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三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月考化学试卷(6月份)(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宜宾三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月考化学试卷(6月份)(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12-27 08:0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四川省宜宾三中高二(下)月考化学试卷(6月份)
 
一、本卷包括20个小题,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化学与资源、环境、生活关系密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将镁块与钢铁输水管相连,可防止钢铁腐蚀
B.石油是混合物,其分馏产品汽油为纯净物
C.金属的腐蚀全部是氧化还原反应
D.石油裂解、煤的气化都包含化学变化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5﹣二甲基己烷的核磁氢谱中出现三组峰
B.丙烷分子的比例模型:
C.四氯化碳分子的电子式:
D.化合物是苯的同系物
3.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理查德 海克等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钯催化交叉偶联”方面的研究.下面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催化剂只改变反应的正反应速率
B.催化剂通过升高反应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率
C.催化剂能够改变反应的反应热
D.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物的转化率
4.下列有机物的命名正确的是(  )
A.
二溴乙烷
B.2﹣甲基﹣3﹣乙基丁烷
C.
2﹣羟基丁烷
D.
2,3﹣二甲基﹣1,4﹣戊二烯
5.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精密pH试纸测得某碱溶液的pH为12.3
B.用25mL酸式滴定管量取13.50mLK2Cr2O7溶液
C.测定中和热实验的玻璃仪器只需烧杯、量筒和温度计
D.用带橡皮塞的试剂瓶保存Na2CO3溶液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若增大压强(即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可增加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反应速率增大
B.活化分子间的碰撞一定能导致化学键断裂
C.在FeCl3+3KSCN═Fe(SCN)3+3KCl平衡体系中,加入KCl固体,平衡逆向移动
D.NH4HCO3(s)═NH3(g)+H2O(g)+CO2(g)△H=+185.57kJ/mol,能自发进行,原因是体系有自发地向熵增的方向转变的倾向
7.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稀溶液中:H+(aq)+OH﹣(aq)═H2O(l)△H=﹣57.3
kJ/mol,若将含0.6mol
H2SO4的稀硫酸与含1mol
NaOH的稀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等于57.3
kJ
B.已知正丁烷(g)→异丁烷(g)△H<0,则正丁烷比异丁烷稳定
C.2H2(g)+O2(g)═2H2O(l)△H=﹣571.6kJ mol﹣1,则H2的燃烧热为571.6
kJ mol﹣1
D.已知2C(s)+2O2(g)═2CO2(g)△H1;2C(s)+O2(g)═2CO(g)△H2,则△H1>△H2
8.在下列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常温下=1012的溶液中:Fe2+、Mg2+、NO3﹣、Cl﹣
B.含有大量Al3+的溶液中:Na+、NH4+、Cl﹣、HCO3﹣
C.能使pH试纸显蓝色的溶液中:K+、Ba2+、Cl﹣、Br﹣
D.常温下,由水电离出的c(H+)=1×10﹣13
mol L﹣1的溶液中:K+、Fe3+、CH3COO﹣、SO42﹣电解
9.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用铜做电极电解CuSO4溶液:2Cu2++2H2O═2Cu+O2↑+4H+
B.用银氨溶液检验乙醛的醛基:CH3CHO+2[Ag(NH3)2]++2OH﹣CH3COO﹣+NH4++3NH3+2Ag↓+H2O
C.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2:2C6H5O﹣+H2O+CO2→2C6H5OH+CO32﹣
D.Na2S2O3溶液中加入稀硫酸:2S2O32﹣+4H+═SO42﹣+3S↓+2H2O
10.鉴别甲苯、己烯、苯酚溶液,可选用的试剂是(  )
A.KMnO4溶液
B.NaOH溶液
C.溴水
D.FeCl3溶液
1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
实验目的
操作
A
比较水和乙醇中羟基氢的活泼性强弱
用金属钠分别与水和乙醇反应
B
欲证明CH2=CHCHO中含有碳碳双键
滴入酸性KMnO4溶液,看紫红色是否褪去
C
分离Br2和CCl4混合物
向混合物中加入蒸馏水,然后分液
D
欲除去苯中混有的苯酚
向混合液中加入浓溴水,充分反应后,过滤
A.A
B.B
C.C
D.D
12.下列反应的产物中,有的有同分异构体,有的没有同分异构体,其中一定不存在有同分异构体的反应是(  )
A.异戊二烯()与等物质的量的Br2发生加成反应
B.邻羟基苯甲酸与NaHCO3溶液反应
C.甲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硝化生成一硝基甲苯的反应
D.2一氯丁烷()与NaOH乙醇溶液共热发生消去HCl分子的反应
13.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11.2
L二氯甲烷所含分子数为0.5NA
B.0.1
mol
CnH2n+2中含有的共用电子对数为0.3nNA
C.46g
NO2和N2O4以任意比混合,所得混合气体中氧原子数2NA
D.电解精炼铜时,阳极质量减少64g,则阴极得到的电子数为2NA
14.利尿酸是奥运会上被禁用的兴奋剂之一,其结构简式如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利尿酸分子内处于同一平面的原子数不超过10个
B.利尿酸的衍生物利尿酸甲酯的分子式是C14H14Cl2O4
C.该有机物有4种官能团
D.利尿酸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15.某电化学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X是盐桥,则电子由B电极经外电路流向A电极
B.若X是盐桥,取出X电流表指针仍然偏转
C.若X是锌条,则A电极的质量会减少
D.若X是铜条,则A电极的电极反应式是:Zn2++2e﹣=Zn
16.有关如图所示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既可以与Br2的CCl4溶液发生加成反应,又可以在光照下与Br2发生取代反应
B.既可以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又可以与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
C.既可以催化加氢,又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D.1
mol该化合物最多可以与3
mol
NaOH反应
17.某科研小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A2(g)+3B2(g)═2AB3(g)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的变化规律(图中T表示温度,n表示物质的量),根据如图可得出的判断结论正确的是(  )
A.反应速率a>b>c
B.达到平衡时
A2的转化率大小为:b>a>c
C.若T2>T1,则正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D.达到平衡时,AB3的物质的量大小为:b>c>a
18.H2O2是一种常用绿色氧化剂,工业上利用电解法制备H2O2的装置如图所示,初始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为负极
B.通入空气的电极反应式为O2+2e﹣+2H+═H2O2
C.电解一段时间后,左侧溶液pH降低
D.若生成17g双氧水,则有1molH+从左侧向右侧迁移
19.曲线a和b是常温下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相互滴定的滴定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与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
B.P点时溶液中c(Na+)=c(Cl﹣)=c(H+)=c(OH﹣)
C.曲线a是盐酸滴定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定曲线
D.曲线b中滴定前NaOH溶液的体积为150mL
20.下列有关溶液中微粒的浓度关系不正确的是(  )
A.0.1mol/LNa2S液中:c(OH﹣)﹣c(HS﹣)﹣c(H+)=2c(H2S)
B.0.2mol/L的NH3 H2O溶液和0.1mol/LHCl溶液等体积混合(pH>7):c(NH4+)+c(H+)>c(NH3 H2O)+c(OH﹣)
C.0.1mol/L
pH=7.8的NH4HCO3溶液中:c(HCO3﹣)>c(NH4+)>c(OH﹣)>c(H+)
D.0.1mol/L
Na2SO3溶液与0.1mol/L
NaHSO3溶液等体积混合:2c(Na+)﹣3c(SO32﹣)=3c(HSO3﹣)+3c(H2SO3)
 
