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7课 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春秋”“战国”名称的由来和分期。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地位的衰落和主要霸主。
3、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分析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战争性质的不同,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春秋战国两个历史时期的内涵,从而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1教育网
3.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纷争,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国强兵。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4.通过对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评价,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5、通过商鞅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坚韧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2、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21·世纪
教育网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入初中不久,基本上已经能够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对于历史学科有浓厚的求知欲。但是对本学科的特点却缺乏了解,缺少科学的学习方法。再加上中国古代史距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比较遥远,并且知识点琐碎,缺少趣味性,导致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够浓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活课堂氛围,构建高校课堂。www-2-1-cnjy-com
3重点难点
1、像“东周”的概念内涵和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春秋战国两个阶段的历史内涵等内容,都需要教师讲解。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课前导入
[导入语例示]同学们,讲新课之前,我们先讲一个小故事,故事的题目叫《烽火戏诸侯》:西周的最后一个国王是周幽王,周幽王即位时,国势已经衰微。在他即位的第二年,关中发生地震。幽王不顾百姓死活,继续过着享乐的生活。他有一个特别受宠爱的妃子褒姒,很漂亮,但不爱笑。为了让褒姒发笑,幽王绞尽了脑汁。最后,他把目光盯在了骊山顶上的烽火台上。什么是烽火台呢 简单地说,就是古时传信报警的一种建筑。遇到敌情时,白天报警,燃狼粪冒浓烟;黑夜报警,点柴草起火光。浓烟和火光会把敌情很快传遍各地。周幽王为了取悦褒姒,就下令点起烽火。各国诸侯看到烽火升起后,知道京城告急,就急忙率领人马前来救助。周幽王和褒姒看到诸侯在骊山脚下忙乱的情形,感到非常可笑,褒姒终于大笑。谁知这一笑,竟使西周灭亡的日子到来。因周幽王废长立幼,加剧了内部矛盾。被废掉的太子宜臼和其母亲申后要求申侯(指申后的父亲,宜臼的外公)报仇。
申侯勾结犬戎进攻镐京。当镐京被围时,周幽王下令再次点起烽火求救,但诸侯都怕上当,谁也不来,犬戎终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诸侯们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由于西方少数民族势力强盛,平王无法立足,只得迁都洛邑,从此周室衰微。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这一时期社会动乱不安,各种力量变化无常。是
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之一。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
活动2【讲授】板书
1.东周的建立和分期
[教师讲解]西周灭亡后,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战国从公元前475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结束,因各诸侯国连年相互争战而得名。2-1-c-n-j-y
从表面上看,春秋和战国都是国家分裂,天下大乱时期。但实际上,两者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点,同学们可以记一下,慢慢理解、体会。
春秋是礼崩乐坏的时代,战国是礼崩乐坏之后的时代;
春秋是由统一走向分裂,战国是由分裂走向统一;
春秋是旧的社会秩序乃至观念形态瓦解的时代,战国是新的社会秩序和新的观念形态处于酝酿之过程的时代。【来源:21cnj
y.co
m】
过渡: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各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周王几乎被遗忘,【出处:21教育名师】
“尊王”的时代已过去。大国对峙的局面形成,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开始了。
二、战国七雄--七雄并立。
1、战国初期:七雄的形成。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引导学生阅读P38第一段文字及〈战国形势图〉)了解战国七雄的名称:
历史角度:齐、楚、秦、燕(春秋时期的国家)+韩、赵、魏(三家分晋)地理角度:齐、楚、秦、燕、韩、赵、魏东南西北到中央告诉学生记住七国的方法“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更为频繁,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等著名战役都发生在这一时期。21cnjy.com
教师指出: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战火纷飞、色彩斑谰的年代,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既是我国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又是中国从分裂转向统一的历史时期。那么,秦国在战国末期长平之战后,独占鳌头,摆出了咄咄逼人、无敌于天下的架势,是笑到最后的国家。2·1·c·n·j·y
活动3【导入】课程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秦在战国时期起初只是一个西部边陲荒蛮国家,然而,最终一统六国,这本身就是一个历史奇迹。而商鞅变法无疑是这个传奇式的国家崛起的关键。商鞅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他的变法为什么能促进秦国的强大 让我们透过尘封的岁月,走近商鞅21
cnjy
com
活动4【讲授】商鞅变法内容讲授
一、背景:1.战国初期,秦国落后;(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2.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3.商鞅的变法宣传及改革精神。
二、指导思想:法家理论;
三、宗旨:富国强兵;
四、措施: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方面。
活动5【活动】探究活动
五、拓展延伸,感悟历史读一读,议一议
材料一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材料二商鞅虽死,秦法未灭。结合材料思考: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为什么 你从商鞅变法中学到了什么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活动6【活动】我看“商鞅变法”
总之,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历史局限性:商鞅变法处在一个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变法也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版权所有:21教育】
活动7【活动】商鞅变法的成功因素:
七、商鞅变法的成功因素:
1.顺应变法的潮流,加上秦位处西陲,避开外力干扰;且秦固有文化低落,易吸收较高的文化;
秦孝公全力支持,绝对信任商鞅;
有充裕的时间,施行十年,令百姓能适应及接受;
厉行法治,赏罚分明,人民知所遵守;
重农抑商,令百姓温饱,故获人民拥护;
商鞅具全盘计划,如徙木立信,先奖励生产与军功,然后才迁都求出击。
活动8【活动】本课总结
启示(结语):不难看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应该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目的的。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然而,商鞅最终遭车裂而死,他的家人也遭到了他自己制定的刑律——连坐,不得不说商鞅的结局是个历史的悲剧,由此可见旧势力的顽固与改革的艰辛。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向上的,然而在向上发展的道路中会有许多可知或不可知的阻力,因此,改革者需要更多的决心与勇气,而商鞅正是具备了这种勇气与信念,在改革中表现了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www.21-cn-jy.com
活动9【练习】课堂练习
巩固练习
【练习巩固】
一、选择题:
1.商鞅变法前,秦国落后的表现不包括
A.农业落后B.文化落后C.社会风习落后D.未曾称过霸
2.大力支持商鞅变法的是
A.秦穆公B.秦孝公C.秦惠文王D.秦昭王
3.“南门徙木”的故事主要说明了
A.改革中取信于民的重要性B.改革要有经济实力作保障
C.改革要完全依靠人民群众D.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4.对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B.所有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爵位
C.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D.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商鞅变法中建立的什伍组织
①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编制②伍的基层负责人称为
“伍长”③任何时候也不能解甲归田④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县制取代分封制强化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县的统治区域比封国小B.各县设有令和丞
C.县丞和县尉分管民政和军事D.由国君直接任免官员
7.《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
10.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B.封建经济发展迅速
C.统一是历史发展的需要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11、下列各诸侯国不属于战国七雄的是
A.秦国B.赵国C.晋国D.韩国
活动10【活动】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1、设计意图:要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设计理念,实现使课更有利于学生兴趣、视野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教师必须致力于自身角色的转变,从历史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必须要转变学生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征的历史学习方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局面;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高效、优质地完成教学。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本课亮点:充分利用材料,训练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与历史背景紧密挂钩的习惯思维。广泛采用故事情节,给学生创设情景,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体会历史规律。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