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选修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19 言情词三首(1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选修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19 言情词三首(10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5 22:4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0张PPT。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连线作者
(1)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今属江西)人。他能诗能文,著作丰富,但最有成就的是词。晏殊的词,主要承袭晚唐、五代的遗风,多为遣兴娱宾而作,内容比较狭窄,大多是反映士大夫宴游嘉会的生活以及对良时易逝、欢事无多的感慨;描写男女相思、离情别绪,是晏殊词的另一主要内容。有《珠玉词》。
(2)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文辞为苏轼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诗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反映民生疾苦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诗风与词风相近。有《淮海词》。
(3)贺铸(1052—1125),字方回,晚年自号庆湖遗老,卫州(今河南汲县)人。秉性刚直,仕途不得志。贺铸博学强记,藏书丰富,精通音律。贺铸词的风格多样,其中有少数豪放词,可视为苏轼豪放词的继响,南宋爱国词的先声。有《贺方回词》。走进作品基础练习2.写作背景
《蝶恋花》
晏殊的词风继承五代,深受冯延巳的影响,工于造语,写景言情均属上乘。他一方面吸收了《阳春集》的清丽蕴藉,另一方面又避免了《花间集》的浓艳纤巧,足见他在取舍之间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词风,论者誉其“导宋词之先路”,诚为恰当的评论。本词即是体现其词风的代表作。
《鹊桥仙》
相传牛郎织女分居在银河两侧,每年七月初七晚上是他们一年一度相会的时间。这天晚上会有无数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成一座长桥,便于他们相会,人称“鹊桥相会”。传说织女精于纺织,能将天上的云织成锦缎,是织造云锦的巧手,所以,这天夜晚天空的云彩特别好看。旧时风俗,少女们要于此夜陈设瓜果,朝天礼拜,向织女“乞巧”。这个美丽的神话,引起了古往今来多少诗人的咏叹。宋代的欧阳修、柳永、苏轼等人曾吟咏过这一题材,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走进作品基础练习《青玉案》
这似是一首恋词,但却是词人晚年退居苏州时写出的名作,其中想必另有寄托。词人一生沉沦,胸中颇多块垒,故而寓之于香草美人。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词其实是借怀恋美人以抒发自己幽居穷处的苦闷。这首词寄托深厚自然而不露痕迹,而对那种怅惘迷茫的愁闷心境的描写又十分出色,所以特别受到人们的赞赏。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3.解词义
槛:栏杆。
谙:了解。
尺素:一尺见方的白绢,古人用以写信,故也作信的代称。
迢迢:广远,形容银河辽阔。
金风:秋风。
玉露:白露的美称。
4.积名句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2)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自主探究句段点评1.“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上文有何关系?这句所写的境界有什么特别之处?
提示:既然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就要想法排遣,于是,主人公便“独上高楼”。前面所写的只是忧伤低回之音,这里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人说,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了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这几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尽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自主探究句段点评2.由“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探讨词人的爱情理想。
提示:“两情若是”二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虽天各一方,但心有灵犀,这才是最珍贵的。这一惊世骇俗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显然,词人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自主探究句段点评1.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点评:这三句是描写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情形。“纤云弄巧”写云天之景。这绚丽的云彩,衬托着仙侣的美好相逢。词人还设想,这彩云是织女的巧手绣成的。“飞星”,指牛郎星和织女星。“传恨”,互相诉说长期离别的憾恨。这是“暗度”之后、相逢之时的情形。“银汉迢迢暗度”,仙侣慢慢地渡过银河幽会,极富仙味。自主探究句段点评2.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点评:承上句,美人何以题写“断肠句”?于是有下一句:“若问闲情都几许?”“若问”一句的好处还在一个“闲”字。因为“闲”,所以才漫无目的,漫无边际,飘飘渺渺,捉摸不定,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种若有若无、似真还幻的形象,只有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才可比拟。词人妙笔一点,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超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清朝王闿运说:“一句一月,非一时也。”就是赞叹末句之妙。
3.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点评:这几句暗用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的描写。“凌波”,在此是指抒情主体所倾慕的人。“不过横塘路”,她总是不从“我”居住的地方横塘这边经过。“但目送、芳尘去”,“我”每次都只能用目光送她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