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第1单元 小结+测试题(基础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第1单元 小结+测试题(基础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6 07:38:29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小结
晨读晚记
一、熟记字音
霎( shà)时Chāi( 拆)散 委qū(屈) 水波lín lín(粼) (粼) 各得qí(其)所
瘫痪(tān??huàn)???憔悴(qiáoCuì)???仿膳(shàn)???侍弄(shì)?????诀别(jué)???????
整宿(xiǔ) 犄(jī)角 羚(líng)羊 伤疤(bā) 怦(pēng)怦 兜(dōu)里
树杈(chà) 脸颊(jiá) 寒战(zhàn) 攥(zuàn)着 逮(dǎi)着玩儿
匿(nì)笑??? 沐( mù)浴?? 祈( qǐ)祷?? 罗摩衍那(?yǎn? )并蒂(dì)瑞(ruì)菡萏(hànDàn)
徘徊(pái??huái)攲斜(qī??)????荫蔽(Bì)
雪骤(zhòu) ?撒(sā)柳絮(xù)?
二、识记词意。
瘫痪:身体的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丧失活动能力。?
憔悴:形容人脸色不好看。?
诀别:不再相见的分别。?
翻来覆去:来回翻身。
仗义:注重义气。
攥:握。
寒战:寒噤,即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菡萏:荷花??
攲斜:?倾斜,歪斜。?
并蒂:.指两朵(及以上)花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亭亭:高洁美好的样子
三、熟记文学常识。
1.《散步》作者莫怀戚。文章主旨:《散步》一文叙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这篇课文写了在我因双腿瘫痪而暴怒无常时,母亲耐心地安慰我;为了让"我"散心,母亲想法设法帮我去北海,可是母亲已重病缠身,母亲带着重病的身体,最终没能满足我而死去。母亲在临终前,还在念叨生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母亲的深切关怀今生已无法报答,只有无尽的思念缠绕心中。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3.《羚羊木雕》选自《东方少年》。作者张之路。文章主旨:本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记叙了“我”和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一场矛盾,赞美了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爱,含蓄地批评了父母轻义重财的行为,告诫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心,尊重他们纯真的感情。
4.《散文诗两首》
①《金色花》选自《泰戈尔诗选》。作者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文章主旨:乍看之下,这是一首写儿童与母亲嬉戏的诗歌,所表达的是儿童对母亲的爱,并无奇特之处。但泰戈尔之所以是大文豪,就在于他的诗作能够在普通诗人的感觉和思路止步之处继续向前,朝更深处迈进,进入“入神”的境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国王和王后》,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
②《荷叶 母亲》、作者冰心。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这样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于是在结尾处写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5.《世说新语》两则 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作者刘义庆。
披沙拣金
一、体会文章主题。
技巧点拨:
1.研究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的文章往往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对文章的主题予以点明或说明。
2.分析文章中议论或抒情的句子。在文章中出现的议论和抒情的句子往往都会起到揭示文章主题的作用。
3.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我们可以通过概括文章的段意或分析文章的事件入手来分析主题。
4.从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入手来分析文章的主题。分析有关的时代背景,弄清楚文章的内容和背景之间的关系,了解文章中的事件和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二、分析第一人称在文章中的作用
叙述人称的方式之一。在记叙、抒情一类文章中,叙述人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出现,以“我”自称的即第一人称。文中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或作品中的虚构人物;也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发生种种关系,并对人物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1.使文章更具真实性。2.使文章具有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3.使文章更生动形象。4.使读者能更具体的体会作者心情
三、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1.点明中心。2.引起读者的兴趣。3.是本文的线索。4.表明主要人物。5.点明主要内容
四、插叙的作用
(1)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3)使文章脉络清晰。(4)结构紧凑等。结合本文内容具体分析即可。
五、借物抒情手法的运用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六、“调序法翻译文言文语句”就是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部分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技巧:1.用调序法翻译文言语句,首先要掌握常见四种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翻译句子时要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按照主谓宾定状补的顺序进行调整,将他们还原到正确的位置翻译即可。
