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 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6-12-23 16:2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
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
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长方体这一常见的空间图形,体会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理解异面直线的概念,以及空间图形基本关系;(3)掌握空间图形的三个公理.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通过典例的学习和自主探索让学生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与严肃的科学态度,体会推理论证中反映出的辨证思维的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及3个公理.
难点:三种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转化.
教学时要注意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的综合描述,在用文字和符号描述对象时,要紧密联系图形,使抽象与直观结合起来,以帮助学生在图形的基础上发展数学语言.
●教学建议
本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如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等都可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找到模型.因此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多从生活中的实际出发,把所学到的知识同周围的现象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经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空间图形的过程.另外,还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模型的认识,学会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
●教学流程
通过两大问题引出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及3个公理 通过例1及变式训练,使学生掌握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间的转化 通过例2及互动探究,使学生掌握点、线共面问题的证明 通过例3及变式训练,让学生掌握点共线、线共点问题的证明 归纳整理课堂小结,整体认识本节所学知识 完成当堂双基达标,巩固本节所学知识并进行反馈矫正
课标解读
1.通过长方体这一常见的空间图形,体会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重点).2.理解异面直线的概念,以及空间图形基本关系(难点).3.掌握空间图形的三个公理(重点).
知识1
空间图形的基本位置关系
【问题导思】 
1.长方体的一个顶点与12条棱和6个面有12种位置关系?
2.12条棱中,棱与棱有几种位置关系?
3.棱所在直线与面之间有几种位置关系?
4.六个面之间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提示】 1.顶点与棱所在直线的关系是在棱上,不在棱上;顶点和六个面的关系是在面内,在面外.
2.相交,平行,既不平行也不相交.
3.棱在平面内,棱所在直线与平面平行和棱所在直线与平面相交.
4.平行和相交.
1.
位置关系
图形表示
符号表示
点与线的位置关系
点A不在直线a上
点B在直线a上
A a
B∈a
点与面的位置关系
点A在平面α内
点B在平面α外
A∈α
B α
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平行
a∥b
相交
a∩b=O
异面
a与b异面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线在面内
a α
线面相交
a∩α=A
线面平行
a∥α
续表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面面平行
α∥β
面面相交
α∩β=a
2.异面直线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作异面直线.
知识2
空间图形的公理
【问题导思】 
1.一把直尺两端放在桌面上,直尺在桌面上吗?
2.教室的墙面与地面有公共点,这些公共点有什么规律?
3.照相机支架只有三个脚支撑,为什么?
【提示】 1.直尺在桌面上.2.这些公共点在同一直线上.3.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
名称
内容
图形表示
符号表示
公理1
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即直线在平面内)
若A∈l,B∈l,A∈α,B∈α,则l α
公理2
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即可以确定一个平面)
若A、B、C三点不共线,则A、B、C确定一个平面α使A∈α,B∈α,C∈α
公理3
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通过这个点的公共直线
若A∈α,A∈β,且α与β不重合,则α∩β=l
类型1
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互译
例1 根据图形,写出图形中的点、直线和平面之间的关系.
图1-4-1
(1)图(1)可以用符号语言表示为:_______________.
(2)图(2)可以用符号语言表示为:______________.
【思路探究】 (1)图中平面α、平面β是什么关系?
(2)图(1)中直线a与平面α,直线b与平面β,直线a、b与交线AB是什么关系?
(3)图(2)中△ABC的三个顶点满足什么条件?
【自主解答】 (1)α∩β=AB,a α,b β,a∥AB,b∥AB.
(2)α∩β=MN,A∈MN,B∈α,C∈β,B MN,C MN.
规律方法
1.分析好图形的位置关系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2.三种语言之间转化的基本思路是,观察图形、分析位置关系、符号表示.
变式训练
满足下列条件,平面α∩平面β=AB,直线a α,直线b β且a∥AB,b∥AB的图形是(  )
【解析】 由线面符号语言描述及图形语言知D正确.
【答案】 D
类型2
点、线共面问题
例2 已知:如图1-4-2所示,l1∩l2=A,l2∩l3=B,l1∩l3=C.
图1-4-2
求证:直线l1、l2、l3在同一平面内.
