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1同步练习: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2份)(带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历史必修1同步练习: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2份)(带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23 13:12:24

文档简介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第2课时)
随堂作业——练双基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抗日战争
1.1924年国共革命统一战线和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国社会的各政治阶层历来就具有团结合作、同仇敌忾的革命精神
B.在特定历史时期国共两党的政治目标与中华民族的民族利益基本一致
C.在特定历史时期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一致
D.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
答案:B
2.美国《时代》杂志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卢沟桥抗战
B.淞沪会战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答案:B
解析:1937年日本侵华的“时间表”是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而这一计划在上海即遭“粉碎”,指的是国民政府组织的淞沪会战。
3.毛泽东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说,国民党有两个伟大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先生,第二个是蒋介石先生。毛泽东的这一评价是基于蒋介石(  )
A.指挥北伐战争赢得胜利
B.成功组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转变为民族民主革命者
D.领导了正面战场上一系列战役
答案:D
解析: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时间是1938年,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在蒋介石的指导下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会战,其积极应战的态度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评价。故选D项。
4.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对中国人民犯下了累累罪行,其中抗日战争期间制造的最大惨案是(  )
A.南京大屠杀
B.旅顺大屠杀
C.潘家峪惨案
D.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答案:A
解析: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中国制造的最大惨案是南京大屠杀。
5.1940年7月22日朱德、彭德怀等发布命令说:“我军应以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破坏敌人进攻西北计划,创立显著的战绩。……敌对晋察冀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沿线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破击正太路。”按照上述命令发动的战役应是(  )
A.太原会战
B.武汉会战
C.百团大战
D.徐州会战
答案:C
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40年”。太原会战发生于1937年,武汉会战发生于1938年,徐州会战发生于1938年,A、B、D三项都不符合题目要求。
6.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抗日战争对中国的重要“补偿”是(  )
A.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C.完成了民主主义革命
D.使中国赢得了世界的普遍尊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的影响。抗日战争对中国的重要“补偿”是使中国赢得了世界的普遍尊重,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故选D。
7.抗战时期,八路军领导下的地方抗日武装,有根据地的县大队、区小队、村民兵小组等,这就是“土八路”。这一史实突出体现了毛泽东的(  )
A.根据地建设思想
B.土地革命政策
C.人民战争路线
D.统一战线主张
答案:C
解析:认真解读材料,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县大队、区小队、村民兵小组”可以看出八路军领导的是人民的武装力量,体现了人民战争路线。
知识点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8.1945年8月29日,重庆《大公报》发表题为《毛泽东先生来了!》的社评,其中说道:“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该社评反映出当时国人期盼(  )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共产党人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C.共产党领导民主党派建立新中国
D.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答案:A
解析:1945年8月,正值国共重庆谈判前夕,全国人民希望国共两党和平协商,共建新中国,故A项正确。
9.下面是中国近代某次会议与会各党派代表人数统计表。这次会议(  )
政党
国民党
共产党
民主同盟
青年党
无党派人士
合计
代表人数
8
7
9
5
9
38
A.表明国共开展了第二次合作
B.最终证明是失败的
C.标志着中国实现了真正的民主
D.促进了内战的爆发
答案:B
解析: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可知,中国近代史上有国共两党参与并有民主党派参加的会议是1945年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其主要是解决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和平问题,达成了《双十协定》,但协议很快被国民党撕毁,该会议被证明是失败的。故选B项。国共第二次合作是为了抗日,此时抗战已结束,A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中国实现了真正的民主是在新中国成立后;D项说法错误,1945年的政协会议就是为争取和平而召开的。
10.毛泽东在寻找打过长江、占领全中国的策略时,发现拿下地理位置独特的某地,不仅是改变国共军队力量对比的关键,也是最终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为此毛泽东
(  )
A.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
B.部署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C.亲自指挥三大战役
D.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答案:B
解析:结合相关知识可知,大别山地处中原,西逼武汉、东扼南京,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因此与之对应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它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对扭转全国战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也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答案为B。
11.“1949年1月中旬,斯大林知道中国的这个消息后,也很高兴,认为是奇迹,因此在他的台历上写上了‘奇迹、真是奇迹’。”被斯大林认为是“奇迹”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
A.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B.淮海战役的胜利
C.抗日战争胜利
D.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49年1月”。A项是在1947年,C项是在1945年,D项是在1949年4月。故选B项。
12.右面是电影《建国大业》中的一幅剧照,图中为宋庆龄在1949年5月27日上海被解放的那天早晨走出家门时看到的情景:疲惫的解放军战士睡在马路上。而这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对此,美国的《生活》杂志称:“这个行动宣告了国民党时代已经结束。”这主要是指(  )
