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综合检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宋以来,接地气的词、小说、戏曲的兴盛,
( http: / / www.21cnjy.com )促成了中国文化的下移,由此导致官方意识形态的传播因时而变。在承袭固有的诗文传播之外,如何使词、小说、戏曲担负起像诗文一样宣传正能量的职责,不仅要突破“诗文为贵,词曲为卑”的陈旧文体观念,更要面对的是文化下移带来的意识形态有效传播途径的探索。
戏曲与意识形态的传播虽有深刻的关联,但官府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其“不登大雅之堂”而疏于管理。随着戏曲从业人员规模的壮大,题材、内容、思想的拓边扩界,“优孟衣冠”式的宫廷娱乐逐渐转为勾栏瓦肆的演出,这导致“违规越礼”之事时时有之。如《墙头马上》,剧中李千金与裴少俊在后花园“违规越礼”,颇为大胆。此类传播有违儒家教化,这一现象逐渐引起官府的警觉,于是针对戏曲的法律条文也多了起来。“诸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等条文在《元史·刑法志》中有明确的记载。明承元风,逐渐强化。《御制大明律》云:“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扮者与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明初,朱元璋盛推《琵琶记》。《琵琶记》出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前,蔡伯喈、赵五娘的故事已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但内容多为蔡伯喈应试及第,抛亲弃妻,被暴雷轰死。高明感于蔡伯喈行为有违教化,故在“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创作动机的驱使下,把原本负心题材的故事,演绎成“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的教化剧。
朱元璋之子朱权,潜心戏曲,
( http: / / www.21cnjy.com )援引“治世之音安以乐”,为《太和正音谱》的戏曲文献整理鸣锣开道,并云“杂剧者,太平之胜事,非太平则无以出”。理学家丘濬继承高明戏曲遗风,言“备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清初流传甚广的《桃花扇》与《长生殿》,更是接续“资治通鉴”之史家意识,使情摆脱了晚明一己自由之立场,而放到一己之情与国运相关的宏大叙事之中。
戏曲传播的一个重要特性是易知易晓。丘濬
( http: / / www.21cnjy.com )直言,经书所载三纲五常,不如诗歌吟咏性情,容易感动人心。“近世以来做成南北戏文……人人观看,皆能通晓,尤易感动人心”,使人“手舞足蹈,亦不自觉”。在感动人心这点上,丘濬不但看到了卑体戏曲与尊体诗歌的一致性,而且体悟到“性情”传播的文体差异性。
戏曲传播的另一个特性是剧场的群体接
( http: / / www.21cnjy.com )受。戏曲批评界崇尚场上之曲,鄙弃案头之书,这种批评旨趣反映了舞台性之于戏曲的重要,而对舞台性的衡量离不开台下受众的接受。丘濬著作中曾记录群体受众的面部表情:“座中观者不下数百人,往往有感动者,有奋发者,有追悔者,有恻然叹息者,有泫然流涕者。”相较于诗文的个体阅读接受,戏曲之剧场的群体接受,更显示出戏曲传播的宽度及其演员、观众互动的特殊性。
(选自《有宋以来戏曲传播的有效利用》,有删改)
1.下列对官方重视戏曲传播原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戏曲虽然地位不如诗文尊贵,但与意识形态的传播有着深刻的关联,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途径之一。
B.戏曲从宫廷娱乐逐渐转为勾栏瓦肆的平民演出,文化下移也迫使官方重视意识形态传播途径的探索。
C.戏曲不登大雅之堂,且妄撰词曲,在演出中常有“违规越礼”之事,未能充分发挥意识形态传播的功效。
D.戏曲传播易知易晓,且受众广泛,传播面大,可以成为有效而广泛地传播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
解析:选C。“不登大雅之堂”与官方是否重视无关;“妄撰词曲”“违规越礼”不符合官方意识形态,谈不上“充分发挥”与否的问题。
2.下列表述,不属于官方重视戏曲传播举措的一项是( )
A.元明时期拟定了针对戏曲的法律条文,以法律形式对戏曲进行禁限和倡导。
B.创作者怀着“只看子孝与妻贤”的创作动机,改编戏曲内容以宣扬教化。
C.明朝统治者盛推能宣扬儒家伦常、实现传播教化的经典戏曲,如《琵琶记》。
D.明朝朱权支持《太和正音谱》的戏曲文献整理,并认为杂剧是“太平之胜事”。
解析:选B。选项内容为创作者的自觉创作行为,不属于官方举措。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虽然有“诗文为贵,词曲为卑”的陈旧文体观念,但在感动人心上,卑体戏曲与尊体诗歌具有一致性。
B.《御制大明律》中的“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体现了官府借戏曲传播意识形态的意愿。
C.清初流传的《桃花扇》与《长生殿》,将一己之情与国运相融合,不但具有教化功能,而且接续了史家意识。
D.诗文是个体的阅读接受,戏曲是剧场的群体接受,因此戏曲比诗文更能打动受众,更具有传播的广泛性。
解析:选D。因果关系牵强,从诗文和戏曲“接受”的差异性,不能推出“更能打动受众”和“更具有传播的广泛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胡全才,山西文水人。明崇祯进士,官