【思路探究】 先选取两条直线构造一个平面,然后证明另一条直线在这个平面上或构造两个平面,证明这两个平面重合.
【自主解答】 法一 (同一法)
∵l1∩l2=A,∴l1和l2确定一个平面α.
∵l2∩l3=B,∴B∈l2.
又∵l2 α,∴B∈α.
同理可证C∈α.
又∵B∈l3,C∈l3,∴l3 α.
∴直线l1、l2、l3在同一平面内.
法二 (重合法)
∵l1∩l2=A,∴l1、l2确定一个平面α.
∵l2∩l3=B,∴l2、l3确定一个平面β.
∵A∈l2,l2 α,∴A∈α.
∵A∈l2,l2 β,∴A∈β.
同理可证B∈α,B∈β,C∈α,C∈β.
∴不共线的三个点A、B、C既在平面α内,又在平面β内.
∴平面α和β重合,
即直线l1、l2、l3在同一平面内.
规律方法
1.同一法证明直线共面的步骤
(1)证明其中两条直线平行或相交,即这两条直线确定一个平面α;
(2)证明其余直线上均有两点也在平面α内,即其余直线也在平面α内,也就是证明了这些直线共面.
2.重合法证明直线共面的步骤
(1)证明这些直线确定若干个平面;
(2)利用公理及其推论证明这些平面重合,从而证明了这些直线共面.
互动探究
本例中若l1∥l2,其它条件不变.求证:l1、l2、l3在同一平面内.
【证明】 ∵l1∥l2,
∴l1、l2确定一个平面记为α.
∵l1∩l3=C,∴C∈l1.
∵l1 α,∴C∈α.
∵l2∩l3=B,∴B∈l2.
∵l2 α,∴B∈α.
∵B∈l3,C∈l3,∴l3 α,
即l1、l2、l3在同一平面内.
类型3
点共线问题
例3 已知△ABC在平面α外,AB∩α=P,AC∩α=R,BC∩α=Q,如图1-4-3,求证:P、Q、R三点共线.
图1-4-3
【思路探究】 (1)点P、R、Q与平面α、平面ABC有何关系?
(2)平面α与平面ABC什么关系?与点P、R、Q又有何关系?
【自主解答】 法一 ∵AB∩α=P,
∴P∈AB,P∈平面α.
又AB 平面ABC,
∴P∈平面ABC.
∴由公理3可知:
点P在平面ABC与平面α的交线上,
同理可证Q、R也在平面ABC与平面α的交线上.
∴P、Q、R三点共线.
法二 ∵AP∩AR=A,
∴直线AP与直线AR确定平面APR.
又∵AB∩α=P,AC∩α=R,
∴平面APR∩平面α=PR.
∵B∈平面APR,C∈平面APR,
∴BC 平面APR.
∵Q∈BC,∴Q∈平面APR,
又Q∈α,∴Q∈PR,∴P、Q、R三点共线.
规律方法
1.法一是首先找出两个平面,然后证明这三个点都是这两个平面的公共点,根据公理3,这些点都在交线上.法二是选择其中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然后证明另一点在其上.
2.证明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证明这些点是两个相交平面的公共点.
变式训练
 如图1-4-4,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设线段A1C与平面ABC1D1交于Q,求证:B、Q、D1三点共线.
图1-4-4
【证明】 ∵D1∈平面ABC1D1,D1∈平面A1D1CB,
B∈平面ABC1D1,B∈平面A1D1CB,
∴平面ABC1D1∩平面A1D1CB=BD1.
∵A1C∩平面ABC1D1=Q,
且A1C在平面A1D1CB内,
∴Q∈平面A1D1CB,又Q∈平面ABC1D1,
∴Q在两平面的交线BD1上,
∴B、Q、D1三点共线.
忽视平面的确定性致误
典例 已知:空间中A,B,C,D,E五点,A,B,C,D共面,B,C,D,E共面,则A,B,C,D,E五点一定共面吗?
【错解】 ∵A,B,C,D共面,
∴点A在点B,C,D所确定的平面内.
∵点B,C,D,E四点共面,
∴点E也在点B,C,D所确定的平面内,
∴点A,E都在点B,C,D所确定的平面内,
即点A,B,C,D,E一定共面.
