姆渡人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是(? )
①会种植农作物,开始原始农耕文化 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③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④会制作陶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半坡和河姆渡原始聚落的房屋建筑各是什么特点?成因是什么?
三、总结归纳
?
北方的农耕文化
南方的农耕文化
时间
?
?
所处地区
?
?
代表的原始居民
?
?
原始农业(粮食作物)
?
?
原始畜牧业
(饲养的家畜)
?
?





原始纺织业
和捕鱼业
?
?
原始制陶业
?
?
原始建筑
房屋样式
?
?
?
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识记目标:南北方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南北方原始聚落的不同风格。 2.理解目标:黄河领域和长江领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的不同成因以及对后世影响。 3.情感目标:通过古代农耕文明的学习,增强对祖国历史的亲近感,初步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 4.技能目标:依据中国北方与南方的气候条件分析比较半地穴式房屋与干栏式建筑的成因;通过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培养科学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因及特征。 难点:初步认识生产力的概念,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理念:
1.教材中的理念: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艰辛、智慧和创造力。 (2)劳动工具的改进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形式的变化反映了人类已从消极地向大自然索取食物,发展到利用自然规律主动地获取食物;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越强,社会生产力就越高,社会进步程度也就越快。 (3)理解北方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南方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不同风格的成因,理解建筑艺术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
2.教学理念 (l)强调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探究,捕捉历史生活中反映人与自然的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社会问题。 (2)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 (3)针对初中生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的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教学主体内容展示为一个便于学生理解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丰富生动的历史发展进程。 (4)本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比较能力和初步的辨证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导学式讲解法
五、教具:电脑及多媒体设备,有关插图。
六、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170万前的元谋人和70万年至20万年前的北京人,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况。一百多万年、几十万年的悠悠岁月过去,约在六七千年前的时候,我们祖先的生活出现了一些有趣的变化,现在我给大家提供一些历史场景,大家想象一下:
场景一:一群人在分享劳动果实,不经意间一些果实掉在地上。
场景二:一段时间后,他们再次经过此地,发现地上长出几株植物,并且上面挂着果实。他们又进行了采摘一位妇女若有所思,并随手埋下几个果实。
场景三:一段时间后,这位妇女又来到此地,她发现自己有意埋下的果实真的长出来了,并且又结了果子。这位妇女非常高兴,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围的每一个人。
想一想,这三个场景说明了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
说明了农耕生活的产生过程,原始农业是从采集中形成的,妇女们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发现植物果实掉在地上可以发芽、生长、结果。如此反复地观察实验,九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人工栽培,早期农业生产就由此产生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一、半坡遗址——北方的农耕文化
请同学们朗读:课本第一目录。(约2分钟) 提问:(l)想一想: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提示:学会了种植什么?饲养什么?制作什么?学会了使用什么?)回答:半坡人学会了种植庄稼,学会了种植粟、黍等,学会了饲养黄牛、猪、狗等,学会了制作陶器,学会了使用磨制的石器。 (2)自主思考、主动探究:半坡人种植粟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幻灯片展示:《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原始农耕点穴下种想象图》《河南新郑出土的石磨盘和石律》,边展示边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欣赏《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在半坡人的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 比较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农业。读《原始农耕点穴下种想象图》,提问:原始人在做什么?答;点穴下种,种植庄稼。现代人是怎样进行农业生产的?答;现代农业,机械化进行生产。 读图河南新郑出土的石磨盘和石律,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你能说一下这个工具的用途吗?答:为粟去皮即碾小米。想一想,现在这样的工具是什么样子的?答:用机器磨。 组织讨论:根据情况把整个班级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6--8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师生一起总结,得出:半坡人生活在北方,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于粟黍等旱地作物的生长。 老师强调指出:农业是畜牧业、手工业发展的前提;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中,原始农耕文明产生了。从半坡遗址我们了解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粟的国家之一。 2.自主设计、主动探究:半坡尖底瓶的设计原理是什么?它的用途是什么? 幻灯片展示:《半坡尖底瓶》《尖底瓶使用示意图》(注:由于尖底瓶是一个静止的画面学生难以理解,因此老师在尖底瓶的两个瓶鼻上,挂上了一段盘曲的红绳,使一幅静止的画面产生了动感,使学生很容易地认识到了半坡尖底瓶是用来取水的。) (课前,鼓励学生用黄泥仿制一个半坡尖底瓶,课堂上让学生做取水实验,观察尖底瓶的变化,分析尖底瓶设计原理,说明其应用方法。通过上述方法,让学生感受中华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组织讨论:8个小组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最后由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二、河姆渡遗址——南方的农耕文化
请同学们朗读课本第二目录,河姆渡人的生活。(约2分钟) 提问: (1)自主思考、小组合作探究:想一想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河姆渡人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提示:学会了种植什么?饲养什么?制作什么?学会了使用什么?)回答:半坡人学会了种植庄稼,学会了种水稻等,学会了饲养水牛、猪、狗等,学会了制作陶器,学会了使用磨制的石器。 对比北方的半坡人的原始农耕文化,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发言、板书。
幻灯片展示:《河姆渡稻谷遗存》《河姆渡人生活想象图》,边展示边启发学生分析。 组织讨论:8个小组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师生一起总结,得出:河姆渡人生活在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宜于水稻的生长。 师讲:河姆渡人与半坡人一样,创造了我国光辉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从河姆渡遗址我们了解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半坡和河姆渡的先民们使用的工具比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更加精致,他们使用的工具是磨制出来,我们把这种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成为新石器时代。 师讲:同学们,原始农耕文明出现以后,人类的谋生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他们开始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并逐步形成原始聚落。
课堂小结: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黄河领域和长江领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半坡的穴居房屋和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建筑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展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
当堂检测:
布置作业:比较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的不同特点,探究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