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目标导航预习导引1.认识虚词的重要作用,了解虚词的种类和特点。
2.认识介词和副词、连词、动词的区别。
3.正确掌握常用虚词的基本用法,鉴赏虚词运用的妙趣。目标导航预习导引1231.词在语法上可以分为 和 两个大类。其中, 是不表示实在意义并且一般不做词组和句子成分的一类词。?
答案:实词 虚词 虚词目标导航预习导引1232.汉语的虚词主要有 、 、 、 、 这几类。虽然一般说虚词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但那是指 说的;就 而言,虚词不但“不虚”,而且有很重要的作用。?
答案:副词 助词 介词 连词 语气词 词汇意义 语法意义目标导航预习导引1233.使用虚词时要注意:首先是要 ;其次还要 。?
答案:注意虚词的特殊表意作用 注意虚词在句中的位置
做好虚词题的基本思路。
积累——区别词性,归纳整理。如“尤其、非常、异常、万分、十分、分外、格外、过于、更加、特别、比较、稍微”等这一组词,不仅要知道他们是副词,而且要明白,他们是表示程度的副词,且语气上有轻重之分。结合语言环境,有区别地使用。目标导航预习导引123析用——弄清意义,掌握用法。如“再、又、还、一再、屡次、再三、常常、时常、往往、每每”等词语是副词,都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与雷同。但其中有些相近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又多不相同。就像“再”和“又”,在现代汉语中都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但“再”表示虽然有所计划,动作、行为却并未发生,是未来时态,“常常”和“往往”,都表示动作行为经常如此。但有区别。“常常”指动作行为重复的次数多,不一定有规律性或推论性质;而“往往”通常情况下表示一般怎样或可能怎样,常带有规律性或推论性质,时间跨度相对大一些。
解境——分析语境,辨明关系。“分析语境”就是对所给语言的内容意义、感彩、语体色彩、语气轻重、词语搭配、分句关系作出正确的分析,以此来调动词语,准确运用。目标导航预习导引123定案——比较排除,确定选项。即在分析语境的基础上,比较使用哪一个词语最准确,将不准确的词语排除,随之排除有关的选项,最终确定答案。
要使虚词使用正确,就要培养好的语感,而好的语感是要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和对语法非常娴熟的基础之上。因此,能否正确使用虚词,一定要不断阅读并熟悉语法,以培养起良好的语感,进而掌握虚词的用法。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1.引子中有关“龙虎斗”的描写所使用的“好了”与“好”两词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提示:“好了”表达的意思是围观中的好心人看他们打得两败俱伤,很可怜,想劝他们停手:这是同情、善意的劝解。而“好”表达的意思则是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在煽风点火,怂恿他们打得更凶,想要有好戏看:这是无聊、恶意的起哄。一个“了”字描画出了两种态度截然相反的看客,笔墨经济,意蕴深刻。
“了”是汉语中的一个虚词。虚词虽然名字里有个“虚”字,在语句中的作用却既不“小”,也不“虚”。虚词不仅具有很强的表达特定意义的功能,而且在某些句子中还有着实词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具有独特的魅力。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2.课堂活动“形形色色的‘的’”中所列举的“的”是一个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它的用法有哪些?