作文实战
(2015浙江台州)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我们有时会站在岔路口,面临选择。
《散步》中,“儿子”选择有意思的小路,而“我”为了母亲选择平顺的大路。
《未选择的路》中,“我”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人迹更少的路,虽然一直怀恋着那条未选择的路,但绝不回头。
《故乡》中,鲁迅写道:“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告诉我们也可以选择一条从未被开辟的道路,自己去创造。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也可以阐述观点,还可以……
要求:①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字。④不要出现含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答案】参考例文:
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泰戈尔说:“当鸟翼系上了黄金时,就飞不远了。”
智者曰:“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一只蜜蜂把一壶蜜送给天神,天神非常高兴,答应送蜜蜂一个礼物,蜜蜂选择了一根能置人于死地的毒针,天神答应了蜜蜂的请求,但是条件是蜜蜂刺了人之后,生命也随之结束了。蜜蜂得到了不该得到的东西,同时也意味着失去了自己本不该失去的东西。〕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必须学会选择和放弃,学会可以为了一棵树放弃整个森林,这也许便是另一种珍惜。蜜蜂如果学会放弃自己本不该得到的东西,那么它将得到更多。
放弃是生活中时时要面对的清醒选择,学会放弃才能卸下人生的种种包袱,轻装上阵,安然地等待生活的转机,渡过风风雨雨。懂得放弃,才能拥有一份成熟,才会活得更加充实,坦然和轻松。
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就是审时度势,扬长避短,把握时机,明智的选择胜过盲目的执著,选择是量力而行的睿智和远见。
一只倒霉的狐狸被猎人布下的套子夹住了一只爪子,它毫无迟疑地咬断了那只脚,然后逃命。放弃一只脚而保全一条性命,这是狐狸的哲学。人生亦是如此,当生活强迫我们必须付出惨痛的代价以前,主动放弃局部的利益而谋求整体的利益是最明智的选择。
“鱼我所欲也,熊掌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说的不也是这么一种道理吗?
“有所为必有所不为,有所得必有所失。”也许,我们更多时候,执著于鱼,执著于有所为有所得,只看到选择放弃时的失落和痛苦,而忘记了如果我们不放弃鱼,就会面临更大的失去熊掌的痛苦。
放弃一段友谊固然会于心不忍,但是每个人毕竟都有各自的旅程,我们又怎么能够保证每个人都长相厮守呢?固守一位朋友只会挡住我们人生旅程的视线,让我们错过一些更为美好的人生山水。学会放弃,我们就有可能拥有更广阔的友谊天空。
放弃一段恋情也是困难的,尤其是放弃那种刻骨铭心的恋情,但是既然那段岁月已悠然遁去,既然那个背影已渐行渐远,又何必要在一个地方像望夫石一样苦苦守望呢?不如冷静地收拾感情的背囊,该放便放,重新上路。学会放弃,一切又会柳暗花明,或许另一枝更美的感情之花会在你旅程的路边对你摇曳。
选择放弃是一种量力而行的远见,选择放弃是一种顾全大局的果断,选择放弃是充满智慧的胆识和勇气,选择放弃是一种泰然处之的宽容和大度。
人生如戏,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唯一的导演,学会选择的人生才是彻悟的人生。“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 去留随意,漫随天际云卷云舒。”笑看人生,拥有海阔天空的人生境界。
【考点定位】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高考一轮复习微课视频手机观看地址:
http://xkw.so/wksp
7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检测
(120分,10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8分)39
1.请用正楷将下面一句话正确、端正、整洁地抄写在方格内,标点要占格。(2分)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答案】略
【解析】
试题分析:抄写汉字,要做到:准确,即不要抄错字;规范,即笔划要清楚;端正,即要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在格中的位置要正确;整洁,即不要涂改。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中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再塑生命的人》的作者是海伦?凯勒,英国作家、教育家。
B.《我的老师》的作者是魏巍,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东方》、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等。
C.《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是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
D.《金色花》的作者是泰戈尔,印度文学家,著有诗集《吉檀迦利》《园丁集》等,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答案】A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嫩芽(rèn ) 信服 各得其所 紊紊叨叨(xù)
B.感慨( kài) 搓捻 疲惫不堪 愰然大悟 (wù)
C.威慑(sè ) 须臾 一字不露 洗耳恭听 (gōng)
D.酝酿(niàng) 倏忽 鸦雀无声 花团锦簇(cù)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判断汉字注音正误,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拼读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辨识字形,要根据词义字义结合和形声字的特点注意偏旁部首。本题用反选排除法,A嫩读nèn 紊紊为“絮絮”;B.慨读kǎi “愰”为“恍”;C慑读shè,“露”为“漏”。答案为D。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生命的季节,亦如四季的更替,有春的烂漫,有夏的_________,有秋的_________,也有冬的_________。此乃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
