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语言文字运用》课件6.1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2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选修《语言文字运用》课件6.1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2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4 16:2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目标导航预习导引1.领悟选词炼句的精妙,培养自身的阅读、分析、评价能力。
2.联系学生写作实际,讨论在语言表达中如何选择和锤炼语句。
3.激发学生对阅读与写作的思考与热爱。目标导航预习导引121.写作中的遣词造句,首先是选择和锤炼    。选词要做到准确和生动。准确就是用词要精当,选择最能表达你要说的意思的那个词。生动就是不要堆砌陈词滥调,要善于使用新颖别致的词语,形象地表情达意。?
答案:词语目标导航预习导引12汉语的词汇浩如烟海,我们如何才能得心应手、妙笔生花?
细察之,巧思之,则神韵成于心中而淌于笔尖。
福楼拜:要描写一个事物,唯有一个名词;要表现一个动作,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一种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词语不可,不能用类似的词语敷衍了事。
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目标导航预习导引122.锤炼句子的基本要求就是    和    。前者说的是要用最经济的句子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思想,力求言简意赅;后者说的是前后句子在内容和形式上要恰当地衔接,做到行云流水。?
答案:简洁 连贯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1.你了解“一字之师”的出典吗?你还知道哪些“炼字”的佳话?
提示: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早梅》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
古人炼字的佳话,如“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等。
2.根据你的理解,什么样的作品才是有生命的呢?
提示:富有生命力的作品不仅表达了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而且用词造句都做到了规范、平实、简洁、优美。这样的语言文字作品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会富有鲜活的生命力。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3.写作中遣词造句要注意些什么?
提示:(1)要选择和锤炼词语,因为它是造句成文的基础。句子中的修饰语(状语和定语)对表现文章内容和表达作者的感情都有重要作用。写作中词句的选用,并不需要辞藻多么华丽,句式多么繁复,只要使用恰当、准确、到位,那么该修饰语就会贴切而富有表现力,甚至有“点睛”之妙,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
(2)写作中正确而又巧妙地选择不同的句式也很重要。适当地调整句中成分的顺序,形成各种变体句式,不但可以突出语句的重点,照顾语句的连贯,使情感表达更充分到位,有时还可以化长句为短句,协调语句的语音和节奏。
(3)注意其他词语尤其是动词性词语的选用。在动词的选择和锤炼上下功夫,可以使本来平淡无奇的动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让人物“动”起来,让景物“活”起来,生动形象地创造出如诗般的画面,让全篇文章充满灵动之气。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4.动词使用巧妙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选择和运用词语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提示:动词往往是句子谓语部分的核心成分,也往往是表达句子意义的核心成分,动词选择的优势直接影响语言表达的优势。不但绘形,而且传神;创造意境,传递感情。
选择和运用词语的主要方法有:①精心挑选关键词;②恰当使用修饰词语;③注意词语的巧妙配合。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5.选择词语有哪些要求?
提示:一是准确朴实。用孔子的话说就是“辞达而已矣”,说明白就行了。准确朴实在法律条文、政策文件以及字典辞书的解释中十分重要,在一般语言表达中也有这方面的要求。
二是简洁有力。也就是遣词用字不要烦冗拖沓,应简约而有分量。新闻标题特别要求用词简洁。比如“哭泣的原始森林”,用“哭泣”一词就把我国云南珍贵的原始森林被大肆毁坏的状况表现了出来,令人触目惊心,不能不为之动容。
三是新鲜活泼。写文章如果只会堆砌陈词滥调,肯定会令人生厌,所以还要求善于使用新颖别致的词语,而且要巧用、活用词语。
四是形象生动。古典诗词用字不多,却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其中用词形象生动是一个重要原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简简单单几个字就描绘出一幅极具特色的风光人情的画卷。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6.锤炼句子的基本要求是简洁和连贯。怎样理解这个要求?