【错因分析】 在证明共面问题时,必须注意平面是确定的.上述错解中,由于没有注意到B,C,D三点不一定确定平面,即默认了B,C,D三点一定不共线,因而出错.
【防范措施】 证明共面问题的理论依据是公理2,注意平面的确定可以免避上述错误的出现.
【正解】 A,B,C,D,E五点不一定共面.
(1)当B,C,D三点不共线时,由公理可知B,C,D三点确定一个平面α,由题设知A∈α,E∈α,故A,B,C,D,E五点共面于α;
(2)当B,C,D三点共线时,设共线于l,若A∈l,E∈l,则A,B,C,D,E五点共面;若A,E有且只有一点在l上,则A,B,C,D,E五点共面;若A,E都不在l上,则A,B,C,D,E五点可能不共面.
综上所述,在题设条件下,A,B,C,D,E五点不一定共面.
1.空间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异面直线的画法及判定.
2.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三种语言的转化.
3.公理1,公理2,公理3都是判定点、线、面位置关系的依据.公理1的作用是证明直线在平面内,公理2是确定平面的依据,由公理1和公理2可解决点、线共面的证明问题,公理3是判定两个平面相交的依据,同时也可用来证明点共线或三条线交于一点的问题.
1.用符号表示“点A在直线l上,l在平面α外”,正确的是(  )
A.A∈l,l α   
   B.A∈l,l α
C.A l,l α
D.A l,l α
【解析】 点A在直线上用“∈”,直线在平面外用“”.
【答案】 A
2.正方体ABCD-A1B1C1D1中,与棱AB异面的棱有
(  )
A.2条   B.4条   C.6条   D.8条
【解析】 画出图形,观察图形可知与AB异面的棱有CC1,DD1,B1C1,A1D1,共4条.
【答案】 B
3.一条直线和直线外两点可确定平面的个数是(  )
A.1
B.
2
C.
3
D.1或2
【解析】 当这两点与直线共面时,可确定一个平面;当这两点和直线不共面时,可确定两个平面.
【答案】 D
4.如图1-4-5,在△ABC中,若AB、BC在平面α内,判断AC是否在平面α内.
图1-4-5
【解】 AC在平面α内.
∵AB在平面α内.
∴A∈α.
又BC在平面α内.
∴C∈α,
∴AC在平面α内.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若P∈α∩β且α∩β=l,则P∈l
B.三点A,B,C只能确定一个平面
C.若直线a∩b=A,则直线a与b能够确定一个平面
D.若A∈l,B∈l且A∈α,B∈α,则l α
【解析】 不共线的三点才能确定平面,所以B错.
【答案】 B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α和平面β只有一个公共点
B.两两相交的三条直线必共面
C.不共面的四点中,任何三点不共线
D.有三个公共点的两平面必重合
【解析】 四点中,若三点共线,则四点便成了一条直线和直线外一点,则共面,所以与四点不共面矛盾,所以C正确.
【答案】 C
3.已知a,b是异面直线,直线c
∥a,则c与b(  )
A.一定是异面直线  B.一定是相交直线
C.不可能是平行直线
D.不可能是相交直线
【解析】 若a,b异面,c∥a,则c与b相交或异面,则C正确.
【答案】 C
图1-4-6
4.如图1-4-6,平面α∩平面β=l,点A∈α,点B∈α,
且点C∈β,点C l.又AB∩l=R,设A,B,C三点确定的平面为γ,则β∩γ是(  )
A.直线AC
B.直线BC
C.直线CR
D.直线AR
【解析】 ∵C∈平面ABC,AB?平面ABC,而R∈AB,∴R∈平面ABC.而C∈β,l β,R∈l,∴R∈β,
∴点C,点R为两平面ABC与β的公共点,∴β∩γ=CR.
【答案】 C
5.在四面体ABCD的棱AB,BC,CD,DA上分别取E,F,G,H四点,如果EF与HG交于点M,则(  )
A.M一定在直线AC上
B.M一定在直线BD上
C.M可能在AC上,也可能在BD上
D.M不在AC上,也不在BD上
【解析】 因为E,F,G,H分别是四面体ABCD的棱AB,BC,CD,DA上的点,EF与HG交于点M,所以点M为平面ABC与平面ACD的公共点,而两个平面的交线为AC,所以M一定在直线AC上.