( http: / / www.21cnjy.com )兵部主事。顺治元年,固山额真叶臣定山西,疏荐,起原官。二年,自郎中授陕西汉羌道,驻汉中。时叛将贺珍为乱,全才上官,抚绥雕瘵,安集流亡。招明将赵光远部曲齐升、王明德、李世勋等来降,尽收其军械,与知府杨可经等练士卒,聚刍粮为备。珍突至围城升等奋勇冲击世勋中流矢死城守三十余日援师至珍遁走汉中得全。工部侍郎赵京仕疏言汉中重地,宜设巡抚,且荐全才才称任。
三年,擢宁夏巡抚。四年,疏请颁本朝律典及性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鉴诸书,令士子诵习。又疏言:“宁夏旧额兵三万有奇,设总兵及中军副将分统之。其后兵裁及半,罢中军副将。往者总兵应征发,叛将王元遂乘隙戕巡抚焦安民为乱。宜复旧制,广兵额,设中军,调征兴庆副将马宁尝擒斩王元,请仍补斯缺。”下部议,并如所请。元党马德既降复叛,全才与总兵刘芳名发兵讨诛之。是岁山、陕蝗见,全才为捕蝗法授州县吏,蝗至,如法捕辄尽,不伤稼。因以其法上闻,命传示诸直省。
初,全才任汉羌道时,令凡受
( http: / / www.21cnjy.com )贺珍劄付者,许自首,仍予劄付如其官。旋揭告汉羌总兵尤可望苛罚冒饷,藏匿伪官,可望即以擅给劄付讦全才,并坐罢。全才诣部自陈,部议以全才功大罪小,复除江西饶南道。
十年,经略洪承畴奏荐,令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征湖南。寻命抚治郧阳,提督军务。李自成将郝摇旗、刘体纯等降于明,及明桂王走南徼,遂屯聚房、竹群山间为盗。全才分兵扼冲要,檄诸将进讨,战屡胜。十三年,明桂王所置总兵李企晟入郧阳,与摇旗等合,全才遣诸将朱光祚等密捕之,执企晟。旋擢湖广总督,卒官,赠兵部尚书,谥勤毅。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十七》,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珍突至围城/
升等奋勇冲击/
世勋中流矢死/
城守三十余日/
援师至/
珍遁走/
汉中得全
B.珍突至围城/
升等奋勇/
冲击世勋/
中流矢死城/
守三十余日/
援师至/
珍遁走/
汉中得全
C.珍突至围城/
升等奋勇冲击/
世勋中流矢死城/
守三十余日/
援师至/
珍遁走汉中/
得全
D.珍突至围城/
升等奋勇/
冲击世勋/
中流矢死/
城守三十余日/
援师至/
珍遁走汉中/
得全
解析:选A。通过分析可知,“升等奋勇冲击”“世勋中流矢死”意思完整,不能断开;另外,“珍遁走”“汉中得全”表两层意思,中间应该断开。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疏”,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奏章。
B.“部曲”,古代军队编制的单位。大将军营五部,各部有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
C.“经略”,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的官职,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低于总督。
D.“冲要”,军事上或交通上重要的地方,也说“要冲”。
解析:选C。按照古代官职,经略的职位应该是高于总督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胡全才注意安抚民心,在军事上积极准备。他任陕西汉羌道道台时,安抚流民,并招抚明将赵光远的部下,操练士兵,筹备粮草。
B.胡全才重视教育。他被提拔为宁夏巡抚后,上书建议颁布《律典》及《性理》《通鉴》等书,让士子诵读学习,朝廷同意了他的建议。
C.胡全才出任汉羌道道台时,告发汉羌总
( http: / / www.21cnjy.com )兵尤可望的不法行为,尤可望以他擅自任命贺珍部将回击,两人一起被罢官,他向兵部说出实情后被重新授予官职。
D.胡全才任兵部尚书时,分兵把守交通要道,指挥将士征讨李自成部将,又派人秘密捕获了潜逃到郧阳的明桂王的总兵李企晟。
解析:选D。应该是“抚治郧阳,提督军务”时所做的事,兵部尚书是他死后朝廷追赠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宁夏旧额兵三万有奇,设总兵及中军副将分统之。其后兵裁及半,罢中军副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才诣部自陈,部议以全才功大罪小,复除江西饶南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宁夏原有士兵三万多人,设立总兵和中军副将分别统领军队。后来士兵被裁减到只有原来的一半,中军副将也被罢免。
(2)胡全才到兵部说明实情,兵部议论认为他功大过小,又任命他为江西饶南道台。
参考译文:
胡全才,山西文水人。明崇祯间的进士,官
( http: / / www.21cnjy.com )至兵部主事。清朝顺治元年,固山额真叶臣平定了山西,向皇帝上书推荐他,皇上以原官职起用他。顺治二年,由兵部郎中升任陕西汉羌道道台,驻守汉中。当时叛将贺珍作乱,胡全才上任后,安抚民生疾苦,安定流民。招抚明将赵光远的部下齐升、王明德、李世勋等人归降,全都收缴了他们的各种军用器械,与知府杨可经等操练士卒、筹备粮草。贺珍突然到来包围城池,齐升等将士奋勇抗击,李世勋被流矢射中身亡。守城三十多天,后来援兵赶到,贺珍逃走,汉中得以保全。工部侍郎赵京仕上书说汉中是军事重地,应该设立巡抚,并推荐胡全才担当此职。
顺治三年,胡全才被提拔为宁夏巡抚。
