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随堂作业——练双基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开国大典
1.著名学者林岗在《超大规模国家的近代化》中说,“中国近代化的故事很可能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挣扎和崩溃;第二章是主权重建;第三章是城市经济;第四章是自由民主的法治程序。”根据这一观点,“主权重建”开始的年代和标志性事件是( )
A.1911年辛亥革命
B.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1978年改革开放
D.1997年提出依法治国方略
答案:B
解析:“挣扎和崩溃”应该是指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主权重建”应该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获得了主权独立,故B项符合题意;“城市经济”应该是指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方略,“自由民主的法治程序”开始。
2.1949年9月21日,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齐聚一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关于这次会议( )
A.是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继续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C.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事宜
D.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1949年9月,国民党政权被推翻后,新政协在北平召开,中共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共同商讨新中国成立的相关事宜。A项不符合史实,B项为新中国成立的意义,D项是1954年宪法的内容。
3.“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为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B.全世界都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了
D.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从此得以完成
答案:C
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于1949年9月,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国家对其都不承认,故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还有一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需要完成,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C项。
知识点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4.毛泽东说,“在座的各位和广大积极分子为什么拥护这个(1954年)宪法草案呢?……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总结了经验,一条是结合了原则性和灵活性。”“这个(1954年)宪法草案”所坚持的原则有( )
A.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B.民主集中原则和自由主义原则
C.三权分立原则和法律至上原则
D.议会至上原则和人民主权原则
答案:A
解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该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A项正确。
5.1954年宪法规定中国的国体是( )
A.新民主主义国家
B.苏维埃共和国
C.人民民主专政
D.资产阶级共和国
答案:C
解析:国体是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1954年宪法规定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6.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蒙文版,这部宪法( )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③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④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由教材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知识点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7.2014年9月5日,习近平在某纪念大会上说:“60年前,我们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同经过普选产生的1
2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一道,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此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C
解析:由“2014年”“60年前”可推断,这次大会是为纪念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胜利召开60周年而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项说法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都属于基本政治制度,故A、B两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而非根本政治制度,D项错误。
8.马克思提出国家一切权力归属于广大劳动人民。新中国对这一思想的实践是( )
A.确立政治协商制度
B.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答案:B
解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
知识点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9.经过各党派各单位各方面充分的民主协商,2013年2月1日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其人选整体结构为:“中共委员人选占39.9%,非中共委员人选占60.1%,妇女委员人选占17.8%,高于十一届一次会议时的比例,五十六个民族都有委员人选。”这反映了( )
A.中共在政协中具有领导地位
B.政协是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
C.民主监督是政协的主要职能
D.政协是重要的国家权力机关
答案:B
解析:中共委员人选占39.9%并不能体现出中共在政协中的领导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中委员人选包括民主党派、少数民族和妇女,更多地体现了政协统一战线的性质,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提供了政协委员人选的比例,不能看出其职能,故C项错误;政协并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故D项错误。
10.1954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人民政协要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这些规定( )
A.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职能
B.反映出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明确了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答案:A
解析:“人民政协要协助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的职能,A项正确;政协建立于1949年,排除B项;1954年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排除C项;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于1956年,排除D项。
知识点五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1.“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成立,是新疆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重大胜利。”由此可知( )
A.新疆不再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
B.有助于加强新疆各民族间的信任和团结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的组成人员全部来自维吾尔族
D.新疆率先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B
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故A项错误;我国通过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更进一步加强了新疆等地各族人民的团结和合作,B项正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的组成人员除维吾尔族外还有其他民族,故C项错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故D项错误。
12.李成武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中说:“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建立后不久开始的一场意义深远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使得社会发展程度各异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共同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这说明( )
A.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对外开放
B.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机关有完全的自治权
C.民主改革是为了废除剥削制度和消灭阶级压迫
D.民主改革使中国各地区的发展趋于一致
答案:C
解析:A项错误,材料中的时间限定为“新中国建立后不久”,对外开放是在1978年后;B项错误,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机关只有“高度的”而非“完全的”自治权;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少数民族地区都要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消灭剥削制度和阶级压迫,C项符合题意;D项“趋于一致”的说法有误,我国各地区发展水平不一。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年9月15日开幕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共有1
226名代表,包括了我国所有的民主阶级和民主党派的代表人物,包括了工农业劳动模范,军队的英雄人物,著名的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工作者,工商界、宗教界的代表人物,包括了各民族各阶层的代表。
材料二 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1954年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说明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怎样构成的?反映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何特点?
(2)材料二中的“里程碑”指什么?为什么被称为“里程碑”?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经济基础、活动原则分别是什么?
