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同步教学课件:第2单元《民为贵》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同步教学课件:第2单元《民为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6 10:4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87张PPT。导入新课一个时期以来,个别为官者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贪污腐败,吃喝玩乐者有之;搞关系,找门子,升官发财者有之;违法违纪,公款赌博,大肆敛财者有之;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授受贿赂者有之;贪图享乐,生活糜烂者有之……着实让老百姓深恶痛绝。也正是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一度令一些正直和善良的人们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大思想家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以民为本”是何等重要。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和一系列民本思想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把“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民为贵
孟子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2、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3、品味《孟子》善用对比的语言特色。??重点?:
?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难点:
?品味《孟子》善用对比的语言特色,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 土芥,是其祸也." 《左传 哀公元年》(下臣听说,国家的兴起,看待百姓如同对待受伤者一 样加以抚慰,这就是它的福德;它的灭亡,把百姓视作粪土草芥,这就是它的灾祸。“民惟邦本,本固君宁。” (《尚书》)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应当把人民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去爱他们,而不能高高在上地去看他们。(列夫?托尔斯泰)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地震,惊恸全国,惊悚世界。其重创生命之剧,危害程度之烈,堪为人类历史上的劫难。汶川之难,举国同悲;锥心之痛,情何以堪! 每个公民都是国家主人,失去任何一个生命,都是国家的损失,民族的哀伤。
5月18日,国务院发出公告,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将5月19日到 21日定为全国哀悼日,降半旗志哀;5月18日,北京奥组委决定,奥运圣火在境内传递活动暂停三天。
确定哀悼日,降半旗志哀,不仅为人民提供了表达哀思的一种仪式,更昭示了政府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是人性光辉的闪耀和公民尊严的彰显。???? “救人是重中之重”,“早一秒钟,就可能多救一条生命”,“有一丝希望,就要尽百倍的努力”……灾难之后,党和政府始终把对生命的尊重放在首位。这种尊重,是余震不断的震区大地上总书记坚毅的身影,是残垣断壁的废墟前总理动情的泪水,是十几万子弟兵奋不顾身的钢铁意志,是全国人民血脉相连的深厚情谊。突如其来的天灾,考验着民族素质,更检验着国家责任。让废墟下的生命都有希望,给死难的同胞生命尊严,正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政府人性和责任的直接体现。???? 社稷(jì) 粢盛( zī)( chéng)
汤放桀(jié ) 伐纣(zhòu ) 弑君(shì)
走圹( kuàng) 獭(t? ) 驱爵( què)
鹯(zhān ) 三年之艾(ài ) 淑( shū)
胥( xū) 溺( nì) 谆谆( zhūn)
践(jiàn ) 暴之于民(pù)
朝觐(cháo )(jìn ) 讼狱(sòng )
讴歌(ōu) 篡(cuàn ) 荐(jiàn ) 查字典解决本文中的生字读音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说:“庶民最重要,土神和谷神居第二位,国君不重要。因此赢得了庶民就做天子,赢得了天子就做诸侯,赢得了诸侯就做大夫。诸侯国的国君如果危害土神和谷神,就重新立一个贤君。用来祭祀社稷的全体的牲畜(如全羊等)已经是又肥又壮合格的祭品了,稻粱已经很洁净了,并且按时祭祀从来没有错过或漏掉,可是国家还是遭受旱灾或者水灾,那么就毁掉原来的社稷,重立新的社稷。” 社稷(jì) 粢盛( zī)( chéng)第一部分:
1、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帝王都要祭祀社稷,以后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称。
2、是故:因此。
3、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粢盛:盛在祭器内用来祭祀的谷物。
4、祭祀以时:介宾结构后置句,“以时”,按时,译为“按时祭祀”。文本感知 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为国君可以改立更换,国家也可以重立,只有老百姓是不可动摇的。庶民之上有高高在上的大夫和国君,可是他们存在的最终依据是“得乎丘民”。所以,百姓最为重要。材料一解放前夕,国统区“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说明:由于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货币急剧贬值,再加上战争期间的物资短缺,致使国统区大批民众陷了饥饿和死亡的困境。与此同时,官僚资本家却疯狂掠夺财产,搜刮金银,大发国难财。材料二解放区土地改革说明:土地改革使许多赤贫的农民获得了生产资料,实现了千百年来农民拥有土地的梦想。为了保住手里的土地,解放区人民踊跃参军。送儿上前线
  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个集合概念,“民”作为一个集合的整体是贵的,重于国君的,但“民”当中的每一个个体,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这里没有说,也就很难说了。不过,就我们的了解来看,个体的小民是不可能与国君的重要性相抗衡的。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及饿将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殷纣,有这事吗?”