二、本卷包括5个小题,共60分.
21.酸、碱、盐均属于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中存在各种平衡.
(1)氨水显弱碱性,其原因为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1mol L﹣1的氨水中加入少量的NH4Cl固体,溶液的PH  (“升高”或“降低”);若加入少量的明矾,溶液中的NH4+的浓度  (填“增大”或“减小”).
(2)室温下,将等体积CH3COOH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若溶液中c(H+)=c(OH﹣),则混合前c(CH3COOH)  c(NaOH)(填“>”或“<”或“=”).若测得溶液pH=6,则溶液中c(CH3COO﹣)/c(CH3COOH)=  
(填数值).(已知室温下CH3COOH的电离平衡常数Ka=1.8×10﹣5)
(3)氯化铝具有净水作用,其净水的原理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将氯化铝溶液蒸干灼烧得到的固体物质是  (填化学式).
22.某学习小组拟以下列合成路线合成1﹣丁醇:
CH3CH=CH2+CO+H2CH3CH2CH2CHOCH3CH2CH2CH2OH
已知:
①HCOOHCO↑+H2O
(HCOOH还原性强且易挥发)
②RCH=CH2RCOOH+CO2+H2O
请填写下列空白:
(1)仪器f的名称是  .
(2)利用如图装置可以制备纯净干燥的CO,则a装置的作用是  ,若无b装置可能产生的后果是  .
(3)c、d用于除去CO中的杂质气体,c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4)以2﹣丙醇为原料可以制备丙烯,化学反应方程式  .
在所得丙烯气体中还含有少量SO2、CO2及水蒸气.用以下试剂可以检验四种气体,则混合气体通过试剂的顺序依次是  
(填序号).
①饱和Na2SO3溶液;②酸性KMnO4溶液;③石灰水;
④无水CuSO4;⑤品红溶液
(5)正丁醛经催化加氢得到含少量正丁醛的1﹣丁醇粗品.为提纯1﹣丁醇,该小组设计出如下提纯路线:
已知:①R﹣CHO+NaHSO3(饱和)→RCH(OH)SO3Na↓
②沸点:乙醚34℃,1﹣丁醇:118℃.
则操作2为  ,操作3为  .
23.有机化合物G常用作香料,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以下信息:
①A的分子式为C5H8O,核磁共振氢谱显示其有两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
②CH3CH2CH=CH2C
H3CHBrCH=CH2

回答下列问题:
(1)K中官能团的名称为  .B→C的反应类型为  .
(2)A的结构简式为  
(3)M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检验M是否已完全转化为N的实验操作是  .
(5)满足下列条件的L的同分异构体有  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①既能发生银镜反应,也能发生水解反应
②苯环上的一溴代物只有两种.
(6)结合题给信息,设计一条以1﹣丁醇和NBS为原料制备1,3﹣丁二烯的合成路线(其他试剂任选):
合成路线流程图示例:
CH3CH2ClCH3CH2OHCH3COOCH2CH3.
24.二甲醚(CH3OCH3)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清洁燃料,以CO和H2为原料生产二甲醚主要发生以下三个反应:
编号
热化学方程式

CO(g)+2H2(g) CH3OH(g)△H1=﹣99kJ mol﹣1

2CH3OH(g) CH3OCH3(g)+H2O(g)△H2=﹣24kJ mol﹣1

CO(g)+H2O(g) CO2(g)+H2(g)△H3=﹣41kJ mol﹣1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工艺的总反应为3CO(g)+3H2(g) CH3OCH3(g)+CO2(g)△H
该反应△H=  ,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K=  
(2)普通工艺中反应①和反应②分别在不同的反应器中进行,无反应③发生.该工艺中反应③的发生提高了CH3OCH3的产率,原因是  .
(3)以=2通入1L的反应器中,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4H2(g)+2CO(g) CH3OCH3(g)+H2O(g)△H,
其CO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压强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则该反应的△H  0(填“>”或“<”或“=”),在P3和316℃反应达到平衡时,H2的转化率等于  ,图中压强的大小关系为  ,理由是  .
(4)以二甲醚(CH3OCH3)为原料设计电池,一个电极通入空气,另一个电极通入二甲醚蒸气,KOH溶液为电解质,则该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  .
25.锌是第四“常见”的金属,仅次于铁、铝及铜,在现代工业中对于电池的制造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下列是以硫化锌精矿为原料制备单质锌的工业流程.
Ⅰ.(1)浸出液以硫酸锌为主,还含有
Fe3+、Fe2+、A13+、Cl﹣等杂质,会影响锌的电解,必须除去.净化过程如下:
①在酸性条件下,用H2O2将Fe2+氧化成Fe3+,离子方程式为  .
②将浸出液的pH调节为5.5左右,使
Fe3+、A13+形成沉淀而除去,可选用的最佳试剂为  
(填字母)
A.NaOH
B.NH3 H2O
C.Zn(OH)2D.H2SO4
③用Ag2SO4可除去Cl﹣,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④电解过程中析出锌一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
Ⅱ.烟气中的SO2可与软锰矿(主要成分MnO2,杂质金属元素Fe、Al、Mg等)的悬浊液反应制备MnSO4 H2O.
(2)已知:Ksp[Al(OH)3]=1×10﹣33,Ksp[Fe(OH)3]=3×10 39,pH=7.1时Mn(OH)2开始沉淀.室温下,除去MnSO4溶液中的Fe3+、Al3+(欲使其浓度小于1×10﹣6mol L﹣1),需调节溶液pH范围为  .
(3)由图可以看出,从MnSO4和MgSO4混合溶液中结晶MnSO4 H2O晶体,需控制结晶温度范围为  .
(4)锌锰碱性电池的总反应式为:Zn+2MnO2+2H2O═2MnO(OH)+Zn(OH)2,正极反应式为:  .
 
2015-2016学年四川省宜宾三中高二(下)月考化学试卷(6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本卷包括20个小题,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化学与资源、环境、生活关系密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将镁块与钢铁输水管相连,可防止钢铁腐蚀
B.石油是混合物,其分馏产品汽油为纯净物
C.金属的腐蚀全部是氧化还原反应
D.石油裂解、煤的气化都包含化学变化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混合物和纯净物.
【分析】A.将镁块与钢铁输水管相连,构成的原电池中Mg为负极;
B.汽油为烃的混合物;
C.金属的腐蚀为金属失去电子被氧化的过程;
D.石油裂解得到小分子烯烃、煤的气化生成CO和氢气.
【解答】解:A.将镁块与钢铁输水管相连,构成的原电池中Mg为负极,Fe为正极,正极被保护,则可防止钢铁腐蚀,故A正确;
B.石油是混合物,其分馏产品汽油为烃的混合物,分馏为物理变化,故B错误;
C.金属的腐蚀为金属失去电子被氧化的过程,即全部是氧化还原反应,故C正确;
D.石油裂解得到小分子烯烃、煤的气化生成CO和氢气,均有新物质生成,均为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B.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5﹣二甲基己烷的核磁氢谱中出现三组峰
B.丙烷分子的比例模型:
C.四氯化碳分子的电子式:
D.化合物是苯的同系物
【考点】电子式、化学式或化学符号及名称的综合.
【分析】A.2,5﹣二甲基己烷的结构简式为(CH3)2CHCH2CH2CH(CH3)2,结合等效氢进行判断核磁氢谱峰;
B.比例模型主要体现出各原子的相对体积大小,为球棍模型;
C.氯原子未成键的孤对电子没有画出;
D.同系物之间具有相似结构,苯的同系物中只含有1个苯环.
【解答】解:A.2,5﹣二甲基己烷的结构简式为(CH3)2CHCH2CH2CH(CH3)2,结构对称性很高,分子中有3种不同的H原子,故核磁氢谱有3组峰,故A正确;
B.为丙烷的球棍模型,丙烷的比例模型为:,故B错误;
C.氯原子未成键的孤对电子没有画出,四氯化碳正确的电子式为,故C错误;
D.化合物中含有3个苯环,而苯的同系物中只含有1个苯环,所以不是苯的同系物,故D错误;
故选A.
 