A.上海解放后,国民党的统治宣告结束
B.美国放弃扶蒋反共的政策
C.中共及解放军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D.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战的胜利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及图片中可以看出解放军纪律严明,不侵扰百姓,赢得了民心,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是共产党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也是国民党统治失败的关键。因此只有C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全国上下应该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1937年7月8日)
材料二 1937年8月18日,即“八一三”事变后的第五天,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在南京研究抗战策略时提出“我国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不宜实行迅速决战之战略。但因我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长期作战之条件。故我国对倭作战之最高指导方针,不能不根据优劣相反的客观条件,实施持久消耗战略。”
——《民国高级将领列传》
材料三 毛泽东在1938年写下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话:“八个月中,国共两面都做了英勇的奋战,全国实现了伟大的团结,几百万军队与无数人民都加入了火线;其中几十万人就在执行他们的神圣的任务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我们真诚地追悼这些死者,表示永远纪念他们。”
(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中国共产党针对卢沟桥事变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一主张提出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党的一些将领提出了怎样的抗战方针?他们为什么会提出这些抗战方针?
(3)材料三中,毛泽东提出“八个月中,国共两面都做了英勇的奋战”主要依据有哪些?“全国实现了伟大的团结”的标志是什么?
答案:(1)①主张:全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②原因: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加剧。
(2)①方针:反对速战速决战略,实施持久消耗战略。②原因:对中日两国国情进行了正确的分析,敌强我弱,不能速战速决;中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持久作战的条件。
(3)①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等大规模的战役;中国共产党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军队的部署情况:
战初
中国战场
太平洋战场
东南亚
35个师团
10个师团
7个师团
1942年
中国战场
太平洋印度洋
37个师团
15个师团
日本投降时
中国战场(不含东北)
东南亚太平洋
111万多
不到10.9万
材料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虽然美国海军主力集中于太平洋,但陆军主力的使用始终受到欧洲战场的限制。法国二战史学者亨利·米歇尔写道:“事实上,由于英军和美军兵力不够,惟一对日军作战的陆军就是中国的陆军了。”
材料三 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军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材料四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伤亡3
500万人,死亡2
00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62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
000亿美元;美国死亡40.5万人;英国死亡37.5万人。
——以上材料摘自《世界近代现代史参考资料》
(1)依据材料一、二可得出什么结论?
(2)材料三中罗斯福设想了怎样的结局?这一结局未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四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答案:(1)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主力始终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使其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兵力不足。
(2)中国如果放弃抗战,日军腾出兵力与德国法西斯夹击配合,会使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恶化。未出现的原因是中国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坚持全民族抗战,尤其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抗击了大部分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战,对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作出了巨大民族牺牲。
课后作业——提能力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与下图两张日历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①九一八事变 ②南京大屠杀 ③卢沟桥事变 ④西安事变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日本侵华,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注意根据时间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时间分别是“1931.9.18”和“1937.7.7”,与此相关的是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
2.1937年,国民政府组织了太原会战,国共两党合作抗击日寇。下列各项中,属于太原会战有机组成部分的是(  )
A.平型关伏击战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枣宜会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的抗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在太原会战中,八路军组织平型关伏击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取得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3.《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执导的战争史诗电影。它讲述的主要是在南京一座教堂里,几个神职人员、一群女学生、13个风尘女子以及6个国军伤兵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故事。这可以体现(  )
A.正面战场官兵英勇抗战
B.抗日战争具有广泛的民族性、残酷性
C.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形成
D.各国团结才能面对世界性灾难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神职人员、学生、风尘女子、军人等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可以得出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4.1936年8月中共中央向国民政府郑重声明:“我们赞助建立全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赞助召集由普选权选举出来的国会,拥护全国人民和抗日军队的抗日救国代表大会,拥护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和平建国
B.准备在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C.希望联合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在政治上完全认同南京国民政府
答案:C