孟子回答:“在记载中有这些事。”
齐宣王说:“臣杀害君,可以吗?”
孟子说:“贼害仁的人叫贼,贼害义的人叫残。贼害仁和义这样的人(即贼和残)叫做独夫。我听说周武王诛灭了独夫纣(商汤诛灭了独夫桀),没有听说他们以臣杀君。” 诸:之乎 传:传记 贼仁:指灭绝人性、暴虐无道的行为。贼,伤害。贼义:指损害正义、颠倒是非的行为。第二部分
1、汤放桀:放,流放
2、有诸:诸,兼词,相当于“之乎”,有这回事吗。
3、于传有之:传,指传记
4、残贼之人谓之一夫: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齐宣王之问实为咄咄逼人,因为在儒家思想里中,君臣父子秩序是不可以被侵犯的(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而孟子首先做一个界定:贼害仁和义的人叫做一夫(独夫),而诛杀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独夫的行为不存在弑君的问题,即贼害仁义,丧失民心就可杀,与“民为贵”思想息息相通。 齐景公问政於孔子(1)。孔子对曰∶“君君(2),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3),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4),吾得而食诸(5)?” 注释: (1)齐景公:姓姜,名杵臼(chu3 jiu4)。政:治理国家的事。(2)君君:君王尽君王的责任。(3)信如:如果真的。(4)虽:即使。(5)得而食:吃得到。诸:“之乎”的合音。 译文: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治国的事情。孔子回答说:“君王尽君王的责任,臣子尽臣子的责任,父母尽父母的责任,子女尽子女的责任。”齐景公说:“说得好!如果真的君王不尽君王的责任,臣子不尽臣子的责任,父母不尽父母的责任,子女不尽子女的责任,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到吗?” 文本感知 孟子认为“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诛一夫”的行为,是推翻暴政的行为。赏析第三则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 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孟子说:“夏桀、殷纣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他们失去了百姓,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有办法:得到天下的百姓,就得到天下了;得到天下的百姓有办法:得到百姓的心,就得到百姓了;得到百姓的心有办法:百姓想要的东西就设法为他们积聚,百姓厌恶的东西就不要加在他们身上,如此而已。百姓归附有仁德的国君,就像水流向低处、兽跑向旷野一样(是很自然的)。所以给深水赶鱼来的是獭;给丛木赶雀来的是鹯;给商汤、周武王赶百姓来的,是暴虐无道的夏桀和殷纣。之:主谓间,取独。 与:为,替。尔也:如此罢了。“耳”。走圹( kuàng) 獭(t? ) 驱爵( què)通“雀” 鹯(zhān )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 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现在天下诸侯暴虐无道,如果有一位国君喜欢施行仁政的话,那么百姓就会在这些暴君的‘驱使’下归附他。即便不想成就王业,也是做不到的。现今的国君(以前没做过赢得民心的事情而想成就王业),就像人病了七年之久,猝然间去找干了三年的艾草一样(肯定不会有什么结果的)。久病者如果不事先积攒下一些治病的艾草(而总是猝然间去找三年的陈艾),那么一辈子都不会得到。国君如果平时不施行仁政,那么终身都有丧失天下人民的隐忧,以致陷于被诛杀或者逃亡的境地。《诗经·大雅·桑柔》说:‘这样怎么可能有好结果呢?只会相继都掉进水中被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三年之艾(ài ) 淑( shū) 胥( xū) 溺( nì) 载,句首语助词,无义; 胥,相继,皆; 及,到。熟读第3则选文,讨论:重点研读 孟子认为在当时形势下“王天下”是容易还是困难?“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犹水就下、兽走圹。”
“诸侯为之驱民”易易难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以及比喻论证方式。君之好仁孟子认为怎样才可“得天下”?怎么会“失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1)?失去天下,首先是失去了民心,民心是什么?仅仅是要吃要穿吗?民心就是人民大众公认的、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以及社会公理!违背了社会行为规范,违背了社会公理,人民就不承认你这个统治者。而人民不承认你这个统治者,就会跑到他们认为好的地方、好的国家去。 因此,统治者想要得到民心,首先自己要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遵守社会公理。而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遵守社会公理,就是施行爱民政策,仁爱对待人民,平等对待人民,不搞特权,即使在生活方式上也要有所节制,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读解】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以及比喻论证方式。
