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初步了解作品风格。
2.把握诗词意象,发挥想象,品味中国古典诗词特有的意境美。
3.通过体味诗词的意境,感受作者在诗词中寄寓的思想感情。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连线作者。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诗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失意东归,自洛阳东游吴越,即所谓“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张九龄出镇荆州,招致幕府,后病死。他是不甘隐沦而以隐沦终老的诗人。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个人的怀抱,给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现有《孟浩然集》。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唐诗人韦应物四世孙。韦庄生活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韦庄诗风清丽飘逸,以七绝见长,多写世乱年荒之景,吊古伤时之情,音调响亮而意绪低沉,融入对唐室衰微的感慨。韦庄词风含蓄婉约,极富画意,语言清丽,多用素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在词坛上,韦庄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是“花间派”的代表人物,在“花间派”中独树一帜,影响巨大。著有《浣花集》。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2.探寻背景。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所说的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40岁以前一直隐居在岘山南园的家里,40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随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其实那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歌》,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表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到长安后,他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后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744)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至卿相的梦想从此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与杜甫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前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这首诗就是天宝四年(745)他行前所写。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本诗写李白在政治失意之际,胸中块垒难消,借“留别”东鲁诸公之时,抒写心志,决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坚决不事权贵。从这种意义上说,这首诗是他的“发愤之作”。
《登岳阳楼》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自公安(今属湖北)漂泊到岳阳(今属湖南)。这里有著名的洞庭湖和岳阳楼。一天,杜甫独自登上了这座楼,并写下这首千古名诗《登岳阳楼》。当时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菩萨蛮(其二)》 韦庄生活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早年为实现其“平生志业匡尧舜”(《关河道中》)的抱负,始终“强亲文墨事儒丘”(《惊秋》),但也曾游历江南。在黄巢起义以后,藩镇混战,韦庄避乱江南达十年之久。这首词就是他早年浪游江南时所作。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1.字音识记。 1234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2.辨字组词。 1234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3.词语释义。 1234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4.名句默写。
(1)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2)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4)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夜归鹿门歌》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提示: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幽静寂寥。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人隐居,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这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登上天姥山之后见到了哪些奇异的景象?写这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提示:奇丽壮观的海日,万转千折的山径,令人战栗的层巅,金碧辉煌、光耀夺目、令人目眩神迷的仙境。首先是黎明时分,眼前出现一幅雄奇的画面: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莽苍的群山。他听到了山顶天鸡的啼叫。仙境即将出现。在诗人“迷花倚石”之际,暮色骤然降临,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巨大的声音震得岩石、泉水、深林、峰峦抖动不已。至此,仙境已是快要出现了,但诗人却忽然将视线转向天上的云、山间的流水及水上的烟雾,出现了瞬间的宁静。接着便是雷电大作,地裂山崩,只听“轰隆”一声,神仙洞府的石门大开,青色的天空一望无际,日、月、金台、银台交互辉映,是真正的仙境。梦境的高潮是仙人盛会。诗人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是因为他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3.杜甫在《登岳阳楼》中是怎样营造雄浑意境的?
提示:本诗题目是《登岳阳楼》,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诗人摒弃对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4.《菩萨蛮(其二)》描绘了江南什么样的景象?词人借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本词采用白描手法,抒写游子春日所见所思。开头两句直言江南美好。“春水”二句承上,写江南水乡景色美、居民生活美。下片“垆边”二句则具体刻画一位肌肤洁白娇嫩的佳人形象。江南既有“春水碧于天”的美景,又有“画船听雨眠”的生活,还有“皓腕凝霜雪”的佳人,这组成了一幅江南美景图。
词人饱尝离乱之苦,“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两句,巧妙地刻画出了特定历史环境下词人思乡怀人,却欲归不能的矛盾心态,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句段剖析合作交流1.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剖析:这里除了有驻足半山,远望海日升空、天鸡高唱的辽远、空旷的意境美,更有一种豪情勃发、壮志凌云的情感蕴含其间。结合诗人的遭遇,他当时初到长安,带着满腔抱负,也终于能被皇上赏识,青云直上,岂不是雄姿英发,意气风发?而后来群小谗毁,无奈骑驴出京,一时间前路无定,岂不是“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在情与景的融会表达上也创造了美的典范。句段剖析合作交流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剖析:这是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它唱出了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有多少人屈身权贵,又有多少人埋没无闻!“折腰”一词出自东晋的陶渊明。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句段剖析合作交流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剖析: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诗人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漂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渺,诗人身世的孤危感更加重了。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句段剖析合作交流4.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剖析:这最后两句词的抒情体现了“花间词”的特点,虽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饶有韵致。说“莫还乡”实则想到了还乡。词人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想还乡,而现在没有老,不能还乡。表现了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后面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句段剖析合作交流1.《夜归鹿门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提示: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了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描绘喧嚣场景,两句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句段剖析合作交流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游的是天姥山,却首先谈瀛洲,有什么用意?诗人是怎样表现天姥山的高峻的?
