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
政治成长历程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治文明史的主线。从世界史的角度看,国际社会从无序走向一定程度的有序;从中国史的角度看,中国由古代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由专制制度国家向民主国家过渡。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建设经历了三个时期。
(1)从新中国成立到60年代中期,是民主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治的初建时期。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相继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就是这一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表现。
(2)“文化大革命”十年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时期。十年间法律制度遭到严重践踏,民主政治遭受破坏。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逐步走上健康、正常、规范化发展的道路,法律制度逐步健全,民主制度不断完善。
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政府以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指南,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归,这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在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指导下,海峡两岸的交流日益加强。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导入新课】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人民通过艰苦作战,最终基本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考试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课程标准】概述中华人民共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个前提:新中国成立
两部法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三大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复习指导】可结合必修Ⅱ第18课,必修Ⅲ第23课内容学习理解。
【知识梳理】
一、新中国的成立
1、历史条件:
①军事: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统治。
②政治: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 http: / / www.21cnjy.com )》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纲领;1949年春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到城市;1949年9月新政协会议在北平召开,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具体准备。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举行,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历史意义(与新民主革命胜利的意义相同)
①标志着新民主革命的基本胜利;②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开始了由新民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新时代,为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展奠定了基础;③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思想)的胜利。④国际: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削弱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
多元史观角度革命史学范式:①标志着新民主革命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基本胜利;②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现代化史学范式: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石。文明史学范式: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进一步推动中国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
全球史学范式: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削弱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社会史学范式:促进婚葬礼俗的改革,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社会风气的转变。
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基础:1949年政协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体现新民主主义和人民民主的原则)具有临时宪法(1949-1954)的性质。
2、目的:保障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渡。制定:1954年一届人大(1954年)意义: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iyuank
( http: / / www.21cnjy.com )3、内容:共分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国旗国徽首都四章,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与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方针政策等。
4、原则: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的原则
5、历史意义:①我国第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部社会主义宪法,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②是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③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共同纲领》
《1954年宪法》
不同点
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
过渡时期
性质
临时宪法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制定主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内容
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国家政体和国体
经济方针
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对工商业进行改造
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计划经济体制
历史意义
对新中国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
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法律保障
相同点
都为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都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的性质和各项制度。
三、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1、发展线索:①1954年召开一届人大;②1957年后趋于停顿;③文革期间名存实亡;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发展、完善。
2、特点: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原则、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历史意义:①该制度奠定了各项政治建
( http: / / www.21cnjy.com )设的基础;②规范了政府与人民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③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代表经人民普选产生,这昭示着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④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⑤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民主的广泛性。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发展线索:①历史基础:民主革命时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②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此后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③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④1957—1976年陷于瘫痪;⑤文革后恢复,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2、性质:①政治协商是中共领导下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②政协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其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③政协会议是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3、特点:前提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共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西方则有执政党、在野党)。
意义:①对国家:有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②对党和政府: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加强对共产党的监督,有利于形成监督机制,促进党风廉政建设。③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五、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主要原因: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族国家;少数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经济发展不平衡;②新中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
2、法律依据:①1949年《共同纲领》;②1952年《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③1954年宪法;④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
3、基本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建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4、主要表现:全国有五个省级自治区、1
( http: / / www.21cnjy.com )00多个自治州和自治县,第一个省级自治区是1947年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新疆、广西、宁夏、最后一个是1965年成立的西藏自治区。
5、特点:(1)接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2)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3)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6、历史意义:①民族区域自治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国的重要国策和基本制度;②保证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③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④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民族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经济特区
不同点
解决问题
少数民族问题
港澳台问题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达促进特区所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目的。
地方权限
民族自治,无高度自治
高度自治
经济政策和管理方式特殊
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制度
实行地区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港澳台地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历史作用
加强了民族团结,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
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经济引领和示范作用。
相同点
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央政府管辖的地方行政区域。
六、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政党竞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权分立的特点;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民主集中制。
特色:人民民主(国家政权性质决定)、民主集中制(人大)、政治协商(政党)、民族区域自治(民族)。
认识:法律是民主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政治制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确立要符合国情;应尊重政治制度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应大胆地借鉴和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但不可照搬西方政治模式。
【历史概念】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它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它分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全国和地方一切重大事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国家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其常设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国民革命联合战线:192
( http: / / www.21cnjy.com )4年1月,改组后的国民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内部,由于共产党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导致了统一战线的破裂和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
( http: / / www.21cnjy.com )927-1937年)的统一战线,基本上是由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联合起来,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为主要目标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1935年以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正式确定,促成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转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
9月,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共第二次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其特点是: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了一整套正确的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坚持了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壮大,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1945
( http: / / www.21cnjy.com )-1949年),为了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全体中国人民在内的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这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最基本的政治条件。
【知识拓展】
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的不同。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即代议制民主,但是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1)两者的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而议会制则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之上。
(2)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是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权力主体是人民;西方议会制是协调资本主义内部利益的场所,议员由选举产生,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
(3)两者的权力和活动原则不同。人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是立法机关,同时又有权组织行政、审判、检察机关,这些机关受它监督,对它负责。人民代表大会除了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外,不受任何国家机关的制约,所以人民代表大会处于全权性的地位,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西方代议制一般按照权利制衡的原则组织,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互相制约,彼此平衡,以便协调和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3)组织原则不同:民主集中制;分权制衡原则。
(4)政党制度不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两党制、多党制。
(5)政党关系不同:执政党与参政党关系;执政党与在野党关系。
2.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比较。
(1)两者的联系: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1949—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两者的区别:①性质不同。人民政协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是国家机构。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②职能不同。人民政协的职能主要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是履行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和最高监督权,以及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③产生和组织方式不同。人民政协由协商产生,即由上届委员会协商决定,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代表和各界代表、台湾同胞和归国华侨的代表以及特邀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代表组成,县级以下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县级以上由下级人大间接选举产生。
3、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与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有何不同?
