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小测
我夯基
我达标
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庐冢(zhǒnɡ)
漫灭(màn)
咎由自取(jiù)
B.卒葬之(zú)
瑰怪(ɡuì)
懈怠(dài)
C.仆道(pū)
相马(xiànɡ)
幽暗昏惑(huò)
D.谬论(miù)
窈然(yǎo)
何可胜道(shēnɡ)
2.选出下列加点词与其他几个词义不同的一项(
)
A.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B.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C.文曰“初平山人”
D.文过饰非
3.下列加点词不是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
A.始舍于其址
B.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
C.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D.左右欲刃相如
4.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子瑜者,亮兄瑾也。
C.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人称他王荆公,是因他死后谥荆国公;称他王文公,是因他晚年曾封为文公。
B.本文第一、二段依次写了游褒禅山所见的景物及方位。慧空禅院在华山洞的下侧,华山在华山洞的西边五里处,后洞在华山洞的南边,仆碑在慧空禅院以上五六里。
C.本文是记叙形式的说理文,本文以游山为喻,因事见理,阐述了“志、力、物”三者的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前半部分侧重记游,后半部分侧重说理,二者结合自然紧密。
D.课文中的记游,处处为说理埋下伏笔;议论,句句与记叙相呼应。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景象。
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辅助,帮助。
C.此予之所得也
得:收获。
D.何可胜道也哉
胜:清楚。
7.对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④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⑤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⑥于是予有叹焉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⑤和⑥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⑤和⑥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⑤和⑥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⑤和⑥不同。
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化,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翼君实或见恕也
见:表被动。
B.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征:争夺,夺取。
C.辟邪说,难壬人
难:阻挡,抵抗。
D.以膏泽斯民
膏:使甘美。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故今具道所以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B.而天下之理得矣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
C.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D.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于反复不宜卤莽
B.至于怨诽之多
C.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D.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2.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有侵官、生事、征利等弊端进行了有力的驳斥,言简意赅,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
B.本文立意超卓,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措词坚决而又得体,语言简洁精练、刚劲朴素而具感染力,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
C.本文之所以至今读来仍引人共鸣,不仅在于作者的政治主张在今天仍可实行,还在于文章显现的不计个人得失的思想中所折射出的人格力量。
D.本文引用了“盘庚迁都”的典故表明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决不动摇;并对当时的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的保守思想表示了极大的不满。
二、语言运用
13.根据你的理解,仿照画线的部分,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见了大海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是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________________,依旧是遗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是遗憾。出发吧,永远出发。世上有不绝的风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参考答案
1解析:B项中“瑰”读“ɡuī”。
答案:B
2解析:A、B、C三项中的“文”皆为“文字”,D项中的“文”为“掩饰”。
答案:D
3解析:A项,始舍于其址(居住);B项,客初至,不冠不袜(戴帽子,穿袜子);D项,左右欲刃相如(杀)。
答案:C
4解析:C项的意思是“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出来没有尽游览的乐趣”,此句不是判断句。
答案:C
5解析:A项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人称他王荆公,是因他晚年曾封荆国公;称他王文公,是因他死后谥“文”。
答案:A
6解析:D项“胜”应为“完、尽”。
答案:D
7解析: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③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并且”;④表承接关系的连词,“而”;⑤介词,“在”;⑥介词,“对于”。
答案:B
8解析:所要翻译的语句较长,需要前后照应,以保持语句完整。注意“往往”“所以”“学者”等词语不同于现代汉语。
参考答案:(1)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
(2)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9解析:A项,见:助词,有指代作用,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C项,难:诘问,驳斥;D项,膏:“膏泽”为同义词连用,喻指恩惠,此处用作动词,施恩惠(于)。
答案:B
10解析:A项,所:“这样做的缘由”,表原因;“用来……的”,表依据。B项,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则:连词,“却”,表转折;连词,“那么”。D项,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来”。
答案:D
11解析:A项,古义:特指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B项,古今义同,连词,表示提出另一话题,用在下文开头。C项,古今义同,只顾眼前,得过且过。D项,古今义同,仰慕,思慕。
答案:A
12解析:C项文中提出的“政治主张在今天仍可实行”一句的判断依据不足。
答案:C
13答案示例:没见过大漠的广袤
见了大漠的广袤
没见过森林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