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选修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3 杜甫诗五首(1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选修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3 杜甫诗五首(10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5 21:5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0张PPT。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连线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人又称他为“杜少陵”,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又因他曾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又称“杜工部”。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现实,被后人称为“诗史”。杜甫的诗歌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他在一生广泛的阅历中写有许多山水诗,有着独具的特色和成就。他的作品大都收在《杜工部集》里。走进作品基础练习2.写作背景
《月夜》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境内)。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哀江头》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料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蜀相》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对家事、国事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又呈吴郎》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当时,杜甫住在瀼西一处草堂(不是成都那座草堂)中。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贫穷的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将草堂让给一位吴姓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十余里外的东屯去了。不料这位吴郎一来就在草堂外围插上篱笆,有意不让他人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说,杜甫便写了这首诗去劝告吴郎。此前杜甫给吴郎写过一首诗,所以此诗题为“又呈吴郎”。吴郎年辈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寄吴郎”,而有意用“呈”字,是为了让吴郎易于接受诗中所劝。走进作品基础练习《登岳阳楼》
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3.解词义
解:晓得。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虚幌:薄而透明的纱帷。
开济:开创大业,济国安时。
宁:哪。例:不为困穷宁有此。
转:更加。例:只缘恐惧转须亲。
坼:分裂。
乾坤:天地。
戎马:战争。
凭轩:倚着楼上的栏杆。走进作品基础练习4.积名句
(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5)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
(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自主探究句段点评1.有人说,杜甫的《月夜》一诗不仅写出亲情,还具有更普遍的典型意义。你如何认识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提示:这首诗虽只写亲情,但具有广泛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抒发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诗中写个人遭际、与亲人离散之痛苦,但其中所写夫妇、父子之爱已与忧君爱国、悯时伤乱之情融为一体,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的悲苦生活。诗人抒发的不仅是自己与亲人的离别之情,而且包含了战乱之中广大人民共同的心声。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无时不在跳动。
2.《哀江头》的最后四句是怎样与开头四句照应的?
提示:“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与“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呼应,这里“为谁绿”是移情于物而设问,而“岂终极”则是用反诘口吻,强调外物的无情而永恒,进而突出人生有限而多情;“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与“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照应。其中“胡骑尘满城”写出了叛军密集的巡视,营造出紧张恐惧的气氛,这就是诗人要“吞声哭”“潜行”的原因。自主探究句段点评1.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点评:这两句蕴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前句是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这位寡妇以及广大人民穷困的社会根源在于官府的剥削,即“征求”。这也为寡妇的行为做了进一步的开脱。后句说得更远更深:诗人想到持续了很多年的安史之乱,不禁涕泪横流。而这也正是广大人民穷困的又一深刻的时代根源。诗人以此来点醒、开导吴郎,让他看得远一些,多一些同情心。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点评:“吴楚”,春秋时代的吴国和楚国。“坼”,分裂。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日夜浮”三字,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漂泊无归的感伤。宋代刘辰翁说,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