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伯(bó) 阙秦(quē)
君之薄(báo)
B.执事(zhí) 焦瑕(jiā) 佚之狐(Yì)
C.戍之(shù) 逢孙(fénɡ) 夜缒(zhuì)
D.敝之(bì) 不知(zhì) 贰于楚(èr)
解析:选D。A项,“薄”应读bó;B项,“瑕”应读xiá,C项,“逢”应读Páng。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夫晋,何厌之有
D.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解析:选A。B项,“共”通“供”,供给。C项,“厌”通“餍”,满足。D项,“已”同“矣”。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朝济而夕设版焉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若听茶声然
C.且贰于楚也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D.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解析:选D。A项,焉:①疑问副词,何;②
( http: / / www.21cnjy.com )兼词,在那里。B项,然:①转折连词,然而;②词尾,……的样子。C项,且:①连词,并且;②连词,况且。D项,于:都是介词,当“对”讲。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A.夜缒而出,见秦伯
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解析:选D。D项与例句都是使动用法。A.名词作状语;B.名词用作动词;C.意动用法。
5.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析:选A。B.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C.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D.夫人:古义,那人;今义,对一般人妻子的称呼。
6.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以其无礼于晋
C.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解析:选A。A项,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为介词短语后置句。
二、课内精研
阅读课文,完成7~9题。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何厌之有
厌:厌倦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地位低下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认为
解析:选A。B项,“厌”是“满足”。C项,“微”是“没有”。D项,“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
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烛之武说退秦师理由的一项是( )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②邻之厚,君之薄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⑤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⑥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解析:选C。①写郑国所处的紧急状态;⑥写劝说的结果。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所以,秦晋两国军队合围郑国。
B.因郑文公一直不用烛之武,烛之武心里非常不满,在郑文公亲自登门道歉时,才勉强答应去见秦伯。
C.烛之武见到秦伯后,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不卑不亢,步步深入,最终说服了秦伯。
D.秦军退兵后,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并没有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毅然决定撤军。
解析:选B。“勉强答应”不对。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田弘正,本名兴。少习儒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颇通兵法,善骑射,勇而有礼。当季安之世,为衙内兵马使。季安惟务侈靡,不恤军务,屡行杀罚,弘正每从容规讽,军中甚赖之。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弘正假以风痹请告,灸灼满身,季安谓其无能为。及季安病笃,其子怀谏幼呆,乃召弘正署其旧职。
弘正乐闻前代忠孝立功之事,视事之隙,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宾佐讲论古今言行可否。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宾僚参佐,请之于朝。颇好儒书,尤通史氏,《左传》《国史》,知其大略。
自弘正归国,幽、恒、郓、蔡有齿寒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惧,屡遣客间说,多方诱阻,而弘正终始不移其操。元和十年,朝廷用兵讨吴元济,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进讨,屡战有功。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袭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卒,穆宗以弘正镇州大都督府长史。弘正以新与镇人战伐,有父兄之怨,乃以魏兵二千为卫从。十一月二十六日,至镇州,时赐镇州三军赏钱一百万贯,不时至,军众喧腾以为言。弘正亲自抚喻,人情稍安,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时度支使崔俊不知大体,固阻其请,凡四上表不报。明年七月,归卒于魏州,是月二十八日夜军乱,弘正并家属等并遇害。穆宗闻之震悼,册赠太尉,赗赙加等。弘正孝友慈惠,骨肉之恩甚厚。兄弟子侄在两都者数十人,竞为崇饰,日费约二十万,魏、镇州之财,皆辇属于道。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一》,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B.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C.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D.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解析:选D。“自……已来”是固定结构,后面应停顿,排除B;“悉命彻毁之”是一个完整结构,其后应停顿,排除A、C。故选D。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召弘正署其旧职”中的“署”指暂时代理某官职,并不是正式任某职务。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之隙”中的“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一般就政务而言,不指其他事务。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
