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垂直关系的性质 同步练习4(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6.2 垂直关系的性质 同步练习4(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6-12-23 17:15: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2
垂直关系的性质
同步练习
课后训练
1.若直线a与平面α不垂直,那么在平面α内与直线a垂直的直线(  ).
A.只有一条
B.有无数条
C.是平面内的所有直线
D.不存在
2.给定下列四个命题:
①若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都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相互平行;
②若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相互垂直;
③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④若两个平面垂直,那么一个平面内与它们的交线不垂直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也不垂直.
其中为真命题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设l,m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是一个平面,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若l⊥m,mα,则l⊥α
B.若l⊥α,l∥m,则m⊥α
C.若l∥α,mα,则l∥m
D.若l∥α,m∥α,则l∥m
4.已知平面α⊥平面β,α∩β=l,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如果直线aα,那么直线a必垂直于平面β内的无数条直线
B.如果直线aα,那么直线a不可能与平面β平行
C.如果直线aα,a⊥l,那么直线a⊥平面β
D.平面α内一定存在无数多条直线都垂直于平面β内的所有直线
5.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斜边AB的中线CD为棱,将△ABC折叠,使平面ACD⊥平面BCD,则AC与BC的夹角为(  ).
A.30°
B.60°
C.90°
D.不确定
6.若α⊥β,α∩β=l,a∥α,a⊥l,则a与β的关系为______.
7.如图,PA⊥平面ABC,∠ACB=90°,EF∥PA,则图中直角三角形的个数是__________.
8.已知平面α⊥平面β,在α,β的交线上取线段AB=4
cm,AC,BD分别在平面α和β内,它们都垂直于AB,并且AC=3
cm,BD=12
cm,则CD的长为________
cm.
9.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E,F分别为AC,BC的中点.
(1)求证:EF∥平面PAB.
(2)若平面PAC⊥平面ABC,且PA=PC,∠ABC=90°,求证:平面PEF⊥平面PBC.
10.如图,四棱锥S-ABCD中,SD⊥平面ABCD,AB∥DC,AD⊥DC,AB=AD=1,SD=2,BC⊥BD,E为棱SB上的一点,平面EDC⊥平面SBC.
(1)证明:DE⊥平面SBC;
(2)证明:SE=2EB.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当aα时,过直线a上不在平面α内的一点向平面α作垂线,假设垂线与直线a确定的平面β与平面α的交线为b,则平面α内与交线b垂直的直线都与直线a垂直,当aα时,易知在平面α内也有无数条直线与a垂直,故选B.
2答案:D 解析:当两个平面相交时,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可以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故①不对;由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知②正确;空间中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可以平行,可以相交,也可以异面,故③不对;若两个平面垂直,只有在一个平面内与它们的交线垂直的直线才与另一个平面垂直,故④正确.
3答案:B 解析:对于A,由l⊥m及mα,可知l与α的位置关系有平行、相交或在平面内三种,故A不正确.B正确.对于C,由l∥α,mα知,l与m的位置关系为平行或异面,故C不正确.对于D,由l∥α,m∥α知,l与m的位置关系为平行、异面或相交,故D不正确.
4答案:B
5答案:B 解析:如图,令CD=AD=BD=1,则AC=BC=,
又∵AD⊥BD,
∴AB=,
∴∠ACB=60°.
6答案:a⊥β
7答案:6 解析:由PA⊥平面ABC,
得PA⊥AB,PA⊥AC,PA⊥BC.
又∵BC⊥AC,AC∩PA=A,
∴BC⊥平面PAC,∴BC⊥PC.
∵EF∥PA,PA⊥平面ABC,
∴EF⊥平面ABC,
∴EF⊥BE,EF⊥EC,
∴△PAB,△PAC,△ABC,△PBC,△EFC,△BEF均为直角三角形.
8答案:13 解析:如图,连接AD,CD.在Rt△ABD中,AB=4,BD=12,
∴AD=.
又∵α⊥β,CA⊥AB,CAα,
∴CA⊥β,CA⊥AD,∴△CAD为直角三角形.
∴CD=.
9答案:证明:(1)∵E,F分别为AC,BC的中点,∴EF∥AB.
又EF平面PAB,AB平面PAB,∴EF∥平面PAB.
(2)∵PA=PC,E为AC的中点,∴PE⊥AC.
又∵平面PAC⊥平面ABC,交线为AC,PE平面PAC,∴PE⊥平面ABC,∴BC⊥PE.
∵∠ABC=90°,∴BC⊥AB.
又EF∥AB,∴BC⊥EF.
又PE∩EF=E,∴BC⊥平面PEF.
又BC平面PBC,
∴平面PEF⊥平面PBC.
10答案:证明:(1)∵SD⊥平面ABCD,故BC⊥SD.又∵BC⊥BD,BD∩SD=D,∴BC⊥平面BDS,∴BC⊥DE.
作BK⊥EC,K为垂足,
∵平面EDC⊥平面SBC,
故BK⊥平面EDC,BK⊥DE.
又∵BK平面SBC,BC平面SBC,
BK∩BC=B,∴DE⊥平面SBC.
(2)由(1)知DE⊥SB,DB=AD=,
∴SB=,DE=,EB=,SE=SB-EB=,∴SE=2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