3.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理查德 海克等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钯催化交叉偶联”方面的研究.下面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催化剂只改变反应的正反应速率
B.催化剂通过升高反应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率
C.催化剂能够改变反应的反应热
D.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物的转化率
【考点】催化剂的作用.
【分析】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以提高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反应热,不能改变平衡移动,只与反应速率有关.
【解答】解:A.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故A错误;
B.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故B错误;
C.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末状态有关,与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热,故C错误;
D.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的平衡状态,则不能改变反应物的转化率,故D错误.
故选D.
 
4.下列有机物的命名正确的是(  )
A.
二溴乙烷
B.2﹣甲基﹣3﹣乙基丁烷
C.
2﹣羟基丁烷
D.
2,3﹣二甲基﹣1,4﹣戊二烯
【考点】有机化合物命名.
【分析】判断有机物的命名是否正确或对有机物进行命名,其核心是准确理解命名规范:
(1)烷烃命名原则:
①长:选最长碳链为主链;
②多:遇等长碳链时,支链最多为主链;
③近:离支链最近一端编号;
④小:支链编号之和最小.看下面结构简式,从右端或左端看,均符合“近﹣﹣﹣﹣﹣离支链最近一端编号”的原则;
⑤简:两取代基距离主链两端等距离时,从简单取代基开始编号.如取代基不同,就把简单的写在前面,复杂的写在后面;
(2)有机物的名称书写要规范;
(3)对于结构中含有苯环的,命名时可以依次编号命名,也可以根据其相对位置,用“邻”、“间”、“对”进行命名;
(4)含有官能团的有机物命名时,要选含官能团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官能团的位次最小.
【解答】解:A.溴原子是官能团,位置需要标注,名称为1,2﹣二溴乙烷,故A错误;
B.主碳链四个碳原子,不能存在3乙基,主链选错,物质正确的名称为:2,3﹣二甲基戊烷,故B错误;
C.羟基为官能团,物质类别为醇,命名赢从离羟基近的一端编号,得到名称为2﹣丁醇,故C错误;
D.选取含碳碳双键在内的主碳链,离碳碳双键近的一端编号,取代基位次和最小,得到名称为2,3﹣二甲基﹣1,4﹣戊二烯,故D正确;
故选D.
 
5.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精密pH试纸测得某碱溶液的pH为12.3
B.用25mL酸式滴定管量取13.50mLK2Cr2O7溶液
C.测定中和热实验的玻璃仪器只需烧杯、量筒和温度计
D.用带橡皮塞的试剂瓶保存Na2CO3溶液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分析】A.广泛pH试纸测定的数值为正整数,精密pH试纸可准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数;
B.K2Cr2O7可氧化橡胶,滴定管的读数准确到0.01mL;
C.测定中和热实验还需要环形玻璃搅拌棒;
D.Na2CO3溶液显碱性,易与二氧化硅反应生成具有粘合性的硅酸钠.
【解答】解:A.广泛pH试纸测定的数值为正整数,精密pH试纸可准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数,则用精密pH试纸测得某碱溶液的pH为12.3,故A正确;
B.K2Cr2O7可氧化橡胶,滴定管的读数准确到0.01mL,则用25mL酸式滴定管量取13.50mLK2Cr2O7溶液,故B正确;
C.测定中和热实验的仪器为环形玻璃搅拌棒、烧杯、量筒和温度计,故C错误;
D.Na2CO3溶液显碱性,易与二氧化硅反应生成具有粘合性的硅酸钠,则用带橡皮塞的试剂瓶保存Na2CO3溶液,故D正确;
故选C.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若增大压强(即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可增加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反应速率增大
B.活化分子间的碰撞一定能导致化学键断裂
C.在FeCl3+3KSCN═Fe(SCN)3+3KCl平衡体系中,加入KCl固体,平衡逆向移动
D.NH4HCO3(s)═NH3(g)+H2O(g)+CO2(g)△H=+185.57kJ/mol,能自发进行,原因是体系有自发地向熵增的方向转变的倾向
【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分析】A.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若增大压强(即缩小体积)可增加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个数;
B.活化分子之间的碰撞不一定的有效碰撞;
C.KCl不参加离子反应,增大c(KCl),不影响平衡移动;
D.根据熵判据分析.
【解答】解:A.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若增大压强(即缩小体积)可增加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个数,但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故A错误;
B.活化分子之间的碰撞不一定的有效碰撞,只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活化分子之间的碰撞才是有效碰撞,才能导致化学键断裂,故B错误;
C.FeCl3+3KSCN═Fe(SCN)3+3KCl的反应实质是铁离子与硫氰根离子反应,KCl不参加离子反应,增大c(KCl),不影响平衡移动,故C错误;
D.该反应为吸热反应,不能自发进行;而最终该反应能自发进行,则主要原因是体系有自发地向混乱度增加的方向转变的倾向,故D正确.
故选D.
 
7.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稀溶液中:H+(aq)+OH﹣(aq)═H2O(l)△H=﹣57.3
kJ/mol,若将含0.6mol
H2SO4的稀硫酸与含1mol
NaOH的稀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等于57.3
kJ
B.已知正丁烷(g)→异丁烷(g)△H<0,则正丁烷比异丁烷稳定
C.2H2(g)+O2(g)═2H2O(l)△H=﹣571.6kJ mol﹣1,则H2的燃烧热为571.6
kJ mol﹣1
D.已知2C(s)+2O2(g)═2CO2(g)△H1;2C(s)+O2(g)═2CO(g)△H2,则△H1>△H2
【考点】热化学方程式.
【分析】A.中和热是指强酸强碱的稀溶液完全反应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为中和热;
B.物质能量越高越活泼;
C.燃烧热是指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放出的热量;
D.一氧化碳燃烧放热,放热反应焓变为负值.
【解答】解:A.将含0.6molH2SO4的稀硫酸即H+是1.2mol,与含1molNaOH即OH﹣是1mol的溶液混合,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等于57.3
kJ,故A正确;
B.已知正丁烷(g)→异丁烷(g)△H<0,反应放热,正丁烷比异丁烷高,则异丁烷比正丁烷稳定,故B错误;
C.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放出的热量,所以水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H2O(l)=H2(g)+O2(g)△H=+285.5
kJ mol﹣1,故C错误;
D.已知2C(s)+2O2(g)═2CO2(g)△H1;2C(s)+O2(g)═2CO(g)△H2,则△H1<△H2
,故D错误;
故选A.
 
8.在下列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常温下=1012的溶液中:Fe2+、Mg2+、NO3﹣、Cl﹣
B.含有大量Al3+的溶液中:Na+、NH4+、Cl﹣、HCO3﹣
C.能使pH试纸显蓝色的溶液中:K+、Ba2+、Cl﹣、Br﹣
D.常温下,由水电离出的c(H+)=1×10﹣13
mol L﹣1的溶液中:K+、Fe3+、CH3COO﹣、SO42﹣电解
【考点】离子共存问题.
【分析】A.常温下=1012的溶液中呈酸性,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能够氧化亚铁离子;
B.铝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发生双水解反应;
C.能使pH试纸显蓝色的溶液中存在大量氢氧根离子,四种离子之间不反应,都不与氢氢氧根离子反应;
D.该溶液中存在大量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铁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醋酸根离子与氢离子反应.
【解答】解:A.常温下=1012的溶液中存在大量氢离子,Fe2+离子具有还原性,NO3﹣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Al3+、HCO3﹣之间发生双水解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能使pH试纸显蓝色的溶液中存在大量氢氧根离子:K+、Ba2+、Cl﹣、Br﹣之间不发生反应,都不与氢氧根离子反应,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故C正确;
D.常温下,由水电离出的c(H+)=1×10﹣13
mol L﹣1的溶液中存在大量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CH3COO﹣与氢离子反应,Fe3+与氢氧根离子反应,在溶液中一定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C.
 