解析:选D。《左传》并不是“二十四史”之首,“二十四史”之首为《史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弘正忠于职守,深受拥戴。见田季安追求奢侈,不理军务,多施杀罚,他时常婉言劝谏,军中将卒十分信赖他。
B.田弘正遵从规制,坚守臣节。在魏州,他拆除毁掉超过规制的馆宇服玩,不用过于豪华的正厅,请朝廷任命宾僚参佐。
C.田弘正忠于朝廷,不改操行。归顺朝廷后,幽、恒、郓、蔡等州长官派人劝诱阻挠,田弘正始终不改变操行,仍心向朝廷。
D.田弘正御下不严,以致被害而死。由于朝廷赏钱未按时送到,其随从魏州士兵夜里叛乱,田弘正及其家属等一起遇害。
解析:选D。遇害的原因表述不正确,且因赏钱未到而叛乱的不是“魏州士兵”,而是镇州三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田季安因看到人心归附于田弘正,就派他出任临清镇将,想寻找过失谋害他。
(2)并且给皇帝上奏章请求留下魏州士兵作为维护军纪的人,以便稳定众心,还向有关部门请求供给他们粮饷。
参考译文:
田弘正,本名田兴。年少时学习儒家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典,精通兵法,擅长骑马射箭,勇敢而守礼度。在田季安任节度使时,他为衙内兵马使。田季安一心追求奢侈,不顾及军务,多次施行杀戮刑罚,田弘正时常婉言劝谏,军中将吏很信赖他。田季安因看到人心归附于田弘正,就派他出任临清镇将,想寻找过失谋害他。田弘正借口患风痹病请求告假,全身上下都被烧灼,田季安认为他再无所作为了。等到田季安病重,他的儿子田怀谏年幼无知,于是召回田弘正官复旧职。
田弘正喜欢了解前代忠臣孝子建功立业的事迹,办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公务的空闲时间,就同宾客僚佐谈论古往今来正反面的言行。魏州自田承嗣以来,馆阁殿宇器物珍玩超过规制的,田弘正全部命人拆除毁掉,因正厅过于豪华而不使用,在采访使厅办事。宾客僚佐下吏,都请朝廷任命。(他)非常爱读儒家书籍,尤其通晓史书,《左传》《国史》,都知道大概。
自从田弘正归顺朝廷,幽、恒
( http: / / www.21cnjy.com )、郓、蔡有唇亡齿寒的恐惧,多次派遣说客前去离间,多方劝诱阻挠,而田弘正始终不改变操行。元和十年,朝廷派兵讨伐吴元济,田弘正派儿子田布率领三千人马进攻,多次立功。李师道因田弘正效忠朝廷,又在背后构成威胁,因此不敢公然帮助吴元济,就断绝了与吴元济的相互策应,官军得以顺利进攻。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死,穆宗任命田弘正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田弘正因新近与镇人交战,有杀父杀兄之仇,就用二千名魏兵作为随从卫兵。十一月二十六日,到达镇州,当时朝廷赏赐镇州三军一百万贯赏钱,没有按时送到,士兵以此为借口喧哗闹事。田弘正亲自抚慰解释,人心才稍微安定,并且给皇帝上奏章请求留下魏州士兵作为维护军纪的人,以便稳定众心,还向有关部门请求供给他们粮饷。当时度支使崔俊不识大体,坚决阻止他的请求,他先后四次上表章都没有得到答复。第二年七月,将随从士卒遣回魏州,当月二十八日夜晚士兵叛乱,田弘正及家属等一起遇害。穆宗听说后震惊悲痛,追赠为太尉,助葬用品加倍拨给。田弘正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关心晚辈,骨肉恩情非常深厚。兄弟子侄在两都的有几十人,他们竞相夸耀豪华,每天约耗费二十万钱,运载魏州、镇州的财货,装载的车辆在道路上络绎不绝。
四、语言表达
14.为拯救危难的国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年迈的老人,夜间行动,深入敌营,慷慨陈词,顷刻,郑国转危为安。“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请结合对烛之武这一形象的理解,拟出下联。要求:字数相同,对仗工整,尾字声调为第一声或第二声。
上联:捐弃嫌怨,临危受命,几多热肠纾国难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结合烛之武的事例,且符合对联的特点。
答案:(示例)申明利害,慷慨陈词,一番宏论退雄师
15.下面是一段关于《左传》作者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于《左传》的作者,《史记·十二诸侯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序》说是左丘明,唐代赵匡首先怀疑“左氏”非左丘明,清代姚鼐进一步提出:“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他还提出《左传》的作者可能是吴起。还有人主张《左传》为刘歆所作,不过这些怀疑之说都没有充分根据。关于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清代朱彝尊认为左氏为复姓(《癸巳类稿·左丘明子孙姓氏论》)。至于其生卒行事,史皆不详。《孔子家语·观周篇》说:“孔子将修《春秋》,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未知所据。不过一般论者据《左传》所记事实,都认为作者的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
(1)第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先将所给材料按照行文思路划分为三个层次,然后从作者、姓氏和孔子与左丘明的交往情况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答案:(1)关于《左传》作者的众多怀疑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说都是没有充分根据的。(2)关于左丘明的姓氏历来众说纷纭。(3)一般论者认为有关孔子与左丘明的交往的记载是不符合事实的。
五、微写作
16.运用语言描写,写一段富有个性化的对话,要能刻画出人物形象。也可以结合其他相关的描写手法。150个字左右。
答案:(示例)家中,爷爷正在烧火,锅台旁摆着早已包好的两帘饺子。
“怎么又包饺子?不怕累着?”我嗔怪奶奶。
“不累,你不是爱吃菜馅的吗?我和你爷爷常包!”
灶下烧火的依然是爷爷,抢也抢不过他。他总怕我不会烧这种大灶。爷爷呼呼噜噜的气管和吱吱啦啦的风箱一唱一和的,听得我一阵阵的揪心。
“让你们搬到城里就听话吧,你们这么大岁数了,还住在老家土坯房里,会叫人笑话我们不孝顺的!”我又开始劝奶奶。
“这房子咋了?不能住人?你们不都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这房子里出生的吗?”耳背的爷爷显然是听到了我的话,像吵架似的嚷嚷着,固执的表情完全是一个三岁小孩子的模样,让我觉得好气又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