解析:注意从题目中的时间“1936年8月”进行分析。此时,随着日本侵华的日益加剧,中日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希望与国民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应对日本侵华,C项正确。A项发生在抗日战争结束以后,B项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5.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1937年7月7日……到1938年10月”“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可知,“新气象”指国共两党合作,全国性抗战局面形成,故D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的标志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故A项错误;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是在1938年10月之后,故B项错误;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没有扭转过战局,故C项错误。
6.1942年刘伯承在报告中指出:“百团大战总的来讲是一场打了胜仗的大战役,但……没有充分发扬正规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传统优势,有些仓促上阵的意味,为了片面取得政治影响甚至矫枉过正。”报告中所说的“政治影响”主要是(  )
A.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振奋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C.沉重打击屯集在华北地区的日军
D.战略上支持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答案:B
解析:四个选项中A、B项属于政治影响,由所学知识可知,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它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因此B项更恰当,排除A项;C、D项属于军事影响,排除。
7.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出于层层顾虑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进行谈判,他的顾虑不包括(  )
A.全国人民渴望和平建国
B.英、美两国不赞成中国内战
C.中共力量已经得到壮大
D.团结人心以利于建设新国家
答案:D
解析:抗日战争胜利后,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维护和平局面成为人们共同的渴望,英美等国也不赞成中国发生内战,而且中共的军队此时已有很大发展,这都是蒋介石所顾忌的。D项说法与之不符。
8.解放区的人们热火朝天地支援解放军,而国统区的人民怨声载道,哀叹“工厂死在接收上,鸟窠做在烟囱上。……民主涂在嘴巴上……”解放区和国统区的这一不同状况可以概括为(  )
A.人心向背定成败
B.人民是历史的推动者
C.国民政府的腐败丧失人心
D.中共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答案:A
解析:B项说法正确,但与题中材料无关,排除;C、D两项都只体现了其中的一方面,A项包含C、D两项。
9.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答案:A
解析:“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是在1947年,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从而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B、C、D三项都发生在1948年底到1949年,不符合时间和题意。
10.“忽然遭世变,两别泣不休,相相人已远,海角天涯梦,结发夫妻尤似梦,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战祸何时终?”这首诗最可能出自(  )
A.抗战老兵
B.台湾老兵
C.老红军
D.老知青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从“相相人已远,海角天涯梦,结发夫妻尤似梦”可知诗句作者与亲人从此分离,难以相见。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渴望和亲人团聚的心情。A、C两项与“海角天涯梦”不符;D项与“结发夫妻尤似梦”“人间战祸何时终?”不符。
11.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与此有直接关系的战役应该是(  )
A.渡江战役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答案:D
解析:故宫、颐和园、雍和宫都在北京,联系时间1948年底可判断是平津战役。
12.1949年初,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后,一些“好心人”劝中共接受,停止进攻国民党,毛泽东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提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国共产党持这一立场主要是基于(  )
A.蒋介石反复无常的个人性格
B.国民党集团的阶级本性
C.人民革命力量已大大超过国民党的反动力量
D.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
答案:D
解析:中共是代表无产阶级和一切劳苦大众利益的政党,消灭一切反动势力是由其代表的阶级利益决定的。故答案为D。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刘庭华《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
战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材料二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认为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抗战“比较努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突出表现。
(2)材料一中两党关系比较好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分析材料二中国共产党担负敌后战场作战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举出敌后战场对日主动作战的突出事例。
(4)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案:(1)组织多次会战,抵抗日军侵略。
(2)目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作用:打败了日本法西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歼灭大量日伪军,后期成为抗战主战场。百团大战。
(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正确的军事策略;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广泛同情和支持,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外部条件。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8月,蒋介石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以下是其中一封电邀。
毛泽东先生勋鉴:
未养电诵悉,承派周恩来先生来渝洽商,至为欣慰。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
蒋中正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三日
材料二 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将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可做。
——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
材料三 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像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损害……
——1945年8月,《新华日报》
上发表的一封读者来信
注:《新华日报》最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1938年1月11日~1947年2月28日)是中国共产党的大型机关报。
材料四 把共产党阻止在长江北岸……司徒雷登大使曾说:划江而治,搞一个国共两党“南北朝”……美国人的一厢情愿,构成了李宗仁全部言论和活动的精神支柱。
——《解放战争全记录》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共同商讨”国内和平问题的真实意图是什么?结合材料二、三,分析蒋介石为什么不马上发动内战?
