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选修 《传记欣赏》课时训练:第2单元 异域人生 过关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选修 《传记欣赏》课时训练:第2单元 异域人生 过关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7 09:1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在括号里。(6分,每小题2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他们虽然有着不同的仕途和人生,从事着不同的工作,但是最后都走上了贪腐这条路,而且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最后“    ”,被依法判处无期徒刑。?21教育网
(2)行业文化建设,是行业生存发展的动力。行业文化本身也体现着儒家思想,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与行业文化    ,相得益彰。?2·1·c·n·j·y
(3)文章通过对这两部小说中的三个主要象征人物进行对比分析,使读者领略到两位大师象征艺术写作手法的    之妙。?21·世纪*教育网
A.异曲同工  殊途同归  不谋而合
B.殊途同归 不谋而合 异曲同工
C.异曲同工 不谋而合 殊途同归
D.不谋而合 异曲同工 殊途同归
解析:“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1)句由“不同的仕途和人生”“最后都走上了贪腐这条路”“被依法判处无期徒刑”可知应用“殊途同归”;(2)句由“行业文化本身也体现着儒家思想”“相得益彰”可知应用“不谋而合”;(3)句两位大师的艺术手法不同,但艺术效果一样,故选“异曲同工”。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网络时代到来以后,争鸣性质的学术文章,更强调要得到作者本人认可的文本为学术争论的起点。
B.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百姓的切身利益。
C.最近,国家发改委下调了青霉素、罗红霉素等162个品种、近1 300个剂型的药品,平均降幅是调整前规定价格的21%。
D.由于核废料衰变缓慢,所以一旦发生地质变动,或者因建筑、地铁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核废料泄露事件,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解析:A项,缺介词,“得到”前加“以”;C项,成分残缺,在“药品”后加“的价格”;D项,“因……影响”改为“受……影响”,“事件”成分多余,应去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答案:B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的“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所谓书法,是指文字书写的方法或法则、规律。                                    ?
①汉字的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造型载体的,而汉字的点线组合非常繁复多变,可以神奇地组合成无数不同的形体。21cnjy.com
②“书法”的形成,与汉字的形体特点和书写工具有很大的关系。
③而用兽毛制成的柔软的毛笔,伸缩性强,吸墨多,尤能表现线条的浓淡干枯等不同效果。
④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汉字书写,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⑤汉字发端于古老的象形文字,至今都还留存着一定的象形性,这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字中极为罕见。
A.①③⑤②④       B.④②⑤①③
C.⑤①③②④ D.④②①⑤③
解析:按照逻辑顺序和前后照应的原则排序。
答案: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7题。(20分,每小题5分)(导学号50810023)
卓别林——夏尔洛
[法]乔治·萨杜尔
我们今天还可以在电影博物馆里看到一部很旧的影片,它的名字叫《在阵雨之间》。在这部滑稽片里,一个流浪汉和一个纨绔子弟,为了争夺一把雨伞和一个美貌女郎的垂青而吵闹起来。流浪汉戴一顶圆顶帽,穿一件短上衣,一条过肥的裤子,奇特的背心,带着领结和硬领。他的衣服又脏又破,但这个穷汉子竭力想装得像个绅士。这个小人物耍了一些花招,终于把雨伞弄到手,又找到了那个女郎,两人出现在一个荒凉的公园里。他突然转过身去,把雨伞当作手杖,像鸭子一样蹒跚地走开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914年2月28日第一批看到《在阵雨之间》这部滑稽片的观众们,可以说一句:“我看到夏尔洛的诞生……”2-1-c-n-j-y
《在阵雨之间》是卓别林所演的第四部影片。卓别林是在1911年初乘船到美国的,在最初的两个月里,他还不能决定究竟以哪一种角色姿态在电影上出现才好。演了十部影片后,他才做出了最后的决定。自1914年春季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止,卓别林每次在银幕上出现时总是留着小胡子,带着手杖,穿着过大的短靴,走着像鸭子一样的步伐。卓别林选择了这样一个典型的英国人形象,一个想冒充绅士的穷汉子,但在启斯东时代,卓别林根本还没有完全了解——说得更准确些,应该还没有完全创造出——我们今天称之为“夏尔洛”的这个人物。卓别林那时的外貌已经跟后来的夏尔洛完全一样,但这还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外壳而已。