【答案】 A
二、填空题
图1-4-7
6.如图1-4-7所示,用符号语言可表示为________.
【解析】 根据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之间的转化可得α∩β=m,n α,m∩n=A.
【答案】 α∩β=m,n α,m∩n=A
图1-4-8
7.如图1-4-8,在这个正方体中,①BM与ED平行;②CN与BM是异面直线;③CN与BE是异面直线;④DN与BM是异面直线.
以上四个命题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
【解析】 观察图形可知①③错误,②④正确.
【答案】 ②④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________.
①两条直线无公共点,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②两直线若不是异面直线,则必相交或平行;
③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连线,与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均构成异面直线;
④和两条异面直线都相交的两直线必是异面直线.
【解析】 对于①,空间两直线无公共点,则可能平行,也可能异面,因此①不正确;对于②,因空间两条不重合的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三种:平行、相交或异面,故②正确;对于③,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连线,和平面内过该点的直线是相交直线,故③不正确;对于④,和两条异面直线都相交的两直线可能是相交直线,故④不正确.故正确的个数为1.
【答案】 1
三、解答题
9.用符号表示下列语句,并画出图形.
(1)三个平面α,β,γ相交于一点P,且平面α与平面β相交于PA,平面α与平面γ相交于PB,平面β与平面γ相交于PC;
(2)平面ABD与平面BDC相交于BD,平面ABC与平面ADC相交于AC.
【解】 (1)语句可表示为α∩β∩γ=P,α∩β=PA,α∩γ=PB,β∩γ=PC,图形如图①所示.
(2)语句可表示为平面ABD∩平面BDC=BD,平面ABC∩平面ADC=AC.图形如图②所示.
图1-4-9
10.如图1-4-9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AB∥CD,直线AB,BC,AD,DC分别与平面α相交于点E,G,H,F.求证:E,F,G,H四点必定共线.
【证明】 ∵AB∥CD,
∴可设AB,CD确定一个平面β.
又∵AB∩α=E,AB β,
∴E∈α,E∈β,
即E为平面α与β的一个公共点.
同理可证F,G,H均为平面α与β的公共点.
∵由公理3两个平面有公共点,它们有且只有一条通过公共点的公共直线.
∴E,F,G,H四点必定共线.
11.已知a、b、c、d是两两相交且不共点的四条直线,求证:直线a、b、c、d共面.
【证明】 (1)无三线共点情况.
如图所示,设a∩d=M,
b∩d=N,c∩d=P,a∩b=Q,
a∩c=R,b∩c=S,∵a∩d=M,
∴a、d可确定一个平面α.
∵N∈d,Q∈a,∴N∈α,Q∈α,
∴NQ α,即b α,同理c α,
∴a、b、c、d共面.
(2)有三线共点的情况,
如图所示,
设b、c、d三线相交于点K,与直线a分别相交于点N、P、M且K a,
∵K a,∴K和a确定一个平面,设为β.
∵N∈a,a β,∴N∈β,∴NK β,即b β.
同理c β,d β,∴a、b、c、d共面,
由(1)(2)可知a、b、c、d共面
备选例题
如图,三个平面α、β、γ两两相交于三条直线,即α∩β=c,β∩γ=a,γ∩α=b,若直线a和b不平行.
求证:a、b、c三条直线必过同一点.
【思路探究】 解答本题可先证明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再证明该交点也在另外一条直线上.
【自主解答】 ∵α∩γ=b,β∩γ=a,∴a γ,b γ.
由于直线a和b不平行,∴a、b必相交.
设a∩b=P,则P∈a,P∈b.∵a β,b α,∴P∈β,P∈α.又α∩β=c,∴P∈c,即交线c经过点P.
∴a、b、c三条直线相交于同一点.
规律方法
1.证明三线共点常用的方法是先说明其中两条直线共面且相交于一点,然后说明这个点在两个平面上,并且这两个平面相交(交线是第三条直线),于是得到交线也过此点,从而得到三线共点.
2.此类问题的本质是要利用公理3证明点在直线上.