(2)哪些事实能够证明蒋介石的阴谋?
(3)结合材料一、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面对国民党、蒋介石的阴谋,中国共产党的策略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中蒋介石的“圈套”了吗?
(4)结合材料四,分析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团是否为真和平而举行北平谈判。中国共产党的策略是什么?
答案:(1)①意图:a.如果毛泽东不去,就说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把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b.如果毛泽东去了,则拖延时间,为内战作准备。②原因:国内外要求和平的舆论压力;特别是内战准备尚未完成。
(2)谈判期间,不承认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说明蒋介石坚持一党专政,没有和平诚意。1946年初,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内战。
(3)①策略:毛泽东等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签署《双十协定》。②没有。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表明争取和平的诚意;使国民党处于被动地位;在国统区和各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
(4)①不是真和平,而是缓兵之计,目的是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划江而治。②策略: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谈判的条件。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第1课时)
随堂作业——练双基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
1.促使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因素有(  )
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②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③五四运动的推动 ④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帮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都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答案为A。
2.电影《建党伟业》主要展现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如果你有幸被邀请参与该影片的制作,那么影片应该体现出的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  )
①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②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③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④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纲,①②③都属于该次会议制定的党的奋斗目标,④属于大会决定的党的中心工作,可排除。D项正确。
3.中共“一大”上提出党的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这一目标(  )
A.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生
B.成为近期内党的工作中心
C.成为国共合作的指导思想
D.与当时中国国情存在很大差距
答案:D
解析:中共“一大”召开时,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因此D项正确。国民党政权属于资产阶级政权,与此目标不符,A、C两项错误;B项错误,这次大会决定今后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4.中国共产党能够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工人运动遭受挫折
B.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党正确分析了国情
D.共产国际的支持
答案:C
解析:中共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正确分析、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知识点二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5.1926年7月,中国国民党发表宣言指出:“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这则宣言标志着(  )
A.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
B.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
C.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D.广东革命根据地统一
答案:B
解析:关键信息是“1926年”“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据此可知该事件是国共合作时期的北伐战争。A项错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形成;C项发生于1925年,排除;D项是北伐战争的前提,发生于1925年,排除。答案为B项。
6.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革命运动被称为“国民大革命”,主要是因为(  )
A.群众基础的广泛性
B.共产国际帮助的进步性
C.领导阶级的先进性
D.革命成果的丰富性
答案:A
解析: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群众基础广泛,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知识点三
 工农武装割据
7.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发展方向。对下图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
A.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B.中国共产党开始创建人民军队
C.“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答案:C
解析:从图中来看,从1927年到1928年中共党员构成中,农民的比例从19%发展到72%,工人的比例从50%减少到15%,这是因为这个阶段革命的中心从城市转到农村,故C项正确;A、B项的工作重心都是在城市,故排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1937年,故排除D项。
8.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犯了不少错误,但都能够在紧要关头召开会议,纠正错误,指明新的出路,其中八七会议就是一次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重要会议。以下关于这次会议内容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清算一些领导人的“左”倾错误
B.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C.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D.决定组织秋收起义
答案:A
解析: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答案为A。
9.八七会议为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新的出路”是指(  )
A.“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B.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确立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
D.进行长征,实行战略转移
答案:B
解析:八七会议总结了之前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为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故答案为B项。A项是孙中山的思想,与题意不符;C项是在遵义会议上完成的;长征是1934-1936年,D项错误。
知识点四
 红军长征与西安事变
10.“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的相同点在于(  )
A.决定发动武装起义
B.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C.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及时对中国革命进行了指导
答案:D
解析:这两次会议都是中共为纠正自身错误而召开的,都及时地对中国革命进行了指导。
11.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战略转移,这里的“转移”是指(  )
A.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B.革命的中心地区发生转移
C.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变化
D.中国革命的方式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能力。长征是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战略转移,主要是为了寻找适合中国革命发展的生存空间,也就是革命的中心地区发生转移。
12.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出发点是(  )
A.国内外复杂的形势
B.共产国际的帮助
C.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D.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初衷
答案:C
解析: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出发点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这也是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的关键所在。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毛泽东
材料二 我们党的纲领如下:(1)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专政,由劳工阶级重建国家,直到消灭阶级差别。(2)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3)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俄文译稿)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奋斗目标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宣言》
(1)据材料一,分析毛泽东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一大”提出了怎样的革命目标?有何缺陷?说明了什么?
