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第02单元+测试题(提升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第02单元+测试题(提升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6 11:5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试用时:10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17分)
1.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2分)( )
A.田圃(pǔ) 诘难(jé) 恣睢(suì) 作揖(yī)
B.分外(fèn) 灰烬(jìn) 狡黠(xié) 星宿(xiù)
C.禀请(bǐng) 阴晦(huì) 汲取(jí) 赔偿(sháng)
D.晌午(shǎng) 襁褓(qiǎng) 瑟缩(sè) 拮据(ji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识记能力,考查等级为A。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准拼音,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A.诘难(jié)恣睢(suī)B.狡黠(xiá)C.赔偿(cháng)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请找出下列成语中出现的错别字,并改正。(4分)
A.润如油膏 重蹈复辙 孜孜不倦 前仆后继
B.断章取义 刻骨铭心 神色张惶 面面相觑
C.言行相顾 与日具增 根深蒂固 不求甚解
D.心无旁骛 契而不舍 恃才放旷 莫名其妙
选项
A
B
C
D
错字
改正
【答案】覆 皇 俱 锲
【解析】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2分) ( )
A.西方人看中国人用筷子感到不可理喻。
B.不讲究韵律的文句和段落,读起来就没有抑扬顿挫、节奏和谐的美感了。
C.勤奋与天才息息相关,没有先验论的天才,但是有勤学苦练、以汗水灌溉出来的天才。
D.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更不应该妄自菲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不可理喻:释义 喻:开导,晓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不符合语境。
考点:理解常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水浒》,又称《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
B.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C.在《沁园春 雪》这个题目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二者都与词的内容有密切关系。
D.阅读议论文要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在《沁园春 雪》这个题目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有没有关系,只有题目与内容有关系。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5.古诗文默写。(7分)
① ,五十弦翻塞外声。(1分)
②过尽千帆皆不是, 。 (1分)
③《渔家傲 秋思》中既揭示出戍边将士矛盾心理,又能使读者体会到作者成就功名的志向和愿望的句子是 , 。(2分)
④“酒”是古代诗人言愁、托思、表志的常用寄托物。请根据你的积累,分别默写出一句与“言愁”“托思”和“表志”相关的古诗文名句。(3分)
A.言愁:
B.托思:
C.表志:
【答案】 ①八百里分麾下炙 ②斜晖脉脉水悠悠 ③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④示例:A.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C.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解析】
试题分析:1.2小题,都属于根据提示对出上句或下句即可,3.4小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名著导读。(7分)
6.《水浒》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大都形象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 粗中有细,豁达明理; 头脑简单,直爽率真。(2分)
【答案】李逵;鲁智深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的了解,并分析出人物性格特点,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识记其相关的故事情节。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7.某中学图书馆制作名著推荐卡,请从下列名著中选一部,帮助填写一张卡片。
《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傅雷家书》(5分)
书名: 作者: 推荐语:
【答案】示例:书名:《傅雷家书》 作者:傅雷;   推荐语: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本书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
【解析】
试题分析:答案不唯一,选出一个即可,要学生能够识记名著《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傅雷家书》的作者,阅读时识记精彩的故事情节。结合精彩的故事情节写出推荐语即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三、阅读。(46分)