①召开目的:1946年旧政协讨论中国和平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主问题;1949年新政协讨论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问题。②讨论内容:1946年旧政协讨论政权与军队问题;1949年新政协讨论筹建新中国的方案。③参加人员:新政协代表具有更大的广泛性,没有反动分子参加。④会议性质:新政协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召开的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旧政协不具备这一性质。⑤会议作用:旧政协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但很快被国民党撕毁,新政协会议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西方模式(英)
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
人大制、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练习】社会主义中国有哪些政治制度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并谈谈你对政治民主建设的认识。
中国政治民主建设借鉴了英国代议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阁制、政党制度的一些合理因素。如: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均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全国人大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国家政府机关向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实行政党制度等。
【思考】中国近代的宪法有哪些、性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
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国古代就已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提出“垂法而治”,“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等法制思想,但是,在专制主义的时代,君主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法只是他们手中统治人民的工具而已,而实质只能是君主的“人治”。为实现民主政治建立近代法治国家,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中国开展的戊戌变法、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实现民主政治只是中国人民的幻想。这真是血色铸历史,记忆渐已希,其间多少事,皆因方寸起。
【考试大纲】”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课程标准】
(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复习指导】可结合必修Ⅱ第18课,必修Ⅲ第23课内容学习理解。
【知识梳理】
一、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1、原因:①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外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势,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经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他想通过文革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②林彪、江清等野心家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③党和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不够健全,个人崇拜严重。
2、实质:文革是“左”倾错误发展到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3、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的表现:
①生命与财产安全等基本人权遭
( http: / / www.21cnjy.com )受肆意践踏:红卫兵运动到处揪斗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和牛鬼蛇神;②无政府主义泛滥:从1967年上海开始夺权高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部门都被夺权;③民主法制遭到空前践踏:各级人大政协名存实亡,公检法等部门无法正常工作,各级党政机关陷于瘫痪,工厂停产,学校关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先后建立起新的权力机关——革命委员会,实行集党、政、军、立法、司法于一体一元化领导,是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大倒退!