提示:(1)语言表达简洁。简洁就是简明。简明的意思是简要、明晰,就是以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使对方能够明确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并取得最佳效果。“简”反映了量的要求,要求所说的话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要做到简要,一要注意提炼内容要点,排除冗余信息;二要推敲语句,排除多余词语,避免啰唆。“明”含有效果方面的要求,就是意思表达要清晰明白。要做到清晰明白:一要消除歧义;二要避免费解;三要语言表达准确规范,使对方能够明确无误地接受。简明既是修辞问题,也是语法问题。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2)语言表达连贯。所谓连贯,就是围绕一定的中心,按一定的叙述角度和一定的顺序表达,使句子前后照应,语气上一气贯通。语言连贯考查的是书面表达中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问题。保持语言连贯,需要兼顾话题(有共同的话题)、句序(合理的句序)和语言的运用(语言的衔接与呼应)三个方面,还要注意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1.(2015·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解析:首先要整体把握诗句,弄清诗句的含义,然后分析到“荒”“瘦”二字的丰富意蕴,可从字的表现力和寄寓的情感来分析。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参考答案: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2.(2015·课标全国高考Ⅱ)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      ①      。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      ②      ,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③      。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解析:①应该是一个总括性句子。结合下文介绍的“记忆型阅读和批判型阅读”两种阅读类型,可以推断此句应该是总说阅读的类型。②是针对上一句中的“记忆型阅读”的主要特点“盲从书本知识”来说的;③结合上下文,上句说的是“质疑”,下句说的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那么这一空肯定与“问题”有关。
答案示例:①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 ②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 ③通过质疑找出问题的根源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3.(2015·江苏高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    。   ,   ,   ,      。?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
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
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
A.⑥③④①②⑤    B.②⑤①④⑥③
C.②④⑥③①⑤ D.⑥④②⑤③①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衔接连贯能力。回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题干,横线处所填内容应是说明清明节“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的原因,联系⑥句句首“由于”一词,可知⑥句应在句首引出下文,③句中“它”是指“生殖力”,这种“生殖力”是生命力的象征,④句中“这种生命力”承接③句,①句紧承④句,写折柳的目的,②⑤是收尾,指出于是人们踏青时不忘折柳。得出答案为⑥③④①②⑤。
答案:A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1.(2014·大纲全国高考)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网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       ,        ,        ,        ,        ,        。因此,阅读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吸引力更强,影响力更大。?
①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
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沟通交流的需求
③与传统阅读相比,信息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
④提供读、看、听三方面的内容
⑤它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像的表现形式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⑥还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
A.③②⑤④①⑥    B.③⑥⑤①②④
C.⑤①④③⑥② D.⑤④③②①⑥
解析:由横线前面的句子“网络阅读远远超过了传统的阅读概念”可知,横线处内容主要是介绍网络阅读的“便捷”特征。四个选项开头的句子分别是③和⑤,⑤是说明网络阅读的形式特点,③是说明网络阅读的功效。从认知顺序来说,应先说特点,后说功效,故可以排除以③开头的A、B两项。剩下的C、D两项中,由⑤句“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像的表现形式”可知,后面应说明网络阅读的表现形式,紧承其后的应是介绍表现形式的①,而不是说明优势的④。再由⑥中“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可知,后面应是说明这一特征意义的②。据此可知C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C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2.(2015·湖南高考)下列语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葱茏,奇花火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              ,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
A.再进数步,渐向北边,两边飞楼插空,平坦宽豁,雕甍绣槛
B.渐向北边,再进数步,雕甍绣槛,两边飞楼插空,平坦宽豁
C.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
D.渐向北边,雕甍绣槛,再进数步,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题可用排除法。“再进数步”呼应前文“进入石洞来”,“雕甍绣槛”呼应后文“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由此排除B、D两项。“平坦宽豁”指的是“石洞”,而不是“两边飞楼”,据此排除A项。注意前后句的照应。
答案:C问题导学典例剖析迁移应用知识架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