9.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用铜做电极电解CuSO4溶液:2Cu2++2H2O═2Cu+O2↑+4H+
B.用银氨溶液检验乙醛的醛基:CH3CHO+2[Ag(NH3)2]++2OH﹣CH3COO﹣+NH4++3NH3+2Ag↓+H2O
C.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2:2C6H5O﹣+H2O+CO2→2C6H5OH+CO32﹣
D.Na2S2O3溶液中加入稀硫酸:2S2O32﹣+4H+═SO42﹣+3S↓+2H2O
【考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分析】A.阳极Cu失去电子,阴极铜离子得到电子;
B.发生银镜反应;
C.反应生成苯酚和碳酸氢钠;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二氧化硫和水.
【解答】解:A.用铜做电极电解CuSO4溶液,阳极反应为Cu﹣2e﹣=Cu2+,阴极反应为Cu2++2e﹣=Cu,故A错误;
B.用银氨溶液检验乙醛的醛基的离子反应为CH3CHO+2[Ag(NH3)2]++2OH﹣CH3COO﹣+NH4++3NH3+2Ag↓+H2O,故B正确;
C.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2的离子反应为C6H5O﹣+H2O+CO2→C6H5OH+HCO3﹣,故C错误;
D.Na2S2O3溶液中加入稀硫酸的离子反应为S2O32﹣+2H+═SO2↑+3S↓+H2O,故D错误;
故选B.
 
10.鉴别甲苯、己烯、苯酚溶液,可选用的试剂是(  )
A.KMnO4溶液
B.NaOH溶液
C.溴水
D.FeCl3溶液
【考点】有机物的鉴别.
【分析】根据己烯含有C=C键,能发生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甲苯不溶于水,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苯酚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三溴苯酚进行分析.
【解答】解:A.己烯、甲苯、苯酚都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不能鉴别,故A错误;
B.己烯、甲苯与碳酸钠溶液不反应,且密度都比水小,不能鉴别,故C错误;
C.溴水能鉴别己烯、苯酚,现象分别是褪色和生成白色沉淀三溴苯酚,甲苯分层,可鉴别,故C正确;
D.加入氯化铁,只能鉴别苯酚,故D错误.
故选C.
 
1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
实验目的
操作
A
比较水和乙醇中羟基氢的活泼性强弱
用金属钠分别与水和乙醇反应
B
欲证明CH2=CHCHO中含有碳碳双键
滴入酸性KMnO4溶液,看紫红色是否褪去
C
分离Br2和CCl4混合物
向混合物中加入蒸馏水,然后分液
D
欲除去苯中混有的苯酚
向混合液中加入浓溴水,充分反应后,过滤
A.A
B.B
C.C
D.D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分析】A.Na与水反应活泼,Na与乙醇反应较平稳;
B.碳碳双键、﹣CHO均能被高锰酸钾氧化;
C.Br2和CCl4混合物不分层;
D.溴、三溴苯酚均易溶于苯.
【解答】解:A.Na与水反应活泼,Na与乙醇反应较平稳,则用金属钠分别与水和乙醇反应,可比较水和乙醇中羟基氢的活泼性强弱,故A正确;
B.碳碳双键、﹣CHO均能被高锰酸钾氧化,则滴入酸性KMnO4溶液,紫红色褪去不能检验碳碳双键,应先排除﹣CHO的干扰再检验,故B错误;
C.Br2和CCl4混合物不分层,不能利用分液法分离,应选蒸馏法,故C错误;
D.溴、三溴苯酚均易溶于苯,不能除杂,应选NaOH溶液、分液除去苯中混有的苯酚,故D错误;
故选A.
 
12.下列反应的产物中,有的有同分异构体,有的没有同分异构体,其中一定不存在有同分异构体的反应是(  )
A.异戊二烯()与等物质的量的Br2发生加成反应
B.邻羟基苯甲酸与NaHCO3溶液反应
C.甲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硝化生成一硝基甲苯的反应
D.2一氯丁烷()与NaOH乙醇溶液共热发生消去HCl分子的反应
【考点】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分析】A、根据二烯烃与溴可发生1,2﹣加成或1,4﹣加成来判断;
B、邻羟基苯甲酸与NaHCO3反应生成邻羟基苯甲酸钠一种有机物;
C、苯环上的两种取代基有邻、间、对三种不同位置;
D、2﹣氯丁烷()与NaOH乙醇溶液共热发生消去反应可生成1﹣丁烯和2﹣丁烯.
【解答】解:A、异戊二烯与溴可发生1,2﹣加成或1,4﹣加成两种物质,则存在同分异构体,故A错误;
B、邻羟基苯甲酸与NaHCO3反应生成邻羟基苯甲酸钠一种有机物,则一定不存在同分异构体,故B正确;
C、甲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硝化生成一硝基甲苯的反应,可生成邻﹣硝基甲苯、间﹣硝基甲苯和对﹣硝基甲苯三种物质,则存在同分异构体,故C错误;
D、2﹣氯丁烷(CH3CH2CHClCH3)与NaOH乙醇溶液共热发生消去反应可生成1﹣丁烯和2﹣丁烯,则存在同分异构体,故D错误;
故选B.
 
13.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11.2
L二氯甲烷所含分子数为0.5NA
B.0.1
mol
CnH2n+2中含有的共用电子对数为0.3nNA
C.46g
NO2和N2O4以任意比混合,所得混合气体中氧原子数2NA
D.电解精炼铜时,阳极质量减少64g,则阴极得到的电子数为2NA
【考点】阿伏加德罗常数.
【分析】A、标况下二氯甲烷为液态;
B、CnH2n+2中含(n﹣1)条C﹣C键和(2n+2)条C﹣H键;
C、NO2和N2O4的最简式均为NO2;
D、电解精炼铜时,阳极上放电的不止是铜.
【解答】解:A、标况下二氯甲烷为液态,故不能根据气体摩尔体积来计算其物质的量和分子个数,故A错误;
B、CnH2n+2中含(n﹣1)条C﹣C键和(2n+2)条C﹣H键,故1molCnH2n+2中含(3n+1)NA对共用电子对,故0.1molCnH2n+2中含0.1(3n+1)NA对共用电子对,故B错误;
C、NO2和N2O4的最简式均为NO2,故46g混合物中含有的NO2的物质的量为1mol,则含有2NA个氧原子,故C正确;
D、电解精炼铜时,阳极上放电的不止是铜,故当阳极上减少64g时,转移的电子数并不是2NA个,则阴极上得到的电子数也不是2NA个,故D错误.
故选C.
 
14.利尿酸是奥运会上被禁用的兴奋剂之一,其结构简式如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利尿酸分子内处于同一平面的原子数不超过10个
B.利尿酸的衍生物利尿酸甲酯的分子式是C14H14Cl2O4
C.该有机物有4种官能团
D.利尿酸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考点】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分析】有机物含有羧基、具有酸性,可发生中和、酯化反应,含有碳碳双键,可发生加成、加聚和氧化反应,含有氯原子,可发生取代反应,以此解该题.
【解答】解:A.苯环、C=C、C=O为平面结构,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原子一定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利尿酸分子内处于同一平面的原子为17个,故A错误;
B.由结构简式可确定分子式为C13H12Cl2O4,与甲醇反应生成的酯为C14H14Cl2O4,故B正确;
C.该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羰基、氯原子、醚键、羧基五种官能团,故C错误;
D.不含酚羟基,与氯化铁溶液不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15.某电化学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X是盐桥,则电子由B电极经外电路流向A电极
B.若X是盐桥,取出X电流表指针仍然偏转
C.若X是锌条,则A电极的质量会减少
D.若X是铜条,则A电极的电极反应式是:Zn2++2e﹣=Zn
【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分析】X是盐桥,形成Cu﹣Zn原电池,Zn为负极,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X是锌条或若X是铜条,整个装置能构成原电池和电解池,结合原电池和电解原理来解答.
【解答】解:A.若X是盐桥,形成Cu﹣Zn原电池,Zn为负极,则电子由A电极经外电路流向B电极,故A错误;
B.若X是盐桥,形成Cu﹣Zn原电池,而取出X,不能形成闭合回路,不能形成原电池装置,则电流表指针不偏转,故B错误;
C.若X是锌条,图中B构成原电池,Cu为正极,则左烧杯为电解装置,可知A电极为阳极,Zn失去电子而溶解,则A电极的质量会减少,故C正确;
D.若X是铜条,左烧杯中发生吸氧腐蚀,A是负极,则A电极的电极反应式是Zn﹣2e﹣=Zn2+,故D错误;
故选C.
 