(3)据材料三,分析相对于中共“一大”,中共“二大”的革命目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进步意义?
答案:(1)①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工人阶级迫切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一个自己的政党。②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2)①革命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②缺陷:当时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资产阶级专政尚未建立,对革命的对象认识有误。③说明:中国共产党尚不成熟,没有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
(3)①变化: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独立。②意义:正确认识了中国国情,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跟,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
——《秋收起义》
材料二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红旗》(1930年5月)
材料三 井冈山精神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
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
1.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
2.坚持党的绝对领导。
3.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
4.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5.艰苦奋斗的作风。
——百度百科
(1)据材料一,分析湘赣边秋收起义后为什么要改向井冈山进军,有何意义?
(2)材料二中所说符合史实吗?请举例说明。
(3)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井冈山精神“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在革命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1)①原因: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而井冈山地区敌人防御力量薄弱。②意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2)不符合史实。理由:①南昌起义、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中心城市,使起义军遭受重大挫折。②井冈山根据地创建后,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导下,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壮大和发展。
(3)①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剩余部队进入井冈山,继续革命,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对革命充满信心。②开展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
课后作业——提能力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938年4月,国民党在《抗战建国纲领》中指出:“加紧军队之政治训练,使全国官兵明了抗战建国之意义,一致为国效命;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补充抗战部队;对于华侨回国效力疆场者……施以特殊训练……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配合作战……并在敌人后方发动普遍的游击战。”这主要反映了抗战初期国民党(  )
A.完全放弃了其片面抗战路线
B.加强同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战
C.主张全面抗战和积极抗日的决心
D.在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答案:C
解析:“完全放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从题干中可以看出国民党主张联合所有抗日力量,而不仅仅是加强同共产党的合作,故B项说法不全面;加强军队、充实民众武力、训练华侨、援助各地抗日武装,等等,可以说明此时国民党主张全面抗战和积极抗日的决心,故C项正确;D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错误。
2.下图所示为抗日战争前期的某次重大战役,该战役(  )
A.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使中国的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战役
D.在敌后战场有效牵制了日军
答案:A
解析:根据地图中“上海市”“四行仓库”等信息可判断该战役是淞沪会战,其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故A项正确。B项为武汉会战的结果,故错误;C、D两项都不符合淞沪会战,均错误。
3.下表内容摘编自中共“一大”及“二大”文件,其前后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  )
中共“一大”(1921年)
中共“二大”(1922年)
中国社会性质
未阐述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革命对象
资产阶级
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革命力量
工人、农民等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A.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B.摆脱了苏俄革命模式的影响
C.初步认识了中国国情
D.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答案:C
解析:依据相关知识可知,中共“一大”的革命目标和革命对象都是脱离当时中国国情的,1921年是北洋军阀割据混战的年代,资产阶级也有革命的要求;中共“二大”正确认识了中国的国情和社会性质,确定革命目标为推翻帝国主义压迫、打倒北洋军阀等,故C项正确。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1935年遵义会议,故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的标志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创立,故D项错误。
4.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保持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帮助国民党改组成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这表明(  )
A.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中共积极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
C.中共放弃了革命领导权
D.中共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不断滋长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国共合作,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中共三大通过了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决议,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C项说法错误。D项应该体现在第一次国共合作过程中。
5.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下表中第一阶段空白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
第一阶段
1924—1927年
第二阶段
1927—1937年
星火燎原,北上抗日
第三阶段
1937—1945年
团结抗战,驱除倭寇
第四阶段
1946—1949年
转战陕北,进京赶考
A.五四风雷,声振华夏
B.建党大业,面貌焕新
C.打倒列强,消灭军阀
D.国共合作,革命成功
答案:C
解析: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中共“一大”召开于1921年,A、B两项不属于第一阶段,排除;1924年至1927年国共两党合作进行了国民大革命,但从中共的角度分析革命并未取得成功,D项错误,排除。答案为C项。
6.下列选项中属于南昌起义重要意义的是(  )
A.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确立了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南昌起义的意义,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27年秋收起义后,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C项。
