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爽性 翡翠 漪沦 破铜烂铁
B.黄鹂 展翅 霉菌 剩菜残羹
C.寂寞 开垦 珍珠 妩媚多姿
D.油腻 白沫 雾蔼 翘着尾尖
解析:选D。“雾蔼”应为“雾霭”。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你对生活的状况及别人的行为要求越少,你就________容易快快乐乐地过日子。
②钱钟书先生说,爱情是________品,友谊是奢侈品。
③自信的人,并不是________都比别人强的人,而是对事情有把握,知道自己的存在价值,知道自己对环境有影响力的人。
A.越 必须 到处 B.更 必需 处处
C.越 必需 处处
D.更 必须 到处
解析:选C。“越”和前面的“越”呼应,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示程度随着条件的发展而发展。“更”,更加,表程度上又深了一层或者数量上进一步增加或减少。“必需”,一定要有的;不可缺少的。用在名词前。“必须”,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用在动词前。“处处”,各个地方,各个方面;“到处”,各处,处处。“到处”比“处处”的动作性强,而“处处”侧重客观存在。
3.关于诗句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括号内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比喻)
B.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比拟)
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设问)
D.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水,/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葬的年代。(排比,拟人)
解析:选B。B项中运用的不是比拟,而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望其项背的。
B.诗人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信手拈来,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漫步于康桥,举步维艰,写下了这首诗。
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解析:选A。B项“信手拈来”指随手拿来,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容写文章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词汇和选用材料,而此处应指思路畅通。C项“举步维艰”形容行动困难或生活艰难,与语境不符。D项“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与语境不符。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8题。
我不知道风
徐志摩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5.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特点及其作用。答题时,可以从节奏、旋律等方面分析。
答案:这首诗共6节,每节的前3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增添上几分“梦”态。
6.通读全诗,你觉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人的情绪可以从“依洄”“迷醉”“甜美”“伤悲”“心碎”“黯淡”等词语中体现出来。
答案: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既甜美又忧伤的情绪。
7.“甜美是梦里的光辉”“黯淡是梦里的光辉”,这两句与《再别康桥》中的哪两句比较相像?说说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鉴赏。所给的诗句是比喻手法,结合《再别康桥》的内容,仔细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这两句和《再别康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两句比较相像。这四个语句都采用了比喻中暗喻的修辞手法,本体都是抽象的情绪,“甜美”“黯淡”“悄悄”“沉默”;喻体都是具体可感的事物,“梦里的光辉”“别离的笙箫”“今晚的康桥”。
8.关于这首诗的主旨,人们说法不同,有人说是写爱情的,有人说是写理想的,也有人认为二者都对。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探究能力。这是一个开放的题目,只要能结合诗的内容作出合情合理的分析即可。
答案:(要点)从徐志摩的相关文章中,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徐志摩说:“要从恶浊的底里解放圣洁的源泉,要从时代的破烂里规复人生的尊严——这是我们的志愿。成见不是我们的,我们先不问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功利也不是我们的,我们不计较稻穗的饱满是在哪一天。”由此可知,这首诗更有可能是写理想的。
三、语言表达
9.《再别康桥》中诗人选取了“云彩
( http: / / www.21cnjy.com )”“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天上虹”“青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请将下面提供的词语扩展成一段话,要求描绘出优美的意境。(不少于50字)
小河 柳树 夕阳 青草 歌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征,恰当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选用准确的词语描绘出优美的意境。
答案:(示例)村边,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
( http: / / www.21cnjy.com )奏着叮叮咚咚的曲子流向远方,夕阳把一片金辉洒在微波上,也给河边的柳树描出金色的轮廓,柔嫩纤细的柳枝在风中摇曳着,青草丛中的青蛙们也伴着流水的曲子唱起了婉转动听的歌儿。
10.仿照画线的句子,续写一个比喻句,使之与画线句构成对偶,要求内容贴切,并讲明理由。
某些记忆,注定是不能用依稀来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容的,就如某些章节的词句,不能用仿佛来取意。它们以肯定的状态存在着,枝藤缠绕,生生不息。生命里,有大片的光阴,灿烂成画。________________。隔一窗玻璃,看画中的你。倾泻的阳光,在喷张的青春中无以遁形。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的仿写,画
( http: / / www.21cnjy.com )线的句子采用比喻的手法,来表达记忆鲜明的特点,这是仿写要特别注意的地方。要阐述的理由,就是解答本题时你对语句特点的分析。
答案:(示例)岁月中,有大朵的年华,绚美如云。
理由:根据对偶的特点,字数、词性相同、结构相似;内容上相合。根据上下文义,表达紧扣时间的久远、青春的喷张、记忆的鲜明。
11.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就是汉字,我的祖屋,我的家!我迷恋它雕梁画栋的亭台楼阁,我更迷恋它朝晖夕阴中隶楷行草的万千气象: 。
①赏心悦目的,是耀眼的光箭穿过宽阔而幽深的甬道,照亮祖屋的身躯,优雅而颀长
②心驰神曳的,是光线将祖屋分明的棱角隐去,只留轻盈身姿,飘飘欲飞
③令人陶醉的,是道道金辉,铺洒祖屋的胸襟,舒展高贵,气度雍容
④最摄魂夺魄的,当是斑驳的树影中,祖屋如龙蛇行走,曼妙莫测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这道题表面上看是一般的排序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可它要考查的却不只是对上下文所显示的语境的把握,不只是对整个文段暗含的事理的感悟,还有对修辞方法运用能力。文段是以书法喻老屋的环境,材料选用新颖别致,设题角度独出心裁,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在明确了作者的出题意图之后,解答时我们不妨根据“隶楷行草”的喻体,选出与之相应的本体,从而排出“①③②④”的顺序。
12.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4年调查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现,我国18至70岁国民人均阅读图书4.25本,是世界上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物质匮乏的上世纪80年代,新华书店每天人头攒动,年轻人几乎没有人不读舒婷、北岛和顾城。
对于上述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句话来表达你的观点。要求: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要概括这样一种读书匮乏的现象,然后再运用形象的修辞来引起人们的思考。注意要与所给材料密切相关,观点明确语言生动准确。
答案:(示例1)面包有了,水仙花却没了,你不感到痛心吗?
(示例2)钱袋子鼓了,脑袋却瘪了,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