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习题:第2单元 单元能力检测(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习题:第2单元 单元能力检测(二)(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4 18:5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能力检测(二)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史记》问世至今已有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严谨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代,情节亦淡然松弛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关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得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山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
( http: / / www.21cnjy.com )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有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解析:选D。D项,文中无此信息,无中生有。
2.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  )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王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解析:选C。A、B、D分别表现了司马迁、江东父老和本文作者对项羽的同情或肯定,而C项却没有。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解析:选B。由文中倒数第2段可知项羽应该是从阴陵到嗟虞墩,再到东城的。
二、(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
( http: / / www.21cnjy.com )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项羽既飨/
军士中酒/
亚父谋欲杀沛公令/
项庄拔剑舞坐中/
欲击沛公项伯/
常屏蔽之
B.项羽既飨军士/
中酒/
亚父谋欲杀沛公令/
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
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C.项羽既飨军士/
中酒/
亚父谋欲杀沛公/
令项庄拔剑舞坐中/
欲击沛公/
项伯常屏蔽之
D.项羽既飨/
军士中酒/
亚父谋欲杀沛公/
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
项伯常屏蔽之
解析:选C。两个名词之间一般应该断开,如“酒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亚父”之间,“沛公”与“项伯”之间应断开,排除A、B两项。动词“飨”与宾语“军士”不应断开,排除D项。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沛公”,指刘邦,因其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故称“沛公”。
B.“臣”,最初指男性奴仆,后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
C.“黥”,是黥布的姓。黥布当初跟从项羽,后归顺刘邦。
D.“流涕”,指流泪。古代的“涕”一般指眼泪。而“泗”指鼻涕。
解析:选C。“黥”,古代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黥布是受过刑的人,所以司马迁这样称他,他本名为英布。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樊哙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教材中的《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本文与之相比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刘邦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异,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
解析:选D。D项,“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不正确,因为原文中“岂自知附骥之尾”的意思是“依附他人而成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碗酒吗!”
(2)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
参考译文:
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
( http: / / www.21cnjy.com )狗卖狗肉为生,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藏在乡间。当初跟从高祖在丰县起兵,攻取了沛县。高祖做了沛公,就以樊哙为舍人。接着,他跟随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回过头来又镇守丰县,在丰县城下击败了泗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来到项营,通过项伯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喝得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乘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却一再挡在沛公的前面。当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在酒宴席中,樊哙在大营之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哙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帐下。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称赞道:“真是个壮士!”说罢,就赏给他一大碗酒和一条猪前腿。樊哙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拔出宝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项羽问他:“还能再喝一碗吗?”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碗酒吗!况且我们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咸阳,露宿霸上,以此来等待您的到来。大王您今天一到这里,就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有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百姓们都怀疑是您一手造成的啊!”项羽听罢,沉默不语。沛公借口要上厕所,暗示樊哙一同离去。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以前在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一度病得很厉害,讨厌见人,他躺在宫禁之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群臣中如绛侯周勃、灌婴等人都不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多天,有一次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看到高祖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樊哙等人见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地说:“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高祖听罢,于是笑着从床上起来。
……
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遗老,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附骥尾,垂名汉室,恩德惠及子孙吗?”