  (2)一个是民心问题,一个是仁政问题。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民心问题反映的是民本主义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当然,还没有上升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的高度。   仁政得民心,不仁则失民心。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坏人在无意中帮助了好人,恶成了促进历史前进的动力。这里面所蕴含的,正是善与恶的历史辩证法。     (3)小而言之,就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商家与商家之间,也同样存在着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现象。比如说人才“跳槽”,往往是由于原单位的领导人失去了人才的信赖之心而发生,这等于是这个单位的领导人主动把自己的人才驱赶到另外的单位去。又比如说商家竞争,如果哪一个商家销售假冒伪劣品,抬高物价,服务态度又恶劣的话,等于是把顾客驱赶到别的商家去,无意之中帮了自己竞争对手的忙。 这里的道理是非常简单的。只不过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我们往往不知不觉地做了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蠢事还没有意识到罢了。如此说来,倒是有必要反省反省,看看我们自己是否做了那“为渊驱鱼”的水獭或是“为丛驱雀”的鹞鹰。当然是但愿没有的好了。领会孟子的语言风格。 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汉 赵岐重点研读第3则选文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以及比喻论证方式。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一、长于譬喻 形象的说明老百姓归向“仁”的形势自然而然,不可阻挡。 话中有话,把如今天下的诸侯都比作桀纣,是像獭、鹯一样的暴君,直指时弊,一针见血。语言特色㈠㈡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用病久了才去寻找治病的干艾叶比喻今天之国君平时不践履仁、不实行仁,却想着称王天下,那么终身都会有丧失天下的隐忧,最后被杀或逃亡。形象的指出了不实行仁的悲惨结局,振聋发聩。一、长于譬喻语言特色㈢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运用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层层推进,指出了得到天下的根本途径,气势磅礴,语调铿锵,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善于排比语言特色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一、君轻民贵
二、君暴民反
三、君仁民归小结赏析第四则 4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 曰:“天与之。” ??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万章说:“尧把天下给了舜,有这件事吗?”
?孟子说:“没有。天子不能拿天下给别人。”
?万章说:“这样的话,那么舜拥有天下,是谁授予他的呢?”
?孟子说:“是天授予他的。”
万章问道:“天把天下给舜这件事儿,是说天耐心恳切地任命他、叮嘱他吗?”
?孟子回答:“不是的。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件显示把天下给了他罢了。”诸:之乎谆谆然:耐心引导、恳切教诲的样子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万章又问:“天拿行动和事件显示把天下给了舜,是怎么样一回事儿啊?”
孟子说:“天子能把人举荐给天,但不能使天把天下给这个人;诸侯能把人举荐给天子,但不能使天子把诸侯的封国和人民给这个人;大夫能把人举荐给诸侯,但不能使诸侯把大夫的封地和人民给这个人。从前,尧向天举荐舜而天接受了他,把他显露给百姓而百姓接受了他。所以说,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件显示把天下给了他罢了。”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万章说:“请问:‘尧向天举荐舜而天接受了他,把他显露给百姓而百姓接受了他’,是怎么样的呢?”