4、经验教训:
①民主法制建设具有必要性和艰巨性,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②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1978年以后)
1、平反冤假错案: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拨乱反正;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5年基本结束,平反冤假错案是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
2、加强立法工作,初步建立法律体系:
①内容:1982年颁布新宪法;并先后出台《
( http: / / www.21cnjy.com )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1989年颁布《行政诉讼法》,1999年颁布《行政复议法》,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依据。截止2000年制定了380多件法律法规、800多件行政法规、8000多件地方法规。
②意义:基本形成以宪法为中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法律基础。
3、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
4、进行基层民主选举:
①表现:
1989年颁布《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1998年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委会、居委会干部由原来上级任命改为群众选举;城市居委会职能由“管理和监督”改为“指导和服务”,农村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乡村基层选举的意义:激发了农民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②意义:既保障了群众的民主权利,又贯彻了依法治国的精神,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最基本的一环。
5、依法治国:
①表现:1997年十五大确立,1999年写入宪法。
②意义(人民版):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国家的方针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策都必须“有法可依”,任何政党、团体、个人的活动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从建国以来我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1.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和发展的过程曲折,但毕竟取得了重大进步。
2.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任务艰巨、复杂。
3.必须坚持业已形成的制度体系,并不断完善和发展。
4.必须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等。
【历史概念】
修正主义,是在共产主义运动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歪曲、篡改、否定的一类资产阶级思潮和政治势力,是国际工人运动中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思潮。
直接选举:古雅典、美国众议院、德意志帝国帝国议会、巴黎公社的公社委员会、中国基层民主选举。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导入新课】 1997年、199
( http: / / www.21cnjy.com )9年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完成了重要的一步。今天,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共同感受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喜悦,感受祖国统一的轰轰烈烈的历史大潮。
【考试大纲】“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课程标准】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复习指导】可结合必修Ⅲ第24课,选修Ⅰ第17课内容学习理解。
【讲授思路】
1、统一之源、统一之道、统一之路、统一之望。
2、但悲不见九州同、位卑不敢忘国忧、紫荆花放满园春、明月何时照我还。
【知识梳理】
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形成
1、雏形:50年代中期毛泽东、周恩来针对台湾问题提出。79年邓小平美国国会演讲,不再用“解放台湾”提法。
2、基础:1981年叶剑英阐述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3、形成:80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
4、宪法保证:1982年写入宪法。
5、成为国策:1984年全国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二、“一国两制”在港澳的成功实践
1、条件:①前提条件—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提高。
②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③法律依据—《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以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④群众基础—渴望回归。
2、香港回归:①1984年12月中英两国在北京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②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澳门回归:①1985年中葡两国开始
( http: / / www.21cnjy.com )磋商;②1987年中葡在北京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③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的主权。
4、港澳回归的意义:①对港澳:开创
( http: / / www.21cnjy.com )港澳和内地共同发展繁荣的新纪元;②对民族:洗刷了民族的百年国耻;③对国家: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运用,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④对世界: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和平统一方针的提出: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2、隔绝状态的结束:1980年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2008年12月15日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正式启动。这标志着两岸“三通”基本实现,是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重大进展。
3、“九二共识”:1992年10月大陆
( http: / / www.21cnjy.com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举行会谈,双方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4、江泽民“八项主张”:1995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努力奋斗》的讲话中提出“八项主张”,体现了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一贯性和连贯性,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5、《反分裂祖国法》:2005年3月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
6、台湾统一问题上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①两岸关系的缓和,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相互间的人员往来和交流创造了良好条件。②交流的加强:两岸经济合作交流是促进两岸结束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③正确的方针:大陆方面坚持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和平统一,为两岸关系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④强大的祖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扩大,拥有巨大的感召力。⑤共同的信念:两岸人民希望实现和平统一等。⑥国际的公认。
(2)不利条件:①“台独”势力的活动还相当猖獗。②国际反华势力横加干涉。
6、意义:解决台湾问题将大大加快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1、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
( http: / / www.21cnjy.com )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根本基础,没有祖国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振兴。
2、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突出标志,是民族复兴和国际地位提升的重要标志。
【历史概念】
民族自治区,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治权利。新中国共成立了五个自治区。
“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特别行政区”是指根据宪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范围内设立的,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地方行政区域。是我国为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而设立的特殊的地方行政区域。
特别行政区自治权及民族区域自治权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性质上都是在单一制国家中的地方性自治权。但两种自治权存在着差异,表现在确立的时间地区不同、设立的目的不同、社会制度不同、自治层次不同、自治程度不同、实施的法律体系不同。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域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所实行的基本社会制在不同。民族自治区域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而香港、澳门特务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
【知识拓展】
1.在对待台湾问题问题上中国政府坚持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的原因
(1)和平统一的原因:①有“一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制”构想的正确指导。②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流,两岸同胞也盼望和平统一。③中国政府有和平的诚意,台湾多个政党也倾向和平。④祖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军事强大,台湾想和祖国抗衡,根本就不是对手。⑤就经济来说,两岸人民尤其是台商,希望和平统一。
(2)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原因:“台独”势力的猖獗和某些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2.我国政府处理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政策的异同
(1)相同点:①设立特别行政区,享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高度自治权。②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③保护私人财产和外国在当地的经济利益。
(2)不同点:①台湾问题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战遗留问题,属内政问题。港澳则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涉及国际关系,是国家主权问题。②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港澳则派驻中国人民解放军。
3、比较我国民族自治区域与特别行政区的不同?
①社会制度不同: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②实施群体不同:前者是少数民族同胞当家作主;后者是港澳同胞当家作主。
③主要作用不同:前者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后者有利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④享有权力不同:前者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后者享有高度自治权。
【单元知能整合】
【知识框架】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时空线索】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