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一中
2008—2009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学段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题
注意: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一卷为选择题,39分;第二卷为综合题,81分;共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9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各项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隽(juàn)永 笨拙(zhuō) 唠(lāo)叨 炫(xuàn)耀 窸窸窣窣(sū)
B.熨(yùn)帖 菲(fěi)薄 聒(guō)噪 戕(qiāng)灭 长歌当(dāng)哭
C.监(jiàn)生 朱拓(tà) 间(jiàn)或 胆怯(qiè) 沸(fèi)反盈天
D.庇(pì)护 遴(lín)选 倔(jué)强 埋(mái)怨 殒身不恤(xù)
2.下列各项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廖落 编辑 安详 坍圮 一愁莫展
B.琐碎 伺候 膜拜 苍凉 委屈求全
C.形骸 掂记 和蔼 辩论 精神涣发
D.废弛 修缮 纲领 强悍 有口皆碑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他比先前没什么大的改变, 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
②但是他觉得在官方的批准或默许里面,老是 着使人怀疑的成分。
③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 地去想这样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④现在有人讥讽我有农民的 ,我并不羞耻,我就是农民的儿子。
A.但是 包藏 放纵 品行 B.单是 饱藏 放肆 品性
C.单是 包藏 放肆 品性 D.但是 饱藏 放纵 品行
4.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不以为意,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
B.想起乡下的母亲,就会寄一笔钱到乡下,寄走了钱,心安理得地又投入到我的工作
中了。
C.鲁四老爷大骂新党,说明他这样的理学拥护者视新党为洪水猛兽。
D.阿合马在一干僚臣的簇拥下,趾高气扬地来到会同馆正厅,着人传文天祥。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母亲教育我的忍字使我忍了该忍的事情,避免了许多灾祸不再发生。
B.小时候,母亲对我的印象是她只管家里人的吃和穿,大事由父亲做主。
C.身为人民教师的叶婷婷的母亲一退休,就到办事处登记,要求做街道服务工作。
D.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
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
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组是 ( )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③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④博闻强识,明于治乱
⑤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⑥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⑦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⑧外无期功强近之亲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A.①④⑥/②⑧/③⑤/⑦⑨ B.①⑨/②⑧/④⑥⑦/③⑤
C.①⑥/②⑧/③④⑤/⑦⑨ D.①⑥⑨/②⑧/④⑦/③⑤
7.下列各项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①“离骚”者,犹离忧也。 ②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③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④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⑤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 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⑦亡走赵,赵不内 ⑧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⑨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⑩人又谁能以身人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A.①②④⑤⑥⑨⑩ B.①②③⑤⑥⑦⑨
C.①③④⑦⑨⑧⑩ D.②③⑤⑥⑦⑧⑨
8.下列各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①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②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
C.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D.①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②愿陛下矜悯愚诚
9.下列各项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②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B.①竟为秦所灭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C.①轩凡四遭火 ②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D.①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②儿之成,则可待乎