? 孟子说:“让他主持祭祀而百神享用了祭祀,这是天接受了他;让他主持事情,事情处理得很好,而百姓安于他的治理,这是百姓接受了他。天亲附他帮助他,百姓亲附他帮助他,所以说,天子不能拿天下给别人。 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舜帮尧处理国政长达二十八年,尧驾崩以后才即天子之位,不是靠人力能做的,是天帮助他的结果。尧驾崩,三年丧期完毕以后,舜躲避尧的儿子到南河以南(为着使他能够继承天下)。但是天下诸侯朝见的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而到舜那里去,打官司的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而到舜那里去,用歌唱或言辞等赞美歌颂人的不歌颂尧的儿子而歌颂舜,所以说这是天意啊。然后舜回到国都,登上了天子的位子。如果舜强行住进尧的宫室,逼走尧的儿子,这样的话就是篡位,而不是天把天下给了舜。《泰誓》说:‘天视由我百姓视,天听由我百姓听。’说的就是这道理啊。”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第四章:
1、尧以天下与舜:与,给。
2、谆谆然命之乎:谆谆然,耐心引导、恳切 教诲的样子。然,形容词尾,……的样子
3、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暴,显露,公开。
4、而事治:治,处理的好;
夫然后之中国:中国,这里指帝都、国都。
5、而居尧之宫:而,如果。
6、天与之:与,亲附。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制度,为以有圣人之德者君天子之位。此圣人既老,则在其死以前预选一年较少之圣人,先使为相以试之。及其成效卓著,则荐之于天,以为其自己之替代者。及老圣人既死,此少圣人即代之而为天子。然天之意不可知,可知者民意而已。民果归之,即天以天下与之;故荐之于天,即荐之于民也。“匹夫有天下,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盖无天子荐之,则不能先为相以自试,不能施泽于民,民不归之也。
?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文本感知 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⑴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⑵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⑶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天下由天
天从民
天下由民天意即民意,民为贵。赏析第五则5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也,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说:“宣扬仁的言论不如具备仁德而产生的声望更能够深入人心,好的政治不如好的教化更能够赢得民心。好的政治(比如实施好的法度禁令等)百姓怕它,好的教化(比如用仁义礼智信教化百姓等)百姓爱它。好的政治赢得了百姓的财,好的教化赢得了百姓的心。” 第五章:
1、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声,声望。
2、善政,民畏之:
善,好的。
畏,畏服。文本感知 “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得民心之法:善教民本、仁政上海中远两湾城火车站附近的贫民窟中国煤矿工人山西黑砖窑窑工失学儿童农村留守儿童不交学费,我又能上学了!
河北承德牛圈子沟镇66岁村民王秀珍因为搬迁补偿,多次找镇政府讨说法却屡吃闭门羹,好不容易偶遇镇党委书记史国忠。咱们老百姓啊,今个儿真高兴!买汽车享受政府补贴俺也有养老保险了农业税减免就是好!俺也领工资了!种小麦,双收入!人民欢欣鼓舞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2011年2月12日在春节团拜会上,温总理新春讲话:我们所做的一切,
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更有尊严! 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会议开幕式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默哀 5月19日下午2时28分,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在北京等地,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向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默哀。 国家领导人的大爱与大胸怀1“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2“只要团结起来,再小的爱心乘以13亿也能汇聚成江海,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也只是渺如尘埃.”
3“要不断努力把他们救出来,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不惜任何代价。”
4“房子裂了、塌了,我们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战胜这场重大自然灾害。”?
5“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绝不会放松。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 国家领导人的大爱与大胸怀?6“别哭,别哭,这是一场灾难,你们幸存活下来,就要好好活下去。政府会管你们的!管你们的生活,管你们的学习。”
7 “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活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 
8 “现在第一位的工作是抓紧时间救人,多争取一分一秒的时间就可能多抢救出一个被困的生命.”  