( http: / / www.21cnjy.com )顺治四年,他上书建议颁布《律典》及《性理》《通鉴》等书,让士子诵读学习。又上书建议:“宁夏原有士兵三万多人,设立总兵和中军副将分别统领军队。后来士兵被裁减到只有原来的一半,中军副将也被罢免。以前的总兵应该征调募集人力和物资,叛将王元于是乘这一机会杀害了巡抚焦安民作乱。应该恢复以前的编制,扩大兵额,设立中军,调征兴庆副将马宁,其曾经擒住王元并杀死他,让他填补这一空缺的职务。”将这个建议下发到各部门具体商议,正像他所请示的一样。王元的朋党马德一度归降,后又发动叛乱。胡全才与总兵刘芳名派兵讨伐并杀了他们。这一年山西、陕西一代出现蝗灾的苗头,胡全才制定了捕蝗法传授州县官吏,蝗灾发生时,按他传授的方法去捕杀很奏效,而且不伤庄稼。于是他把这个方法报告给皇上,皇上又让他传授到各省。
当初,胡全才出任汉羌道道台的时候,曾下令
( http: / / www.21cnjy.com ):凡受过贺珍任命的将领,允许自首,仍任命原官职。此后不久,他告发汉羌总兵尤可望处罚苛刻、贪污军饷、藏匿伪官,而尤可望就以他擅自任命贺珍部将来揭露胡全才,两人一起被罢官。胡全才到兵部说明实情,兵部议论认为他功大过小,又任命他为江西饶南道台。
顺治十年,应经略洪承畴的上奏推荐,皇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让他随洪承畴征伐湖南。不仅又命他抚治郧阳,提督军务。李自成部将郝摇旗、刘体纯等归降明朝后,趁着明桂王逃到南方边界,就屯聚在房、竹群山间为盗。胡全才分兵把守交通要道,下檄文指挥将士征讨,屡屡取胜。顺治十三年,明桂王所设的总兵李企晟潜逃到郧阳,与郝摇旗等会合,胡全才派朱光祚等诸将领秘密捕获他们,逮捕了李企晟。不久,他被提拔为湖广总督,死于任上。死后加赠兵部尚书,谥号勤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8、9题。
田 家
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十一)
范成大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8.欧阳修的《田家》后两句写景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技巧?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句中的“鸣”是声音,自然可以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动静结合”等术语。分析时首先要写出技巧;然后对技巧进行分析,即动景是什么,静景是什么;最后要分析作者运用这种技巧抒发的情感。
答案:主要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雨声初歇,斑鸠和鸣,是充满生机的动景。初升的红日,怒放的杏花,是静景。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赞美。
9.两首诗描写的田园生活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首诗中的“笑”与第二首诗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辛苦”“血”“鬼”“收租”等说明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前者舒适,后者艰辛;前者惬意,后者痛苦。要由意象特点分析二者田园生活的本质的不同。
答案:第一首诗主要描写农村风光的优美,表现农民生活的愉悦与满足。第二首诗主要刻画官府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表现农民劳作的艰辛和生存的艰难。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_____;漫江碧透,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2)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消散了,甚至她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丁香般的惆怅。(戴望舒《雨巷》)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答案:(1)层林尽染 百舸争流
(2)散了她的芬芳 太息般的眼光
(3)皆白衣冠以送之 风萧萧兮易水寒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香炉山(节选)
叶 弥
独自去香炉山看月,想不到在这村子里陷入了迷宫。
我抬头看看偏西方向的月亮,应该有十点钟了,我迷路两个多小时了。
忽然听到歌声,有一个男人在唱歌。走近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停下步子。他等着我开口。我一下子认出了他,就是我刚才在会稻路上看到的,一个我拒绝与他搭腔的年轻人。
我仍然心怀警惕,但他也许是我今夜唯一的指路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轻松地说:“迷路了。难道陌生人就要永远在村子里打转吗?”他笑了,声音轻而得体,自信地说:“碰到我就不一样了。我认识这里所有的路。”
我跟在他的后面,问他尊姓大名,他云里雾里地回答我:“苏家庄人,姓苏。”
我在暗地里捡了一小块砖头,对他说,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给丈夫打一个电话。于是就转身避开他的视线,大声对砖头说:“你先睡吧。我还要到香炉山上去看月亮。……没关系,小苏陪着我,他年轻力壮。……他是苏家庄人。”
我跟着他穿行在一个又一个的小村庄里。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里保持着紧张,苏却轻松地向我介绍每一个村子里的秘密:“这棵广玉兰树是老叶家的,有一百年了。夏初开花,半树白花,半树紫花。不是嫁接的,天生就这样。我们都叫它夫妻树。”
我心里一动:苏这么说,是有含意吧?