(一) 古诗鉴赏。(4分)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 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8.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9.翻译后两句,并说说作者以落花自喻的用意。(2分)
【答案】
8.全诗抒发了自己辞官离京是的复杂感情,
9.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其高尚志节更能感召年青一代。
【解析】
8.试题分析: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诗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试题分析:先翻译,然后结合主旨分析“落花”的用意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14分)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乙)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效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①;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效迎,卒然见赵王②,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③。”
(选自《唐雎说信陵君》)
注释:①不可得而知也:不可让别人知道。②卒然:同“猝”,突然。③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之子。谨受教:真诚地领受教诲。
10.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4分)。
①秦王怫然怒 : ②唐雎对曰:
③以头抢地尔 : ④何谓也:
11.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②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12.从文段(甲)中可看出秦王的性格特点是: ________。唐雎的性格特点是: ___________。
13.试比较分析甲、乙两文在表达内容上的异同。
【答案】
10.①盛怒的样子②回答③把,拿④说(答“说的话”也算对)
11.①这是平庸无能者的发怒,并不是有才能胆识的男子汉的发怒啊。②我对别人有恩惠,是可以忘记的(或“不应该老放在心上”等)。
12.骄横,狂妄,奸诈 沉着镇定,坚强无畏,有谋略。
13.相同点 是写唐雎的事。 不同点:两篇文章表达的中心不同。甲文段主要写唐雎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舌战,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英雄主义精神,而乙文段主要写唐雎忠告信陵君:切忌以恩人自居。话虽不多,却发人深省。表现了唐雎的为人处世之道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之、德”的含义。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文段中对二者的描写,写出二者的性格特点即可。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试题分析:可从人物的形象、叙述故事的方式、文章表达的主题等方面来比较。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三)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小题。(12分)
当节约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①一个同事,用着20年前大学时期破烂不堪的雨伞,冬天也穿着常被人嘲笑的地摊上买的便宜羽绒服,相对他不低的收入,他是节俭呢还是吝啬?如果我告诉你,他是江苏一个小山村出来的大学生,而且身体有一些残疾,童年吃了很多的苦,很早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物质的匮乏在他心中打下了很深的烙印,那么你会说他是节俭还是吝啬呢?节俭与吝啬虽然两词褒贬截然不同,然而其间的界限却真是不易把握的。
②人对价值或者行为的认知来自周围环境,对于价值观的培养和接纳也有各自不同的方式。同学就是一个大环境,有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就像我的那个同事,他一定会受到大家的嘲笑,虽然他坚定地秉持了自己的原则。而一些人对“节约之星” 之类的榜样或者模范作用的抵触,才是在一个社会奉行节约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
③其实调节个人与整个环境(节约型社会)的价值观问题很简单: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节俭,如何把这种观念让个人真正地接受与执行。
④首要原则是“和谐”。和谐意味着不与环境发生不必要的冲突,例如:一个人可以有一些漂亮的,可以穿很久的衣服,用不着总是衣着破旧以彰显自己的节俭;也不用过分痴迷易变的时尚或者名牌。节俭是一种意识,一种与他人的共识,一种默契,存在于社会与个人的集体意识之中。任何时代都有穷奢极欲的人,然而如果在一个社会中,人们追求浪费,并把这种炫耀式追求和个人的财富地位相联系时,这个社会便存在问题!
“节约型社会”需要解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节俭”的问题,这也是建立大众节俭意识的过程。
⑤而如何完善地建立“节约”的标准,是一个非常细化的庞大事业,需要点点滴滴的行动,简单的口号与教条化教育无法达到我们期望的效果。2005年夏天,6家民间环保组织发起了“26℃空调节能行动”就是一个非常细节化的行动,而且效果非常显著。当人们从身体健康以及整个环保与节约意识中懂得这个道理时,行动起来就快捷有效了。2006年“每月少开一天车”活动也是这种细化的教育活动。一次我去参观一个同事的新居,看到洗衣机的下水管搭在一个大水桶上,问起他,他才解释说是把洗衣机的排水存下来可以冲厕所用。当时我很惊讶,因为我平时并没有感觉到自己身边这个并不张扬的人竟有这样很细节化的节约意识,从那之后我对他便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他绝对不是一个吝啬的人。