卓别林的风格和作品在1916年底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不过这种艺术的变化被卖座的盛况遮盖得显不出来。直到《安乐街》这部完美的古典作品问世后,夏尔洛的形象才第一次显出了它的巨大光辉。艺术家完全放弃了投人所好的做法,他成了他自己和他的天地的主宰。
他之所以能在27岁时就获得这样高的成就,是因为他能够不被自己在孤星摄影场所获得的名声冲昏头脑。当他到孤星工作后不久——在1916年的某一天,一阵冷水使他清醒过来。他在谈到这点时说:
“我那时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讨好喜爱我的观众。为了这,我只要把我知道准有把握成功的那一套,把那些准能引起他们哄堂大笑的效果供给他们就行了,纵使这些效果根本和真正应有的动作毫不相关,也没有关系……www-2-1-cnjy-com
“就在这样自满的时候,在《夏尔洛当救火员》放映的第二天,我被泼了一盆冷水。那是一个我从没见过面的不相识的人泼的。他给我写了一封信,上面说:‘我很担心您会变成观众的奴隶。恰巧相反,观众是您的奴隶。夏尔洛,观众是喜欢做奴隶的。’
“自从接到这一封信以后,我就竭力避免投一般观众之所好。我依照我自己的兴趣,它却更恰当地给予了观众们以他们真正期待于我的东西。”
卓别林并不认为观众必须成为他的个性的奴隶,他认为当演员的唯一原因就是要表达大众的情绪。
1935年夏天,卓别林的“第五号作品”《摩登时代》与观众见面。
在《摩登时代》中,夏尔洛挑选了一个相当摩登的职业,他是一家大工厂的工人。在这家工厂里,一切都是机械化,经理通过电视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一个角落。工人在从事工作时像一群身在屠宰场上的羔羊,时刻都处在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工人夏尔洛常常一不经心就打乱了传送带的工作,他的那份工作是永远不停地拧紧一颗颗螺丝钉。【来源:21cnj*y.co*m】
“吃饭机”证实行不通后,经理就下令加快机器的速度。传送带的加速和工作的单调使夏尔洛丧失了理智,他像白痴一般跳起舞,把女人的衣钮当作螺丝钉,他把机油倒在工长、警官和护士的身上。他被关进了疯人院……等他病愈出院,却失掉了职业。
他在街上流浪,却被误抓进了监狱。但他觉得在监狱里要比在工厂中干活舒服得多。出狱后,他进了一家造船厂,却把一条还没造好的船放下了海。夏尔洛又失业了,他设法使自己能被抓进监狱去,因为在那里倒是有吃有住的。
在危机或不景气的十年中,没有一部美国影片曾经敢像《摩登时代》那样大胆地直接接触失业问题或资本主义统治所造成的其他后果。我们可以把卓别林看作是另一个时代的人物,因为在好莱坞,戏剧片除了表现一些简直是下流的东西以外就没有其他什么了。
(选自《卓别林的一生》,韩默、徐继曾译)
4.下列关于原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自1914年春季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止,尽管卓别林每次都以“夏尔洛”这个典型的英国人形象出现,但这个人物在启斯东时代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外壳。21·cn·jy·com
B.作者认为,卓别林在《安乐街》中的表演,才真正开始使夏尔洛这个艺术形象放射出巨大的艺术光芒。
C.卓别林完全不赞同热心观众来信中“观众是喜欢做奴隶的”这一说法,因此仍然按照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兴趣,给予观众期待的东西。21*cnjy*com
D.本文引用了大段卓别林自己的话,既印证了卓别林的风格和作品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又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
E.作者认为,卓别林是另一个时代的人物,因为在其代表作《摩登时代》中塑造的“夏尔洛”是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超现实形象。
解析:C项,原文说“卓别林并不认为观众必须成为他的个性的奴隶”,显然与“完全不赞同”程度上有差别。E项,“与时代格格不入”不准确,而是时代和社会的变态使他难以适应。“超现实”说法也不妥。
答案:CE
5.请就夏尔洛形象塑造的过程,概括卓别林获得成功的原因。
参考答案:①优越的艺术天赋:卓别林创造夏尔洛形象时,构想脱俗(而不矫情)、扮相滑稽(而不低俗)、举止幽默(而不定格)。②执着的艺术追求:卓别林塑造夏尔洛形象,实至名归,却不骄傲自满,放松追求;直面批评,并能虚心接受,冷静思考——追求之旅终怀真诚的情、执着的心。③大胆的艺术主张:他将一个原本仅取悦于一般观众的没有灵魂的形象,塑造成一个大胆直击美国社会现实、反映大众情绪的形象——直面人民大众,直击社会现实。
6.评传中的议论不可忽视,请分析文本最后一段议论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作者在文章结尾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肯定了卓别林的代表作《摩登时代》在西方经济危机时期超凡的艺术地位和极高的社会意义;②尾段议论画龙点睛,高度评价了传记主人公卓别林不凡的艺术追求和高尚的人格品质。
7.“投观众所好”与“保持自己的艺术个性”,常常是矛盾的;在这个方面,卓别林无疑处理得很成功,因而获得第44届奥斯卡荣誉奖。结合文本,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启示一:能够表达大多数观众情绪的艺术,才能够深入人心,引起共鸣。
