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教案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知道自然淘汰、物竞天择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能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运用想像对未来人类的演化趋势做出合理的预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十分奇妙的。
学情分析
学生对达尔文并不陌生,很多学生都听过他的生平事迹。学生们学习了本单元的前面两课,对生物的进化也有一定的认知,知道生物都是在不断地变化,这些都为学习本课知识奠定了基础。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难点:知道自然淘汰、物竞天择的道理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捡豆子实验
一、做捡豆子的实验。
为让适者生存的主题更鲜明,教师可创设有趣的情境:“草地上有很多豆子,假如我们都是吃豆子的鸟,现在去草地上找食吧!”——可以事先不要告诉学生豆子的种类和数量,待统计结束后再告诉他们各色的豆子都是20粒。如果班级人数较多,可将各色豆子增加相同的数量。这个活动很简单,建议连统计在内用10分钟做完,然后将主要时间用于相关讨论。
可替代的实验有:在草地或塑料草皮上插数量相等的各色牙签,让学生扮演“吃牙签的鸟”;在树干上贴好数量相等的用褐、白、红、绿、黑等颜色纸剪成的昆虫,让学生当啄木鸟吃虫。如果是用豆子做实验,活动结束后提醒学生要把豆子都捡回来,不要浪费粮食。
活动2【活动】讨论: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这么长?
一、讨论: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这么长? 体验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十分奇妙的。
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教师整理出有代表性的观点,学生中一定会有人认为,长颈鹿为了吃到树梢的树叶,一代代演化,长出了长脖子。也许有的同学会根据前一单元学到的遗传与变异的知识,推测是由于遗传优势,使长脖子的长颈鹿有了更多的生存与繁衍机会,从而使这一优势逐渐强化,使后代的脖子越来越长。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辩论,不要急于公布答案,因为在19世纪初,科学家们也曾争论不休。这样为学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做好铺垫。
二、揭示自然选择规律
人类的进化历程,建议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上课时汇报交流,教师利用课件补充介绍。
活动3【练习】自然选择的概念及其出处
1.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发展着、进化着。
2.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
3.自然选择的实例:(尺蠖蛾、极地狐狸的耳朵短而圆、非洲沙狐的而对长而大)
4.《物种起源》的作者是(达尔文),他的观点是(生物是不断进化的)。
活动4【测试】本课测试
1.(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
2.《物种起源》的作者是(达尔文),他的观点是( )。
3.尺蠖蛾、极地狐狸的耳朵短而圆、非洲沙狐的而对长而大是( )选择。
活动5【作业】强化自然选择概念及其实例
1.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
2.自然选择的实例:(尺蠖蛾、极地狐狸的耳朵短而圆、非洲沙狐的而对长而大)
3.《物种起源》的作者是(达尔文),他的观点是(生物是不断进化的)。
课件32张PPT。达尔文与他的 “进化论”谁来讲讲达尔文的故事青年的达尔文(1831)—环球航行考察未开发的地区
采集动物、植物和岩石样品及化石。青年的达尔文(1831)—5年环球航行考察的发现南美洲的东海岸自北向南、西海岸自南向北的生物类型逐渐地更替------是否是环境对生物类型的影响?青年的达尔文(1831)—5年环球航行考察的发现南美洲古代动物骨骼的化石与现代动物的比较犰狳(qiúyú)青年的达尔文(1831)—5年环球航行考察的发现古代动物骨骼的化石与现代动物的比较 儒艮
(rú gèn)青年的达尔文(1831)—5年环球航行考察的发现结论:现代的动物与古代动物十分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青年的达尔文(1831)—5年环球航行考察的发现加拉帕戈斯群岛(达尔文岛)与南美洲大陆的生物区别
青年的达尔文(1831)—5年环球航行考察的发现加拉帕戈斯群岛与南美洲大陆的生物区别
达尔文发现这里的动植物为适应自然环境而发生变化,如生活在各个岛上的同一种鸟类和海龟的形态和习性大不相同。 《物种起源》,阐(chǎn)述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主要内容的生物进化理论,给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沉重的打击。这也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说说怎样理解自然选择呢? 看看下面的例子是自然选择吗?这些是人工选择的结果这些也是人工选择的结果什么是自然选择呢? 一个自然选择的实例尺蠖(huò)蛾 举例说说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相似的事例?蝗虫身体颜色和周围环境相适应蛙类身体颜色和周围环境相适应你知道生物身体的形态与环境有关系吗?举例说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不是都是正确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