(二)(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8.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发冲冠”的壮士形象。(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从肖像、神态、动作、心理等多个方面来描绘慷慨激昂、悲壮的人物形象,对头发的描绘尤其不能少。
答案:(示例)荆轲双足跨开,站在易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边上,他神情坚毅,目光如炬,高举双拳,迎着寒风高歌(仰天长啸):“风萧萧兮易水寒……”心中迸发出无限的激愤,头发根根直竖起来……
9.末句“今日水犹寒”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荆轲是一位英雄,是壮士,作者对其的崇敬之意是溢于言表的;还要从“寒”字分析出其中所体现的荆轲一去不复返的悲壮。
答案:几百年过去了,易水依旧寒冷,作者依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够感受到荆轲的悲壮英勇之气;作者在歌颂荆轲以死酬知己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心中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
(三)(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2)________________,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
(3)________________,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4)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________。
《鸿门宴》
(5)耳闻不如目见,________________。
《说苑·政理》
(6)人谁无过,________________,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答案:(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因人之力而敝之 (3)如今人方为刀俎 (4)大礼不辞小让 (5)目见不如足践 (6)过而能改
三、(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易水不寒
卢世龙
在漂泊与寻找之间,我总会有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或无意地感到岁月就像一条河。尽管河的左岸是难以释怀的记忆,右岸是充满玄奥的无穷未知,但河里飞快流逝的绝对是人的鲜活生命。
对于易水河的膜拜,源自一位名叫荆轲的英
( http: / / www.21cnjy.com )雄。世间孤胆除暴的好汉多得很,然荆轲明知有去无回,仍临河高歌,绝尘远行。慷慨悲壮,不但成就了英雄,也成就了易水。
那时,平静的燕国,大地常绿,燕山常青。
( http: / / www.21cnjy.com )冬日里,雪花大如席,漫天落下,给茫茫山岭笼罩厚重冰盖。然后,春夏之季,慢慢融化。条条涓流融入易水河道,汇成清澈透明的涟漪,抚慰鲜活的水草游鱼,抚慰多姿的大地生灵……
人生不过是一场漂泊,并无意义可言。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
英雄去了远方,那里是另一个世界,谁也无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道那边是个啥模样。不过,英雄和筑而歌,仰面痛饮,登车壮行的易水仍在,仍是千秋万代子孙们感受英雄精神的场所。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没有人文精神壮骨活血,往往迷失自我。
没错,面前的易水河,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更像
( http: / / www.21cnjy.com )平缓沟渠。它非但无水,反倒让人燥热难奈。如此沧桑,或许是在证明,伴随时间河流消失的,更有自然河流。如同一个小小的“!”号,我再怎么疲惫不堪地为她奔波,也注定只会留下慨叹。使劲揉搓眼睛,擦拭满脸汗泥后,便想,这黄沙漫天,黄尘遍地的世界,真的是英雄所要拼却宝贵生命捍卫的家园吗?历史长风,蔓延一沟惆怅。既然眼睛看不到水,就用脚去看吧。尽管步履沉重,我仍打起精神,奢求收获易水对我的哪怕点滴馈赠。顺缓坡而下,我将苍凉枯槁沙沙踩伏大串印痕,它们也在我的裤腿留下道道黄泥标志。有沙粒相继入鞋硌人,有顽石偶尔跌撞绊人。但生活路上的磕绊再怎么复杂多变,我们也不能因之忘却既定目标。我屏息直奔河的中心地带……不远处哄地飞出一只小鸟,吓一跳。原来,水是有的。密集枯苇菖蒲,裹挟一线时断时续的浊流,浮些黑不溜秋的塑料泡沫,猛一下还难看清水的模样。原来,似无却有的水,蜿蜒于沟心草丛,时不时蜷个凼,积成汪。
我轻轻提起裤管,悄悄蹲下身去,生怕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小心,扰乱这脆弱的宁静。慢慢拨开漂浮物,但见水底融着厚厚的黑色汁液,仔细瞧,怎么也看不清凼的底部是个啥模样。这简直就是中国历史的翻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把底牌给藏着掖着……可我依稀看见,水中有个秃秃的圆球,悬浮不定。人或许是生着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就会是什么模样;也或许是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事物。醒过神来,才知那是自己的脑袋。世界真是越来越莫名其妙,对照浊流看自己,原来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正感慨着,右脖颈生生地酸痒起来。抬头,
( http: / / www.21cnjy.com )满天沙尘纠结菖絮和杨絮,如城市噪音,一阵紧接一阵疯狂地扑来。我将眼睛眯成一条缝,它们却魔鬼般钻进衣里,某处发痒,浑身难奈。这世间呀,人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家园。所有追求,都直接影响人格发育。且人们让河流沧桑不堪,成了河不河鬼不鬼的样子;河流便让人们痛苦不堪,活得有话说却无处诉说地憋屈。于今的燕山系脉,恰似难于收拾的乱石堆;而纤毫般的易水,更像它的一行辛酸浊泪。
我站在干枯的河床上,完全是在亲近易水河的残骸。
一条以水承载人文精神的河流,于今连水都没有了,这失去的又岂止是蓬勃生机,它更是全部的精华和荣光啊。
在华北平原的广袤背景里,易水显然不够小鸟们饮用。游人满怀肃穆接踵而至,满目苍凉,易水不寒,心寒。
适有老汉路过,见我一身狼藉,面露哂容。遂
( http: / / www.21cnjy.com )问,这是易水河吗?答,那是荆轲塔,不是易水河是啥。这河三十年前还清水滔滔,断流也就近些年的事哩!顺老汉手指方向,山坡一座灰不溜秋的塔儿,孤立尘暴之中,情形酷似荆轲他老人家伫立云层,默默静观华夏众生茫无头绪地折腾时光。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岁月长河里,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次生命实在过于短暂,寻找生命作为的机会便更加宝贵。舍个人生命,挽民族大厦于将倾也好,照亮他人行程也罢,给予他人福祉也行……生命的漂泊,原是个实践过程,只有及时而认真进行把握,才能找到真正意义的价值归属之地。
