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随堂作业——练双基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冷战”的兴起
1.二战结束后,致使美苏两国由战时盟友关系变为战后敌对关系的因素不包括( )
A.苏联实力不断增强,它与美国的矛盾激化
B.美国企图称霸世界
C.美苏两国共同的敌人垮台
D.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答案:D
解析: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共同的敌人垮台,合作基础消失;美国企图称霸世界,而苏联由于实力不断增强,在国家利益上与美国的矛盾激化,故A、B、C三项是美苏两国由战时盟友关系变为战后敌对关系的原因。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不是美苏两国由战时盟友关系变为战后敌对关系的原因。故本题答案为D。
2.“冷战”把大半个世界都绑在了它的战车上,那么启动“战车”引擎的是( )
A.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B.“北约”的建立
C.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答案:A
解析:“引擎”指发动机,启动“引擎”意味着“冷战”之车处于待发状态,即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故选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也是“冷战”的表现,C项不符合题意;其他选项亦不正确。
3.基辛格说:“杜鲁门主义象征着一个分水岭,因为一旦美国打出道德大旗,斯大林熟谙的现实政治就永远终结,讨价还价争取互惠让步已经不复可能。”之所以说“杜鲁门主义象征着一个分水岭”是因为杜鲁门主义( )
A.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B.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C.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D.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答案:A
解析: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故A项正确;“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故C项错误;B项说法不符合题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华约”的成立,D项错误。
4.下列国家不会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的是( )
A.英国 B.法国
C.波兰
D.意大利
答案:C
解析: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最初曾考虑给予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以相同的援助,条件是苏联必须进行政治改革,并允许西方势力进入苏联的势力范围。后来苏联及东欧国家拒绝了“马歇尔计划”。波兰属于社会主义阵营,故选C。
5.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发表声明说:“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材料中的“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表现为( )
A.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D.推行杜鲁门主义
答案:B
解析:二战后美国积极推行马歇尔计划,以控制欧洲对抗苏联,马歇尔计划本来还想拉拢东欧各国但被拒绝。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以经济方式向东欧……渗透”可判断这指的是马歇尔计划,B项正确。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军事政治集团,故A项错误;杜鲁门主义是“冷战”中政治方面的表现,故D项错误;经济互助委员会是苏联等国成立的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的组织,故C项错误。
知识点二
北约和华约
6.某条约有如下内容:“由于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从而加深新战争的危险,爱好和平的欧洲国家必须采取必要步骤以保障自己的安全和维护欧洲和平。”该条约的缔结标志着( )
A.军事集团“北约”建立
B.“冷战”正式开始
C.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D.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答案:C
解析:针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故C项正确。
7.杜鲁门主义提出之后,美苏两国在世界范围内积极开展“冷战”对抗。下列国家中最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的是( )
A.德国
B.朝鲜
C.古巴
D.越南
答案:A
解析:二战一结束,德国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由于不能就德国统一问题达成协议,1949年在美苏的支持下分别成立了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西德和东德,德国被一分为二。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从时间上看,德国最早,故答案为A。
知识点三
“冷战”中的“热战”
8.2014年3月28日韩国军人向中方移交437具志愿军烈士遗骸。对与之直接相关的战争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B.是战后全面冷战的突出表现
C.是朝鲜半岛分裂的主要原因
D.反映了两大阵营的激烈对抗
答案:D
解析:通过题干中的“志愿军”“韩国”等信息可以判断此次战争是朝鲜战争。两极格局的出现以北约和华约的成立为标志,故A项错误。朝鲜战争属于“热战”,B项错误。朝鲜半岛分裂的主要原因是美苏对朝鲜半岛的争夺与对抗,故C项不对。朝鲜战争中中国抗美援朝,苏联提供物资援助;美国则联合资本主义国家以“联合国军”的名义发动侵略,反映了两大阵营的激烈对抗,故本题选D项。
9.下列有关朝鲜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热战”的表现之一
B.它反映了世界局部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C.是美国霸权主义政策的表现
D.它使中美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答案:D
解析: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故D项不符合史实。
10.《新全球史》中说:“由于没有签署和平条约,这个地区仍然处于卷入新的一轮敌对活动的威胁之中。战争还加剧了南北双方的苦难,使得统一朝鲜的进程更加遥远。”这段话主要说明了朝鲜战争( )
A.事实上并没有停战
B.给朝鲜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C.一直受到美苏争霸的影响
D.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使得统一朝鲜的进程更加遥远”这一句话,说明朝鲜战争不仅没有促进朝鲜半岛的统一,反而加剧了其分裂局面。
11.《西方文明简史》中写道:“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内战中的胜利创立了一个新的共产党政权,同时加剧了美国对共产主义蔓延的恐惧。此后不久,又一事件将冷战拖入世界范围的争斗,最终导致全球军事同盟对峙局面的形成。”“又一事件”是指( )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朝鲜战争
C.古巴导弹危机
D.北约建立
答案:B
解析:“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内战中的胜利创立了一个新的共产党政权”是指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根据“此后不久”可排除A、D两项,因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开始于1948年,北约的建立是在1949年4月,时间不符;朝鲜战争爆发于1950年,故B项正确;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1962年,故C项错误。
