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教学课件4.1 过小孤山大孤山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教学课件4.1 过小孤山大孤山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5 12:2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学习本文通过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水光山色的技法,翻译文中的重点语句。
3.体会作者通过描绘山川景物表达的情趣和韵味。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连线作者。
陆游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在散文上也著述甚丰,而且颇有造诣。其中记铭序跋之类最能体现陆游散文的成就。同时如同他的诗歌一样,不时表现着爱国主义的情怀,如《静镇堂记》《铜壶阁记》等。“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苏武、李陵、陶潜、谢灵运、杜甫、李白,激于不能自已,故其诗为百代法。”这种认为创作重在内在修养的观点,对他所说的“功夫在诗外”可算是进一步的发挥。陆游还有一些别具风格的散文如《烟艇记》《书巢记》《居室记》等,写乡居生活之状,淡雅隽永,颇似富有情味的小品文。《入蜀记》六卷,笔致简洁而又宛然如绘,不仅是引人入胜的游记,而且对考订古迹和地理沿革也有助益。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2.探寻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第二年闰五月,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1.字音识记。 123456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2.辨字组词。 123456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3.一词多义。 123456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4.古今异义。 123456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5.词类活用。 123456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6.特殊句式。
(1)信造化之尤物也(判断句)
(2)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介词结构后置)
(3)复以小艇游庙中(省略句)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游记,作者依次记叙了哪些主要景点?记叙的重点是什么?
提示: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将看到的景色逐渐展开,顺次写了烽火矶、峭石、澎浪矶、小孤山和大孤山。重点写峭拔秀丽的小孤山。
2.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
提示: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给人一种凌乱之感。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①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②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对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长江山水图。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1.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剖析:作者在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中蕴含着丰富的情趣和韵味。写江中的石头怪奇万状,唯独这块石头杰然特起,这就引起我们的思考: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为什么偏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一种孤傲之情,油然而生。并且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这块巨石比作屏风,那么罗络其上的丹藤翠蔓,就像屏风上的宝石,色彩运用鲜明,富有美感。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2.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剖析:这句话融情入景,足见作者心迹。“俊鹘抟水禽”这本是很自然的生命现象,算不上是怪异景色,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文中,并赞叹为“甚可壮也”。我们联系陆游的理想抱负及其前半生的经历,便会想,作者所伤怀的恐怕不仅仅是俊鹘抟水禽吧?作者这种心情是不难理解的。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1.本文的景物描写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提示:(1)多角度写景。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山水风景画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写镜头。(2)写景重点突出。写小孤山着墨最多,作者借登临览胜的机会,较详细地描写景物,而且还写庙宇传说,前人诗咏,近人事迹,内容丰富。(3)运用对比法。如写大孤山时以小孤山作比较;写水,则动静、缓急、清浊对比鲜明,写出山与水的特色。(4)语言洗练,用字恰切,风格清丽,给读者很好的艺术享受。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2.陆游是在先遭到罢免官职,后又被重新起用的人生际遇中写这篇文章的。联系时代背景,解读作者所描绘的山川景物中蕴含的韵味和深意。
提示:陆游此次出任夔州通判,是从罢官居家被重新起用的,因此,在一路跋涉之中,在山川登临中深寓感慨,有所寄托。
在赴任途中,作者看到的既有风景胜地又有江防要塞的烽火矶、小孤山、大孤山,不由不激起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对烽火矶上那块“不附山”而“杰然特起”的石头,陆游之所以特别感兴趣是因为它的形象很像自己的不图依附、洁身自守的性格特征。对曾经修缮惠济庙的张魏公之所以特别记载一笔,是因为这位抗金名将是陆游效法的楷模。对“俊鹘抟水禽”的场面,陆游之所以发出“甚可壮也”的赞叹,是因为他是多么希望南宋的将士个个都像俊鹘,多么希望南宋对金的斗争能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雄壮,动人心魄。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对秀丽的小孤山,陆游之所以“徙倚久之”,是因为他面对半壁河山而百感交集。联系陆游的抱负及其前半生的经历,这种心情是不难理解的。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1.引用典故,化用诗文。
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将有关的传闻逸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拈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和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衬,更为引人入胜。
2.妙用对比,特征鲜明。
主要是小孤山与大孤山的对比。通过对比,使所写景物的特征更为鲜明,如“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3.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4.情景结合,爱国情深。
由自然景色转向庙宇,破败的景象让作者联想到江山破碎,国家破败,故园风雨如磐,令人痛心。在描绘欣赏美景的时候,郡县沿革的情况、地形防戍也没逃过作者的眼睛,这是爱国之心的自然流露。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