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四校联考高二(上)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8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属于短周期元素的是( )
A.K
B.Ca
C.I
D.Cl
2.从人类利用金属的历史看,先是青铜器时代,而后是铁器时代,铝的利用是近百年的事,造成这个先后顺序事实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壳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B.金属的延展性
C.金属的导电性
D.金属活动性及冶炼的难易程度
3.世博园地区改造前,规划区内有一座大型钢铁厂,附近居民曾饱受到该厂产生的棕红色烟雾的困扰.估计这一空气污染物可能含有( )
A.FeO粉尘
B.Fe3O4粉尘
C.Fe2O3粉尘
D.NO2气体
4.铝镁合金因坚硬、轻巧、美观、洁净、易于加工而成为新型建筑装潢材料,主要有于制作窗框、卷帘门、防护栏等.下列与这些用途无关的性质是( )
A.导电性好
B.不易生锈
C.光泽度好
D.强度高
5.下列各物质中,不能由组成它的两种元素的单质直接化合得到的是( )
A.FeS
B.FeCl2
C.FeCl3
D.Fe3O4
6.合金是常用的材料.下列产品不属于合金制品的是( )
A.铁锅
B.金属门窗
C.不锈钢餐具
D.水银温度计
7.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元素原子电子层数增大
B.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现周期性变化
C.元素的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D.核电荷数依次增大
8.易形成简单阴离子的元素是( )
A.O
B.Mg
C.Na
D.He
9.在周期表中,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附近能找到( )
A.制农药的元素
B.制催化剂的元素
C.制半导体的元素
D.制耐高温合金材料的元素
10.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明矾
B.铝热剂
C.赤铁矿
D.不锈钢
11.不能发生铝热反应的是( )
A.V2O5
B.Cr2O3
C.MnO2
D.MgO
12.为了出去铁粉中的少量铝粉,可以选用的试剂是( )
A.稀盐酸
B.稀硫酸
C.氯化铜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
13.下列物质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
A.Fe(OH)3
B.FeCl3
C.Al(OH)3
D.Fe(OH)2
14.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周期表中有8个主族
B.元素周期表中有7个周期
C.周期表中的主族都有金属元素
D.IA族中的元素全部是金属元素
15.常温下,将铁片投入浓H2SO4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发生反应
B.铁被钝化
C.产生大量SO2
D.产生大量H2
16.铝在人体中积累可使人慢性中毒,世界卫生组织将铝确定为食品污染源之一而加以控制.铝在下列使用场合中,必须加以控制的是( )
A.制造炊具
B.制饮料罐
C.制铝合金窗
D.炼铝厂制造铝锭
17.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氧化物是( )
A.Al2O3
B.Fe2O3
C.Al(OH)3
D.Fe(OH)3
18.某主族元素R的原子核外最外层上有6个电子,其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A.RO
B.RO2
C.RO3
D.RO4
19.下列原子半径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O、S、Na
B.Mg、P、Cl
C.Cl、Na、F
D.S、N、C
20.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不包括( )
A.原子半径
B.化合价
C.原子核外电子结构
D.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21.下列各组比较,不正确的是( )
A.热稳定性:HBr>HCl
B.碱性:Al(OH)3<Mg(OH)2
C.氧化性:O<F
D.还原性:S2﹣>O2﹣
22.某溶液中加入铝片有氢气产生,则该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Cl﹣、Fe3+
B.HCO3﹣、Al3+
C.Ba2+、SO42﹣
D.Na+、SO42﹣
23.向下列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先有白色沉淀生成,然后沉淀又消失的是( )
A.CuCl2溶液
B.AlCl3溶液
C.MgCl2溶液
D.BaCl2溶液
24.现行元素周期表中已列出112种元素,其中元素种类最多的周期是( )
A.第4周期
B.第5周期
C.第6周期
D.第7周期
25.将等物质的量铁和铝相混合,取等质量的混合物四份,分别加到足量的下列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放出氢气最多的是( )
A.2mol/L
HCl溶液
B.5mol/L的NaOH溶液
C.4
mol/L
HNO3溶液
D.18mol/L的H2SO4溶液
26.关于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目前发现的所有元素占据了周期表里全部位置,不可能再有新的元素被发现
B.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呈周期性变化
C.俄国化学家道尔顿为元素周期表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D.同一主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
27.有关金属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具有很高的熔点
B.最外层电子数少于
3
个的都是金属
C.都能导电、传热
D.都只能和酸不能和碱发生化学反应
28.在氯化铁、氯化铜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待反应结束,所剩余的固体滤出后能被磁铁吸引,则反应后溶液存在较多的阳离子是( )
A.Cu2+
B.Fe3+
C.Fe2+
D.H+
29.如图表示1~18号元素(原子)的结构或性质随核电荷数递增的变化.该图中,纵坐标表示( )
A.原子半径
B.电子层数
C.最高化合价
D.最外层电子数
30.用一张已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铝箔紧紧包裹在试管外壁(如图),将试管浸入硝酸汞溶液中,片刻取出,然后置于空气中,不久铝箔表面生出“白毛”,红墨水柱右端上升.根据实验现象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发生的反应都是化合反应
B.铝是一种较活泼的金属
C.铝与氧气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
D.铝片上生成的白毛是氧化铝
31.硫酸亚铁易被氧化而变质.为检验某补血剂中硫酸亚铁是否变质,可向该补血剂配成的溶液中加入( )
A.AgNO3溶液
B.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
C.KSCN溶液
D.HNO3酸化的Ba(NO3)2溶液
32.在含少量
H2SO4
的
Al2(SO4)3
溶液中缓缓通入氨气,横坐标为溶液中通入的氨气的物质的量,纵坐标为生成的沉淀的量,其中图象正确的是( )
A.