A.奔放 成熟 萧瑟 B.奔放 萧瑟 成熟
C.成熟 萧瑟 奔放 D.成熟 萧瑟 奔放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次填词语,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本题根据“夏”“秋”“冬”季节的特点判断选项即可得出答案为A。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受毒大米事件的影响,经调查,发现产自泰国的大米销量下降了一倍。
B.能否杜绝“到此一游”这种不文明现象,关键是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
C.通过老师悉心的教导,使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D.作为一种新媒介,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答案】D
考点: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请根据你对“微笑”的理解,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两句,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4分)
朋友,你会微笑吗?微笑是一杯浓浓的咖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微笑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答案】示例:微笑是一片遮阳的绿荫 微笑是一句温暖的问候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要按照例句的结构(两个分句)和写作手法(比喻)的特点仿写,根据要求再把“微笑”比喻成与某一美好的事物,注意第二分句要承接前句的比喻义陈述,句子要连贯。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7.仿照示例,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4分)
示例:母爱是儿女离家时亲切的叮咛,那份牵挂陪伴我们远行;
母爱是        ,  ;
母爱是        ,  。
【答案】儿女酣眠时细密的针脚 那份辛劳陪伴我们入梦 儿女童年时风雨中的接送 那份呵护陪伴我们成长。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要按照例句的结构(两个分句)和写作手法(比喻)的特点仿写,依照例句中的喻体拟作同类的事物作仿句喻体,注意第二分句要承接前句的比喻义陈述,句子要连贯。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与儿女讲论文义(女孩儿)
B.尊君在不(通“否”)
C.俄而雪骤,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
D.友人惭,下车引之(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古文中有的字词古今异义的特点。A句中的“儿女”指子侄辈,指年青的一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2分)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答案】(1)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丢下我走了。(2)您跟我父亲约好中午一同出发。您中午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3)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按课文内容默写句子。(共4分)
(1)《陈太丘与友期》中陈元方用来反驳友人的句子是:          。表明陈元方不愿意原谅友人的句子是:          。
(2)“        ”“        ”,是《咏雪》中对“白雪纷纷何所似”所做的两种回答。
【答案】(1)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入门不顾。(2)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解析】
试题分析:抓住题干中的信息点,回顾有关课文内容填写句子,注意不要写错字。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阅读理解(共42分)
(一)(14分)
文言文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与友期行 ??????????????(2)去后乃至
?(3)相委而去 ??????????????(4)下车引之
16.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7.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4分)
18.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
【答案】
15.(1)约定??(2)才??(3)离开??(4)拉 (2分)
16.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和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17.(4分)聪明、机智的孩子。评价略,言之有理即可。
18.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
【解析】
1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去”是离开之意,总结“乃”的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试题分析: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中的关键词有“则、引”,都应该解释为使动词,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18.试题分析:试题分析:紧扣文章“诚信”这一中心思想感想,结合文意,即用文中的情节说明,结合实际,即用生活现象说明。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二)阅读《秋天的怀念》,完成下列练习。(12分)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②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③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④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⑤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⑥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3.结合文意,请写出第①段中两个“悄悄地”的含义。(2分)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
