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小测
我夯基
我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颈项
陷阱
兢兢业业
以儆效尤
B.佛龛
看守
不刊之论
狼狈不堪
C.山岚
贪婪
直栏横槛
春意阑珊
D.囹圄
灵犀
伶牙俐齿
高屋建瓴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匾额
抽屉
训练
伶牙利齿
B.点缀
络绎
恍惚
暄宾夺主
C.劳碌
俸禄
能耐
兵慌马乱
D.断垣
捆缚
缭绕
湮没无闻
3.填入下列语段中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
雨停了,月亮穿过云雾,把明亮的光辉洒在广场上,广场像银子铺成似的。在有积水的洼地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成了透明的、奇异的、童话般的世界。
A.映出了闪动的月亮的影子,好像天空和地上同时有无数个月亮,把这五月之夜的乡村,映照得如同在水晶体中一样。
B.同时有无数个月亮,映照着如同水晶体一样的五月之夜的乡村,天空和地上到处闪动着月亮的影子。
C.映出了闪动的月亮的影子,天空和地上好像都在燃放着焰火,五月之夜的乡村变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D.同时有无数个月亮闪动着妩媚的影子,五月之夜的乡村,被映照得如同白昼一样。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盆吊兰最好摆在你的书桌上比较合适。
B.鲁迅十分重视少年儿童的文艺创作,他指出:儿童的命运便是将来的命运。
C.妈妈开抽屉拿出一块纱巾,英子立刻抢过来,披到身上,走到穿衣镜前左看右看。
D.老王看到我们非常惊讶,便连忙把别后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我们。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王老师走进高三(5)班教室,问道:“作业写完了吗?同学们。”
B.上级领导对我们提出了三项要求:一是学习三个代表,提高觉悟;二是坚持改革创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三是关心员工的思想和生活,确保内部的安定团结。
C.英子惊讶地看着,她听到人们悄悄地说话声:“又是学生,”“这阵子枪毙的人真多,”“他们犯了什么罪?”“谁知道?”
D.还有不少因素使铁容易生锈,如水中有盐,铁制品表面不干净,表面粗糙,铁中杂有其他金属……等等。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原文中的“英子从断垣爬了出来……韩老师点点头,拍了拍她的肩膀,走开了”,完成6—8题。
6.以上文段描写了哪些场景?这些场景描写有什么特点?
7.“街上的人渐渐散去了,只剩下打糖锣的老头儿歇在那里打锣,可是没有一个孩子买糖吃。胡同显得分外寂静。”这是一个镜头特写,有什么特别的含意吗?
8.最后一个场景,英子边唱歌边落泪。歌声在整个故事的叙述过程中反复出现,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小河殇
舒
婷
①我们兄妹这一家,只有嫂嫂因长女照顾留城,其余五人都是知青。而除了我丈夫在另一个县插队外,我们四个均落户在上杭县一个绿色盆地里。我家小妹和准妹夫隔河相望。
②河嘛,冬季里可以穿鞋着袜踩在卵石上跃纵而来。偶尔见一尾贪图淘米水的肥鱼,卡在石缝里,妹夫一鞠身顺手牵鱼。知青点里偌大的铁锅,许久不见油星,年轮似的锈了一圈又一圈,煎不成鱼。况且僧多鱼少。小妹便脸上很光彩地给我们汆鱼汤。
③春水泛滥,河恣意爬上两指宽的桥板,嬉闹着把它当跷跷板压跨。小妹一天好几次跑到窗前看河。我未来妹夫惘惘然的口哨声,在水一方。
④门前下几级石板,顺着碎石拼凑的小堤坝走两步,就到了河心。早晨我们在这里盥洗,淘米洗菜。下午收工以后团一把稻草刷锄板,颠晃着簸箕。簸箕里的番薯红艳艳,萝卜白生生,芥菜生动活泼。吃过晚饭冲过凉,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又下到河心,洗汗酸的衣服。领队知青在桥头拨吉他,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河中有我们的望乡台哩。
⑤河是我们的避难所。
⑥中秋那天,队里杀了猪,我们分到了两斤肉。分头去豆腐房割一板豆腐,向房东家买了几个青皮鸭蛋,讨一小把葱。大家团团围坐喝着家酿糯米酒过节。忽然发现不知何时我们中间少了一人。
⑦拉开咿呀小木门,踱到晒坪上,听到河边苇丛有一支不成调的口琴。那个来河边寻求安慰的同伴刚刚失去了父亲,除了感情的重创之外,他还面临经济来源的断绝,从此他连8分钱邮票的家信都要小心斟酌了。
⑧悄悄坐在河边上,我们无言盯着河面。那时我比他小,不懂如何安慰人。秋天的河流异常清澈,似乎要壁立起来,与山区剔透的空气融为一体。河风经苇叶淌到我们额上,溅出浪花如碎钻般晶莹。同伴的心情一点一点开朗起来,他眼里萤火虫一闪一曳。
⑨这才知道什么是夜凉如水,月色如洗。多少年过去,我们错将月饼当中秋,而把明月遗弃在哪一座高楼的屋顶了?