7.浙江嘉兴、江西井冈山、江西瑞金、贵州遵义等都是重要的革命圣地,以下关于这些革命圣地的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嘉兴南湖——中共“一大”正式召开的地方
B.井冈山——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C.瑞金——标志着红色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D.遵义——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答案:D
解析:中共“一大”召开的地点在上海、闭幕在浙江嘉兴,A项错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共创建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B项错误;虽然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但是当时红色政权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建立,C项错误。
8.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指出,“(中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毛泽东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
A.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中国无产阶级无任何政治权利
D.中国革命不能走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理解,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关键信息是“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据此可知应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9.1928年,毛泽东在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写道,“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土地分配标准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  )
A.体现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
B.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
C.满足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
D.使广大农民实现真正当家作主
答案:B
解析:抓住材料中“1928年”以及“主要目的”等关键信息。土地革命已经满足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而材料体现的只是土地分配标准的变化,故C项不正确。当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军队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军事进攻,由材料中“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可以看出,如此分配土地的主要目的是调动有能力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出更多物资,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故B项正确,A项不正确。土地革命没有使广大农民真正当家作主,故D项不正确。
10.万物复苏、杜鹃绽放的井冈山每年都要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用心去体验和缅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这里(  )
A.建立了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C.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D.扭转了党的“左”倾错误
答案:C
解析: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11.《红军不怕远征难·突破封锁线》中写道:“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全军想念毛主席,迷雾途中盼太阳。”这里的“迷雾”是指(  )
A.右倾机会主义
B.“左”倾错误
C.蒋介石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
D.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答案:B
解析:“突破四道封锁墙”是指长征开始时,中央红军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结果损失惨重,这是由“左”倾错误造成的。“全军想念毛主席”是指红军盼望有正确的领导来纠正“左”倾错误。
12.20世纪20至30年代我党经历了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的历程。下列关于党的发展历程按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分析国情,提出民主革命纲领 ②适时完成国内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化 ③独立自主,妥善解决党内分歧 ④重心转移,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④①②③
D.①④③②
答案:D
解析:①是在中共二大,1922年;②是在长征之后提出的;③是遵义会议提出的;④是1927年,毛泽东开辟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材料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三 长征一结束,新局面就开始了。
——毛泽东
(1)材料一诗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开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2)毛泽东的诗歌《长征》体现了怎样的长征精神?
(3)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长征结束后,怎样的“新局面”开始了?
答案:(1)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夺取“中心城市”。道路选择要符合国情,要实事求是。
(2)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①冲出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保存了革命的力量,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②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促进了全民抗战局面的实现;③纠正了“左”倾错误,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起来。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遵义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根据党和红军当时所处的战争环境,集中解决了最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路线问题。鉴于当时党内大多数同志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政治上的错误尚未清醒认识,决议上写了“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无疑义的是正确的”。
——《中国红军长征记》
材料二 巍峨的遵义城,屹立在乌江边。云消雾散霞光闪,捧出红日照山川。毛泽东,伟大的领袖,英明的舵手,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
——《遵义城头霞光闪》
(1)据材料一,分析遵义会议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决议提出“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无疑义的是正确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中“云消雾散”指什么?毛泽东成为“舵手”指什么?“拨正船头……胜利向前”又指什么?
答案:(1)①主要问题:军事路线和军事指挥权问题。②目的:团结党中央,避免党内分裂。③说明:中国共产党处理问题策略的灵活性,反映了党已经走向成熟。
(2)①“云消雾散”:纠正了“左”倾错误的军事路线。②“舵手”: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③“拨正船头……胜利向前”: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