苏又介绍:“你看到这家门口的葫芦了吧?他家的葫芦上了菜市场,比别人家的贵一倍还不止,还供不应求,因为他家的葫芦每一只都是并蒂葫芦。”
我的心里又是一惊:并蒂葫芦?暗示?
走出迷宫,也过了看月亮的时间。他说香炉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今夜会出现神灯,他干娘知道神灯出现的时辰。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跟着他去拜访他的干娘,然后再登香炉山看神灯。神灯自然没有看到,一路上断断续续地知道不少他的故事。不过,这依然没有减轻我对他的警惕。
很快走下了山,走到通向会稻路的直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对他说:“谢谢你!我要快点走的,我丈夫在家里肯定着急了。”苏在后面说:“我也要穿过会稻路,苏家庄在会稻路的南边。”
我一直保持着匀速的快步,苏也一直跟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后面看得见的地方。我气喘吁吁,他悠然自得地唱着歌。会稻路临近了,他停止了唱,小跑着接近我,在我的身后,我几乎感觉到了他的鼻息。
我猛地回过头,严厉地问他:“你想干什么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感到旁边的树叶都一惊一乍。苏不好意思地说道:“我想送你回家。”我放缓语气说:“不必了。这条路很安全。”我真想对他说,他才是一个不安全的因素。
苏说:“我送你,跟安全无关。”
“那和什么有关?”
苏说:“跟一个男人的面子有关。”
我依旧走得有些快,而苏一直落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后面,一会儿,他跑上来,递给我一只又大又沉的稻穗,该有一斤吧。说实话,我有生以来没见过这么大的稻穗,它匀称,散发着令人感动的气息。我的感叹还没结束,苏又递过来一束野菊花,黄色的,微微沾上些露水,显得润而沉厚。它枝叶繁多,放在手上成一大捧,每一朵花儿都光泽亮丽。我“啊”地发出一声,我感觉到我的内心就在此时轻松畅快了。哦,许久没有这样的心情了。
我把稻穗和花放在一起,两样不相干的东西在一起竟然如此和谐。
苏喜笑颜开,大声说:“谢天谢地,你终于高兴了。”
这句话感动了我。“谢谢你!”到现在为止,与苏待了四个小时,这是我对他仅有的一次真诚。
苏说:“其实是我要谢谢你。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去年夏天第一次在蓝湖边上看到你,你穿了一件绿色的裙子,像仙女一样。昨晚,我在这条路上看你埋蝴蝶翅膀,心里想,不愧是一个仙女。人家都说有学问的女人不漂亮,你是一个例外呢。所以就想着和你说说话。我实现了这个愿望,是我的幸运。”
苏难道早就暗地里认识了我?