9 “我不管你们怎么样,我只要这10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
10 “我是温家宝爷爷,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民为贵的背后民为贵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思想,更是一种仁爱精神,是一种磊落坦荡的胸怀,是一种大爱的担当。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以德治国”的方略是一致的吗?二者有什么区别吗?请结合历史原因与现实条件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德治思想的社会政治依据,性善论是其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仁政论是其德治思想的归宿,但孟子的德治思想与当代的以德治国又有根本区别,民本思想进步性表现在“民贵君轻”和对“天、神、鬼”观念的突破,因此它在历史上对统治阶级治国安邦起到极大的作用。
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德治思想对今天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今天的“以德治国”的方略可以说是对古人进步思想的延伸与发展。无论是什么时代,每一个当权者都应该善待百姓,因为只有百姓安,才能天下安,只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 探究创新达 标 练 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4分) A、社稷jì粢盛zì chéng汤放桀jué伐纣zhòu
B、弑君shì 走圹kuàng 獭t?驱爵què 鹯zhān
C、溺nì 谆谆chún 践jiàn暴之于民bào
D、朝觐zhāo jìn 讼狱sòng 讴歌ōu 篡zuàn 答案BB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盛在祭器内用来祭祀的谷物。)
B、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C、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指帝王死。)
D、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好听的话。) D(仁言:宣扬仁的言论)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于传有之。 ②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B、①得天下有道 ②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C、①以行与事示之 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D、①使之主事,而事治 ②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B(方法A、①指传记②传递C、①行动②动词,运行D、①处理的好②训练)4、下列加点的词语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C、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D、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A5、比较下列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
①故为渊驱鱼者,獭也 ②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③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均为介词,替,给③动词,做④动词,是)6、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为丛驱爵者,鹯也
B、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C、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D、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C(A、“爵”通“雀”
B、“畜”通“蓄”
D、“蚤”通“早”)7、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诸侯危社稷,则变置。(诸侯国的国君如果危害到国家,那么就改立国君。)
B、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
C、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如果没有仁的志向,必将终身忧愁,以致于死亡。)
D、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化更能够赢得民心) C8、对下列句子的句间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③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④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并列②转折③因果④并列) 9、比较下列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 (4分) ①故为渊驱鱼者,獭也 ②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③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答案B10、与“舜相尧二十有八载”中“相”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B、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答案C1、孟子“民贵君轻”和“诛一夫”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行得通吗?为什么?提示:不行。尽管唐太宗由此衍生出“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但后世朱元璋对孟子及其思想的态度更具代表性。朱元璋特命翰林学士刘三吾主持阉割《孟子》,其中许多精华部分被删除。
古时兴办教育,并以儒学为教育的基本内容,其根本目的乃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尽管尊崇儒学,但对其中不利于达到此目的的思想内容是十分反感,严加摒弃的。思考下面几个问题2、你还能从中国历史中找出“失民心者失天下”的例子吗?3、《孟子·万章上》选章中哪些方面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首先指出天下不是君王个人的,天子不能拿天下给别人,否定了专权;
其次是以舜为例说明舜做君王是天和百姓接受了他。说明君权是天和百姓同授。例如:周幽王、吴王夫差、秦始皇、隋炀帝、南陈后主陈叔宝(为张丽华作艳词《玉树后庭花》)等1、“民惟邦本,本固君宁。” (《尚书》)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4、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
5、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6、应当把人民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去爱他们,而不能高高在上地去看他们。(列夫·托尔斯泰)
7、在重视劳动和尊重劳动者的基础上,我们有可能来创造自己的新道德。(高尔基)六、拓展联系:名言名句(一) 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⑵变置诸侯,变置社稷
⑶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三)⑴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
⑵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四)⑴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⑵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⑶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五)善教——得民心提出观点:民贵君轻正反论证观点得民心之法天下由天 --- 天从民——天下由民材料四1、“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老百姓对官员的最低要求。为官者,必须有一种对权力如履薄冰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和责任感。
2、温家宝总理说过,“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台上。”
阅读《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业:请结合本课文前三则,对此诗的最后一句做精当的赏析,不少于300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

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毛泽东) 素材积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毛泽东)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老乡的小推车推出来的 。 ——粟裕
我们不是被共产党打败的,是被自己人打败的 。
——蒋介石
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
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
必然垮台。 ——江泽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胡锦涛
先秦时期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礼记 大学》
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荀子 议兵》 中国历代民本思想名句汉唐时期
爱民如身。——汉 荀悦
民存则社稷存,民亡则社稷亡。——唐 魏征宋元明清时期
民者,天下之本。——宋 苏轼
人聚则强,人散则弱。——清 魏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