⑩深山砍柴或出墟,农民总告诫我们:若是迷路了,只要侧耳听到水声,找到山溪或小河,顺着水流的方向,就能找到人家。当我孤身翻山越岭去邻县找同学,一二十里路鲜有人烟。只听见汩汩溅溅的水声,有时在足下,有时在肩旁,有时在涧草葳蕤的谷底。老朋友左右逢源,给我壮胆又解我途中辛苦和寂寞。
伟大的河流是伟大民族文化的发源地,那么小河小溪应是一方风水。我们去插队,其实是接受河的教育。在河两岸生养的人们展示给我们的善良、淳朴、乐天和无拘无束,正是沿袭了这一自然法则。
口噙水龙头,我们无形中萎缩,逐渐丧失活力。因为水不仅仅是水。
很多年以后我回到河边。老房东烧的是蜂窝煤,村民都到新掘的井里挑水吃。河已不复当年“眼似秋波横,眉如青山黛”了。枯瘦如斯,污秽如斯,像负伤的动物苟延残喘。
祈求河的宽恕现在会不会太迟?(选自《新华文摘》)
9.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0.第段画线句子“其实是接受河的教育”,请结合原文说一说这里具体指什么教育?
11.按照“河是我们的避难所”的形式,总结一下全文的内容,肯定小河的价值,再列出几个方面。
12.下列对全文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舒婷以女性的细腻、诗人的敏锐洞察本质,赋予小河以象征意蕴,并以此承载深刻的内涵,表现出深沉的忧患意识。
B.作者回忆了当年在小河旁知青生活的清苦、欢乐、幽怨和悲伤,表现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反思和批判。
C.“口噙水龙头,我们无形中萎缩,逐渐丧失活力”,作者旨在表明: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类精神、民族活力和优良品质正在逐渐萎缩消失。我们不仅需要水的滋润,更需要精神的支柱,优良品质的延续。
D.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既有表层的显性的对比,如:过去的小河“眼似秋波横,眉如青山黛”,现在却枯瘦、污秽,“像负伤的动物苟延残喘”;还有深层的隐性的对比,如:以前青山如黛,与绿水相随,但因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如今村民们无柴可砍,改烧蜂窝煤了。对比手法的运用,更鲜明地突出了主旨。
E.本文语言洗练,表现力强,比如:“团一把稻草刷锄板”,将“团”字活用,精练简约;又如写春水泛滥,用比喻的手法将险情作了游戏化、童趣化的处理,读起来生动传神。
二、语言运用
13.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解析:A项,“兢兢业业”中的“兢”读“jīng”,其他的都读“jǐng”。
答案:A
2解析:A项,伶牙利齿—伶牙俐齿;B项,暄宾夺主—喧宾夺主;C项,兵慌马乱—兵荒马乱。
答案:D
3解析:B项,“乡村”与“水晶体”没有相似点;C项,与情境不协调;D项,与后面不连贯。
答案:A
4解析:A项,语意重复累赘,去掉“比较合适”;B项,“重视”既可能是鲁迅重视自己的创作,也可以是重视别人的创作;D项,“看到我们非常惊讶”有歧义。
答案:C
5解析:A项,引号里的句子是倒装句,问号应置于句末,倒装成分之间用逗号。B项,“三个代表”应加引号。D项,省略号和“等等”不能并用,二者删去其一。
答案:C
6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对景物特点的分析。
参考答案:场景:胡同口遇警察、自家门口看捉贼、小学课堂唱歌。这些场景描写的特点是: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一切都化为画面和动作。具体、生动地体现出视觉形象,是跳跃式的叙事。
7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意的把握。“分外寂静”既是写当时的情景,又是写主人翁的主观感受。
参考答案:“分外寂静”的胡同,正对应着主人公英子内心的难受落寞。因为她的天真善良无意中伤害了把她当朋友的小偷,在她幼小纯真的心灵里,抹上了一道情感的伤痕。
8解析: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题目。大意提示:本文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为情感线索,透过小女孩英子的目光,在离情别绪中讲着三个似乎互不相关的故事。这里的歌声正是代表别离,渲染气氛,暗示主题。触景生情,英子会想起与自己离别的朋友,难免伤心落泪。
参考答案:一双充满纯真童稚之情的眼睛,在观察着世界,思索着人生。一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声,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尽在不言中。这歌声是我们鉴赏剧本思想内容的钥匙。
9解析:此题考查文章的表现手法。从“河恣意爬上”“嬉闹着”等词语中,不难看出是拟人手法。
参考答案: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河水的涨溢,表现了作者对小河的喜爱之情,还有对淳朴、乐天、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与崇尚。
10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理解这句话要结合下文“在河两岸生养的人们展示给我们的善良、淳朴、乐天和无拘无束”一句。
参考答案:接受民族文化教育,接受善良、淳朴、乐天的教育。
11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根据文章本身的先后顺序,可以逐段归纳。
参考答案:(1)河是爱情的摇篮。(2)河是生活休息的场所。(3)河是望乡台。(4)河是抚慰心灵的一剂良药。(5)河是引路的朋友。(6)河是人格教育的场地。
12解析:B项“表现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反思和批判”错;E项“比喻的手法”,应是“拟人的手法”。
答案:BE
13解析:以“爱心”为陈述对象,歌颂爱心产生的结果。
参考答案:(爱心是)一柄撑起在雨夜的小伞
使漂泊异乡的人得到亲情的荫庇
(爱心是)一块衔含在嘴里的奶糖
使饱受苦难的人尝到生活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