10.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
A.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D.虽放流,眷顾楚国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 (共9分,每小题3分)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也。重荣有力,善骑射,为振武巡边指挥使。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重荣拔剑授其父,使自杀之,其父泣曰:“不忍也!”其母从傍诟骂,夺其剑而逐之,问之,乃继母也,重荣叱其母出。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而见晋高祖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是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重荣愤然,以谓“屈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数以此非诮高祖。契丹使者往来过镇州,重荣箕踞慢骂,不为之礼,或执杀之。是时,吐浑白氏役属契丹,苦其暴虐,重荣诱之入塞。契丹数遣使责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对使者鞠躬俯首,受责愈谨,多为好辞以自解,而姑息重荣不能诘。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过镇,重荣侵辱之,拽剌言不逊,重荣怒,执拽剌;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高祖患之,为之幸邺,报重荣曰:“前世与虏和亲,皆所以为天下计,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
其冬,安从进反襄阳,重荣闻之,乃亦举兵。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将赵彦之与重荣有隙,临阵卷旗以奔晋军。重荣闻彦之降晋,大惧,重荣以吐浑数百骑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斩首以献,高祖御楼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
注:藩镇:指总领一方的军府。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 讼:控告
B.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 暴:突然
C.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 谨:严格
D.姑息重荣不能诘。 诘:追问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安重容“怀异志”和“非诮高祖”的一组是: ( )
A.天子宁有种邪/ 重荣箕踞慢骂 B.兵强骊壮者为之尔/ 屈中国以尊夷狄
C.重荣诱之入塞/ 而充无厌之欲 D.重荣怒,执拽剌/ 此晋万世耻也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 )
A.安重荣虽为武官,但也通晓文吏事务。在处理一起家庭纠纷时,生父不忍杀其子,
继母则提剑杀逐,重荣不满继母的行径,厉声将她斥退。
B.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侮辱对方,甚至抓捕杀死他
们,高祖屈已礼待契丹,而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
C.契丹一直伺机图谋晋朝,本应引起晋朝君臣高度警惕,高祖却表示前朝与虏和亲和
做法都是为国家考虑,现今重荣对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
D.安重荣举兵起事,借口朝见,聚集数万饥民前往邺地。高祖派遣部队阻击,在双方
交战中重荣被俘遇害,高祖令人漆其首级后将它送给契丹。
第Ⅱ卷(综合题 共81分)
六、(21分)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11分)
(1)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
画横线的句子,3分)
(2)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3分)
(3)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5分)
15.名句默写(10分)
(1)三岁为妇, ; ,靡有朝矣。
(2)不获世之滋垢, 。推此志也, 。
(3)或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4)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
也, 。
(5)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
(6)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宠命优渥, ,有所希冀。
(7)但以刘日薄西山, , ,朝不虑夕。
(8)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 。
(9)仰观宇宙之大, ,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10)群贤毕至,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映带左右。
七、作文(60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作文。
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验:
