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2张PPT。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zōu]邹 忌 讽 齐 王 纳 谏 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 委婉地规劝。这里指邹忌用自身事例设喻类比,规劝齐王。接受。臣子向国君提意见。讽:纳:谏: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比干:挖心 商纣王:暴君
屈原:投江 楚怀王:昏君魏征:死谏 唐太宗:明君 历史上的谏臣 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战国策》
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集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散文总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分国别编辑。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战国策》的内容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叙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的叙事特点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语言凝练,善于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昳 窥
间进 期年
谤讥
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 读准字音
yì kuījiànjībàng jīzhāocháo读准句读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 服衣冠,窥镜 谓
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
徐公何能及君也!”长,身高早晨穿戴,名→动照对…说固定句式。“与…相比,
谁更…” 。 孰:副词,谁=甚美。太美了比得上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丽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
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判断句。标志:……者也。即“信自”。宾语前置第二天又“与…相比,谁更…” 。 孰:副词,谁省略句。(邹忌)与(客)坐谈补足音节,无意义“…与…孰…”,句式: “与…相比,谁更…” 及、比得上美丽、漂亮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比徐公美丽),因而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徐公比,哪一个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译文:明日,徐公来,孰视 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
又弗如远甚。暮寝 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
我也。”第二天通假字,“熟”,仔细省略句。(邹忌)自以为不如(徐公)以为:认为视自,
宾语前置“甚远”太远了在晚上。名→状表顺接,两个动作相连以…为美。(认为…美)意动用法偏爱,形→动对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译文: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他,指徐公思考:(1)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与徐公比美(2)如何与徐公比的美通过邹忌的三问,
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3)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之”指代上文的
“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4)邹忌思考后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你能用自己的话谈谈邹忌由比美想到了什么?(即悟出的道理)他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答: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
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不同在哪里?
答:相同点:赞扬邹忌比徐公美;
不同点:妻子热情赞扬邹忌,反映了妻的偏爱(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在家中的地位卑微,因为怕,回答比较敷衍(如“徐公何能及君也”);客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有事相求,所以回答用了一个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吾孰与徐公美?徐公何能及君也?吾与徐公孰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我确实不如徐公美,为什么我的妻、妾、客都说我比徐公美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
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
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
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 蔽甚矣!”实在土地方圆国君旁边的近臣没有因受蒙蔽而不明比 译文: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的的的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第二段:邹忌讽谏 思考: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以家事喻国事的方法。
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弊纳谏。
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在表达上的有什么作用?
答: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诵读指导: 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发的深思,他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第二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节奏感很强,要读出恳切、至诚之意。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 刺寡人之
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
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期年
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对,好当面。名→状指责过失上等的使…听到。满一年偶然即使议论市朝,公共场合集市不时,有时候授予?“王曰‘善’。”
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答:一是说明邹忌艺术的进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说明齐威王善于纳谏
?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答: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cháo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齐王纳谏”这件事朝见到所说的“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答:“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
“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答: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答:A邹忌:
1.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发现问题并分析思索;2.在政治上有除弊革新的责任感,敢于坚持真理;3.有善于运用能启发人、使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对方。
B、齐威王:
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的贤明君主。有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的决心。
臣子劝谏君主是有一定的进谏艺术的是,你认为邹忌讽谏齐王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
1.巧妙设喻,委婉劝谏,使齐王从中受到启发后明白了事理,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劝谏。
2.启示: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语言要委婉,方法要得当。《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艺术性
本文篇幅不长,但完整地记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和威王纳谏强齐两则故事。而且包含了深刻而明白的寓意,容量是很大的。
(一)用设喻类比的方法讲述道理
(二)具体形象地刻画人物
(三)语言简练生动
(一)用设喻类比的方法讲述道理
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道理,而是用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为譬喻来类比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具体形象地刻画人物
如写邹忌,先是“朝服衣冠,窥镜”,然后是问妻、问妾、问客;见到徐公,先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再是“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最后是“暮寝而思之”;人物的动作心理,无不刻画入微。
(三)语言简练生动
一篇三百多字的短文,从家事说到国事。
写人物,声貌毕肖;叙事实,曲折引入;
用语言,简洁生动:如“于是入朝见威王曰:……”几个字就交代了朝见的过程,省去了进见的“导语”,开门见山地直陈其事。齐王听了谏辞以后,只用一个“善”字就写出了齐王纳谏的决心。威王下令纳谏以后,只三十来字就交代清楚了“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说明了纳谏后发生的巨大变化;纳谏的效果,只写邻国动态,省去国内情况,这些都是异常简洁的。再看语言的生动: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意思雷同,但句法却各不相同,文字错综,毫不呆板。
整
齐
美(1)邹忌有三问:
问其妻:“我孰与成北徐公美?”