B.
C.
D.
33.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正确的是( )
A.Fe
(OH
)3
溶于稀
H
2
SO4
中:H++OH﹣→H2O
B.氨水滴入
AlCl
3
溶液中:Al3++3OH﹣→Al(OH)3↓
C.FeO
溶于稀
HCl
中:O2﹣+2H+→H2O
D.铝溶解在
NaOH
溶液中:2Al+2OH﹣+2H2O→2AlO2﹣+3H2↑
34.某金属R原子的质量数为54,已知R离子含有28个中子,23个电子,由这种离子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正确的是( )
A.RCl2
B.R3O4
C.R(OH)3
D.HRO3
35.合金就是不同种金属(也包括一些非金属)在熔化状态下形成的一种熔合物,根据下列四种金属的熔沸点:
Na
Cu
Al
Fe
熔点(℃)
97.5
1083
660
1535
沸点(℃)
883
2595
2200
3000
其中不能形成合金的是( )
A.Cu和Al
B.Fe和Cu
C.Fe和Na
D.Al和Na
36.Y元素最高正价与负价的绝对值之差为4,Y元素与M元素可形成离子化合物,该物质能溶于水并在水中电离出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该化合物是( )
A.硫化钾
B.硫化钠
C.氯化钠
D.氧化铝
37.门捷列夫制作元素周期表时,许多元素尚未发现,他在铝的下面留了空位给“类铝”,并对“类铝”的性质进行了预测,“类铝”与后来发现的镓的性质一致,从而验证了元素周期表的正确性.下列有关镓的性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镓的金属性比铝弱
B.镓的常见化合价为+3
C.镓的原子半径比铝大
D.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38.下列实验中能得到Fe2O3
的是( )
A.铁丝在纯氧中燃烧
B.红热的铁和水蒸气反应
C.将Fe2(SO4)3
溶液蒸干后灼烧
D.加热氢氧化铁固体
39.已知位于同周期的X、Y、Z三元素,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分别为HXO4、H2YO4、H3ZO4,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阴离子的还原性:X<Y<Z
B.单质的氧化性:X>Y>Z
C.酸性:H3ZO4>H2YO4>HXO4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Y>Z
40.在Al2(SO4)3和MgSO4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生成沉淀的量与滴入NaOH溶液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则原混合液中Al2(SO4)3与Mg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
A.1:3
B.1:2
C.1:1
D.2:1
二、综合分析题(共20分)
41.元素周期表是指导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下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按要求填空.
N
F
Mg
Al
S
Cl
(1)N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N和F处于同一行,是由于它们的 相同.
(2)以上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 (写元素符号);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 (写化学式).
(3)Mg和Al中,金属性较强的是 (写元素符号),写出一条能说明该结论的事实 .
(4)S和Cl中,非金属性较强的是 (写元素符号),不能说明该结论的事实是 .
a.氯气与铁反应生成FeCl3,硫与铁反应生成FeS
b.把Cl2通入H2S溶液中能发生置换反应
c.受热时H2S易分解,HCl不易分解
d.单质硫是固体,氯的单质是气体.
42.含有A+、B3+、C3+
三种金属阳离子的水溶液发生了如下一系列变化后逐一沉淀出来,其中B3+转入白色沉淀:
请通过分析回答(用化学符号填写):
(1)A+是 ,B3+是 ,C3+是 ;
(2)X是 ,Y是 ,Z是 ;
(3)写出下列离子方程式:
①生成Y沉淀: ;②B3+与过量氨水反应: ;
(4)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单质铝和Y分解后的固体产物反应: .
2016-2017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四校联考高二(上)期中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8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属于短周期元素的是( )
A.K
B.Ca
C.I
D.Cl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
【分析】短周期包含1、2、3周期,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选项中只有Cl为第3周期元素,为短周期元素;而K、Ca在第4周期,I在第5周期,则K、Ca、I在周期表中的长周期,
故选D.
2.从人类利用金属的历史看,先是青铜器时代,而后是铁器时代,铝的利用是近百年的事,造成这个先后顺序事实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壳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B.金属的延展性
C.金属的导电性
D.金属活动性及冶炼的难易程度
【考点】铝的化学性质.
【分析】从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金属的大致年限可以看出,越活泼的金属,开发利用的越晚;金属的活动性越强,冶炼的程度越难,利用的越晚,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地壳里含量最高的是金属铝,但铝开发利用的时间在铜、铁之后,说明金属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先后顺序与地壳里金属含量无关,与金属的导电性和延展性也无关;金属大规模开发利用主要和金属的活动性有关,活动性弱的金属容易以单质形式存在,易被开发和利用;活动性强的金属一般以化合物形式存在,难以冶炼,故还与金属冶炼的难易程度有关.
故选:D.
3.世博园地区改造前,规划区内有一座大型钢铁厂,附近居民曾饱受到该厂产生的棕红色烟雾的困扰.估计这一空气污染物可能含有( )
A.FeO粉尘
B.Fe3O4粉尘
C.Fe2O3粉尘
D.NO2气体
【考点】"三废"处理与环境保护.