我相信只有在很小的事情上真正形成了一种普遍意识时,一切便都是自然而然了。
⑥回到“节俭还是吝啬?”当人们认为你怎样的时候,那就是怎样,这就是公共意识!如果进一步,如何让人们认为我是节俭而不是吝啬呢?说大呢,那是社会的事情,老百姓呢,
毕竟省了不少钱啊(还不会被人们背后说是吝啬鬼),这才是“节约型社会”对普通个人的真正好处。大有大的思想、计划和考虑,小有小的算盘和实际生活,让节约的观念和行动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像春雨般地“润物细无声”,才是最实际和最现实的做法。而要不要“节约之星”的漂亮帽子,就变得不甚重要了。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5.文章开头讲同事的事,有什么作用?(2分)
16.文章第四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分)
17.第五自然段运用同事新居中洗衣机的下水管搭在一个大水桶上的论据,是要证明什么观点?你能从生活中举出类似的例子吗?(2分)
18.文中说节俭“毕竟也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你能写出有关节约的古诗文或者格言吗?(2分)
19.电视台要制作“当节约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的公益广告,请你结合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设计一句公益广告词,构思新颖,最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2分)
【答案】
14.大有大的思想、计划和考虑,小有小的算盘和实际生活,让节约的观念和行动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15.引出节俭还是吝啬的讨论,提出文章的论题。
16.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17.应该有这样很细节化的节约意识。例子:“由俭入奢易 由奢入俭难”
18.示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9.示例:伸出你的手,擦干她的泪(水龙头公益广告)
【解析】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的作用。议论文开头故事的作用一般有:(1)引出文章的话题。(2)作为论据证明论点。(3)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合具体文段分析。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试题分析:常用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1.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3.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4.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5.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
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证明细节化的节约意识。结合生活举出细节中的节约事例即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8.试题分析:答案不唯一,围绕“节约”写出相关的古诗词句即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9.试题分析:答案不唯一,围绕“节约意识”,写出倡议即可,注意语言简练。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四)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16分)
两个人的旋转木马
王懿
周日,带女儿宝宝去儿童乐园,三岁的小孩子,乐此不疲地乘坐旋转木马。无奈,只得陪她一圈圈坐下去。
很简单的游戏,旋转,升腾,降落,单调的圆圈,单调的音乐重复播放,是那首连孩子也会唱的《生日快乐》。
身边的人换了一个又一个,小丫头还是不肯下来,坐在旋转的木马上咯咯地笑个不停,蓬蓬裙随着木马的起伏飘飘绕绕,像个幸福的小公主。
不知什么时候,前面的木马上,再度换了主人,竟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头发全白了,大概七十几岁的年纪,想必是带着孙子或外孙来玩的。可找过去,老人身边,并没有小孩子。
木马如此转了一圈又一圈,音乐重复停顿又重复开始,前面的奶奶竟然也同女儿一样,一圈一圈地坐了下去,身边的人来了走,走了又来,老奶奶坐在那里旋转着,起伏着,一头白发在午后的阳光下竟也生动无比。是个奇怪的老人呢,旋转木马,到底是小孩子的游戏,几乎从未见过这般年纪的老人来玩,如此兴致勃勃地玩……
宝宝终于坐够了,在音乐又一次停顿的空当,伸出手要我抱她下来。我也终于看到了老人的面容——苍老而和善的面容,随着木马的旋转起伏,带着孩子一样简单快乐的笑容。
后来,老人慢慢下了木马,下了旋转的圆盘,却似乎意犹未尽,又回头,用向往的眼神,看着木马又载着一些孩子慢慢旋转起来。
我走过去,假装随意地问:奶奶,带孩子出来玩啊?
她转头,看着我,忽然笑了,摇头:不是带孩子,是我自己来玩。
这个奇怪的老太太。我笑笑,不好再问什么,低头去逗宝宝。老人却拉着宝宝,主动接着我的话题说:想坐坐旋转木马,想了好多年了。我年轻的时候看过一部电影,是国外的片子,里面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在过生日的时候,被自己的男朋友带着去坐旋转木马,她穿那么好看的裙子,好像要飞起来……那时候他说,等有旋转木马了,到我过生日的时候,一定带我去坐。可是有了木马的时候,他却站不起来了。后来他说,等到他病好了,一定带我去坐旋转木马……就这样说着说着,我们都老了,他到底也没有站起来,去年,他走了……今天是我70岁生日,昨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中他说,要带我去坐旋转木马。我知道,他心里还惦记着呢,所以我就跟他说,今天,我一定来坐旋转木马,带着他,高高兴兴的……
我转了一下身,掩饰着已经漫过眼帘的泪。然后蹲下身来抱起宝宝,我说,宝宝,现在,咱们去陪奶奶再坐一次旋转木马,好吗?