备选变式
 如图所示,△ABC与△A1B1C1不全等,且A1B1∥AB,B1C1∥BC,C1A1∥CA.求证:直线AA1、BB1、CC1交于一点.
【证明】 ∵A1B1∥AB,
∴直线A1B1与AB确定一平面α.
同理,直线B1C1与BC确定一平面β,直线C1A1与CA确定一平面γ.
易知β∩γ=C1C.
又△ABC与△A1B1C1不全等,
∴AA1与BB1相交,
设交点为P,P∈AA1,P∈BB1.
而AA1 γ,BB1 β,∴P∈γ,P∈β,
∴P在平面β与平面γ的交线上.
又β∩γ=C1C,
根据公理2知,P∈C1C,
∴直线AA1、BB1、CC1交于一点.
第2课时 空间图形的公理(公理4,定理)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公理4及等角定理,会用公理4和等角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2)了解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定义,会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公理4及等角定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转化、化归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与严肃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公理4与等角定理.
难点: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公理4表明了平行的传递性,可以作判断两条直平行的依据,其直接作用是证明等角定理,为研究异面直线所成角打基础.等角定理是定义异面直线所成角的理论基础.
●教学建议
本节知识是上节课的继续,上节课讲了3个公理、异面直线的概念,本节课解决异面直线所成角及它的理论基础公理4、定角定理,因此教学时宜采用探究式模式,让学生以长方体为载体,通过“观察”引入公理4,通过画平行线的方式,使两条异面直线移到同一平面的位置上,是研究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时经常要使用的方法,这种把立体图形的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问题的思想方法很重要,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认真体会.
●教学流程
通过问题引出公理4,等角定理及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通过例1及变式训练,使学生掌握公理4的应用 通过例2及互动探究,使学生掌握等角定理的应用 通过例3及变式训练,使学生掌握如何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归纳整理,进行课堂小结,整体认识本节知识 完成当堂双基达标,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矫正
课标解读
1.了解公理4及等角定理.2.会用公理4和等角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重点).3.了解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定义,并会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重点、难点).
知识1
公理4、等角定理
【问题导思】 
1.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两次,打开以后,这些折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在空间中有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吗?
3.在平面上,“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那么在空间中,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呢?
【提示】 1.平行.2.平行.3.仍成立.
1.公理4
文字语言
图形语言
符号语言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若a∥b,b∥c,则a∥c
2.定理(等角定理)
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条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知识2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问题导思】 
在四棱柱ABCD—A′B′C′D′中,棱AB与棱B′C′什么关系?在平面内我们是如何定量的研究两条相交直线的位置关系的?那么在空间中又如何定量的确定棱AB与棱B′C′的相对位置关系?
【提示】 棱AB与棱B′C′是异面直线;在平面内我们通过两条直线的“夹角”来定量的确定两条相交直线的位置关系,类似的,我们可以用两条棱“所成的角”来定量的确定异面直线的相对位置关系.
定义
过空间任意一点P分别引两条异面直线a,b的平行线l1,l2(a∥l1,b∥l2),这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就是异面直线a、b所成的角.
取值范围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的取值范围:(0,]
特例
当θ=时,a与b互相垂直,记作a⊥b
类型1
公理4的应用
例1 已知棱长为a的正方体ABCD-A′B′C′D′中,M,N分别为CD、AD的中点.求证:四边形MNA′C′是梯形.
【思路探究】 观察图形→证明MN∥A′C′
且MN≠A′C′
【自主解答】 如图,连接AC.
∵M、N分别为CD、AD的中点,∴MN平行并等于AC.
由正方体的性质可知AC平行并等于A′C′,∴MN平行并等于A′C′,
∴四边形MNA′C′是梯形.
规律方法
1.解答本题易出现“只证MN∥A′C′”,而忽视“证明MN≠A′C′”的错误.
2.公理4是证明两直线平行的重要方法,应用的关键在于寻找与所证直线平行的“中间直线”.
图1-4-10
已知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为AA1、CC1的中点,如图1-4-10所示.求证:BF綊ED1.
【证明】 如图所示,取BB1的中点G.连接GC1、GE.