【分析】由棕红色烟雾可知,空气中含红棕色的Fe2O3粉尘,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FeO为黑色,与信息不符,故A不选;
B.Fe3O4为黑色,与信息不符,故B不选;
C.Fe2O3为红棕色,粉尘导致棕红色烟雾,故C选;
D.NO2为红棕色气体,不是烟雾与信息不符,故D不选;
故选C.
4.铝镁合金因坚硬、轻巧、美观、洁净、易于加工而成为新型建筑装潢材料,主要有于制作窗框、卷帘门、防护栏等.下列与这些用途无关的性质是( )
A.导电性好
B.不易生锈
C.光泽度好
D.强度高
【考点】金属的通性.
【分析】铝镁合金具有耐腐蚀性、密度小、机械强度高等方面的特点,由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铝镁合金用于制作门窗、防护栏等时主要是利用了铝镁合金具有耐腐蚀性、密度小、机械强度高等方面的特点,与导电性是否良好无关.
故选:A.
5.下列各物质中,不能由组成它的两种元素的单质直接化合得到的是( )
A.FeS
B.FeCl2
C.FeCl3
D.Fe3O4
【考点】铁的化学性质;氯气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铁与强氧化剂或弱氧化剂反应,产物的化合价不同.
【解答】解:A、因S是弱氧化剂,FeS可由Fe和S直接化合得到,故A正确;
B、因Cl2的强氧化剂,Fe与Cl2直接化合得到的是FeCl3,而不是FeCl2,故B错误;
C、因Cl2的强氧化剂,Fe与Cl2直接化合得到的是FeCl3,故C正确;
D、因O2的强氧化剂,Fe3O4可由Fe和O2直接化合得到,故D正确;
故选:B.
6.合金是常用的材料.下列产品不属于合金制品的是( )
A.铁锅
B.金属门窗
C.不锈钢餐具
D.水银温度计
【考点】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分析】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与金属或非金属经一定方法所合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据此判断.
【解答】解:A.铁锅中含有碳属于合金,故A不选;
B.金属门窗主要为铝合金,故B不选;
C.不锈钢餐具主要为铁与镍、镉合金,故C不选;
D.水银温度计中的水银为汞单质,不是合金,故D选;
故选:D.
7.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元素原子电子层数增大
B.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现周期性变化
C.元素的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D.核电荷数依次增大
【考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分析】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结构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而引起元素的性质的周期性变化,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现周期性变化,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性质,元素的化合价为元素的性质,而电子层数、核电荷数不具有周期性变化,
故选B.
8.易形成简单阴离子的元素是( )
A.O
B.Mg
C.Na
D.He
【考点】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分析】易形成简单阴离子,说明元素的非金属性较强,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题中Mg、Na为金属,不能形成简单阴离子,非金属性O>He,O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He为惰性气体,性质稳定,
故选A.
9.在周期表中,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附近能找到( )
A.制农药的元素
B.制催化剂的元素
C.制半导体的元素
D.制耐高温合金材料的元素
【考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综合应用.
【分析】在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附近的元素,通常既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可以找到半导体材料.
【解答】解:A.非金属元素位于右上方,非金属可以制备有机溶剂,部分有机溶剂可以用来做农药,故A错误;
B.可以用于做催化剂的元素种类较多,一般为过渡金属元素,故B错误;
C.在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交接区域的元素通常既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可以用来做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如硅等,故C正确;
D.制耐高温合金材料的元素在金属区副族和第八族元素中找,故D错误.
故选:C.
10.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明矾
B.铝热剂
C.赤铁矿
D.不锈钢
【考点】混合物和纯净物.
【分析】有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
【解答】解:A.明矾是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故A正确;
B.铝热剂是铝和金属氧化物组成的混合物,故B错误;
C.赤铁矿主要成分为氧化铁,为混合物,故C错误;
D.不锈钢是铁的合金,是不同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故D错误;
故选A.
11.不能发生铝热反应的是( )
A.V2O5
B.Cr2O3
C.MnO2
D.MgO
【考点】铝的化学性质.
【分析】铝热反应的实质为金属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能跟铝粉组成铝热剂的金属氧化物对应的金属活泼性应较铝弱,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解:铝热反应的实质为金属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能跟铝粉组成铝热剂的金属氧化物对应的金属活泼性应较铝弱,则
A.V的活泼性小于Al,V2O5可与Al发生铝热反应,故A不选;
B.Cr的活泼性小于Al,Cr2O3可与Al发生铝热反应,故B不选;
C.Mn的活泼性小于Al,MnO2可与Al发生铝热反应,故C不选;
D.Mg的活泼性大于Al,MgO不能与Al发生铝热反应,故D选;
故选D.
12.为了出去铁粉中的少量铝粉,可以选用的试剂是( )
A.稀盐酸
B.稀硫酸
C.氯化铜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
【考点】物质的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选择与应用;铝的化学性质.
【分析】铁、铝都为活泼金属,都与酸反应,铝粉与强碱溶液反应生成溶于水的偏铝酸钠,而铁与强碱不反应,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A.二者都与盐酸反应,不能用于除杂,故A错误;
B.二者都与稀硫酸反应,不能用于除杂,故B错误;
C.铁与氯化铜溶液反应,不能除杂,故C错误;
D.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铁不反应,可用于除杂,故D正确.
故选D.
