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芙蓉中学高一历史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与下列哪种制度的影响有关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度
D.中央集权制
2.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些官员
A.定期朝觐皇帝
B.监督监察百官
C.负责地方行政
D.拥有世袭权
3.《中国史纲》记载的西汉制度:由丞相遣史分察州,谓之刺史。其人位卑而权重,故多能自奋,而亦无专擅之患,这实是一种善制。对该制度理解准确的是()
①汉武帝时全国的每州部设刺史一人
②西汉时期刺史是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③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说:“中朝,内朝也。”汉代下列官员属于中朝的有
①丞相
②御史大夫
③左右将军
④常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中国古代某朝的《职官志》写道:“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这段引文描述的是哪一朝代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6.陆游诗《纵笔》:“行省当年驻陇头,腐儒随牒亦西游。”有同学据此认为行省制度开始于宋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较低,不宜采信
B.宋代行省与元代行省同名异物,没有任何联系
C.利用以诗证史的方法可以证明行省制度源头在宋代
D.元代吸收了前代地方统治经验
7.明初,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基于这一认识,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
)
A.三省并立,互相牵制
B.削弱权臣,设军机处
C.抑制相权,设立内阁
D.废除丞相,加强皇权
8.清朝军机处起草的谕旨,往往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封缄,经驿马传递直达地方督抚。这主要反映
①政治决策封闭
②行政效率低下
③皇权专制强化
④宦官参政妨碍阁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9.下列各项中,反映中国古代君权加强、相权削弱的是
A.州刺史的设立
B.分封制的创设
C.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D.行省制度的创立
10.中国近代有一不平等条约规定:“凡英民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即领事)处投禀,管事官先行查察……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者,管事官均应听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该条款的规定,损害了中国的(
)
A.领土主权
B.贸易主权
C.关自主权
D.司法主权
11.下列涉及割占我国东北地区领土主权的是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巴黎和会日本对中国的利益要求
12.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是指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B.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阻止欧洲势力独霸中国
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13.郑观应在一首诗中写到:“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辑冲重围,万火从中呼杀贼。”下列认识与这首诗描写的历史事件不符的是()
A.这次事件发生在1894年9月
B.近代清军大规模使用新式武器与侵略者交战
C.海军提督邓世昌壮烈殉国
D.中国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14.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某地区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反对割地议和。面对日军优势兵力的疯狂进攻,当地军民奋起反抗,与日军血战五个月。这一历史事件是
A.黄海海战
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淞沪会战
D.枣宜会战
15.右图是1900年西方国家出版的一幅“八位强人
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的宣传画。据你所学
历史知识推测他们痛打的结果是
A.“弱者”最终灭亡
B.“弱者”成为“木偶”
C.“弱者”迅速恢复,并发展壮大
D.“弱者”被肢解瓜分完毕
16.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他感谢一场革命,就是因为从此可以不带辫子而自由自在。这场“革命”是指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文学革命
D.新民主主义革命
17.有位老人说他出生于民国三年。你知道民国三年具体是指公元多少年?
A.1913年
B.1914年
C.1915年
D.1916年
18.下列属于北京大学学生在五四爱国运动中喊出的口号的是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D.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19.为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我国政府颁布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培育形成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下列各项主题中,最符合“沪浙红色旅游区”的是
A.辛亥首义,推翻帝制
B.革命武装,八一建军
C.开天辟地,党的创立
D.人民胜利,国旗飘扬
20.
“打到列强,打到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这首歌流行于
A.
土地革命战争中
B.
辛亥革命中
C.
五四运动中
D.
国民革命运动中
21.在欢庆胜利的时刻,周恩来庄严宣告:“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这里的“起义”指的是
A.南昌起义
B.武昌起义
C.广州起义
D.秋收起义
22.2011年6月24日的党建新闻网网文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成功的历程,也是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出表现是
A.纠正陈独秀等人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C.开始缔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D.提出了城市暴动的方针
23.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假设你是一名导游,拟带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下列哪个地点不可能是你所选择的?