启示二:艺术不能投一般观众所好,容易陷入低级和庸俗的境地。
启示三:艺术家只有真正投身艺术,才能创造出为大众所喜欢的东西来。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但必须限定在“观众所好”与“艺术个性”范畴之内)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20分,每小题5分)
杜甫在夔州
杜甫在夔州最初居住的“客堂”,是在山坡上架木盖起的简陋的房屋。这类房屋散布在山腰,好像是鸟巢一般。他到这里第一步的工作,就是按照夔州人民的习惯,用竹筒把水从山泉引到他居住的地方。又因为乌鸡能医治风痹,他养了许多鸡,并且催促他的长子宗文在墙东竖立鸡栅……对于生活上的一些琐事,他下了一番工夫。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夔州是三峡里的山城,这里的山川既雄壮又险恶,杜甫一到这里,便开始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它们。他一再歌咏的是白帝城,他感到这座城是“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上白帝城二首》)。另一方面,给杜甫印象最深的,是夔州人民的生活。他看见夔州的许多女子因为男丁缺乏,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结婚,她们每天到山上砍柴背到市上去卖,供养一家,有时还冒着危险贩卖一些私盐回来。人们不深究原因,只说她们面貌丑陋,所以找不到丈夫。杜甫却反过来问:“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负薪行》)他看见峡中的男子,少数富有的驾着大船经商,大多数贫穷的终生充当劳苦的船夫。人们说,这里的人都器量狭窄,只图眼前的利益,杜甫也反过来问:“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最能行》)峡中的人民大部分过着穷苦可怜的生活,而夔州却是阔绰的贾客胡商必经之地,这两种生活的对照杜甫也写得很清楚。
除了歌咏山川和人民生活外,杜甫在这时有了充裕的时间回忆他的青年时代。他在偏僻的山城,与外边广大的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因此过去的一切经历在他面前活动起来。他写了不少长篇诗叙述他过去的生活。他写《壮游》诗,从七岁学诗起,经过吴越齐赵的漫游、长安时代、安史之乱,一直到滞留巴蜀,是一篇完整的自传。他还写了八首长诗,怀念八个人物,集在一起,叫作“八哀诗”。但它们只有历史的价值,艺术方面并不算是成功的作品。
杜甫在这时因为与外面的世界隔绝,作诗的态度有些改变了。他在成都草堂时说他写诗的态度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前两句说他长安时代以来对于诗的努力,极力避免庸俗,生活越艰难,作诗也越刻苦;后两句则说明在草堂的生活较为清闲,对着美丽的自然界可以信口成章了。无论是刻苦努力,或是信口成章,由于他有充实的生活体验,都能写出像他天宝末年以后那样富有创造性的诗歌。但是到了夔州,他又把一部分的精力用到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边去了。他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里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又在《解闷十二首》里说“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并且在指导儿子宗武学诗时,也教他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辞藻。这好像又把诗歌扯回到“研揣声病、寻章摘句”的时代里去。但杜甫夔州时代的诗并不是每一首都是这样写成的,他用这种态度写出来的代表作品最明显的是《秋兴八首》《诸将五首》。这些诗里不是没有接触到实际的问题,不是没有说到国家的灾难与人民的贫困,不是没有写出时代的变迁和自己热烈的想望,只是这些宝贵的内容被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辞藻给蒙盖住了,使后来杜诗的读者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和辞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因此在解释上也发生分歧。反倒是在《写怀》里毫不费力地写出来的“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读起来觉得亲切动人;而像《宿江边阁》里“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那样的诗句足以表达出诗人的品格。
杜甫在夔州,身体时好时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地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落了一半,耳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他在这种情形下,两年内写了四百三十余篇诗,占他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其中有不少的长篇。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由于生活的限制,这些诗歌在内容和思想上比起过去的作品都略有逊色,但其中也不缺《登高》这样的杰作。