∵F为CC1的中点,∴BG平行并等于C1F.
∴四边形BGC1F为平行四边形.
∴BF平行并等于GC1.又∵EG平行并等于A1B1,A1B1平行并等于C1D1,∴EG平行并等于C1D1,
∴四边形EGC1D1为平行四边形,
∴ED1平行并等于GC1.∴BF平行并等于ED1.
类型2
等角定理的应用
例2 如图1-4-11所示,已知E,E1分别是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AD,A1D1的中点,
图1-4-11
求证:∠C1E1B1=∠CEB.
【思路探究】 证明空间两角相等有何定理?
【自主解答】 连结EE1,∵E,E1分别是AD,A1D1的中点,∴A1E1綊AE,
∴四边形A1E1EA为平行四边形,
∴A1A平行并等于E1E.
又A1A平行并等于B1B,
由公理4知B1B平行并等于E1E,
∴四边形E1EBB1为平行四边形,
∴E1B1∥EB.
同理E1C1∥EC.
又∠C1E1B1与∠CEB的对应边方向相同,
∴∠C1E1B1=∠CEB.
规律方法
1.本题易出现漏掉“对应边方向相同”这样的错误.
2.利用空间等角定理证明两角相等时,一要说明两角的对应边分别平行;二要说明两角的方向相同.
互动探究
正方体ABCD—A1B1C1D1不变,其他条件改为E、F、G分别是棱CC1、BB1、DD1中点.求证:∠BGC=∠FD1E.
图1-4-12
【证明】 ∵E、F、G分别是正方体的棱CC1、BB1、DD1的中点,
∴CE平行并等于GD1,BF平行并等于GD1,
∴四边形CED1G与四边形BFD1G均为平行四边形.
∴GC∥D1E,GB∥D1F,
∵∠BGC与∠FD1E的方向相同,
∴∠BGC=∠FD1E.
类型3
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例3 如图1-4-13所示,空间四边形ABCD中,AB=CD,AB⊥CD,E,F分别为BC,AD的中点,求EF和AB所成的角.
图1-4-13
【思路探究】 如何找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自主解答】 如图所示,取BD的中点G,连接EG,FG.
∵E,F分别为BC,AD的中点,
∴EG∥CD,GF∥AB,EG=CD,GF=AB.
∴∠GFE就是EF与AB所成的角,
∵AB⊥CD,∴EG⊥GF,即∠EGF=90°.
∵AB=CD,∴GF=EG,
∴△EFG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GFE=45°,即EF与AB所成的角为45°.
规律方法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的取值范围为0°<θ≤90°.
2.利用定义法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一般步骤是:
(1)平移;(2)证明;(3)计算;(4)检验.
变式训练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为AB、AD的中点,求AD1与EF所成的角的大小.
图1-4-14
【解】 ∵EF∥B1D1,
∴∠AD1B1为AD1与EF所成的角或其补角,连接AB1,
则△AB1D1为正三角形.
∴∠AD1B1=60°.
化归思想在求两异面直线所成角问题中的应用
(12分)如图1-4-15,空间四边形ABCD中,两条对边AB=3,CD=3,E、F分别是另外两条对边AD、BC上的点,且==,EF=,求AB和CD所成的角的大小.
图1-4-15
【思路点拨】 
在BD上取点M使BM=MD→EM∥AB,MF∥DC
→∠EMF(或其补角)即为所求
【规范解答】 如题图,在BD上取点M使BM=MD,连接EM,MF.
∵==,
∴EM平行并等于AB,MF平行并等于DC.
4分
∴∠EMF(或其补角)为AB和CD所成的角.
6分
∵AB=3,CD=3,∴EM=2,MF=1.又∵EF=,
∴∠EMF=60°.
10分
∴AB和CD所成的角为60°.
12分
【思维启迪】 通过作平行线把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为相交两直线所成的角,这就体现了化归思想.
1.平行公理又称平行线的传递性,它表明,空间中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所有直线都互相平行,它给出了判断空间两条直线平行的依据,其主导思想是利用第三条直线作为联系两条直线的中间环节.
2.要正确运用等角定理,必须抓住“角的两边分别平行”这个条件.