(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从慷慨悲壮的英雄荆轲写起,引出易水的生存现状,意在表达作者对易水严重污染的痛心,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B.作者对易水断流“心寒”,是因为易水是子孙万代感受英雄精神的载体,现代人如果没有英雄的人文精神滋养,就会迷失自我。
C.第七段作者写自己认不清楚水中自己的脑袋,表现了易水河水的浑浊不堪,也喻指中国历史的深藏不露。
D.文章取材十分广泛,没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谈古论今,写人写水写人生,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E.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艺术手法,叙述和议论交互穿插,浑然融合,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富有启迪。
 解析:选AC。A.意在表达作者对易水承载的人文精神消逝了的痛心。C.“喻指中国历史的深藏不露”错,无此含意。
(2)文章第三段写易水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表现古代易水河水清
( http: / / www.21cnjy.com )澈透明、富有生机的特点。②表现古代易水滋养“水草游鱼”,养育“大地生灵”的作用。③与后文易水“断流”“沧桑不堪”的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
(3)在文章第十一段里作者为什么说“易水不寒,心寒”?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易水如今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满目苍凉,不似英雄时代的易水。②易水河床干枯,只存纤毫,失去了所承载的人文精神。
(4)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这句话的含意,再结合本文内容或荆轲的故事谈谈你从这句话中得到的启示。(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生的意义在于让自己精彩的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有所作为,让生命有价值。荆轲明知刺杀秦王有去无回,但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舍个人生命,毅然前往。人生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有所作为。
四、(20分)
1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阙秦(quē)
忤视(wǔ)
以飨士卒(xiǎng)
以药淬之(cuì)
B.卮酒(zhī)
杨孙戍之(shù)
目眦尽裂(cì)
朝济而夕设版焉(zhāo)
C.玉玦(jué)
参乘(shèng)
共其乏困(gòng)
夜缒而出(zhuì)
D.刀俎(zǔ)
戮力攻秦(lù)
瞋目(chēn)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fū)
解析:选A。B.“眦”读zì;C.“共”读gōng;D.“夫”读fú。
13.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越国以鄙远”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以其无礼于晋
B.焉用亡郑以陪邻
C.使工以药淬之
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解析:选B。B项与“越国以鄙远”中的“以”均是连词,可译为“来”,表目的。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3分)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行李之往来
B.为之奈何
人不敢与忤视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而伤长者之意
 解析:选B。A.非常:古义,指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外的变故;今义,①形容词,异于寻常的,特殊的。②表程度的副词,十分,极。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C.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D.夫人:古义,那人;今义,称一般人的妻子。长者:古义,敦厚的人;今义,年龄较大的人。
15.从句式角度看,下列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D.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解析:选B。B项是被动句,其余都是判断句。
五、(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人生的舞台上,你一定经历过无数让你回
( http: / / www.21cnjy.com )味的东西。在日常的工作中,你一定成功过,也许也曾失败过。无论是让你回味的东西,还是成功,抑或失败,我想你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许体会,成功的前后有“悟”,失败的前后有“悔”,“悔与悟”将伴随你的成长。
请以“悔与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讲述亲身的经历,或联想相关的故事,抒写内心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
【写作提示】 这道题目带有很强的思辨性,同时命题者的命题目的和命题意图却是很明确的,旨在引导学生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不妨作这样的分析:
1.考题贴近学生的生活,直接切入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的内心世界,有利于他们说真话,抒真情。就这道题来说,带有浓重的思辨色彩,主旨非常明确,那就是“付出代价后才明白”。
2.写作的重点应写自己“悔”的情感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验过程,着重描写后悔、痛苦、自责、渴望等失落的情感,把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作为描写重点。为了增加感染效果,可以在描写心理情绪、展示内心世界的同时,简练穿插对过去的回忆,以往日的过错来加大今日的情感波澜,这样对比起来写,更能加强文章的震撼效果。
3.要想写好这个文题,必须勇于大胆地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剖自己,在亮丑的同时,使自己的思想境界有一个质的飞跃。撕下遮羞布,坦诚出美文,让自己的心灵底片曝光,你的思路就会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