13.下列物质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
A.Fe(OH)3
B.FeCl3
C.Al(OH)3
D.Fe(OH)2
【考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分析】首先根据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判断是否为电解质,然后根据“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强电解质一般是强酸、强碱和活泼金属氧化物以及大部分盐;弱电解质在溶液中部分电离,弱电解质一般指弱酸、弱碱、水”进行判断.
【解答】解:A.Fe(OH)3属于弱碱,属于弱电解质,故A错误;
B.FeCl3属于盐,溶于水或者熔融状态时,可以完全电离,属于强电解质,故B正确;
C.Al(OH)3属于弱碱,属于弱电解质,故C错误;
D.Fe(OH)2属于弱碱,属于弱电解质,故D错误;
故选B.
14.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周期表中有8个主族
B.元素周期表中有7个周期
C.周期表中的主族都有金属元素
D.IA族中的元素全部是金属元素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
【分析】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短周期、长周期、不完全周期),有18个纵行(7个主族、7个副族、第ⅤⅢ族、零族),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元素周期表有7个主族,故A错误;
B.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故B正确;
C.以目前元素周期表说,卤素中没有金属元素,故C错误;
D.ⅠA族的元素除H元素外都是金属元素,故C错误;
故选B.
15.常温下,将铁片投入浓H2SO4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发生反应
B.铁被钝化
C.产生大量SO2
D.产生大量H2
【考点】铁的化学性质;浓硫酸的性质.
【分析】常温下,铁与浓硫酸发生钝化反应,表现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常温下,铁与浓硫酸发生钝化反应,表现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不能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硫,不生成氢气.
故选B.
16.铝在人体中积累可使人慢性中毒,世界卫生组织将铝确定为食品污染源之一而加以控制.铝在下列使用场合中,必须加以控制的是( )
A.制造炊具
B.制饮料罐
C.制铝合金窗
D.炼铝厂制造铝锭
【考点】铝的化学性质.
【分析】铝在人体内积累可使人慢性中毒,铝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消化系统,既然铝是食品污染源之一,凡与人的食用物品及口腔接触的物品都必须控制铝的使用.
【解答】解:A.用铝制作炊具时,会使铝进入人体,需要加以控制,故A选;
B.制饮料罐,可使铝通过饮料进入人体,需要加以控制,故B选;
C.用铝制门窗,铝与人的消化系统不直接接触,铝不会因使用电缆进入人体,与人体健康无关,无需控制,故C不选;
D.炼铝厂制造铝锭与人体健康无关,无需控制,故D不选.
故选AB.
17.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氧化物是( )
A.Al2O3
B.Fe2O3
C.Al(OH)3
D.Fe(OH)3
【考点】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
【分析】Al、Al2O3、Al(OH)3、弱酸酸式盐、弱酸的铵盐、氨基酸和蛋白质都既能和稀盐酸反应又能和NaOH反应,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O元素的化合物是氧化物,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氧化铝能和稀盐酸、NaOH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属于两性氧化物,故A正确;
B.氧化铁能和盐酸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但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属于碱性氧化物,故B错误;
C.氢氧化铝能和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两性氢氧化物,故C错误;
D.氢氧化铁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只能与盐酸反应,而且不是氧化物,故D错误;
故选A.
18.某主族元素R的原子核外最外层上有6个电子,其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A.RO
B.RO2
C.RO3
D.RO4
【考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综合应用.
【分析】主族元素R的原子核外最外层上有6个电子,可知最高价为+6价,氧化物只含R、O两种元素,O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主族元素R的原子核外最外层上有6个电子,可知最高价为+6价,氧化物只含R、O两种元素,O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其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O3,
故选C.
19.下列原子半径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O、S、Na
B.Mg、P、Cl
C.Cl、Na、F
D.S、N、C
【考点】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分析】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原子半径逐渐增大,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A.O、S同主族,原子半径O<S,S、Na同周期,原子半径S<Na,故A正确;
B.Mg、P、Cl位于同一周期,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故B错误;
C.Cl、Na位于同一周期,原子半径Cl<Na,F、Cl位于同一主族,原子半径F<Cl,故C错误;
D.S位于第三周期,N、C位于第二周期,S原子半径较大,故D错误.
故选A.
20.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不包括( )
A.原子半径
B.化合价
C.原子核外电子结构
D.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考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分析】化合价、原子半径、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而原子核外电子结构不呈现周期性变化,只有最外层电子呈周期性变化.
【解答】解:原子的结构决定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表中,由于原子最外层电子呈周期性变化,决定化合价、原子半径、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而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包括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数逐渐增多,不呈周期性变化,
故选C.
21.下列各组比较,不正确的是( )
A.热稳定性:HBr>HCl
B.碱性:Al(OH)3<Mg(OH)2
C.氧化性:O<F
D.还原性:S2﹣>O2﹣
【考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综合应用.
【分析】一般来说,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对应的单质氧化性越强,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A.非金属性Cl>Br,则稳定性HBr<HCl,故A错误;
B.金属性Al<Mg,则碱性Al(OH)3<Mg(OH)2,故B正确;
C.非金属性O<F,则氧化性O<F,故C正确;
D.非金属性S<O,则对应的离子还原性:S2﹣>O2﹣,故D正确.
故选A.
22.某溶液中加入铝片有氢气产生,则该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Cl﹣、Fe3+
B.HCO3﹣、Al3+
C.Ba2+、SO42﹣
D.Na+、SO42﹣
【考点】离子共存问题.