3.异面直线所成的角通过作平行线转化为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1.a,b,c为三条不重合的直线,如果a⊥c,b⊥c,则a,b的位置关系必定是(  )
A.相交    
   
B.平行
C.异面
D.以上答案都不对
【解析】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可能平行,可能相交,也可能异面.
【答案】 D
2.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A1B与DD1所成的角是(  )
A.30°   B.45°   C.60°   D.90°
【解析】 AA1∥DD1 ∠AA1B是异面直线A1B与DD1所成的角,
在Rt△ABA1中,AB=AA1,
∴∠AA1B=45°,故选B.
【答案】 B
图1-4-16
3.已知如图1-4-16,在三棱锥A-BCD中,M、N分别为AB、CD的中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MN≥(AC+BD)
B.MN≤(AC+BD)
C.MN=(AC+BD)
D.MN
<(AC+BD)
【解析】 如题图,取AD的中点P,连接NP、MP.
∵M、N也分别为AB、CD的中点,
∴NP平行并等于AC,MP平行并等于BD,
∴在△MPN中,
MP+NP=(AC+BD)>MN.
【答案】 D
4.如图1-4-17所示,不共面的三条射线OA、OB、OC,点A1、B1、C1分别是OA、OB、OC上的点,且==.
图1-4-17
求证:△A1B1C1∽△ABC.
【证明】 在△OAB中,∵=,∴A1B1∥AB.
同理可证A1C1∥AC,B1C1∥BC.
∴∠C1A1B1=∠CAB,
∠A1B1C1=∠ABC.
∴△A1B1C1∽△ABC.
一、选择题
1.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为异面直线,则它与另一条(  )
A.相交   B.异面   C.相交或异面  
D.平行
【解析】 可能相交,如图,A1B1∥C1D1,DD1与A1B1异面,而DD1与C1D1相交;
可能异面,E、F为B1C1、BC的中点,则EF与A1B1、EF与C1D1都是异面直线,不可能平行,故选C.
【答案】 C
2.若∠AOB=∠A1O1B1且OA∥O1A1,OA与O1A1的方向相同,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OB∥O1B1且方向相同
B.OB∥O1B1
C.OB与O1B1不平行
D.OB与O1B1不一定平行
【解析】 OB与O1B1不一定平行,反例如图.
【答案】 D
3.已知一对等角,若一个角的一边和另一个角的一边平行,则它的另一边(  )
A.一定平行
B.一定不平行
C.一定相交
D.不一定平行
【解析】 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D1A1B1=∠DAB,AD∥A1D1,AB∥A1B1,
但∠D1A1B1=∠B1C1C.A1D1∥B1C1,A1B1与CC1不平行,故选D.
【答案】 D
图1-4-18
4.如图1-4-18,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G、H分别为AA1、AB、BB1、B1C1的中点,则异面直线EF与GH所成的角等于(  )
A.45°    B.60°    C.90°    D.120°
【解析】 取A1B1中点I,连接IG、IH,则EF綊IG.易知IG、IH、HG相等,则△HGI为等边三角形,则IG与GH所成的角为60°,即EF与GH所成的角为60°.
【答案】 B
5.下列命题中,正确的结论有(  )
①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②如果两条相交直线和另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那么这两组直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相等;③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垂直,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④如果两条直线同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解析】 ①错,符合条件的两角相等或互补;②符合等角定理;③错,可能不相等也不互补;④是公理4.故②④正确.
【答案】 B
二、填空题
图1-4-19
6.如图1-4-19,在三棱锥P—ABC的六条棱所在的直线中,异面直线共有________对.
【解析】 据异面直线的定义可知共3对,AP与BC,CP与AB,BP与AC.
【答案】 3
7.若a,b是异面直线,b,c是异面直线,则直线a与直线c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
【解析】 如图,可借助长方体理解,
令a=CC1,b=A1B1,则BC,AD,
DD1均满足题目条件,
故直线a和直线c的位置关系是平行、相交或异面.
【答案】 平行、相交或异面
8.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面对角线中与AD1成60°的有________条.
【解析】 与AD1成60°的面对角线有A1C1,B1D1,AC,BD,AB1,A1B,D1C,DC1共8条.
【答案】 8
三、解答题
9.长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为棱AA1,CC1的中点.