答案:(1)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全国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构成。特点:具有广泛性和平等性。
(2)“里程碑”:195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原因: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的基本建立,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我们今天的民主是从1949年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起步的。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在取得解放战争战场上的决定性胜利以后,没有独霸政权,而是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一起共商国是,采用政治协商的形式……在此基础上,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李君如《怎样看待当前中国政治
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走势》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根据本国国情对少数民族聚居区所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的法律依据。
(2)综合材料一、二,你认为材料二中维吾尔族老人歌颂共产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什么基础上确立的?
答案:(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先后规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答出“《民族区域自治法》”也可以)
(2)少数民族地区人民享有民主自治权利,开始当家做主。
(3)协商民主与选举(票决)民主相结合。(如答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或“解放战争胜利”也可以。)
课后作业——提能力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新中国主要“新”在( )
①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拥有独立、完整的国家主权 ③开始朝着社会主义道路迈进 ④确立了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新中国成立意义的理解。回忆中国有关史实,对比分析新旧中国的区别。
2.2016年是人民政协诞生67周年,人民政协诞生的历史背景是( )
A.反对内战的舆论不断高涨
B.《共同纲领》被各民主党派广泛接受
C.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已被推翻
D.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成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政协诞生的历史背景,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人民政协会议于1949年9月召开,政治前提是解放战争的基本胜利,国民政府被推翻,A项反映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谈判的背景,故排除;B项是人民政协会议形成的成果,故排除;D项在人民政协之后,故也排除。
3.英国《泰晤士报》曾用四个版面刊登了来自香港记者的有关北京的报道,其中这样写道:“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这报道的事件应该是( )
A.三大战役的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可知,这报道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都不能称为“亚洲……划时代的历史时刻”。
4.《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这三次“大革命”的共同影响是( )
A.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B.旧的思想基础被彻底摧毁
C.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
D.使人民当家作主
答案:C
解析:A项错误,只有“第三次在1949年”的“大革命”才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B项中的“彻底摧毁”说法绝对化。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中央集权国家;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1949年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三者均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C项正确。D项显然错误。
5.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指出:人民政协……其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广泛地团结全国人民,并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①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③是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机构 ④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权力机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作用,排除②,①③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是政治协商机构,排除④。答案为C。
6.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从这届会议开始政协性质有了变化。“政协性质有了变化”的原因在于( )
A.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B.三大改造胜利完成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答案:C
解析: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排除A、B两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全国人大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结束,成为参政议政的政治协商机构,故其性质发生了变化,C项符合题意;D项与题干无关。
7.“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奠定基础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答案:C
解析:本题关键词为“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符合题意的为C项。
8.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代表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有( )
①这次会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
②这次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④《共同纲领》规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1946年在重庆召开了一次政治协商会议,故①说法错误;这次会议选举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②说法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它规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③④说法正确。答案为D。
9.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 )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落实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题干材料表明,1954年宪法是在广泛征求人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故体现出人民民主原则。A、B、D三项结论与题干材料无关。
10.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时,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给内蒙古自治区的贺电中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这里的“伟大创举”是指( )
A.率先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B.率先赢得了民族独立
C.政府组成人员全部来自少数民族
D.率先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
答案:D
解析:正确理解题干的要求,只有D项属于“伟大创举”。
11.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国家主权的单一性与以人民政治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的形成是区别于王权条件下的朝贡体制的关键之处。我把它看成是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的综合”。材料中的“它”是指(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全新的创造”等可知,只有A项正确。
12.1965年9月1日至9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共301名,其中藏族代表226人,其他少数民族的代表16人,占代表总数的80%以上。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消灭了数千年的农奴制度
C.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
D.实现了西藏地区改革开放
答案:A
解析:材料“藏族代表226人”“占代表总数的80%以上”说明A项正确。B项与材料无关。C项“实现了”的说法错误。D项中的“改革开放”说法错误。答案为A项。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该图案设计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理念?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1)在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上确立的。内容: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下深厚友谊。目的:经过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3)民族平等原则,民族团结原则,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4)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保证少数民族实现当家做主的权利。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够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的全面发展。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自己的心声。
材料二 从1949年到1954年这五年时间里,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并得到巩固。从1949年到1952年,我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材料三 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以效仿的榜样……”
——《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定1954年宪法的有利条件及其历史作用。
(3)材料三中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有何具体表现?
答案:(1)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有利条件: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政权建设,为人民行使制宪权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和法律基础;我国经济恢复,国营经济迅速发展并处于国民经济的领导地位;制定共同纲领为制定宪法积累了经验。
历史作用:保障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