提示:诗人首先用“烟涛微茫”的瀛洲的难求、难得来衬托天姥山的可睹、可寻。这是衬托的手法,以瀛洲衬托天姥山,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诗人神游天姥山的念头。
诗人将天姥山与五岳、赤城、天台进行比较,运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把其雄奇、高大的样子描绘得淋漓尽致。它纵可连天,横可遮天,五岳赤城不在话下,万丈天台拜倒脚下。事实上天姥山只不过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这便是用衬托、夸张的手法营造一个神奇的氛围,将读者一步步引向那梦幻的境界。句段剖析合作交流3.《登岳阳楼》颔联中“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
提示:“坼”,分裂,诗里引申为划分。“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气势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漂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景象宏丽。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了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4.在《菩萨蛮(其二)》中,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江南好”的?
提示:第三句从总体着墨,写出江南的景色美,澄澈明净的春水胜过长空一碧的天色;第四句从局部着墨,写水乡的春雨声韵和生活美;第五、六句,写出江南的人物美,“似月”是说女子容貌光彩照人,“皓腕凝霜雪”是说女子双腕洁白如雪,这种描写使人物美具体化、形象化,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夜归鹿门歌》
1.写景与抒情完美结合。
这首诗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诗中所写的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南舟行到鹿门山,写出了道路的归宿和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实质上也是在写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从艺术角度看,诗人把自己内心的体验、感受与景物融合在一起,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
2.对比与衬托相得益彰。
首句写黄昏降临时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写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抢渡的喧闹,形成鲜明的对比。“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以人归引出自归,两种归途,两种不同的心境,通过比衬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名利的淡泊情怀。《梦游天姥吟留别》
1.奇特的构思。
李白这首留别诗,突破了一般赠别诗的惜别伤离的老套模式,而是借留别的机会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品格和飘逸豪放的禀性。全诗围绕一场游仙的梦幻而写,由瀛洲引出天姥,再由天姥引出仙洞,由梦醒而生感慨。这样从现实到梦境,又从梦境到现实,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在叙述的时候,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手法,而是围绕一场游仙的梦幻来构造,直到最后才落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这样的构思,给诗人的幻想驰骋开拓了广阔的领域。诗人借描绘仙境的美好,揭示现实之丑恶;借抒发对理想的追求,显示对权贵的憎恶;借惜别的机会赋诗,表明自己的斗志,从而表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主题。2.丰富的想象。
诗人驰骋想象,描绘出了一幅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其中有月光皎洁、渌水荡漾、白鹿青崖、镜湖映影的静幽之景,也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那种海日东升、浮光跃金、天鸡破晓的壮美晨光,有“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的胜景,也有电闪雷鸣、熊咆龙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的夜间奇象,还有琼楼银台、富丽堂皇的仙府,奇景异境,变幻迭出。诗人构思出一幅幅奇景,塑造出一个个生动的形象,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令人感到惊心动魄,真可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3.大胆的夸张。
诗人充分发挥了他的夸张才能,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惊心动魄。天姥山横空而耸,山势超越了以险峻闻名的五岳,遮掩了高耸的赤城,甚至连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也拜倒在天姥山的东南方。诗人以夸张、烘托的手法,极言天姥之高。尤其是“横”“拔”“掩”三字,气象博大,生动有力,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大雄奇,描绘出天姥横空出世的高大形象和磅礴气势。《登岳阳楼》
1.手法鲜明独到。
这首诗充满了强烈的现实生活气息,情因景生,景以情衬,浑然一体,组成有机的抒情感怀意境,叙事写景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况和历史气息。因湖山之景而触动身世之悲,抒发了满腹的孤身漂泊之感与万里乡关之思。哀情和阔景有机结合,以景物的阔大和孤身漂泊的痛苦互相映衬,反衬手法的运用更鲜明地突出了主旨。
2.意境雄浑壮阔。
本诗题为《登岳阳楼》,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菩萨蛮(其二)》
1.笔法写意。
这首词只有两句写景,“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却以写意的手法描绘出了江南水乡的最大特点,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
2.侧面烘托。
写江南的人美,只写垆边女子的皓腕,而“似月”的美貌,又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开头用“人人尽说”这一侧面描写的手法,令人信服。
3.首尾呼应。
一般游子总会发出“思归”而不得的感慨,而这首词的结尾又巧妙地呼应开头,反传统而用之,说游人和客居者“未老莫还乡”,否则将遗憾无穷,极富新意,将主题显现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