16.有关如图所示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既可以与Br2的CCl4溶液发生加成反应,又可以在光照下与Br2发生取代反应
B.既可以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又可以与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
C.既可以催化加氢,又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D.1
mol该化合物最多可以与3
mol
NaOH反应
【考点】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分析】该有机物中含有酯基,可发生水解反应,含有酚羟基,可发生取代、氧化和显色反应,含有碳碳双键,可发生加成、加聚和氧化反应,含有甲基,能够在光照条件下与卤素单质发生取代反应,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A、该有机物中含有碳碳双键,能够与Br2的CCl4溶液发生加成反应,含有甲基,能够在光照下与Br2发生取代反应,故A正确;
B、该物质中没有羧基,不能与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故B错误;
C、该物质含有碳碳双键,可发生加成、加聚和氧化反应,故C正确;
D、在NaOH溶液中酯基水解生成2mol羧基,分子中还含有1mol酚羟基,所以1
mol该化合物最多可以与3
mol
NaOH反应,故D正确;
故选B.
 
17.某科研小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A2(g)+3B2(g)═2AB3(g)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的变化规律(图中T表示温度,n表示物质的量),根据如图可得出的判断结论正确的是(  )
A.反应速率a>b>c
B.达到平衡时
A2的转化率大小为:b>a>c
C.若T2>T1,则正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D.达到平衡时,AB3的物质的量大小为:b>c>a
【考点】产物的百分含量随浓度、时间的变化曲线.
【分析】由图可知,B2起始相同时,T2对应的AB3的含量大,则若该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则T2>T1,若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则T2<T1;由图可知B2越大,达到平衡时A2的转化率越大,且b点AB3的体积分数最大,则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接近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根据图象可知,a、b、c各点中B的起始物质的量依次增大,则反应物的浓度依次增大,反应速率依次增大,反应速率b>a>c,故A错误;
B、对于可逆反应来说,增大一种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或浓度,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增多,所以达到平衡时,AB3的物质的量大小为:c>b>a,故B错误;
C、若T2>T1,由图象可知温度升高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增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分析移动,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故C正确;
D、根据图象可知,a、b、c各点中B的起始物质的量依次增大,对于可逆反应来说,增大一种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或浓度,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则达到平衡时A2的转化率大小为:c>b>a,故D错误.
故选C.
 
18.H2O2是一种常用绿色氧化剂,工业上利用电解法制备H2O2的装置如图所示,初始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为负极
B.通入空气的电极反应式为O2+2e﹣+2H+═H2O2
C.电解一段时间后,左侧溶液pH降低
D.若生成17g双氧水,则有1molH+从左侧向右侧迁移
【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分析】由题给信息可知,通入氧气在阴极还原得到H2O2,元素化合价降低,则b为负极,a为正极;与a相连的一极为阳极,与b极相连的一极为阴极,阳离子向阴极移动,根据两电极得失电子数相等进行计算.
【解答】解:由题给信息氧气在阴极还原得到H2O2和稀碱的混合物,则b为负极,a为正极,阴极电极反应式为:O2+2e﹣+2H2O=H2O2+2OH﹣,
A、通入氧气在阴极还原得到H2O2,元素化合价降低,则a为正极,故A错误;
B、通入空气的电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O2+2e﹣+2H2O=H2O2+2OH﹣,故B错误;
C、左侧氢氧根离子放电,生成水和氧气,氢氧根离子浓度降低,故左侧溶液pH降低,故C正确;
D、根据电极反应O2+2e﹣+2H2O=H2O2+2OH﹣,若生成17g双氧水,转移1mol电子,有1molH+从左侧向右侧迁移,故D正确;
故选CD.
 
19.曲线a和b是常温下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相互滴定的滴定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与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
B.P点时溶液中c(Na+)=c(Cl﹣)=c(H+)=c(OH﹣)
C.曲线a是盐酸滴定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定曲线
D.曲线b中滴定前NaOH溶液的体积为150mL
【考点】酸碱混合时的定性判断及有关ph的计算.
【分析】A.根据图知,未加其它溶液时,a曲线的pH=1,该溶液中溶质为HCl,且c(HCl)=0.1mol/L,b曲线的pH=12,该溶液的溶质为NaOH,且c(NaOH)=0.01mol/L;
B.P点溶液呈中性,则溶液中c(H+)=c(OH﹣),根据电荷守恒得c(Na+)=c(Cl﹣),混合溶液中溶质为NaCl,且该混合溶液中水电离程度很小,据此判断c(Cl﹣)、c(H+)相对大小;
C.曲线a中,未滴加另一种溶液时,该溶液的pH<7,说明溶液中溶质为酸,则为碱滴定酸的曲线;
D.b中完全中和时消耗盐酸15mL,且P点酸碱恰好完全反应,二者的物质的量相等,据此计算NaOH溶液体积.
【解答】解:A.根据图知,未加其它溶液时,a曲线的pH=1,该溶液中溶质为HCl,且c(HCl)=0.1mol/L,b曲线的pH=12,该溶液的溶质为NaOH,且c(NaOH)=0.01mol/L,所以盐酸浓度是NaOH浓度的10倍,故A错误;
B.P点溶液呈中性,则溶液中c(H+)=c(OH﹣),根据电荷守恒得c(Na+)=c(Cl﹣),混合溶液中溶质为NaCl,且该混合溶液中水电离程度很小,所以溶液中c(Cl﹣)>c(H+),则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是c(Na+)=c(Cl﹣)>c(H+)=c(OH﹣),故B错误;
C.曲线a中,未滴加另一种溶液时,该溶液的pH<7,说明溶液中溶质为酸,则为碱滴定酸的曲线,即NaOH滴定盐酸的曲线,故C错误;
D.b中完全中和时消耗盐酸15mL,且P点酸碱恰好完全反应,二者的物质的量相等,V(NaOH)==150mL,故D正确;
故选D.
 