小丫头睁大眼睛看看我,又看看老人,用力点了点她的小脑袋。
那个周日的午后,并排的旋转木马上,我和宝宝一起,陪着满头白发的奶奶,一圈一圈地坐着旋转木马,和着音乐,唱着那首古老的生日歌……我知道,那天的旋转木马,只属于两个人,相亲相爱的两个人,即使他们之间,已隔着人间与天堂。
20.选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故事的主要内容。(2分)
21.文中画横线句中都有“奇怪”一词,从文中所记叙的内容看,使作者感到“奇怪”的原因是否完全相同?为什么。(2分)
22.文中主要写了“我”和老奶奶两个人物。请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所具有的特点。(2分)
23.体会下列句子所蕴涵的情感。(4分)
①竟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头发全白了。
②我转了一下身,掩饰着已经漫过眼帘的泪。
24.第二段中反复强调游戏、音乐的简单和单调,其用意是什么? (3分)
25.本文以“两个人的旋转木马”为题有什么作用? (3分)
【答案】
20.本文写了“我”在游乐场遇到一个老奶奶为了完成老伴的心愿而坐旋转木马的故事
21.不完全相同 前者是对老年人(老奶奶)玩小孩子的游戏并且还玩得兴致勃勃感到奇怪,后者是在弄清老奶奶并未陪伴孩子而是独自一人到儿童游乐场坐旋转木马的情况时尤其感到奇怪。
22.“我”善良、热情(或善解人意);老奶奶和善慈祥,深深怀念着自己的老伴。
23.①感到惊讶和不理解 ②为老奶奶的故事和她与老伴的深挚爱情而感动。
24.要点提示:①为下文写“我”对老奶奶兴致勃勃地坐旋转木马感到难以理解作铺垫;②有反衬作用,更加突出了老奶奶对已去逝老伴感情的深厚。
25.点出了全文的叙事线索,赞美了老奶奶与老伴间的深挚爱情。
【解析】
2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和把握,概括文章脉络。人物和主要事件。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文中的各种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注意把握关键词。(1)注意“竟”字,有出乎意料之意。(2)注意“掩饰”一词,是怕看见,让别人伤心。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反复写自己的无聊,为下文我看到老奶奶反复的坐旋新颖。然后结合本文分析,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三、(2015.四川泸州)写作(50分)
请以“原来,这里还藏着 ”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3)要有真情实感;
(4)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600字;
(5)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参考例文:
原来,这里还藏着爱
寻找,即是为了证明拥有;拥有,又何必苦苦去寻找?
曾经一度,我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孩子——缺少父母的爱。每每看到放学后其他家长在校门外等待自己的子女,每每听到同学洋洋自得地夸赞他们的父母是如何如何的呵护他们,每每想到十几年来我似乎从未曾真切地感觉到父母爱我时,我总有一种莫名的哀伤。
于是,我不再沉默,我决定找寻这份爱,证明我之所拥有。
2003年4月6日,期中考试的第一天,我早晨出门,在街上逛了一天;7日,考试第二天,我早晨出门,找了个借口折入敬老院探望了奶奶;考试第三天回校,我理所当然受到班主任的斥责,并被告知要将逃试之事告诉家长的“噩耗”,然而,我并不胆怯,却暗自欢喜。
放学回家,我蹩进书房,假装写作业,却半掩着门竖着耳朵听外面的动静。
果然,晚上九点,班主任的一通电话打来了,我听见父亲低沉的声音不断的“恩”不断的地“哦”,我听见母亲急切的问:“什么事?什么事?”我觉得很高兴,“该表现出忧虑了吧,爸妈!”我默默念叨,蹑手蹑脚走到门边,从门缝中偷窥着他们的言行和神情,像猫盯着老鼠一般的专注。
父亲挂掉了电话,并将事情的原委转述给母亲。“这孩子,长大了怎么反而越来越不听话?竟然旷课,我得好好和她谈谈。”父亲愤怒着,皱眉踱步,像笼中困兽。“初三,孩子的学习压力其实也挺大的,我们平时是不是对她缺少关心啊,也许在心理上开导开导她,她不至于现在一‘鸣’惊人啊!”母亲叹息着,低头垂泪静坐。“我平时忙着工作,早出晚归,根本抽不出空来,再说挣几个钱,不都是给她一个人花,平时管他少,不也是想培养她自立的性格,将来走上社会不至于过分依赖我们?做父母的付出,不都是为了孩子吗?……”父亲喃喃自语,用手狠命地抓头…
看着听着,我骇然,这一席话语我是第一次听到,看着他们着急沮丧的的神色,无措的表情,我发现我做了一件蠢事!
父母原来是那么在乎我,那么爱我,而我却浑然不觉!我制造事端寻找爱,原来爱就在身边!我一直拥有!
确实,爱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而我的父母却选择了默默地奉献爱,沉默的表达爱。也许父母头上悄悄爬上的白发就是爱的体现;也许父母不经意的一个眼神就是爱的传递……推开门,我走向父母,心中充满着幸福的感觉,我要告诉他们我的感受,走近他们,我似乎不只拥有两个人,而是拥有全世界……
原来爱就藏在这里!虽模糊,但却很真切。
【解析】
【考点定位】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