A.江西的瑞金
B.贵州的遵义
C.江苏的南京
D.甘肃的会宁
24.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列强侵略,爱国军民不屈不挠、顽强抗争。下列人物组合与方框中材料描述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甲、他在台湾率领抗日义军,振臂高呼:“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撼!”乙、他指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堵截日军,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丙、他率领致远号英勇抗敌,壮烈牺牲。丁、他指挥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A.林则徐、安德馨、邓世昌、彭德怀
B.徐骧、李宗仁、邓世昌、彭德怀
C.刘永福、谢晋元、邓世昌、聂荣臻
D.徐骧、李宗仁、林永升、彭德怀
25.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中央革命根据地位于下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26.《空军的处女战》一文中写道:“八月十四日,中国空军在抗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第一次显示了英勇的姿态,上海三百万民众怀着同样的又惊又喜的心情,仰着头,亲眼看见了她的英勇的战斗姿态。这惊喜将立即随着捷报扩大到全中国,抚慰着四万万颗跳跃不已的心。”对中国政府组织的此次会战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B.打破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妄计划
C.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典型
D.各界民众大力支持而政府态度消极
27.一支军歌唱到:“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这支军队是
A.八路军
B.新四军
C.义勇军
D.抗日联军
28.1939年1月,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指出:“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的游击战。”据此,毛泽东旨在
A.肯定正面战场对敌后战场的支持
B.赞扬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的贡献
C.突出游击战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
D.高度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9.电影《建国大业》讲述了从1945年杭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建国前夕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属于这一时期的事件是()
A.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B.召开遵义会议,结束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
C.发动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
D.解放南京.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30.“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段话出自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1.下图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表,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一届人大奠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文革”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C.
1978年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历了曲折发展历程
32.由博客演化而来的微博,网民取其谐音,戏称为“围脖”。如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着“围脖”出席“两会”,成为2010年全国“两会”的一道风景。有人说:“正是现代媒体技术手段的进步,才燃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对这一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A.强调只有掌握现代科技才能提高参政的积极性
B.认为网上交流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了解民意的唯一途径
C.正确揭示了科技发展对民主进程的直接推动作用
D.没有看到问题实质在于我国民主化进程加快
33.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A.《共同纲领》封面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34.“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出现了严重混乱
B.红卫兵运动导致打砸横行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文革”使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35.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
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的目的是
A.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B.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
C.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
D.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36.2015年10月1日全家政协主席俞正声发表讲话:“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开启了新疆民族区城自治的光辉历程。60年来,新疆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以下对民族区城自治制度分析正确的是(
)
①民族区城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
②《共同纲领》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③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现民族区城自治
④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利于民族团结,利于社会挽定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7.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下列统一进程中的大事,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是①和平统一祖国方针的提出②“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③香港回归祖国怀抱④“九二共识”的达成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
3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它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最主要区别是
A.
社会制度不同
B.
拥有的自治权不同
C.
经济政策不同
D.
外交权利不同
39.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重提“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是
A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
两岸实行通商、通邮、通航
C
和平统一台湾
D
停止对金门等的炮击
40.台湾学者鲁凡之在《论中国——神州巨变》中指出:“先进”而力量微弱的香港与“落后”而力量强大的大陆之间互相牵制,使“一国两制”得以实行。对于香港回归的主要原因,他认为是
A.社会制度的优越
B.叶落归根的观念
C.大陆国力的增强
D.香港经济的疲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1小题8分;第42小题12分;共20分。
4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西周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实行的政治制度并说明该政治制度的作用。(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革命党人是如何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的”?(4分)
4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二
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俞可平《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009年)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2分)
(2)1912年,中国建立了一个新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根据所学知识,概括两个共和国的诞生对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动作用。(4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30年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改革开放30年实现的“民主增量”又有哪些具体表现?(6分)
2016年芙蓉中学高一历史期中考试答题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41题8分,42题12分,共20分)
41.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西周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实行的政治制度并说明该政治制度的作用。(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革命党人是如何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的”?(4分)
42.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2分)
(2)1912年,中国建立了一个新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根据所学知识,概括两个共和国的诞生对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动作用。(4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30年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改革开放30年实现的“民主增量”又有哪些具体表现?(6分)
2016年芙蓉中学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D
C
D
D
D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C
B
B
A
B
D
C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B
C
B
D
B
B
A
D
C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C
D
C
D
A
D
C
A
A
C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41题8分,42题12分,共20分)
41、答案要点:
(1)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分)
(2)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2分)
(3)明确主权在民;确立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内阁制。(4分,2点即可)
42、答案要点:
(1)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2分)
(2)作用:前者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2分)后者标志着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奠定了牢固的基石。(2分)
(3)“基本的制度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分)“民主增量”:1982年修订宪法;1997年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于1999年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