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语言文字运用》课件4.4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选修《语言文字运用》课件4.4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4 16:0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目标导航预习导引1.明晰熟语的概念,了解熟语的类型及特点。
2.了解词和熟语的区别,整体认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
3.培养学生使用熟语的能力,正确使用熟语阅读和写作。目标导航预习导引121.熟语主要包括    、     、     、    。?
答案:成语 惯用语 歇后语 谚语目标导航预习导引122.成语主要采用“     ”的形式,惯用语主要采用“     ”的形式,歇后语主要由   部分构成。?
答案:四字格 三字格 两成语是汉语特有的而且最为大量使用的熟语形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目标导航预习导引12成语一般是四个字的,例如“狐假虎威、叶公好龙、呆若木鸡、弄巧成拙”等;也有个别成语不止四个字,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既来之,则安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等。成语大多有出处,一般都来自对历史事件、古代寓言的概括,但也可以直接采用名言诗句或社会流行用语。如“毛遂自荐、完璧归赵、卧薪尝胆”是历史事件;“守株待兔、鹬蚌相争、愚公移山”是寓言故事;“老骥伏枥、学而不厌、殚精竭虑”是名言名句;“七手八脚、欢天喜地、过河拆桥”是口头用语;而“自力更生、舍己救人、百花齐放”则是当代社会的流行用语。还有的成语来自外语,如“火中取栗”是取材于法国寓言,“天方夜谭”则来自阿拉伯民间故事集的名称。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1.引子“君子动口,小人动手”说明了什么?
提示:“动口”既指唱戏又指喝酒,“动手”既指作画又指敬酒。这里张大千化用了“君子动口,小人动手”这句熟语,熟语的正确使用使得言辞形象生动,幽默诙谐。由此可见正确运用熟语极其重要。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固定的短语或句子。熟语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
2.从“走‘马’观花”的课堂活动中,你知道了成语的哪些来源?
提示:(1)来源于古代人们的生活。
(2)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3)来自古代寓言、历史故事。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3.我们应如何认识成语在语言文化中的地位?
提示:(1)成语是语言文字的珍品。
(2)成语是民族文化的精华。
(3)成语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4.正确使用成语要注意哪些问题?
提示:(1)弄清字义:有些成语的字义很关键,要弄清楚才能使用。如“万籁俱寂”,“籁”是一种声响,“万籁”指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2)了解来源:成语有的出自历史典故,如“风声鹤唳”与“草木皆兵”都从东晋时的淝水之战而来;有的由名著佳句浓缩而来,如“举一反三”出自《论语》,“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兵法》;有的源自民间俗语,如“不三不四”“心直口快”等。
(3)注意变化:如“明哲保身”原为褒义词,指深明事理的人善于保全自己;现在多转为贬义,指怕犯错误或得罪人,因爱惜性命或为保持权位而牺牲原则。
(4)留心读音:如“如火如荼”的“荼”不读“茶”,“病入膏肓”的“肓”不读“盲”。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5.什么是惯用语?可分为几类?
提示: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多数含贬义。
(1)动词性的,如背黑锅、开倒车、踢皮球、抬轿子、碰钉子等;(2)名词性的,如墙头草、马后炮、定心丸、耳旁风、老油条等;(3)比况语,用作状语表达特定动作方式意义,如一板一眼、你一言我一语、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等。
6.惯用语与成语有哪些异同点?
提示:(1)定型性程度方面。两者都具有定型性,不过成语结构紧密,定型性程度很高,不像惯用语大多可以插进成分,或者更换成分、改动词序。
(2)语言形式方面。两者的结构类型都是多种多样的,不过成语以四字格、联合型结构为主,惯用语以三字格、动宾型结构为主。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3)意义整体性方面。两者都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不过成语意义大多数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惯用语意义也全都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都是比喻引申义。
(4)来源方面。成语是历代人民群众集体智慧创造并流传下来的,具有深厚的全民性,是民族语言中的珍品;而惯用语中有一部分来源于方言,具有地域性,带有方言意味。
(5)语言风格方面。两者都言简意赅。成语总的来说属书面语范畴,它还保留着文言书面语在词义或语法结构上的特点,如“飞沙走石”“令人发指”(词义),“唯利是图”“时不我待”(语法)。惯用语属于口语范畴,它的语言材料都是人民口头上常用的、通俗易懂的。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7.什么是歇后语?