她又悄悄地进来
【答案】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 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
【解析】试题分析:阅读文章,了解“我”的处境和“母亲”内心的活动,从“母亲”对“我”的体贴照顾这方面来理解词语的表达作用。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结合文章内容,体会第①段中加点的“忍”字,说一说母亲忍受的是什么。(2分)
【答案】母亲忍受自己病体和儿子不幸遭遇的双重折磨。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上题解答,在文中了解“我”的处境和“母亲”的生活、身体状态,从“母亲”对“我”的情感上来理解“忍”的含义。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第③段中,写“我”答应去看菊花,母亲喜出望外,这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2分)
【答案】母亲觉得儿子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终于又有了兴趣,因此她喜出望外。
【解析】试题分析:阅读文章,了解“我”的心境和“母亲”对“我”的期盼,即可理解“母亲”喜悦的心情。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花儿,请分别说说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文章开头提到花,说明了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母亲为自己的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美好的享受。(或母亲让我去看花也是想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能勇敢地面对生活,好好地活,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爱。)结尾提到了花,主要是由菊花回忆了母亲,点出对母亲的怀念,同时也用“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等词语赞颂了母亲的品德。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文章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母亲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2分)
【答案】示例:从母亲忍受肝病折磨可以看出母亲的性格坚韧、顽强。/从母亲央求我看菊花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爱与关心,看出母亲坚韧、乐观的性格。
【解析】试题分析:阅读文章,找到写“母亲”关心“我”的言行细节,说明表现了“母亲”怎么的心怀,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第⑦段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文段中的描写内容简要说明。(2分)
【答案】从文段中写我和妹妹赏菊的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好好地生活了。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文中所写到的“母亲”对“我”的期盼,作者反复写“花”,说明作者理解了母亲的心愿,懂了母亲。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三)阅读《散步》,完成下列练习。(16分)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9.在散步时,家庭中发生的分歧是什么?“我”的决定是什么?“我”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决定?(3分)
【答案】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因为“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一句中所列的三种事物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3分)
【答案】这三者的顺序与上文一致,都是由近到远,因此不能调换。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前面写景的句子“她的眼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从与前句的关联性和写景的顺序来考虑作答。
考点: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4分)
【答案】母亲给我们以生命,儿子是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
【解析】
试题分析:本文是所学课文,本问题是学习老师重点讲解的问题,根据所学所记从三代人的关系来分析,家庭成员的责任这方面考虑作答。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第二段中对“我”的描写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2分)
【答案】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解析】
试题分析:了解描写人物的四种方法,根据文段中“我想”“我说”即可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3.读了这篇文章,你对“责任”有哪些认识?(4分)
【答案】(此题意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三、写作(40分)