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 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整
齐
美 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整
齐
美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结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整
齐
美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上赏
能上书谏寡人者 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 下赏整
齐
美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
初 门庭若市
数月 间进
期年 无可进整
齐
美邹忌进谏 妻→私我 妾→畏我客→求我齐王纳谏 宫妇左右→私王 朝廷大臣→畏王 四境之内→求王三比三赏三变三思三问、三答战胜于朝廷小大家事国事哲
理
美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邹忌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进谏,说话讲究技巧。 齐威王:胸怀宽广,虚心納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总结人物形象: 邹忌的讽谏为什么能成功
多谋忠臣 贤明君主
头脑冷静 有智慧
目光敏锐 有气度
有自知之明 说 听 有魄力
善于观察分析事理 从谏如流
邹 忌 齐威王
善?本文对我们有什么启示?1.理智地看待别人的评价,有自知之明。
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爱虚荣、喜欢被恭维奉承的弱点,而别人对我们的赞扬、恭维,都可能带有其主观方面的因素,如感情倾向、畏惧心理、利益驱动等,因此往往不客观、不正确。作为接受者,一定要有清醒、客观、理性的认识,不要因为自己的主观好恶和非理性而被对方所蒙蔽、误导。2.作为批评、建议者,即使是正确的道理,也要注意方法和技巧,尽量寻求双方的共同点,从对方易于接受的地方入手,由小及大,由感性到理性。
3.要善于从小事中总结规律,领悟大道理。
真理往往是很朴素的,小事与大事、家事与国事,其间差别很大,但往往在道理上是想通的,关键在于是否善于领悟、发现和总结。邹忌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一般人身上,也许就一笑置之,轻易忽略了,但他却能从中悟出君王易受蒙蔽的道理。1、出自本文的一个 成语是:__________
请写出它的反义成语:___________2、邹忌进谏的方式与诸葛亮有什么不同?门可罗雀门庭若市邹忌:以家事喻国事,婉言进谏;
口头进谏,以理服人;
诸葛亮:直接提出建议,直言进谏;
书面进谏,以情感人。门庭若市:指门前像市场一样。
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门可罗雀:
罗:张网捕捉。大门之前可以张起网来捕麻雀。
形容十分冷落,宾客稀少。1、古今异义:
(1)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
古义,长;
今义,修理。
尺:
古义的尺相当于现代的六寸。字词小结(2)暮寝而思之。
寝:
古义,躺而不睡;
今义,泛指睡觉。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
古义,偏爱;
今义,自私。字词小结(4)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
古义,指责,
今义,诽谤,恶意中伤
(5)明日徐公来。
明日:
古义,第二天;
今义,将要到来的下一天。 字词小结(6)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处所、地点。
字词小结2、一词多义:
朝
①朝服衣冠
(早晨)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③皆朝于齐
(朝拜)
字词小结
孰
①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谁)
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仔细)
③是可忍,孰不可忍
(什么)字词小结旦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早晨)
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座谈
(第二天)
③岂若吾相邻之旦旦有事哉
(天天)字词小结诚
①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真诚)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
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真的)
字词小结间
① 奉命于危难之间
(期间)
②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或)
③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字词小结3、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朝服衣冠
服:穿戴。
(2)名词用作状语: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当面。 字词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