提示:(1)助词。
①放在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的标志。如:这个区的中心小学;当了教师的他。
②放在词或词组的后边,构成相当于可以独立指代事物的名词的“的字结构”。如:挑水的。
③与“什么”组合,放在表示列举的词语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如:打架吵嘴什么的。
④在有些短语中用“的”与不用“的”时,词组的意义会发生变化。如:“夜晚记日记”与“夜晚记的日记”。前者表明“记日记”的行为是在“夜晚”进行的,后者表明“日记”的记录时间是在晚上。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2)语气词。
常见的用法是与“是”连用,带有肯定或强调的语气,“的”的后面补不出中心语。如:是一九五三年秋天由师范学校毕业的;是做不成任何事情的。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3.汉语的虚词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提示: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
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语气词、拟声词。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很大。
(1)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2)助词:在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结构助词),“着”“了”“过”(动态助词)。文言文中助词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之”“者”等。
(3)连词:在句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连词往往表示词、短语、句子、句群、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虽然、但是、因此、无论等。连词常常成对搭配使用或与副词搭配使用,如:“因为……所以……”“即使……也……”“只有……才……”等。
(4)介词:表示动作对象、时间等的引介关系的词。如:在、从、对于、关于等。
(5)语气词:突出句子语气意义类型的词,表示感叹或惊奇、惊喜、疑虑等语气。如:啊、唉、呀等。
(6)拟声词:模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如:哗、唧唧、哐、滴答等。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4.虚词的特点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提示:(1)虚词不像实词那样能表示比较实在的词汇意义,虚词一般只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而且这种语法意义还不是虚词本身具有的,而是在与实词发生关系时才产生的。
(2)虚词不像实词那样大多能自由地单独说出来,虚词都是黏着的,即只能与实词结合,不能单独说出来。
(3)虚词不像实词那样能够自由地充当主语、宾语、定语、谓语(述语)、中心语、补语等各种句法成分。只有一些虚词,如副词,可以充当状语。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5.虚词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事例说明。
提示:虽然一般说虚词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但那是指词汇意义说的;就语法意义而言,虚词不但不“虚”,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和老师”如果替换成“你和学生”“我们和领导”,词汇意义改变了,但两个名词之间的联合关系却并不变;而如果把“和”替换成“的”,如“我的老师”“你的学生”等,两个名词之间就成了领属性修饰关系。再如“我把他叫来了”,如果把其中的“把”去掉,话就不能说了;如果把“把”换成“被”,意思就相反了。又如“他买的苹果不好”,如果把其中的“的”去掉说成“他买苹果不好”,就变成说做某件事不好了。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6.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使用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提示:(1)要注意虚词的特殊表意作用。例如有一篇文章谈到焦裕禄同志牺牲的情况时,用了“那一年,他才42岁”这句话,这就表达出了对焦裕禄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如果去掉“才”,就变成了客观陈述。
(2)要注意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例如“鸟的翅膀不管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就永远不能飞到高空”,这句话中“不管”应该放在句首。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7.副词和介词怎样区别?
提示:(1)通过歌诀区分。副词和介词的识记比较麻烦,可以编一首顺口溜来帮助记忆:自、从、以、当、为、按照,由于、对于、为了、到,和、跟、把、比、在、关于,除了、同、对、向、往、朝。除去这些,其余的就是副词。
(2)根据定义区分。副词用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面,表示范围、语气、否定、时间、程度等;介词用在名词或者代词前面,和它们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时间、处所、对象等。也就是说,副词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前面,介词用在名词和代词前面。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8.怎样区别介词和连词?
提示:介词和连词的内容里面都有“和”“同”“跟”,那么,怎么区分呢?如果该词前后对象可以互换,那它就是连词;如果前后对象不能互换或者互换后意思发生变化,那它就是介词。如:
我和你是朋友。(“和”是连词,“我”“你”互换后意思不变)
我和你交朋友。(“和”是介词,此句表明“我”是主动者;互换后,“你”成了主动者,意思发生了变化)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9.怎样区别介词和动词?