请从下面作文题中任选一个,按提示及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严禁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1)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学会了理解;在心里怒火燃烧时,我们学会了忍让;在别人触犯了自己时,我们学会了宽容;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学会了关心;在不利的环境中,我们学会了生存……
请以“我学会了 ”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先补充题目,再作文。
(2)美国作家克里腾登写过一篇题为《母亲的价格》的文章,指出如果母亲的日常工作可获薪水,合理的年薪约为六万美元。母亲们做这些工作,做得细腻,做得纯粹,乐此不疲,头发做白了,腰做弯曲了,眼睛做昏花了,她们也毫无怨言。子女们在受母爱的同时,不知不觉之间,已经欠下了母亲那么巨大的一笔薪水。
其实,不管是母爱、父爱,还是其他亲人、老师对我们付出的爱,都无法简单地用金钱采衡量。只有我们懂得珍惜,才会真正体会其价值。
请以“珍惜”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作文。
【答案】参考例文:
我学会了宽容
社会就像一所学校,生活中处处有我们的良师。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学到很多东西。
以前我的脾气很不好,只要自己心情不好,就会对别人恶声恶气。如在我做作业时,表妹一在我身边发出声音,我就会气急败坏地对她说:“你可不可以不要发出声音了啊!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真是烦死掉了。”表妹一经我这一阵“狂轰滥炸”,就会哇……哇……地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姨妈,哥哥欺负我,我再也不要你这个哥哥了,哇……”我恶狠狠地说:“我才不要你这个妹妹了,真是烦死了。”每每当我这个样子时,妈妈就对我说:“你怎么这样,有话为什么就不能好好说呢?难道你做作业全家就得禁声?这也太霸道了吧,你这个样子驴脾气不改以后有你好受。”可我听了都不屑一顾。
那天在路上看到的一件事却改变了我。
那天刚下过雨,地上很潮湿,在非机动车道上,一个阿姨为了避让一个水塘结果却和边上的一辆自行车碰上了,顿时两个人都摔了下来。随即两个人快速爬了起来走向对方,当时我想:肯定要大吵一场了。可听到的却是:“你没摔着吧?”然后就是互相说自己的不是,一位阿姨说:“对不起,我只顾避那个水塘,也没看后面是不是有车就往边上让,结果把你撞到了。”另一位阿姨连忙说:“没事没事,你也不是故意的,也怪我跟得太近。”原先围观的人听了,都不住地称赞:“这两位女同志,素质真好!”一位老爷爷说:“上海要开特奥会,还要举办世博会,要迎接那么多外国人,我们做主人的当然要有良好的素质,不能丢我们中国人的脸。”周围的人也随声附和着。原先的摩擦因为阿姨们的宽容而化解了。中国有句俗话: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刚才阿姨脾气急点,那又会是怎样的景象呢。
以后表妹再在边上吵闹,我也不对她大吼大叫了,而是好声好气地对她说:“哥哥现在在做作业,很重要,你换个地方玩,好吗?”表妹听了就会顺从地离开。妈妈笑着说:“我们秋秋越来越绅士了。你看,同样一件事,这样效果是不是更好?记住:温言一句冬日暖,恶语一声暑天寒。”
之后,每当我和别人发生冲突,就会想到那天的情景,想起妈妈的话,心里就会告诫自己:不能冲动,有事好好说。
学会宽容,让我结交了更多的朋友。如果大家都能善待周围的人和事,我们的世界将更加美好。
珍惜母爱
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做了一些家务,他灵机一动写了一份清单:“洗碗1元,帮妈妈取东西2元,去超市买东西1元……总计10元。”写完,他就得意的放在桌上就出了。
当他回来的时候,他发现桌上的钱,拿起来,很高兴自己的计划成功了。但他又发现旁边的一张纸:“妈妈生下儿子0元,妈妈精心照顾儿子0元,儿子生病医药费0元……”小男孩很羞愧,于是把钱悄悄地还给了妈妈。?
看了这个故事,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这么多年来,妈妈给了我们的帮助,教育,支持,我们不是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吗?甚至,我们一有不满意,就向他们抱怨,发脾气,说他们不关心我们,这是应该的吗?不应该的。 ??? 妈妈在把我们抚养成人这个过程中,至少是20年,如果她每天的工资是100元,那门20年的工资大约是70万,再加上花在我们身上的钱大约是30万,这还是基本的,如果存进银行20年,利息也有1万,这是多么大的一笔数目啊!还不止这些,妈妈把她的一生都献给了我们。我们成年后,妈妈还在继续给我们我们奉献。如果将妈妈的所干的活请保洁工人来干,那将是一笔多大的开销啊!都无法计算而且保洁工人再敬业,她也有家,她也不会把她的所有都奉献出来。妈妈总是关心我们,我们应该怎么回报她呢?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多关心她,认真读书,取得好成绩是给她最好的回报。
母亲的这一生都在不停的关心着我们,她总未停止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形容了老师,但我也要送给天下的母亲。
母亲的爱是伟大的,是无价的。她从来没有向我们要一分报酬,我们只有好好学习来回报她。好好珍惜这伟大的,无私的母爱吧!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一:作文是一篇半命题作文,“学会”说明:所记叙的应该是一个从幼稚到成熟、从不懂不知道到懂得并改变的完整过程。根据引导语,可以从几个方面构思用排比段来写,比只写一件事“我学会了”什么要丰富。比如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学习上“我学会了珍惜时间”,做人上“我学会了宽容”,人际情感上“我学会了关心他人”,可泛泛而写自己是如何做的,也可各举一小例。另一种写法,“学会”,包含着“曾不会”,可以先写自己“不会”,然后写自己是怎么“学会”的,学会了什么,要感谢谁的教育和指导,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文章的结尾处总结全文时要想办法加深文意,把“学会”与“成长”联系在一起感想,谈谈成长的感悟,说明生活是一本大书,社会是一本大书,有很多东西还有待于自己去“学会”。
出来,同话题保持一致;②题目必须能揭示本文的内容和中心,起到画龙点睛、文眼的作用;③题目的文字要简明生动,新颖醒目。2.根据话题提示的情景和情节,考生必须据此展开丰富的想象?允许在忠实于生活基础上的虚构和由此及彼的合理联想进行再创造,重现在校的情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突现中心。
【考点定位】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