苏忽然调皮地说:“再见,艾我素老师。”
苏知道我的姓名,他是认识我的。但我不认识他。他一定知道我许多事,譬如在大学里教书,写诗,写童话,独身,火暴的脾气……
那么,这砖头手机,给子虚乌有的丈夫用砖头打电话……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独自去香炉山看月,想不到在这村子里陷入了迷宫”一语,既是写实,也有象征意义,即没有健康的心灵世界,对美的欣赏就会陷入歧途。
B.苏向“我”介绍夫妻树和并蒂葫芦,只是为了向“我”夸耀自己的家乡,炫耀自己的知识,没有特别的含意,但“我”神经过敏,总以为他不怀好意。
C.苏说他要坚持送“我”,这无关安全,只跟
( http: / / www.21cnjy.com )男人的面子有关,意思是说,他送“我”不是为了“我”的安全,而是为了男人的虚荣,他的坦诚打动了“我”。
D.苏递给“我”稻穗和野菊花,“我”发出由衷的赞叹,戒备之心也随之消失,作者安排这一情节意在说明美在旷野,美在民间,美在底层。
E.苏最后忽然直呼“我”的名字,他是在向“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明自己知道“我”的情况。可能他也识破了“我”给丈夫打电话的伎俩,但不挑明,免得让“我”难堪。
解析:选AE。B项,“向‘我’夸耀自己的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乡,炫耀自己的知识”理解不当,实际上他只是为了和“我”说说话。C项,“是为了男人的虚荣”理解不当,应当是男人的担当。D项,“美在旷野,美在民间,美在底层”分析不当,应当是“唯有大自然的美才能矫治畸形的心理”。
(2)小说中的苏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答本题,要抓住人物的主要言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中归纳出性格特征:苏看到“我”穿绿色的裙子,在路边埋蝴蝶翅膀,而且有学问,便想和“我”说说话,从中可以归纳出其“情趣高雅”的性格特征;他见“我”不高兴,就一直唱歌,讲趣闻,给“我”摘稻穗和野菊花,从中可以归纳出其“善解人意”的性格特征;见“我”对他不信任,既不点破,也不自辩,只是坚持送“我”,用行动证明自己,从中可以归纳出其“自尊自重”的性格特征。
答案:①苏是一个潇洒的男子形象,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趣高雅,热爱生活。看到“我”穿绿色的裙子,又在路边埋蝴蝶翅膀,而且有学问,便想和“我”说说话,可见他情趣高雅,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②善解人意,彬彬有礼。他见“我”不高兴,就一直唱歌,讲趣闻,给“我”摘稻穗和野菊花。③自尊自重,人格可敬。他见“我”对他不信任,既不点破,也不自辩,只是坚持送“我”,用行动证明自己。
(3)小说的结尾颇有特色,请作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答本题,要了解小说的“欧·亨
( http: / / www.21cnjy.com )利式”结尾艺术之妙,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具体表现在:“我”迷路时苏及时出现,一路上“我”对苏戒备有加,最后他却说认识“我”;“我”给“丈夫”打电话,结尾却说自己是“独身”。据此分析,指出这样结尾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即可。
答案:小说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颇有“欧·亨利式”结尾艺术之妙。“我”一路上一直对苏保持戒备之心,苏最后却说认识“我”;“我”给丈夫打电话,又说丈夫在家等自己,结尾却交代自己独身。这样的情节完全超出读者的预料,但是,这样的情节又合乎情理。在“我”迷路时苏及时出现,这就暗示他是特意来为“我”引路的,为后文点明他认识“我”做铺垫。“我”先拒绝与他搭腔,后拿起砖头给“丈夫”打电话,一路上时时防范他,这说明打电话只是一个“伎俩”,是为后文交代自己“独身”所做的铺垫。
(4)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试作探究。(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问,要紧扣戒心和爱心进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归纳,“我”千方百计防范陌生男子,陌生男子则想方设法逗“我”开心。第二问,要明确“我”是病态现代人的代表,总是处在保护自己的焦虑中,对陌生人和环境防范有余,探究不足。作答时,要明确指出,故事寄托着作者对现代人病态防范意识的批判和对温暖而美好的人性的期待。
答案:这是一个戒心与爱心邂逅的故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女主人公夜游香炉山时与陌生男子相遇,千方百计防范陌生男子,陌生男子则想方设法逗女主人公开心。现代人对陌生的人和环境已经失去了探究的心情,总是处在保护自己的焦虑中。小说蕴藏着作者对温暖而美好的人性的期待,它告诉我们:当人们完全放松、不再戒备时,世界也会展现给人们全新的面貌。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齐白石的吝啬与慷慨
潘剑冰
齐白石是很会过日子的人,俭而近乎吝,并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趣味横生的话柄。
齐白石自己打造了一个大柜子,吃的用的全都锁在里面,钥匙随身带着。黄永玉在《比我老的老头》里,谈到自己经李可染引荐第一次拜见齐白石的情景:
老人见到生客,照例亲自开了柜门的锁
( http: / / www.21cnjy.com ),取出两碟待客的点心。一碟月饼,一碟带壳的花生。路上,可染已关照过我,老人将有两碟这样的东西端出来。月饼剩下四分之三;花生是浅浅的一碟,“都是坏了的,吃不得!”寒暄就座之后我远远注视这久已闻名的点心,发现剖开的月饼内有细微的小东西在活动;剥开的花生也隐约见到闪动着的蛛网。这是老人的规矩,礼数上的过程,倒并不希望冒失的客人真正动起手来。天晓得那四分之一块的月饼,是哪年哪月让馋嘴的冒失客人干掉的!