提示:(1)介词(包括介词结构)一般不能单独说出来,动词(包括动词结构)可以单独说出来。
例如不能单独说“从”或“把”,也不能单独说“从今天”“把衣服”。有时候单独说一个介词结构,就会变成动宾结构,如“在家(休息)”,或者意思会改变,如“叫他(打破了)”。
(2)介词不能重叠,大多数动词都可以重叠。例如汉语不存在“从从”“把把”这样介词重叠的说法。但是“叫了一声”的“叫”可以说成“叫叫他”。
(3)介词后边不可以带动态助词“了、着、过”,也就是说介词(包括介词结构)不能单独作谓语,但是动词都可以作谓语。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4)介词大部分是由动词虚化来的,有的介词跟动词的界线是清楚的,如“从、被、对于、关于”等。有的词在这个场合是介词,在另一场合是动词,如“在、叫、给、跟、管、朝、比、用、按、经过 ”等。这些词似乎是一个词同时具有介词和动词两种词性。但是严格地说,“叫、管”这样的词,应该说是两个不同的词“分局二任”的情况,这种词只是“同音词”。而像“在、给、朝、比、”这样的词,作动词和介词用的时候意义相差并不大,至少看得出两者之间的引申关系,这才是同一个词“一身二任”的情况,这种词叫作“兼类词”。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1.(2015·湖北高考)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研究伊始,该团队选取了华北、西北地区生产的几十种马铃薯进行分析 ,从营养成分、 、硬度等方面多次试验, 确定了适合加工马铃薯面条的两个品种。随后,又从诸多面粉种类中试验选取了 的小麦粉加以调试。?
A.鉴别 色泽 终于 适量
B.鉴别 色彩 终于 适当
C.甄别 色泽 最终 适当
D.甄别 色彩 最终 适量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解析:“甄别”,审查鉴别(优劣、真伪);考核鉴定(能力、品质等)。常用于选择淘汰。“鉴别”,辨别(真假好坏)。常用于对艺术品的分辨识别。句中有区分淘汰的意思,应选“甄别”。“色泽”,颜色和光泽。“色彩”,颜色;比喻人的某种思想倾向或事物的某种情调。结合前、后文,“色泽”更为准确全面,应选“色泽”。“终于”,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情况(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最终”,最后,末了。句中有最后的意思,应选“最终”。“适当”,合适,妥当。“适量”,指数量适宜。句中从诸多面粉种类中选取了小麦粉,有合适的意思,应选“适当”。
答案:C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解析:A项,“何况”指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B项,“结余”指结算后余下的钱、物等,如“他工资不多,但每月都有结余”。句中明确表明是“省吃俭用”,所以应该用“节余”,而不是“结余”。“节余”指因节约而剩下的钱或东西。C项,“息息相关”指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D项,“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
答案:B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1.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请将文段后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注重学英语是好事,同时也要十分重视母语的学习。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富表现力、最有魅力的语言之一。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我们自己应该学好汉语,用好汉语。某些人以能讲英语为荣,说话时夹上许多“洋文”,而母语的使用白字连篇,真是出尽“洋相”。
①总要 ②却是 ?
③更 ④但 ?
⑤随着 ?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解析:该题可使用暗示法,注意关联词语的“暗示”作用,如第一句,“……是……,……也要……”,分明是转折关系,所以“但”应加在“同时”前。
答案:①夹上 ②白字 ③应该 ④某些人 ⑤中国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2.在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他既是“知者”, 是一个“行者”。?
(2)老百姓说得好, 常年无灾情,不可一日不防备。?
(3)当浮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时,物体上浮, 物体下沉。?
(4)谈到决赛对手时,教练说:“这 会是一场漂亮的比赛,在决赛中和他们一较高下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A.更 宁可 反之 必定
B.也 宁可 否则 必然
C.更 宁愿 反之 必定
D.也 宁愿 否则 必然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解析:“更”表示递进,“也”表示并列。从语境分析,由“知者”到“行者”,语义上是递进关系,此处应用“更”。“宁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经过比较之后做出选择(常跟“也不”相呼应);“宁愿”是宁肯的意思。从语境分析,此处应用“宁可”。“否则”即如果不这样;“反之”是与此相反,反过来说或反过来做的意思。分析语境可以看出,“上浮”“下沉”是相反的两种情况,取决于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此处应用“反之”。“必定”表示判断或推论的确凿或必然,表示意志的坚决;“必然”事理上指确定不移,哲学上指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规律。这里是教练的判断,应该选“必定”。
答案:A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