20.下列有关溶液中微粒的浓度关系不正确的是(  )
A.0.1mol/LNa2S液中:c(OH﹣)﹣c(HS﹣)﹣c(H+)=2c(H2S)
B.0.2mol/L的NH3 H2O溶液和0.1mol/LHCl溶液等体积混合(pH>7):c(NH4+)+c(H+)>c(NH3 H2O)+c(OH﹣)
C.0.1mol/L
pH=7.8的NH4HCO3溶液中:c(HCO3﹣)>c(NH4+)>c(OH﹣)>c(H+)
D.0.1mol/L
Na2SO3溶液与0.1mol/L
NaHSO3溶液等体积混合:2c(Na+)﹣3c(SO32﹣)=3c(HSO3﹣)+3c(H2SO3)
【考点】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分析】A.0.1mol/LNa2S液中存在质子守恒,氢氧根离子等于所有氢离子的存在形式;
B.0.2mol/L的NH3 H2O溶液和0.1mol/LHCl溶液等体积混合(pH>7),得到的溶液为等浓度的一水合氨和氯化铵溶液,溶液显碱性,一水合氨电离大于铵根离子的水解,结合电荷守恒分析:
C.0.1mol/L
pH=7.8的NH4HCO3溶液中碳酸氢根离子水解程度大于铵根离子的水解程度;
D.0.1mol/L
Na2SO3溶液与0.1mol/L
NaHSO3溶液等体积混合,依据元素守恒,硫元素和钠元素守恒,n(Na)=n(S).
【解答】解:A.0.1mol/LNa2S液中存在质子守恒,氢氧根离子等于所有氢离子的存在形式,c(OH﹣)﹣c(HS﹣)﹣c(H+)=2c(H2S)+c(HS﹣)+c(H+),得到c(OH﹣)﹣c(HS﹣)﹣c(H+)=2c(H2S),故A正确;
B.0.2mol/L的NH3 H2O溶液和0.1mol/LHCl溶液等体积混合(pH>7),得到的溶液为等浓度的一水合氨和氯化铵溶液,溶液显碱性,一水合氨电离大于铵根离子的水解,溶液中电荷守恒,c(NH4+)+c(H+)=c(Cl﹣)+c(OH﹣),c(H+)<c(OH﹣),c(NH4+)>c(Cl﹣),c(NH3 H2O)<c(Cl﹣),得到c(NH4+)+c(H+)>c(NH3 H2O)+c(OH﹣),故B正确;
C.0.1mol/L
pH=7.8的NH4HCO3溶液中碳酸氢根离子水解程度大于铵根离子的水解程度,c(NH4+)>c(HCO3﹣)>c(OH﹣)>c(H+),故C错误;
D.0.1mol/L
Na2SO3溶液与0.1mol/L
NaHSO3溶液等体积混合,依据元素守恒,硫元素和钠元素守恒,2n(Na)=3n(S),2c(Na+)=3c(HSO3﹣)+3c(H2SO3)+3c(SO32﹣),得到2c(Na+)﹣3c(SO32﹣)=3c(HSO3﹣)+3c(H2SO3),故D正确;
故选C.
 
二、本卷包括5个小题,共60分.
21.酸、碱、盐均属于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中存在各种平衡.
(1)氨水显弱碱性,其原因为 NH3 H2O NH4++OH﹣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1mol L﹣1的氨水中加入少量的NH4Cl固体,溶液的PH 降低 (“升高”或“降低”);若加入少量的明矾,溶液中的NH4+的浓度 增大 (填“增大”或“减小”).
(2)室温下,将等体积CH3COOH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若溶液中c(H+)=c(OH﹣),则混合前c(CH3COOH) > c(NaOH)(填“>”或“<”或“=”).若测得溶液pH=6,则溶液中c(CH3COO﹣)/c(CH3COOH)= 18 
(填数值).(已知室温下CH3COOH的电离平衡常数Ka=1.8×10﹣5)
(3)氯化铝具有净水作用,其净水的原理是 A13++3H2O Al(OH)3(胶体)+3H+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将氯化铝溶液蒸干灼烧得到的固体物质是 Al2O3 (填化学式).
【考点】盐类水解的原理;盐类水解的应用.
【分析】(1)一水合氨为弱碱,溶于水存在部分电离,依据化学平衡原理解释加入NH4Cl固体以及明矾后平衡移动方向以及pH的变化;
(2)醋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反应生成醋酸钠显碱性,若要溶液中c(H+)=c(OH﹣),则醋酸要过量;根据Ka=计算;
(3)明矾中铝离子水解生成胶体具有吸附性,可净水;氯化铝水解生成氢氧化铝和盐酸,蒸干氯化氢挥发,促进水解得到氢氧化铝沉淀,灼烧氢氧化铝分解得到氧化铝.
【解答】解:(1)一水合氨为弱碱,在水溶液中存在部分电离,电离出氢氧根离子使溶液显碱性,方程式为:NH3 H2O NH4++OH﹣,向氨水中加入少量NH4Cl固体,铵根浓度增大,平衡左移,即氢氧根浓度减小,pH值降低,加入少量明矾,明矾电离出的铝离子结合氢氧根生成氢氧化铝,促进氨水的电离,铵根浓度增大,
故答案为:NH3 H2O NH4++OH﹣;降低;增大;
(2)醋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反应生成醋酸钠显碱性,若要溶液中c(H+)=c(OH﹣),则醋酸要过量,已知CH3COOH溶液和NaOH溶液的体积相同,则醋酸的浓度大于NaOH;已知溶液的pH=6,即c(H+)=10﹣6mol/L,Ka==1.8×10﹣5,则=18;
故答案为:>;18;
(3)明矾中铝离子水解生成胶体具有吸附性,则可对水质净化,水解离子反应为A13++3H2O Al(OH)3(胶体)+3H+;AlCl3属于强酸弱碱盐水解显酸性,其水解离子方程式表示为:Al3++3H2O Al(OH)3+3H+,氯化铝水溶液在加热时水解生成Al(OH)3和HCl,HCl易挥发,灼烧得到Al2O3;
故答案为:A13++3H2O Al(OH)3(胶体)+3H+;Al2O3.
 
22.某学习小组拟以下列合成路线合成1﹣丁醇:
CH3CH=CH2+CO+H2CH3CH2CH2CHOCH3CH2CH2CH2OH
已知:
①HCOOHCO↑+H2O
(HCOOH还原性强且易挥发)
②RCH=CH2RCOOH+CO2+H2O
请填写下列空白:
(1)仪器f的名称是 蒸馏烧瓶 .
(2)利用如图装置可以制备纯净干燥的CO,则a装置的作用是 恒压 ,若无b装置可能产生的后果是 液体倒吸 .
(3)c、d用于除去CO中的杂质气体,c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HCOOH+OH﹣=HCOO﹣+H2O .
(4)以2﹣丙醇为原料可以制备丙烯,化学反应方程式 (CH3)2CHOHCH2=CHCH3↑+H2O .
在所得丙烯气体中还含有少量SO2、CO2及水蒸气.用以下试剂可以检验四种气体,则混合气体通过试剂的顺序依次是 ④⑤①③②(或④⑤①⑤②③) 
(填序号).
①饱和Na2SO3溶液;②酸性KMnO4溶液;③石灰水;
④无水CuSO4;⑤品红溶液
(5)正丁醛经催化加氢得到含少量正丁醛的1﹣丁醇粗品.为提纯1﹣丁醇,该小组设计出如下提纯路线:
已知:①R﹣CHO+NaHSO3(饱和)→RCH(OH)SO3Na↓
②沸点:乙醚34℃,1﹣丁醇:118℃.
则操作2为 萃取分液 ,操作3为 蒸馏 .
【考点】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分析】CO的制备方法:HCOOHCO↑+H2O,在题给装置中,导管a平衡分液漏斗内压强,使分液漏斗内的液体浓硫酸顺利滴下,b主要是起安全瓶的作用,以防止倒吸;c为除去CO中的酸性气体,选用NaOH溶液,还需用浓硫酸除去CO中的H2O,
(1)根据装置图中f的构造可知为蒸馏烧瓶;
(2)甲酸在浓硫酸的作用下通过加热脱水即生成CO,由于甲酸易挥发,产生的CO中必然会混有甲酸,所以在收集之前需要除去甲酸,可以利用NaOH溶液吸收甲酸,最后通过浓硫酸干燥CO,a的作用保持分液漏斗和烧瓶内的气压相等,以保证分液漏斗内的液体能顺利加入烧瓶中;b装置可作安全瓶,防止液体倒吸;
(3)c为除去CO中的酸性气体,选用NaOH溶液;
(4)制备丙烯选用2﹣丙醇和浓硫酸;检验丙烯和少量SO2、CO2及水蒸气组成的混合气体各成分时,应首先选④无水CuSO4检验水蒸气,然后用⑤品红溶液检验SO2,并用①饱和Na2SO3溶液除去SO2,然后用③石灰水检验CO2,再用②酸性KMnO4溶液检验丙烯;
(5)饱和NaHSO3溶液形成沉淀,然后通过过滤即可除去;由于饱和NaHSO3溶液是过量的,所以加入乙醚的目的是萃取溶液中的1﹣丁醇;1﹣丁醇和乙醚的沸点相差很大,因此可以利用蒸馏将其分离开.
【解答】解:(1)根据装置图中f的构造可知为蒸馏烧瓶,
故答案为:蒸馏烧瓶;
(2)甲酸在浓硫酸的作用下通过加热脱水即生成CO,由于甲酸易挥发,产生的CO中必然会混有甲酸,所以在收集之前需要除去甲酸,可以利用NaOH溶液吸收甲酸,最后通过浓硫酸干燥CO,为了使产生的气体能顺利的从发生装置中排出,就必需保持压强一致,因此a的作用是保持恒压;b装置可作安全瓶,防止液体倒吸;
故答案为:恒压;
液体倒吸;
(3)c为除去CO中的酸性气体,选用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OH+OH﹣=HCOO﹣+H2O,
故答案为:HCOOH+OH﹣=HCOO﹣+H2O;
(4)2﹣丙醇通过消去反应即到达丙烯,方程式为:(CH3)2CHOHCH2=CHCH3↑+H2O,检验丙烯可以用酸性KMnO4溶液,检验SO2可以用酸性KMnO4溶液褪色、品红溶液或石灰水,检验CO2可以石灰水,检验水蒸气可以无水CuSO4,所以在检验这四种气体必需考虑试剂的选择和顺序.只要通过溶液,就会产生水蒸气,因此先检验水蒸气;然后检验SO2并在检验之后除去SO2,除SO2可以用饱和Na2SO3溶液,最后检验CO2和丙烯,因此顺序为④⑤①③②(或④⑤①⑤②③),
故答案为:(CH3)2CHOHCH2=CHCH3↑+H2O;④⑤①③②(或④⑤①⑤②③);
(5)饱和NaHSO3溶液形成沉淀,然后通过过滤即可除去;由于饱和NaHSO3溶液是过量的,所以加入乙醚的目的是萃取溶液中的1﹣丁醇,所以操作2为萃取分液;1﹣丁醇和乙醚的沸点相差很大,因此可以利用蒸馏将其分离开,所以操作1为
过滤,操作2为
萃取分液,操作3为蒸馏,
故答案为:萃取分液;蒸馏.
 