不过,很多人未必像黄永玉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样了解老人的心思,他们初来乍到,或许觉得却之不恭,只好勉为其难尝一尝。张大千就说过包括自己在内不少人在齐家吃到过“发霉的点心”。
在穿的方面,齐白石一直“从一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终”,一件衣服除非不能再穿了,否则绝不将之抛弃。他晚年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大型宴会,每次都穿着一件蓝布袍子。这是他唯一的“礼服”,多少年未曾变过。后来在九十五岁寿辰时,学生们实在看不下去了,大家凑份子,给他买了一件新大褂。
画家用的画纸主要是宣纸,买回来的宣纸外边包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张纸,叫做“纸皮”。一般的人撕开纸皮后都将其当垃圾处理掉,但老人绝不浪费,他在纸皮上勾了许多画样子,很多纸皮画都成了很珍贵的东西。除了纸皮外,老人甚至连买东西的包装纸,比如包鞋、包书、包糖食的纸都分大小留着,作为起画稿之用。
齐白石就连作画时的每一笔墨都要用到淋
( http: / / www.21cnjy.com )漓尽致,惜墨如金。白石老人非常注重墨色的运用。他用墨非常精细,总是把每一笔的墨全部用光,才会去洗笔。当画完一幅画的时候,他笔洗里的水还是清澈的。
如果你看了上面的故事,就武断地认为齐白石是一个锱铢必较、抠门绝顶的人,那么下面的事实却又告诉你一个截然相反的齐白石。
20世纪50年代初,黄苗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第一次跟着李可染去见齐白石,临分别时白石老人颤颤巍巍地从口袋里掏出二元人民币,一人一元。黄苗子正要推辞,李可染悄悄地对他说:“这是老师的规矩,如果不要,他会生气的。”黄苗子只好恭敬不如从命,此后他去齐家经常获赐车钱。当年的一元人民币可不比当今,50年代国内一克黄金的收购价也不过三四元钱。
齐白石偶尔也会到学生的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去走走。一次他到弟子许麟庐家,那天正好许的妻子生下了儿子小九,老人知道了很开心,马上拿出十块钱给刚出生的小孩子当见面礼,另外还拿出五块钱给保姆。还有一次,他看见许麟庐的大儿子,问:“你喜欢画吗?”许家老大说喜欢,老人又问他喜欢什么,答说青蛙,老人当场就用许麟庐的笔墨画了一张青蛙送给许家老大。
齐白石对于自己的学生和朋友从来不吝惜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己的画,常常慨然相送。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齐白石所任教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被迫停办,临别时齐白石让弟子们各自说出所喜爱的花鸟虫鱼,赠每人一幅画作纪念。
对于自己的朋友和学生,齐白石也从不遮掩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己的“看家本领”。张大千的老师曾熙平时写字都躲到楼上去,非得意门生不准随侍旁观,因此即使是他的学生也没有几个能够得其真传。而白石老人作画却从不避人,对于求学的后生更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如果说画技是齐白石最值钱的东西,那么他对于这最值钱的东西恰恰是最慷慨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白石老人从来不因为钱
( http: / / www.21cnjy.com )财而出卖自己的人格。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白石老人困居被敌伪统治的北平,此后敌伪的大小头子时不时来拉拢老人,送东西、请吃饭、拉交情,甚至要求老人跟他们一起照相,或是参加什么盛典,这些都遭到了齐白石的严词拒绝。为了不跟他们纠缠不清,也因懒得跟他们多说废话,齐白石在家门口贴了一张纸条,上写十二个大字:“白石老人心病复发,停止见客。”迫于生计,齐白石还要继续卖画,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又在大门口贴出了这样一张告白: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
黄苗子说:“在当时的北平,这张告白传遍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全城,大家把老人这份告白和程砚秋息影在西郊留须种田,坚决不给敌伪演戏的事,同样传为艺林的千秋佳话。”
(选自潘剑冰《最艺术,最民国》,有删改)
【相关链接】
齐白石出身贫寒,少年困顿,早年就是一个普通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工,直到27岁开始拜师学诗、学画,57岁时独闯北京,本以为能在北京画画谋生,但早期不顺,画作卖不出去是常有之事。60多岁后,作品方得到认可,终于卖出了好价钱。也正是由于早期的颠沛流离,加之晚年卖画是其主要谋生渠道,因此无论是卖画还是卖印,无论买家是谁,概不赊账,绝不还价。
(何暖之《大师另一面:齐白石小气出名》)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黄永玉第一次拜见齐白石,齐白石拿出“发霉的点心”招待他,黄苗子第一次见齐白石,齐白石却送他车钱,可见齐白石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待客的。
B.齐白石把吃的用的都锁在自己打造的大柜子里,钥匙随身带着,穿的衣服也是不能再穿了才丢弃,这一点与守财奴葛朗台有惊人的相似。
C.齐白石作画时的每一笔墨都要用到淋漓尽致,一幅画完成,他笔洗里的水依然清澈见底,能够把墨用得如此巧妙、节约,境界非常之高。