图1-4-20
(1)求证:D1E∥BF;
(2)求证:∠B1BF=∠D1EA1.
【证明】 (1)取BB1的中点M,连接EM,C1M.
在矩形ABB1A1中,易得EM平行并等于A1B1,
∵A1B1平行并等于C1D1,
∴EM平行并等于C1D1,
∴四边形EMC1D1为平行四边形,
∴D1E∥C1M.
在矩形BCC1B1中,易得MB平行并等于C1F,
∴BF∥C1M,
∴D1E∥BF.
(2)∵ED1∥BF,BB1∥EA1,
又∠B1BF与∠D1EA1的对应边方向相同,
∴∠B1BF=∠D1EA1.
10.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C=90°,AB=BC=AA1=2,点D是A1C1的中点,求异面直线AD与BC1所成角的大小.
【解】 如图,取AC中点E,
连接C1E,BE,
∵C1D平行并等于AE,
∴四边形AEC1D为平行四边形,
∴C1E∥AD,
∴∠BC1E即为异面直线AD和BC1所成角.
在Rt△ABC中,
AC==2,
∴BE=EC=,
在Rt△C1CE中,
EC1==,
又∵BC1=2,
∴△BC1E中,BC=BE2+EC,
∴∠BEC1=90°,
∴sin∠BC1E===,
∴∠BC1E=30°.
11.长方体ABCD—A1B1C1D1中,底面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高AA1为1,M、N分别是边C1D1与A1D1的中点.
(1)求证:四边形MNAC是等腰梯形;
(2)求梯形MNAC的面积.
【解】 (1)证明:连接A1C1,则MN是△A1C1D1的中位线,如图所示,
则有MN平行并等于A1C1,
又A1C1平行并等于AC,
∴MN平行并等于AC.
∴M、N、A、C共面,
且四边形MNAC为梯形.
∵Rt△AA1N≌Rt△CC1M,
∴AN=CM.
∴四边形MNAC为等腰梯形.
(2)由题意,得AN2=A1A2+A1N2=1+1=2.
AC=2,MN=,
∴梯形MNAC的高为
h=
=,
∴S梯形ACMN=(AC+MN)h=.
备选例题
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E1、F1分别是棱AB、AD、B1C1、C1D1的中点.
求证:(1)EF綊E1F1;
(2)∠EA1F=∠E1CF1.
【思路探究】 第(1)问若能设法证明两直线平行于同一条直线,则借助公理4可解;第(2)问考虑利用等角定理求解.
【自主解答】 (1)连接BD,
B1D1,在△ABD中,因为E、F分别为AB、AD的中点,所以EF平行并等于BD.同理,E1F1平行并等于B1D1.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BB1綊DD1,所以四边形BB1D1D为平行四边形.因此BD綊B1D1,
又EF平行并等于BD,E1F1平行并等于B1D1,所以EF平行并等于E1F1.
(2)取A1B1的中点M,连接F1M,BM,则MF1平行并等于B1C1,又B1C1平行并等于BC,所以MF1平行并等于BC.所以四边形BMF1C为平行四边形,因此BM∥CF1.
因为A1M=A1B1,BE=AB,且A1B1平行并等于AB,所以A1M平行并等于BE,所以四边形BMA1E为平行四边形,则BM∥A1E.因此,CF1∥A1E.同理可证A1F∥CE1.
因为∠EA1F与∠E1CF1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且方向都相反,所以∠EA1F=∠E1CF1.
规律方法
1.空间中证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有:
(1)借助于平面几何知识,如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
(2)借助于公理4.
2.在应用等角定理时,只说明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是不够的,还要注意角的两角的方向是相同还是相反.
备选变式
如图,长方体ABCD—A1B1C1D1中,M是AD的中点,N是B1C1的中点,求证:CM∥A1N.
【证明】 取A1D1的中点P,连接C1P,MP,则A1P=A1D1,又N为B1C1的中点,B1C1平行并等于A1D1.
∴C1N平行并等于PA1,四边形PA1NC1为平行四边形,
A1N∥C1P.
又由PM平行并等于DD1平行并等于CC1,
得C1P∥CM.
∴CM∥A1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