【分析】溶液中加入铝片有氢气产生,为非氧化性酸或强碱溶液,根据离子之间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水等,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则离子大量共存,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溶液中加入铝片有氢气产生,为非氧化性酸或强碱溶液,
A.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Fe3+,故A不选;
B.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HCO3﹣、Al3+,且HCO3﹣、Al3+相互促进水解不能共存,故B不选;
C.Ba2+、SO42﹣结合生成沉淀,不能共存,故C不选;
D.酸、碱溶液中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可大量共存,故D选;
故选D.
23.向下列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先有白色沉淀生成,然后沉淀又消失的是( )
A.CuCl2溶液
B.AlCl3溶液
C.MgCl2溶液
D.BaCl2溶液
【考点】镁、铝的重要化合物.
【分析】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先有白色沉淀生成,然后沉淀又消失,一般为铝盐中加入碱生成氢氧化铝,碱过量生成偏铝酸盐,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A.CuCl2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为蓝色沉淀,故A错误;
B.AlCl3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AlCl3+3NaOH═Al(OH)3↓+3NaCl,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钠过量,Al(OH)3溶于NaOH溶液,反应式为Al(OH)3+NaOH═NaAlO2+2H2O,白色沉淀逐渐溶解,故B正确;
C.MgCl2溶液加入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沉淀不溶解,故C错误;
D.BaCl2溶液加入氢氧化钠不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24.现行元素周期表中已列出112种元素,其中元素种类最多的周期是( )
A.第4周期
B.第5周期
C.第6周期
D.第7周期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已列出112种元素,四、五、六为长周期,利用长周期元素种数解答.
【解答】解:第一周期,2种;第二、第三周期各8种;第四、第五周期各18种,第六周期有32种,其中第三列为镧系,含有15种元素;第七周期没有排满.所以元素种类最多的是第六周期.
故选C.
25.将等物质的量铁和铝相混合,取等质量的混合物四份,分别加到足量的下列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放出氢气最多的是( )
A.2mol/L
HCl溶液
B.5mol/L的NaOH溶液
C.4
mol/L
HNO3溶液
D.18mol/L的H2SO4溶液
【考点】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分析】Mg、Al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都和稀硝酸反应生成NO,只有Al和NaOH反应生成氢气,常温下Al和浓硫酸发生钝化现象且镁和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Mg和Al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物和氢气;
B.Mg、Al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银和NO,没有氢气生成;
C.只有Al和NaOH反应生成氢气,且铝的物质的量相同,铝和足量稀盐酸、NaOH溶液反应生成氢气物质的量相同,Mg和NaOH溶液不反应,所以生成的氢气量小于A;
D.18mol/L的H2SO4溶液为浓硫酸,常温下浓硫酸和Al发生钝化现象且生成二氧化硫而不是氢气,镁和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而不是氢气,生成氢气的量为0;
通过以上分析知,生成氢气的量最多的是A,
故选A.
26.关于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目前发现的所有元素占据了周期表里全部位置,不可能再有新的元素被发现
B.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呈周期性变化
C.俄国化学家道尔顿为元素周期表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D.同一主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
【考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综合应用.
【分析】A.元素周期表没有填满,还可以再发现新的元素;
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性质;
C.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表做出了巨大贡献;
D.同一主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
【解答】解:A.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不断合成一些元素,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种类在不断的增加,故A错误;
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则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故B正确;
C.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表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不是道尔顿,故C错误;
D.同一主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而不是周期性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27.有关金属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具有很高的熔点
B.最外层电子数少于
3
个的都是金属
C.都能导电、传热
D.都只能和酸不能和碱发生化学反应
【考点】金属的通性.
【分析】A.常温下汞为液体;
B.氢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
C.金属的通性是导电、导热、延展性;
D.金属铝和碱反应;
【解答】解:A.常温下金属汞为液态,熔点低,故A错误;
B.最外层电子数少于3个的有氢原子、氦原子为非金属元素,故B错误;
C.金属都具有导电、传热的性质,故C正确;
D.有些金属和碱溶液反应,如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故D错误;
故选C.
28.在氯化铁、氯化铜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待反应结束,所剩余的固体滤出后能被磁铁吸引,则反应后溶液存在较多的阳离子是( )
A.Cu2+
B.Fe3+
C.Fe2+
D.H+
【考点】铁盐和亚铁盐的相互转变.
【分析】根据金属铁能和三价铁、铜离子以及氢离子反应的性质来分析.
【解答】解:充分反应后,所剩余的固体滤出后能被磁铁吸引,则铁粉有剩余,因为三价铁离子会和铁单质生成二价铁离子,所以一定没有三价铁离子,B错误,
铜离子会和单质铁发生置换反应二价铁离子和单质铜,盐酸中的氢离子会和铁单质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和二价铁离子,所以溶液中一定不含有铜离子、氢离子,A、D错误,所以一定存在的是Fe2+;
故选:C.
29.如图表示1~18号元素(原子)的结构或性质随核电荷数递增的变化.该图中,纵坐标表示( )
A.原子半径
B.电子层数
C.最高化合价
D.最外层电子数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
【分析】由图可知,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纵坐标的数字出现周期性变化,从1升高为8,第一周期除外,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由图可知,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纵坐标的数字出现周期性变化,从1升高为8,第一周期除外,只有最外层电子数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同周期原子半径在减小、电子层数相同,第二周期中O、F没有正价,
故选D.