D.齐白石对自己的学生从不吝啬,他不但送画给学生,还偶尔去学生家走走,关照一下学生生活,对求学者更是毫无保留地传授他“最值钱”的画技。
E.本文围绕“吝啬与慷慨”来选材,介绍了绘画大师齐白石颇具天真童趣的事迹,展现了他非凡的人格魅力,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崇敬和赞扬之情。
解析:选CD。A项,“齐白石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根据自己的喜好待客的”属主观臆断。B项,“这一点与守财奴葛朗台有惊人的相似”错,葛朗台是真吝啬,齐白石是节约俭省,而非真吝啬。E项,“天真童趣”说法不准确,文章主要介绍的是齐白石的吝啬与慷慨,只有齐白石为许麟庐的大儿子画青蛙一事略显其“天真童趣”。
(2)文中为什么要写黄永玉、曾熙和程砚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答本题,要回归原文,找出黄永玉、曾熙
( http: / / www.21cnjy.com )、程砚秋在文中出现的位置。通过阅读和分析不难得出,黄永玉出现在文章第二至四段,写黄永玉的经历是为齐白石的节俭提供佐证;曾熙出现在文章第十二段,写曾熙是为了凸显齐白石的慷慨,不吝教;程砚秋出现在文章第十四段,写程砚秋起到了类比的效果,程砚秋为抵制日伪政府息影在西郊留须种田,齐白石为躲开敌伪的拉拢张贴告白,这一类比,揭示出了时代背景,表现了他们共同的价值追求。
答案:写黄永玉是用黄永玉的亲身经历真实地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齐白石的近乎吝啬的节俭。写曾熙是将曾熙与齐白石进行对比,凸显齐白石的慷慨、不吝教。写程砚秋是将程砚秋同齐白石进行类比,揭示了时代背景,写出了齐白石保持民族气节的不易,表现了具有血性的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追求。
(3)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齐白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找出人物的相关事迹并进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筛选、整合,在此基础上概括人物的品质特征。通过分析不难得出,一至七段主要写齐白石的节俭,八段为过渡段,九至十二段写齐白石的慷慨大度,十三至十四段写齐白石的高尚气节。注意阐述时应有概括有分析。
答案:①生活节俭。吃的用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锁在自己打造的大柜子里,钥匙随身带着;在穿着方面“从一而终”;在纸皮和包装纸上起画稿;惜墨如金,用墨精细,每一笔的墨全部用完才去洗笔。②关心学生,慷慨大度。送学生车钱,关心学生家人,送学生画;作画从不避人,画技毫无保留。③他有着高尚的民族气节,坚决维护个人尊严。不因钱财而出卖自己的人格,坚决不接受敌伪的拉拢。
(4)作为一位享誉海内外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绘画大师,齐白石却留下了“吝啬”的话柄,你是如何看待齐白石的“吝啬”的?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干要求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谈
( http: / / www.21cnjy.com )谈对齐白石“吝啬”的看法,作答时,首先要亮明观点,然后阐释原因,最后说明“吝啬”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观点要从文本和相关链接中提炼概括,观点要鲜明,语言要简练。原因要结合齐白石的出身、经历、奋斗历程等方面来阐释,阐述要全面中肯,有说服力。现实意义要结合国情和现实分析,提倡节俭。
答案:(示例)①齐白石的“吝啬”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假吝啬真节俭,是念物力维艰、节俭度日的表现。我们应该提倡节俭。②齐白石老人是真正过过穷日子的人,是真正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道理的人。更难得的是,齐白石老人最终功成名就,进入“得志者”的行列,却不“得志而忘形”,永远保持农家子淳朴与节俭的本色,仅这一点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了。而他假吝啬之外的真慷慨,又让我们看到了齐白石的另一种高尚境界。③当今社会稳定富足,我们享受生活,但我们无权浪费。贫穷需要节俭,富裕更不能忘节俭。节俭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一种个人涵养,是一种文明的传承、美德的延续,是亘古不变的永恒时尚。节俭光荣,浪费可耻。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1)随着比赛情况的变化,他们介绍场上气氛时开始使用“混战”“白热化”“球台上的原子爆破”等________的字句。
(2)美有阶级性,但是把美的阶级性绝对化,以为过去的作品毫无美可言,谁欣赏它,就是臭味相投,那才是________。
(3)他们没有人身自由,除了担负繁重的差役和种种________的苛税以外,就用简陋的木犁和鹤嘴锄耕种“份地”。
A.危言耸听
耸人听闻
骇人听闻
B.耸人听闻
危言耸听
骇人听闻
C.耸人听闻
骇人听闻
危言耸听
D.骇人听闻
耸人听闻
危言耸听
解析:选B。耸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震惊。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有记者调查后发现,该报告洋洋万字,图文并茂,各种数据分析一应俱全,但对于超标文具的品牌、厂家、生产批次等信息则语焉不详。