23.有机化合物G常用作香料,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以下信息:
①A的分子式为C5H8O,核磁共振氢谱显示其有两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
②CH3CH2CH=CH2C
H3CHBrCH=CH2

回答下列问题:
(1)K中官能团的名称为 醛基 .B→C的反应类型为 消去反应 .
(2)A的结构简式为  
(3)M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u(OH)2+Cu2O↓+3H2O .
(4)检验M是否已完全转化为N的实验操作是 取少量试样于试管中,滴加稀NaOH至溶液呈碱性,再加入新制Cu(OH)2加热至沸,若没有砖红色沉淀产生,说明M已完全转化为N,否则M未完全转化为N .
(5)满足下列条件的L的同分异构体有 4 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①既能发生银镜反应,也能发生水解反应
②苯环上的一溴代物只有两种.
(6)结合题给信息,设计一条以1﹣丁醇和NBS为原料制备1,3﹣丁二烯的合成路线(其他试剂任选):
合成路线流程图示例:
CH3CH2ClCH3CH2OHCH3COOCH2CH3.
【考点】有机物的合成.
【分析】由G的结构简式可知E、N分别为、中的一种,K发生信息③中的转化得到M,M发生催化氧化生成N为羧酸,故N为,E为,逆推可知M为,L为,K为.A的分子式为C5H8O,核磁共振氢谱显示其有两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系列转化得到E,可知A为,则B为,结合信息②可知,B发生消去反应生成C为,C与NBS发生取代反应生成D为,D在氢氧化钠水溶液、加热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E;
(6)1﹣丁醇发生消去反应生成1﹣丁烯,1﹣丁烯发生信息②的反应生成CH3CHBrCH=CH2,CH3CHBrCH=CH2发生消去反应生成1,3﹣丁二烯.
【解答】解:由G的结构简式可知E、N分别为、中的一种,K发生信息③中的转化得到M,M发生催化氧化生成N为羧酸,故N为,E为,逆推可知M为,L为,K为.A的分子式为C5H8O,核磁共振氢谱显示其有两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系列转化得到E,可知A为,则B为,结合信息②可知,B发生消去反应生成C为,C与NBS发生取代反应生成D为,D在氢氧化钠水溶液、加热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E;
(1)K为,K中官能团的名称为醛基,B→C的反应类型为消去反应,故答案为:醛基;消去反应;
(2)A的结构简式为,故答案为:;
(3)M为,
M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OH)2+Cu2O↓+3H2O,
故答案为:
+2Cu(OH)2+Cu2O↓+3H2O;
(4)M转化为N是醛基转化为羧基,可以检验反应后物质是否含有醛基判断M是否已完全转化为N,实验操作是:取少量试样于试管中,滴加稀NaOH至溶液呈碱性,再加入新制Cu(OH)2加热至沸,若没有砖红色沉淀产生,说明M已完全转化为N,否则M未完全转化为N,
故答案为:取少量试样于试管中,滴加稀NaOH至溶液呈碱性,再加入新制Cu(OH)2加热至沸,若没有砖红色沉淀产生,说明M已完全转化为N,否则M未完全转化为N;
(5)L为,L的同分异构体满足下列条件,
①既能发生银镜反应,也能发生水解反应,说明含有酯基和醛基,应该为甲酸酯;
②苯环上的一溴代物只有两种,说明苯环上只有两种氢原子,
取代基为HCOOCH2﹣、﹣CH3,且处于对位;
取代基为HCOO﹣、﹣CH2CH3,且处于对位;
取代基为HCOO﹣、2个﹣CH3,两个甲基相间且中间为HCOO﹣,有一种结构;
取代基为HCOO﹣、2个﹣CH3,两个甲基相间且HCOO﹣和两个甲基处于相间位置,有一种结构;
符合条件的有四种,
故答案为:4;
(6)1﹣丁醇发生消去反应生成1﹣丁烯,1﹣丁烯发生信息②的反应生成CH3CHBrCH=CH2,CH3CHBrCH=CH2发生消去反应生成1,3﹣丁二烯,合成路线为CH3CH2CH2CH2OHCH3CH2CH=CH2CH3CHBrCH=CH2CH2=CHCH=CH2,
故答案为:CH3CH2CH2CH2OHCH3CH2CH=CH2CH3CHBrCH=CH2CH2=CHCH=CH2.
 
24.二甲醚(CH3OCH3)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清洁燃料,以CO和H2为原料生产二甲醚主要发生以下三个反应:
编号
热化学方程式

CO(g)+2H2(g) CH3OH(g)△H1=﹣99kJ mol﹣1

2CH3OH(g) CH3OCH3(g)+H2O(g)△H2=﹣24kJ mol﹣1

CO(g)+H2O(g) CO2(g)+H2(g)△H3=﹣41kJ mol﹣1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工艺的总反应为3CO(g)+3H2(g) CH3OCH3(g)+CO2(g)△H
该反应△H= ﹣245.6kJ/mol ,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K= K=K12.K2.K3 
(2)普通工艺中反应①和反应②分别在不同的反应器中进行,无反应③发生.该工艺中反应③的发生提高了CH3OCH3的产率,原因是 反应③消耗了反应②中的产物H2O,使反应②的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
(3)以=2通入1L的反应器中,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4H2(g)+2CO(g) CH3OCH3(g)+H2O(g)△H,
其CO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压强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则该反应的△H < 0(填“>”或“<”或“=”),在P3和316℃反应达到平衡时,H2的转化率等于 50% ,图中压强的大小关系为 P1>P2>P3 ,理由是 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CO转化率增大 .
(4)以二甲醚(CH3OCH3)为原料设计电池,一个电极通入空气,另一个电极通入二甲醚蒸气,KOH溶液为电解质,则该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 CH3OCH3﹣12e﹣+16OH
﹣=2CO32﹣+11H2O .
【考点】化学平衡的计算;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分析】(1)由盖斯定律可知,通过①×2+②+③得3CO(g)+3H2(g) CH3OCH3(g)+CO2(g),△H进行相应的改变;化学平衡常数K=K12.K2.K3;
(2)新工艺中反应③消耗反应②中的产物H2O,减小生成物的浓度,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3)升高温度CO转化率降低,说明平衡逆向移动;H2和CO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系数比,则两者的转化率相等;相同温度下,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则CO转化率增大;
(4)该燃料电池中,负极上二甲醚失电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碳酸根离子和水,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和水反应生成氢氧根离子.
【解答】解:(1)2H2(g)+CO(g) CH3OH(g)△H=﹣90.0kJ.mol﹣1