30.用一张已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铝箔紧紧包裹在试管外壁(如图),将试管浸入硝酸汞溶液中,片刻取出,然后置于空气中,不久铝箔表面生出“白毛”,红墨水柱右端上升.根据实验现象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发生的反应都是化合反应
B.铝是一种较活泼的金属
C.铝与氧气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
D.铝片上生成的白毛是氧化铝
【考点】铝的化学性质.
【分析】A、从铝的氧化以及铝与硝酸汞的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B、依据铝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C、从红墨水的变化分析温度的变化即可;
D、从反应的发生判断产物的情况即可.
【解答】解:A、铝在空气中易与氧气生成氧化铝,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是化合反应,铝与硝酸汞的反应是铝能置换出硝酸汞中的汞,反应物与生成物均是一种单质一种化合物,是置换反应,而不是化合反应,故A错误;
B、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不久铝箔表面生出“白毛”,可知该结论,故B正确;
C、红墨水柱右端上升说明试管内气压升高,可判断其温度升高,从而判断铝与氧气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故C正确;
D、从铝的氧化以及铝与硝酸汞的反应可知铝片上生成的白毛是氧化铝,因为汞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不可能是氧化汞,而是汞的单质的形式存在,故D正确;
故选A.
31.硫酸亚铁易被氧化而变质.为检验某补血剂中硫酸亚铁是否变质,可向该补血剂配成的溶液中加入( )
A.AgNO3溶液
B.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
C.KSCN溶液
D.HNO3酸化的Ba(NO3)2溶液
【考点】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基本方法选择及应用.
【分析】硫酸亚铁若变质,混有铁离子,铁离子遇KSCN变为血红色,以此来鉴别.
【解答】解:检验某补血剂中硫酸亚铁是否变质,即检验铁离子,加KSCN溶液若变为血红色,则变质,反之不变质,A、B、D均不能检验,
故选C.
32.在含少量
H2SO4
的
Al2(SO4)3
溶液中缓缓通入氨气,横坐标为溶液中通入的氨气的物质的量,纵坐标为生成的沉淀的量,其中图象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镁、铝的重要化合物.
【分析】依次发生反应:H++OH﹣=H2O、Al3++3NH3 H2O═Al(OH)3↓+3NH4+,而Al(OH)3不溶于氨水,由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依次发生反应:H++OH﹣=H2O、Al3++3NH3 H2O═Al(OH)3↓+3NH4+,而Al(OH)3不溶于氨水,所以开始无沉淀,当硫酸消耗时生成沉淀,沉淀量逐渐增加,当铝离子恰好完全反应,沉淀达最大值,所以D符合,
故选D.
33.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正确的是( )
A.Fe
(OH
)3
溶于稀
H
2
SO4
中:H++OH﹣→H2O
B.氨水滴入
AlCl
3
溶液中:Al3++3OH﹣→Al(OH)3↓
C.FeO
溶于稀
HCl
中:O2﹣+2H+→H2O
D.铝溶解在
NaOH
溶液中:2Al+2OH﹣+2H2O→2AlO2﹣+3H2↑
【考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分析】A.氢氧化铁为难溶物,离子方程式中不能拆开;
B.氨水为弱碱,离子方程式中一水合氨不能拆开;
C.氧化铁不能拆开,需要保留化学式;
D.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
【解答】解:A.Fe(OH)3
溶于稀
H2SO4中,氢氧化铁不能拆开,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3H++Fe(OH)3=Fe3++3H2O,故A错误;
B.氯化铝与氨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氯化铵,一水合氨不能拆开,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NH3 H2O=Al(OH)3↓+3NH4+,故B错误;
C.FeO溶于稀HCl中,FeO不能拆开,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FeO+2H+=Fe2++H2O,故C错误;
D.铝溶解在
NaOH
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2OH﹣+2H2O=2AlO2﹣+3H2↑,故D正确;
故选D.
34.某金属R原子的质量数为54,已知R离子含有28个中子,23个电子,由这种离子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正确的是( )
A.RCl2
B.R3O4
C.R(OH)3
D.HRO3
【考点】核素.
【分析】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质量数﹣中子数=54﹣28=26;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阳离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电荷数26﹣23=3,所以R的离子是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据此分析.
【解答】解:X元素的质子数=54﹣28=26,其离子所带电荷数为24﹣21=3,即X在该化合物中为+3价.
故选C.
35.合金就是不同种金属(也包括一些非金属)在熔化状态下形成的一种熔合物,根据下列四种金属的熔沸点:
Na
Cu
Al
Fe
熔点(℃)
97.5
1083
660
1535
沸点(℃)
883
2595
2200
3000
其中不能形成合金的是( )
A.Cu和Al
B.Fe和Cu
C.Fe和Na
D.Al和Na
【考点】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
【分析】由合金的形成可知,两种金属若能够形成合金,则熔点较高的金属的熔点不能大于熔点较低的金属的沸点.
【解答】解:A.铜的熔点低于铝的沸点,两种金属能够形成合金,故A错误;
B.铁的熔点低于铜的沸点,两种金属能够形成合金,故B错误;
C.铁的熔点高于钠的沸点,两种金属不能形成合金,故C正确;
D.铝的熔点低于钠的沸点,两种金属能够形成合金,故D错误.
故选C.