提示: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熟语形式。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可以只说上半句,下半句略去,利用谐音或比喻、双关来表达某种意义。如“外甥打灯笼”,表示谐音双关义“照舅(照旧)”;“兔子的尾巴”,表示比喻双关义“长不了(不可能持久)”。歇后语的双关意义有的比较明显,有的则有点儿像猜谜语。例如“哑巴吃黄连”,意思是“有苦说不出”;“黄鼠狼给鸡拜年”,意思是“没安好心”。
8.什么是谚语?
提示:谚语指在民间流传的比较通俗的一些语句。有的是反映某种客观现象的语句,有的是反映生产和生活经验、有深刻寓意的语句。前者如“清官难断家务事”“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后者如“纸包不住火”“百闻不如一见”“众人拾柴火焰高”。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9.熟语有哪些特点?
提示:(1)结构上有固定性。熟语是一种特定的组合形式,一般情况下,不能颠倒原有成分,也不能插入其他成分,也不能替换原有成分。(2)意义上有整体性。熟语大多不能像词组那样根据组成成分来分析整体意义,而往往有自身特殊的意义。(3)各自有特殊形式。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惯用语一般都是三字格;歇后语一般由两部分构成,有点像猜谜语。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1.(2015·广东高考)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石钟山上那些错落有致的奇石以及记载着天下兴衰的石刻令人叹为观止。石钟山的名字也叫得奇,围绕这一名字的由来,人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卷入这场争论的,有名扬四海的文人墨客,也有戎马倥偬的赳赳武夫,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村人。无论结果如何,不容置喙的是,石钟山因此更加有名了。
A.叹为观止     B.戎马倥偬
C.名不见经传 D.不容置喙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解析:A项,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此处用来形容奇石与石刻精美,是合适的。B项,戎马倥偬:形容军务繁忙。此处用来形容“武夫”,是合适的。C项,名不见经传:人或事物没有什么名气。此处用来形容“山野村人”,是合适的。D项,不容置喙: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根据上下文,此处应表示“不容许有什么怀疑”,应改为“不容置疑”。
答案:D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2.(2014·北京高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俗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解析:A项,“按下葫芦起了瓢”比喻做事顾了这头就顾不了那头,无法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B项,“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指自家人不说客气话。C项,“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比喻提前做好准备。本句中几大运营商已经有具体行动,不合语境。D项,“君子之交淡如水”指君子志同道合,不求私利,他们的交情看起来像水一样淡。
答案:C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1.在下面文段横线处仿写,要求举出两个以“一”开头的熟语,并对其中蕴含的情趣或理趣,作简要的说明。
“一”字是汉字中笔画最简单的一个字,也是使用极广的字。在生活中带有“一”字的熟语,往往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富有情趣或理趣。比如,“一帆风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阻碍与挫折;再如,      ,形容                       ;再如,      ,形容                       。?
参考答案:“一触即发” 势态十分紧张,突显紧迫和危险 “一蹴而就” 事情很容易做,没有困难与悬念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2.下列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解析:A项,“满壶不响,半瓶叮当”,有真才实学的人,不显露自己,一知半解的人反而喜欢炫耀自己;B项,“金字招牌”,比喻向人炫耀的名义或称号;C项,“卸磨杀驴”,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曾经给自己出过力的人除掉;D项,“他念他的经,我拜我的佛”,指各干各的,互不干扰。不合语境。
答案:D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