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选修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14 苏轼词二首(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选修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14 苏轼词二首(8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5 22:3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8张PPT。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连线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词、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他最富于开创性的艺术贡献是词的创作。他是豪放派词人主要代表之一,对宋词的繁荣昌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词集有《东坡乐府》。走进作品基础练习2.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词人贬官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作的。快哉亭,在黄州的江边,张怀民修建。张怀民,字偓佺(又字梦得),当时也被贬到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词人不仅欣赏江边的优美风景,而且更加钦佩张怀民的气度。所以他将张怀民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
《定风波》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正被贬官在黄州。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注字音
偓佺(wò)(quán)   欹枕(qī)
天籁(lài) 料峭(qiào)
2.写汉字
料qiào(峭) qiào(俏)丽
讥qiào(诮) suō(蓑)衣
shuāi(衰)落走进作品基础练习3.解词义
杳杳:遥远迷蒙的样子。
刚道:偏说,硬说。
浩然气:最高的正气和人格节操。
料峭:形容微寒。
4.记常识
豪放词派:宋词两大流派之一。其词风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为苏轼、辛弃疾等。自主探究句段点评你怎样理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
提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了词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宠辱不惊的豁达人生态度。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须在意?自主探究句段点评1.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点评:“忽然”两句,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掀舞。至此,词人的描写奇峰突起,由静景忽变动景,从而自然地过渡到全词着意表现的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浪的白发老翁。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
2.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点评: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任何境遇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苏轼这种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自主探究句段点评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点评:风很大,雨点很猛,穿林打叶,面对这样的情势,一般人都会惊慌失措,可是词人用“莫听”二字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无所谓,从容处之,外物不足萦怀,紧张什么?跑什么?词人就要悠闲自在、不慌不忙地慢慢走。“何妨”“吟啸”“徐行”活现了抒情主体的泰然自若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