2CH3OH(g) CH3OCH(g)+H2O
(g)△H=﹣24.5kJ.mol﹣1②
CO(g)+H2O(g) CO2(g)+H2(g)△H=﹣41.1kJ.mol﹣1③
由盖斯定律可知,通过①×2+②+③可得所求反应方程式,则△H=﹣90.0kJ/mol×2﹣24.5kJ/mol﹣41.1kJ/mol=﹣245.6kJ/mol,所以热反应方程式为:3H2(g)+3CO(g) CH3OCH3(g)+CO2(g)△H=﹣245.6kJ/mol,化学平衡常数K=K12.K2.K3;
故答案为:﹣245.6kJ/mol;K12.K2.K3;
(2)反应③消耗了反应②中的产物H2O,使反应②的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从而提高CH3OCH3的产率,
故答案为:反应③消耗了反应②中的产物H2O,使反应②的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3)升高温度CO转化率降低,说明平衡逆向移动,则正反应是放热反应,△H<0;H2和CO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系数比,则两者的转化率相等,则氢气转化率为50%;相同温度下,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则CO转化率增大,根据CO转化率知,P1>P2>P3,
故答案为:<;50%;P1>P2>P3;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CO转化率增大;
(4)二甲醚、空气、KOH溶液为原料总电池反应方程式为:CH3OCH3+3O2+4OH﹣=2CO32﹣+5H2O,正极电极反应式为:3O2+6H2O+2e﹣=12e﹣,负极反应式为CH3OCH3﹣12e﹣+16OH
﹣=2CO32﹣+11H2O,
故答案为:CH3OCH3﹣12e﹣+16OH
﹣=2CO32﹣+11H2O.
 
25.锌是第四“常见”的金属,仅次于铁、铝及铜,在现代工业中对于电池的制造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下列是以硫化锌精矿为原料制备单质锌的工业流程.
Ⅰ.(1)浸出液以硫酸锌为主,还含有
Fe3+、Fe2+、A13+、Cl﹣等杂质,会影响锌的电解,必须除去.净化过程如下:
①在酸性条件下,用H2O2将Fe2+氧化成Fe3+,离子方程式为 2Fe2++H2O2+2H+=2Fe3++2H2O .
②将浸出液的pH调节为5.5左右,使
Fe3+、A13+形成沉淀而除去,可选用的最佳试剂为 c 
(填字母)
A.NaOH
B.NH3 H2O
C.Zn(OH)2D.H2SO4
③用Ag2SO4可除去Cl﹣,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 Ag2SO4+2Cl﹣ 2AgCl+SO42﹣ .
④电解过程中析出锌一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Zn2++2e﹣=Zn .
Ⅱ.烟气中的SO2可与软锰矿(主要成分MnO2,杂质金属元素Fe、Al、Mg等)的悬浊液反应制备MnSO4 H2O.
(2)已知:Ksp[Al(OH)3]=1×10﹣33,Ksp[Fe(OH)3]=3×10 39,pH=7.1时Mn(OH)2开始沉淀.室温下,除去MnSO4溶液中的Fe3+、Al3+(欲使其浓度小于1×10﹣6mol L﹣1),需调节溶液pH范围为 5.0<pH<7.1 .
(3)由图可以看出,从MnSO4和MgSO4混合溶液中结晶MnSO4 H2O晶体,需控制结晶温度范围为 高于60℃ .
(4)锌锰碱性电池的总反应式为:Zn+2MnO2+2H2O═2MnO(OH)+Zn(OH)2,正极反应式为: 2MnO2+H2O+2e﹣═Mn2O3+2OH﹣ .
【考点】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分析】硫化锌精矿焙烧得到ZnO及烟气,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ZnO焙砂用硫酸酸浸,浸出液中含有ZnSO4等,净化后得到硫酸锌溶液,再电解得到Zn.
(1)①在酸性条件下,用H2O2将Fe2+氧化成Fe3+,由电荷守恒,有氢离子参加反应,过氧化氢还原为水;
②选择的试剂能消耗氢离子,且不能引入新杂质;
③溶解平衡分别为:①Ag2SO4(s) 2Ag++SO42﹣,②AgCl(s) Ag++Cl﹣;
④Zn2+发生还原反应得到Zn,在阴极析出;
(2)pH=7.1时Mn(OH)2开始沉淀.室温下,除去MnSO4溶液中的Fe3+、Al3+,结合Al(OH)3完全变成沉淀时的pH、Fe(OH)3完全变成沉淀时的pH分析;
(3)从MnSO4和MgSO4混合溶液中结晶MnSO4 H2O晶体,根据图上信息,高于60℃以后MnSO4 H2O的溶解度减小,而MgSO4 6H2O的溶解度增大,因此控制结晶温度范围是高于60℃;
(4)二氧化锰作正极,正极上二氧化锰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解答】解:(1)①在酸性条件下,用H2O2将Fe2+氧化成Fe3+,由电荷守恒,有氢离子参加反应,过氧化氢还原为水,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Fe2++H2O2+2H+=2Fe3++2H2O,
故答案为:2Fe2++H2O2+2H+=2Fe3++2H2O;
②选择的试剂能消耗氢离子,且不能引入新杂质,加入硫酸不能消耗溶液中氢离子,NaOH、NH3 H2O、ZnO
均能消耗溶液中氢离子,但NaOH、NH3 H2O
会引入杂质离子,故选:C;
③溶解平衡分别为:①Ag2SO4(s) 2Ag++SO42﹣,②AgCl(s) Ag++Cl﹣,①﹣②×2可得:Ag2SO4+2Cl﹣ 2AgCl+SO42﹣,
故答案为:Ag2SO4+2Cl﹣ 2AgCl+SO42﹣;
④Zn2+发生还原反应得到Zn,Zn2++2e﹣=Zn,
故答案为:Zn2++2e﹣=Zn;
(2)pH=7.1时Mn(OH)2开始沉淀.室温下,除去MnSO4溶液中的Fe3+、Al3+,氢氧化铝完全变成沉淀时的pH:Ksp[Al(OH)3]=1×10﹣33=c(Al3+)×c3(OH﹣),c(Al3+)=1×10﹣6mol L﹣1,解得:c(OH﹣)=1×10﹣9mol L﹣1,c(H+)=1×10﹣5mol L﹣1pH=5,同理Fe(OH)3完全变成沉淀时,pH约为3.5,故pH范围是:5.0<pH<7.1,
故答案为:5.0<pH<7.1;
(3)从MnSO4和MgSO4混合溶液中结晶MnSO4 H2O晶体,根据图上信息,高于60℃以后MnSO4 H2O的溶解度减小,而MgSO4 6H2O的溶解度增大,因此控制结晶温度范围是高于60℃这样可以得到纯净的MnSO4 H2O,
故答案为:高于60℃;
(4)二氧化锰作正极,正极上二氧化锰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MnO2+H2O+2e﹣═Mn2O3+2OH﹣.
故答案为:2MnO2+H2O+2e﹣═Mn2O3+2OH﹣.
 
2016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