12.基辛格在1968年遗憾地指出:“时间月复一月地流逝,美国起初只是军事代价益增,后来连美国的国际名声也赔进去。”这表明( )
A.朝鲜战争以美国失败而告终
B.柏林墙的修建成功地遏制了杜鲁门主义
C.美国被越南战争拖入泥潭
D.20世纪6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
答案:C
解析:朝鲜战争于1953年结束,排除A项。“军事代价益增”说明这是一次军事行动,“连美国的国际名声也赔进去”说明这次军事行动给美国带来恶劣的影响。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因遭到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而惨败,并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故C项正确。B、D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丘吉尔1946年3月5日演说
材料二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局势……几乎所有国家必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重大责任落到了我们身上。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
在美国国会的演说
材料三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
——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1)材料一中丘吉尔所说的“铁幕”是怎样降落的?为什么说这些国家“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2)材料二中杜鲁门所说的“两种生活方式”指什么?丘吉尔和杜鲁门的演说在观点上有何相同点?
(3)为“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重大举措的本质目的是什么?
答案:(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军队在打击德国法西斯过程中进入东欧一些国家。因为这些国家在苏联的帮助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相同点是都认为社会主义的威胁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自己必须承担起历史的“责任”,遏制共产主义。
(3)为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美国实施“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目的是通过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稳定西欧资本主义秩序,从而遏制社会主义苏联。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表现。
(2)材料二中朝鲜半岛分裂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二中“越战创伤”指什么战争?这场战争对美国有何影响?
(4)“冷战”之中为什么会爆发“热战”?
答案:(1)欧洲“冷战”:北约与华约对抗;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对峙;西德与东德分立;杜鲁门主义与苏联争霸策略(或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亚洲热战:中国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后来,美苏分别支持建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3)指越南战争。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而苏联此时在军事实力上大体赶上了美国。
(4)“冷战”开始后,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军事包围,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不惜以武力相威胁,从而形成了全面“冷战”之中局部“热战”的局面。
课后作业——提能力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丘吉尔在二战结束前夕说:“我们现在的新敌人就是昨天的光荣的盟国……”这里的“新敌人”是指( )
A.苏联
B.德国
C.美国
D.法国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冷战”的起源,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新敌人”“就是昨天的光荣的盟国”,可以排除B;在二战结束后,英法等国家追随美国,故排除C、D;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苏联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利益冲突。
2.某国领导人在演讲中呼吁:“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下列对该领导人所在国家及发出这一呼吁背景的推测较为合理的是( )
A.英国在世界上率先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B.苏联勃列日涅夫改革增强了其军事力量
C.中国改革开放使其综合国力逐渐增强
D.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力空前膨胀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反映了美国在二战后凭借其实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对外推行霸权主义,D项正确。
3.“两极格局”就是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集团在世界权力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位置,它们相互敌视、对峙,但是又不能击败对手的世界权力划分形势。下列不属于两极格局形成原因的是( )
A.历史文化的差异
B.国家利益的冲突
C.意识形态的对抗
D.力量对比的变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和苏联均推行霸权主义,双方因国家利益上的冲突,由战时合作走向对抗;美苏两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也是两极格局形成的重要原因;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够与之抗衡的国家,因此美国视苏联为其称霸的障碍而采取对抗手段。因此B、C、D三项均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故答案为A项。
4.二战后美国外交官凯南形容:“美国是鲨鱼,苏联是老虎,二者虽然都很凶猛,却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里,暂时不会兵戎相见。”凯南评述的是美苏( )
A.都成为超级大国
B.进行“冷战”对峙
C.共同对付法西斯
D.军事实力接近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中美苏“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里,暂时不会兵戎相见”可以判断出二战后美苏“冷战”对峙的格局。
5.近日西方媒体纷纷指责中国“黑客”攻击美、德、英等国的政府或军方网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表示,这些言论是“冷战”思维的表现。“冷战”思维的核心内容是( )
A.打击
B.遏制
C.合作
D.共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可结合“冷战”的概念来分析。具体见下图:
6.“帮助建立一个在军事上和其他重大问题上同美国和加拿大紧密结合的繁荣而统一的西欧。使它作为一个强大力量重新回到世界舞台,同北美进行广泛协作。”这段话旨在( )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建立欧洲共同体