36.Y元素最高正价与负价的绝对值之差为4,Y元素与M元素可形成离子化合物,该物质能溶于水并在水中电离出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该化合物是( )
A.硫化钾
B.硫化钠
C.氯化钠
D.氧化铝
【考点】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分析】Y元素最高正价与负价的绝对值之差为4,其最高正价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为8,设其最高正价为a,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为b,,解得,Y元素的最高正价为+6,元素的最高正价与其族序数相等,所以Y位于第VIA族,Y元素与M元素可形成离子化合物,该物质能溶于水并在水中电离出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则M位于Y的下一周期,为金属元素.
【解答】解:Y元素最高正价与负价的绝对值之差为4,其最高正价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为8,设其最高正价为a,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为b,,解得,Y元素的最高正价为+6,元素的最高正价与其族序数相等,所以Y位于第VIA族,Y元素与M元素可形成离子化合物,该物质能溶于水并在水中电离出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则M位于Y的下一周期,为金属元素,
A.如果Y是S元素,K元素是位于S元素下一周期活泼金属元素,二者能形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所以符合条件,故A正确;
B.S和Na位于同一周期,二者不能形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所以不符合条件,故B错误;
C.Cl元素位于第VIIA族,不符合条件,故C错误;
D.O元素没有正化合价,所以不符合条件,故D错误;
故选A.
37.门捷列夫制作元素周期表时,许多元素尚未发现,他在铝的下面留了空位给“类铝”,并对“类铝”的性质进行了预测,“类铝”与后来发现的镓的性质一致,从而验证了元素周期表的正确性.下列有关镓的性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镓的金属性比铝弱
B.镓的常见化合价为+3
C.镓的原子半径比铝大
D.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考点】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分析】“类铝”元素镓在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第ⅢA族,与Al同一主族,位置在Al的下面,根据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分析.
【解答】解:A、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所以镓的金属性比铝强,故A错误;
B、Al和镓为第ⅢA族,常见化合价为+3,故B正确;
C、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所以镓的原子半径比铝大,故C正确;
D、镓为第四周期第ⅢA族的元素,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D正确;
故选A.
38.下列实验中能得到Fe2O3
的是( )
A.铁丝在纯氧中燃烧
B.红热的铁和水蒸气反应
C.将Fe2(SO4)3
溶液蒸干后灼烧
D.加热氢氧化铁固体
【考点】铁的化学性质.
【分析】A、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B、铁与高温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
C、Fe2(SO4)3
溶液蒸干后灼烧得到Fe2(SO4)3;
D、难溶性的碱受易分解,得相应的氧化物;
【解答】解:A、铁在纯氧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故A错误;
B、红热的铁和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故B错误;
C、灼烧并蒸干Fe2(SO4)3
溶液得到Fe2(SO4)3固体,故C错误;
D、难溶性的碱受易分解,得相应的氧化物,加热氢氧化铁固体得到氧化铁,故D正确.
故选D.
39.已知位于同周期的X、Y、Z三元素,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分别为HXO4、H2YO4、H3ZO4,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阴离子的还原性:X<Y<Z
B.单质的氧化性:X>Y>Z
C.酸性:H3ZO4>H2YO4>HXO4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Y>Z
【考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综合应用.
【分析】同周期的X、Y、Z三元素,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分别为HXO4、H2YO4、H3ZO4,可知X、Y、Z的最高正价分别为+7、+6、+5,可知非金属X>Y>Z,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同周期的X、Y、Z三元素,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分别为HXO4、H2YO4、H3ZO4,可知X、Y、Z的最高正价分别为+7、+6、+5,可知非金属X>Y>Z,
A.非金属X>Y>Z,则阴离子的还原性:X<Y<Z,故A正确;
B.非金属X>Y>Z,则单质的氧化性:X>Y>Z,故B正确;
C.非金属X>Y>Z,则酸性H3ZO4<H2YO4<HXO4,故C错误;
D.非金属X>Y>Z,则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Y>Z,故D正确;
故选C.
40.在Al2(SO4)3和MgSO4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生成沉淀的量与滴入NaOH溶液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则原混合液中Al2(SO4)3与Mg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
A.1:3
B.1:2
C.1:1
D.2:1
【考点】镁、铝的重要化合物;离子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分析】首先发生反应Mg2++2OH﹣═Mg(OH)2↓、Al3++3OH﹣═Al(OH)3↓,然后发生反应Al(OH)3+OH﹣═AlO2﹣+2H2O,由图可知,溶解Al(OH)3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10mL,根据离子方程式Al3++3OH﹣═Al(OH)3↓可知,沉淀Al3+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沉淀Mg2+、Al3+总共消耗氢氧化钠溶液40mL,计算沉淀Mg2+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从而确定溶液中n(Mg2+):n(Al3+),再根据原子守恒确定其浓度之比.
【解答】解:首先发生反应Mg2++2OH﹣═Mg(OH)2↓、Al3++3OH﹣═Al(OH)3↓,然后发生反应Al(OH)3+OH﹣═AlO2﹣+2H2O,由图可知,溶解Al(OH)3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10mL,根据离子方程式Al3++3OH﹣═Al(OH)3↓可知,生成Al(OH)3沉淀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3×10mL=30mL,图象显示,生成沉淀总共消耗氢氧化钠溶液40mL,则生成氢氧化镁沉淀需要氢氧化钠的体积为10mL,
根据Mg2++2OH﹣═Mg(OH)2↓、Al3++3OH﹣═Al(OH)3↓知,镁离子和铝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根据原子守恒知,Al2(SO4)3与Mg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1:1,故选C.