B.大型抗战史诗剧《百团大战》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发动了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C.基层党组织能否有效发挥领
( http: / / www.21cnjy.com )导核心作用,是打开基层治理这把锁的钥匙。所以开展本次活动的重要目的,是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维护基层稳定的坚固堡垒。
D.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基准地价成果平均水平约为同区域公开出让地块成交价格的75%左右,市场成交价格与基准地价差异明显。
解析:选A。B.结构混乱,可以把“发动了”改成“发动的”。C.两面对一面,可将“能否”去掉。D.成分赘余,可把“约”或“左右”去掉。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创业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熄引擎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植根于每个人心中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种子”。推动其发展,________。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中间,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试想一下,如果13亿人的创新创造潜能充分释放出来,那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A.不仅要解放社会生产力,更要解放社会创造力
B.既要解放社会生产力,又要社会创造力的解放
C.靠社会生产力的解放,更要靠解放社会创造力
D.解放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还要解放社会创造力
解析:选A。解答这类题目,应对段意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选项语句的特点等进行分析。语段主要表述了创业创新问题,空格前写的是“推动”创业创新的“发展”,空格后的内容主要介绍我国创造力无穷的具体原因等。由此可以看出,空格表述的应是有关我国推动创业创新发展的内容。A项为递进复句,提出推动创业创新发展应该做到两件事情:解放社会生产力、解放社会创造力。B项为并列复句,两分句中“解放社会生产力”“社会创造力的解放”句式不一致,排除。C项中两个分句的句式结构也不一致,排除。D项为并列复句,分句句式一致,但没有强调“解放社会创造力”,不能与空格后的文字对应,故排除。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低调所以简单,简单所以自得,①__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_________!
左右逢源的人看起来和谁都很要好,但谁也不跟他真正好。低调的人跟谁都是疏疏落落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_。从精神层面上看,左右逢源的人,需要周旋于各种复杂的人和事之间,于是自己变得很复杂,人一复杂就会疲惫;③____________________,只需静对自我的世界,所以活得很简单,人一简单就会很快乐。
解析:解答此类题,要注意语段的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及横线前后的具体内容。本文段主要讲低调的人与左右逢源的人的区别。①处,根据前后内容,由顶真效果可知此处应填“自得所以快乐”。②处,由横线前面对左右逢源的人的表述,可知此处应填与“但谁也不跟他真正好”意思相反的内容。③处,横线前说左右逢源的人在精神层面的表现,横线后是低调的人在精神层面的表现,此处应填“低调的人”。
答案:①自得所以快乐 ②但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他 ③低调的人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不起眼的动物叫吸
( http: / / www.21cnjy.com )血蝙蝠。它身体极小,却是野马的天敌。这种蝙蝠靠吸动物的血生存,它在攻击野马时,常附在马腿上,用锋利的牙齿极敏捷地刺破野马的腿,然后用尖尖的嘴吸血。无论野马怎样蹦跳、狂奔,都无法驱逐这种蝙蝠。蝙蝠则可以从容地吸附在野马身上,落在野马头上,直到吸饱吸足,才满意地飞去。而野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无可奈何地死去。
动物学家在分析这一问题时,一致认为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远不会让野马死去,野马的死亡是它暴怒的习性和狂奔所致。
对于以上现象,你怎么看?要求:自选
( http: / / www.21cnjy.com )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
【写作提示】 材料表述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非洲草原的吸血蝙蝠和野马的故事,因为野马无法驱走附在自己身上的吸血蝙蝠而暴怒、狂奔,最终无奈死去。从吸血蝙蝠的角度分析,它是智慧的,它能够利用自己的优势,让自己吃饱;从野马的角度分析,吸血蝙蝠所吸的血并不能让它死亡,但因为其暴怒、狂奔,最终死去。由此可以得出材料的立意:①学会以弱胜强;②不要因小失大(切勿得不偿失);③要学会从容、冷静、理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