D.推行杜鲁门主义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军事上”“统一的西欧”“同北美进行广泛协作”等,结合教材知识可知,这段话旨在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7.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美两国内部都很团结,因为它们害怕外国‘共产主义’和外国‘帝国主义’的威胁。它们是一对类似的魔鬼,各自都把对方当成一种巨大的威胁,必须以新的严正态度来对待。”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美对外政策的差异
B.领导集团所采取的政策不同
C.中美综合国力的差异
D.受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答案:D
解析:20世纪50年代世界处于两极格局对峙时期,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彼此仇视,所以出现“害怕外国‘共产主义’和外国‘帝国主义’的威胁”的现象。故本题选D。
8.据史学家调查:从1949年起,联邦德国人均获得140马克的补助,而民主德国却人均负债2
500马克。可能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因素是( )
A.参加“北约”和“华约”的时间不同
B.联邦德国率先加入欧洲煤钢共同体
C.两国处于“冷战”格局的战略地位不同
D.两国对马歇尔计划的态度不同
答案:D
解析:“北约”和“华约”是二战后美苏主导下成立的军事政治集团,不涉及经济援助,故A项错误;欧洲煤钢共同体于1951年成立,这与题干中的时间“1949年起”不符,故B项错误;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分别被美苏视为“冷战”的前沿,故C项错误;二战后初期,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国家,联邦德国接受,而民主德国拒绝,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D项正确。
9.在两极格局时期,出现了多次“冷战”和“热战”。下列属于“冷战”范畴的是( )
A.雅尔塔会议
B.朝鲜战争
C.越南战争
D.柏林危机
答案:D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冷战”和“热战”的真正含义。此处“冷战”是相对于“热战”而言的,是指美国、苏联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热战”,超出了“冷战”的范畴;雅尔塔会议召开时美苏两国还是战时同盟关系,“冷战”还没有开始。故本题选D。
10.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半岛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答案:B
解析:二战后,美苏双方未能就德国统一问题达成协议,于是分别建立了社会制度不同的西德和东德;朝鲜半岛也是类似,战后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后来在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因此,二者的分裂根源都在于美苏的相互对抗。故答案是B项。
11.英国学者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令人耳目一新的。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
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D.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时期的确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也的确出现了“长时期的和平”,这是因为美苏两国都不诉诸武力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故答案为D。
12.下面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军费开支曲线图。致使图中两次最大增幅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局部战争
B.军备竞赛
C.经济发展
D.反恐战争
答案:A
解析:观察图片,美国军费开支第一次大幅增长是在1950年至1953年,因为这时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军费开支第二次大幅增长是在1964年至1967年,此时越南战争正在升级,故A项正确。美国和苏联的军备竞赛在“冷战”期间几乎一直存在,故用“军备竞赛”来解释两次最大增幅不恰当,排除B项;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产生于“冷战”结束后,故排除。所以本题答案为A。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余相信美国之政策旨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企图。
——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1947年3月)
材料二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
材料三 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北大西洋公约》
(1)材料一、二、三反映了“冷战”政策的哪些内容?指出美国实行“冷战”政策的目的。
(2)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内容,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它意味着什么?
答案:(1)内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目的: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称霸世界。
(2)措施:1955年苏联和东欧组成华约组织。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或意味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6月25日,北朝鲜军队今天越过三八线。几个小时之内,北朝鲜人迫使南朝鲜边防人员丢弃广阔的前线地带向后撤退。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它将这次进攻归咎于苏联。
——克利夫顿·丹尼尔主编《二十世纪大博览》
材料二 1950年6月25日,南朝鲜军队开始了美国预谋的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略,发动了内战。
——葛罗米柯、波诺马廖夫《苏联对外政策史》
材料三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发生内战……李承晚集团自认为有美国的支持,就能轻而易举占领北朝鲜。但是,北朝鲜军民在劳动党和金日成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奋起反抗,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解放了汉城和南朝鲜40%以上地区,李承晚集团处于瓦解之中。
——吴本祥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它们在哪一历史要素上有相同的记录?
(2)在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问题上,材料二、三的观点与材料一的观点有何不同之处?这种不同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怎样的突出特点?
(3)假如某历史兴趣小组利用上述材料研究该历史事件,从史料收集角度看,存在怎样的不足之处?
答案:(1)朝鲜战争(或朝鲜战争的爆发)。战争爆发的时间。
(2)不同:材料一认为,可能是苏联人策划了这一进攻;材料二、三认为,南朝鲜军队在美国的支持或预谋下发动内战。
特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答美苏“冷战”、美苏对抗也可)。
(3)缺陷:缺少当事方(朝鲜和韩国)观点的相关史料,缺少与该事件相关的原始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