二、综合分析题(共20分)
41.元素周期表是指导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下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按要求填空.
N
F
Mg
Al
S
Cl
(1)N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第二周期第ⅤA族 ;N和F处于同一行,是由于它们的 电子层数 相同.
(2)以上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 F (写元素符号);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 HClO4 (写化学式).
(3)Mg和Al中,金属性较强的是 Mg (写元素符号),写出一条能说明该结论的事实 氢氧化镁碱性强于氢氧化铝 .
(4)S和Cl中,非金属性较强的是 Cl (写元素符号),不能说明该结论的事实是 d .
a.氯气与铁反应生成FeCl3,硫与铁反应生成FeS
b.把Cl2通入H2S溶液中能发生置换反应
c.受热时H2S易分解,HCl不易分解
d.单质硫是固体,氯的单质是气体.
【考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综合应用.
【分析】(1)主族元素周期数=电子层数、主族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同周期元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
(2)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高氯酸;
(3)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元素金属性减弱,可以利用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证明;
(4)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元素非金属性增强,可以根据氢化物稳定、单质之间的相互置换、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与变价金属反应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高低等判断,物理性质不能比较非金属性强弱.
【解答】解:(1)N元素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5,处于周期表中第二周期第ⅤA族,同周期元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
故答案为:第二周期第ⅤA族;电子层数;
(2)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故上述元素中F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小;上述元素中,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高氯酸,化学式为HClO4,
故答案为:F;HClO4;
(3)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元素金属性减弱,故金属性Mg>Al,氢氧化镁碱性强于氢氧化铝可以证明Mg的金属性比Al强,
故答案为:Mg;氢氧化镁碱性强于氢氧化铝;
(4)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元素非金属性增强,故非金属性Cl>S,
a.氯气与铁反应生成FeCl3,硫与铁反应生成FeS,氯化铁中Fe元素化合价比较FeS中的高,说明氯气的氧化性比硫强,能说明Cl元素的非金属性强,故a正确;
b.把Cl2通入H2S溶液中能发生置换反应生成S,说明氯气的氧化性比硫强,能说明Cl元素的非金属性强,故b正确;
c.受热时H2S易分解,HCl不易分解,说明HCl更稳定,能说明Cl的非金属性更强,故c正确,
d.单质硫是固体,氯的单质是气体,二者的熔沸点不同,属于物理性质,不能说明非金属性强弱,故d错误,
故答案为:Cl;d.
42.含有A+、B3+、C3+
三种金属阳离子的水溶液发生了如下一系列变化后逐一沉淀出来,其中B3+转入白色沉淀:
请通过分析回答(用化学符号填写):
(1)A+是 Ag+ ,B3+是 Al3+ ,C3+是 Fe3+ ;
(2)X是 AgCl ,Y是 Fe(OH)3 ,Z是 Al(OH)3 ;
(3)写出下列离子方程式:
①生成Y沉淀: Fe3++3OH﹣═Fe(OH)3↓ ;②B3+与过量氨水反应: Al3++3NH3 H2O═Al(OH)3↓+3NH4+ ;
(4)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单质铝和Y分解后的固体产物反应: 2Al+Fe2O32Fe+Al2O3 .
【考点】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方案设计;无机物的推断.
【分析】含有A+、B3+、C3+
三种金属阳离子的水溶液,加入过量盐酸反应过滤得到白色沉淀X和滤液甲,白色沉淀只能是氯化银沉淀,说明A+离子为Ag+,滤液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过滤得到红褐色沉淀Y为Fe(OH)3,滤液乙中加入适量盐酸反应生成白色沉淀Z为Al(OH)3,其中B3+转入白色沉淀,则B3+、C3+
离子分别为:Al3+、Fe3+,据此回答.
【解答】解:含有A+、B3+、C3+
三种金属阳离子的水溶液,加入过量盐酸反应过滤得到白色沉淀X和滤液甲,白色沉淀只能是氯化银沉淀,说明A+离子为Ag+,滤液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过滤得到红褐色沉淀Y为Fe(OH)3,滤液乙中加入适量盐酸反应生成白色沉淀Z为Al(OH)3,其中B3+转入白色沉淀,则B3+、C3+
离子分别为:Al3+、Fe3+.
(1)上述分析可知A+、B3+、C3+
三种金属阳离子分别为:Ag+、Al3+、Fe3+,
故答案为:Ag+;Al3+;Fe3+;
(2)分析可知对应X、Y、Z分别为:AgCl、Fe(OH)3、Al(OH)3,
故答案为:AgCl;
Fe(OH)3;Al(OH)3;
(3)①生成Y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Fe3++3OH﹣═Fe(OH)3↓,
故答案为:Fe3++3OH﹣═Fe(OH)3↓;
②Al3+与过量氨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铵根,离子方程式为:Al3++3NH3 H2O═Al(OH)3↓+3NH4+,
故答案为:Al3++3NH3 H2O═Al(OH)3↓+3NH4+;
(4)氢氧化铁分解产物是氧化铁,铝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氧化铝,放出大量的热,反应方程式为:2Al+Fe2O32
Fe+Al2O3,
故答案为:2Al+Fe2O32
Fe+Al2O3.
2016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