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朝阳已变成落日;一转身,村头的那座拱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乡村已变成钢筋混凝土森林;一转身,满头青丝已是白发如雪;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一转身,一转身,能否再转回来?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联想和感悟?请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1.C。 A 唠(láo)叨;B 熨(yù)帖,长歌当(dàng)哭;D 庇(bì)护,埋(mán)怨
2.D。 A 廖——寥,愁——筹;B 屈——曲;C掂——惦,涣——焕
3.C。解析:但是:表转折。单是:只是。/ 包藏:隐藏。饱藏:深深地隐藏着。/放肆:任
意作为,不加拘束。放纵:放任纵容。/ 品行:人品德行。品性:品质性格。
4.A。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应改为不以为然(不认为
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5.D。 A去掉“不再”;B主客体倒置,应改为“我对母亲的印象”;C句意不明,“人民教
师”修饰“叶婷婷”还是“叶婷婷的母亲”?
6.D。①⑥⑨是形容词作名词,②⑧是名词作状语,④⑦是形容词作动词,③⑤是名词作动
词。
7.B。①“离”通“罹” ②“濯”通“浊”③“指”通“旨”⑤“反”通“返”⑥“蚩蚩”
“嗤嗤”⑦“内”通“纳”⑨“闵”通“悯”。
8.D。 A 微:精妙/ 要不是。B 伐:夸耀/ 攻打。C 见:表被动/通“现”。D 矜:怜悯
9.A。 A“以”都表目的,连词。B“为”:介词,表被动;语气词,相当于“呢”C“凡”:
副词,一共;副词,凡是;D“则”:连词,表转折;连词,相当于“就”。
10.B。 ACD都是被动句。
11.C [解析][谨:恭敬。]
12.B [解析][A项,第二句“重荣箕踞慢骂”的是“契丹使者”,C第一句“诱之”的对象是“吐浑
白氏役”,D项“拽剌”是“契丹使者”。]
[解析][B项错在“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重荣诱吐浑白氏入塞,契丹责问高祖
时,高祖“姑息重荣不能诘”。]
13.B [解析][B项错在“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重荣诱吐浑白氏入塞,契丹责问高
祖时,高祖“姑息重荣不能诘”。]
14.(1)又写信送给朝廷大臣.四方藩镇长官,都说契丹可以攻取(应注意“遗”,送给;“四
方藩镇”,四方藩镇长官;“以……为言”,说)
(2)军队被打败,国土被割削,丢失汉中六个郡的地方,自己远离故国死在秦国,被天
下人所耻笑。这就是不识人的祸害了。(注意被动句式和判断句的翻译,“亡”“客”)
(3)?做君王的无论愚昧的.聪明的.贤良的,不才的,没有不想得到忠臣来帮助自己,
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但是亡国破家的事一件接着一件,而圣明的君主,治理好的国
家好几代都没见到过,正是他们所认为的忠臣并不忠诚,所认为的贤良的人并不贤良。
(注意“无”“不肖”“举”“相随属”“治国”)
15.(1)靡室劳矣;夙兴夜寐
(2)皭然泥而不滓者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3)悟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
(4)谗谄之蔽明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茕茕孑立
(6)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7)气息奄奄,人命危浅
(8)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9)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10)少长咸集。又有清流激湍
16.作文(略)
[参考译文]
安重荣,小字铁胡,是朔州人。安重荣孔武有力,擅长骑马射箭,担任振武巡边指挥使。安重荣虽然为一介武夫,但也通晓文吏事务,他的属下也不能欺骗过他。有一对诉讼自己的儿子不孝顺的夫妇,安重荣拔出佩剑,递给这个孩子的父亲,让他亲自杀掉不孝顺的儿子,这个孩子的父亲哭着说:“我不忍心啊!”这个孩子的母亲在旁边诟骂他,然后夺过那佩剑追逐她儿子。安重荣问明情况,她竟然是继母。安重荣叱骂那孩子的继母,并逐出衙门。安重荣从军卒开始发迹,突然达到富贵,可看到晋高祖从藩属诸侯成为国君,曾对人说:“天子难道有种吗?兵强马壮的人担任罢了。”安重荣虽然怀有篡异之志,但始终没有发作。当时,晋高祖和契丹结为父子关系,契丹非常傲慢骄矜,晋高祖更加恭敬地尊奉他,安重荣愤怒地说道,“让偌大的中原大国屈服来尊重蛮夷之邦,困厄凋敝的人,满足贪得无厌的欲望,这是晋国子孙万代的耻辱啊!”于是,安重荣多次凭这件事非难讥诮晋高祖。契丹使者来往过镇州的时候,安重荣张开两腿坐着谩骂他们,不给他们应有的礼节,有时甚至抓住杀掉他们。当时,吐浑白氏从属于契丹,他们深以契丹的暴虐为苦,安重荣便引诱他进入中原。契丹多次派遣使者责问晋高祖,并要求派使者回复。晋高祖对契丹使者点头哈腰,受到责问后更加恭敬,多用花言巧语来自我解脱,而对安重荣无原则地宽容,不追问土浑事。晋高祖天福六年夏天,契丹使者拽剌经过镇州,安重荣侵辱他,拽剌出言不逊,安重荣大怒,拘捕了拽剌。又写信送给朝廷大臣.四方藩镇长官,都说契丹可以攻取。晋高祖以之为患,因为这件事幸临邺地,告知安重荣:“前朝与虏和亲和做法都是为国家考虑,现今我用天下来臣服契丹,你凭一个镇州来对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安重荣认为晋国不能如愿,反叛的意愿便决定了。安重荣虽拿契丹作借口,但暗中派人同幽州节度使刘晞相勾结。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安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安重荣同时受损。契丹想趁机窥伺中原,所以不再加怒于安重荣。这年冬天,安从进在襄阳谋反,安重荣听说这件事,于是也举兵谋反。这年,镇州大旱,又逢蝗灾,安重荣聚集几万饥民,驱赶着奔向邺地,声言攻入朝廷。晋高祖派杜重威迎击他,战斗已经开始了,安重荣的部将赵彦之与他有嫌怨,临阵脱逃,卷着旗子而奔向晋军。安重荣听说赵彦之投降晋国,非常害怕,只有凭吐浑几百骑兵防守牙城。杜重威派人擒拿他,斩其头颅来进献高祖,晋高祖在御楼接受安重荣的左耳,命令给他的头颅涂上漆(良策注:涂漆是侮辱死者,但更主要的目的是防腐),并送到契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