(节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8.下列对传记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杜甫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三峡里山城的雄壮险恶,这说明诗人十分注重以恰当的文字形式表现作品内容。
B.《负薪行》和《最能行》等诗歌反映了峡中人民穷苦可怜的生活状况,是杜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诗篇。
C.“晚节渐于诗律细”“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说明杜甫晚年作诗时在字句和音律上下了很大功夫。
D.杜甫的一些注重音节与辞藻的诗使读者迷惑与陶醉,以至于翻来覆去地诵读也难以知道诗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
E.“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诗人在年老生病时也没忘记国家的灾难和自己的责任,质朴的诗句表现了诗人的品格。
解析:B项,“是杜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诗篇”,文中没有依据。D项,原文说:“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辞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是说很多读者在读诗时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版权所有:21教育】
答案:BD
9.从传记中看,杜甫在夔州时的诗歌创作题材上具有哪些特色?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的答题区间在第二段和第三段。第三段的第一句“除了歌咏山川和人民生活外,杜甫在这时有了充裕的时间回忆他的青年时代”是这两段的主旨句,概括了杜甫诗歌的内容。
参考答案:①有的诗歌颂了夔州美丽的山川景物,如《上白帝城二首》;②有的诗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苦难,如《负薪行》《最能行》;③有的诗回忆了自己的青年时代,还写了一些怀念友人的诗,如《壮游》《八哀诗》。
10.文章最后说“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依据所选的这部分文字,你认为影响杜甫创作的背景因素有哪些?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本题的答题区间在第二段至第五段,第二段交代了杜甫居住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第三段写了杜甫与世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第四段说明了杜甫作诗态度的变化,即把一部分的精力用于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第五段交代了在夔州时的身体情况和写作数量。
参考答案:①夔州雄壮险恶的山川;②夔州人民贫富之间巨大差异的生活;③与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④把一部分的精力用于雕琢字句、推敲音律;⑤生活艰辛,疾病缠身。
11.第四段说杜甫“作诗的态度有些改变了”,你认为“变”在何处?这一改变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依据文本加以阐述。【出处:21教育名师】
解析:本题的答题区间在文章的第四段,抓住这一段中作者对杜甫作诗态度的叙述,注意其中的“但是”,便很容易作答。接下来作者对这一改变产生的结果进行了论述,注意句中的指代词“他用这种态度写出来的代表作品”,“这些诗里不是……,不是……,不是……,只是……”。
参考答案:“变”在注重雕琢字句和推敲音律上,这从他创作的《秋兴八首》《诸将五首》上可以看出。产生的结果:诗歌中触及社会实际问题的内容被蒙盖在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辞藻里,使后来的读者迷惑陶醉于诗的形式而忽略了它的内涵,这反倒不如《写怀》《宿江边阁》这样质朴的诗歌亲切感人。
四、语言运用(14分,每小题7分)
12.观察下面一幅漫画,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导学号50810024)
(1)用一段话描绘画面内容,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2)用一句话点明漫画内涵,不超过15字。(3分)
解析:(1)描绘漫画内容时要正确使用一种修辞手法,描述要符合画面内容,语言要生动形象。“老鼠、玻璃罐、钞票”三个主要方面不可缺少。(2)内涵要包含“贪婪”“自食其果”两个要点。
答案示例:(1)一只“硕鼠”,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拖着肥肠般的长尾巴,正想从铺着钞票的玻璃罐里逃出。无奈,任它满头大汗、高呼大喊,贪来的金钱撑肥了躯干,就是爬不出欲望的“牢笼”。(2)贪得无厌者将自食其果∕贪婪者终究是作茧自缚。
13.请从以下7个词语中任选4个,写一段话。要求语意完整,合乎情理,不超过48字。
给力 雷人 粉丝 妙趣横生 山重水复 美不胜收 怡然自得
解析:对这一类题,首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弄清其在内容、句式、用词、色彩、语气等方面的特点,然后展开必要的想象,最后按要求表述出来。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他在剧中扮演的角色相当雷人,讲的陕西方言也相当给力、妙趣横生,这让他的粉丝们十分兴奋。
五、作文(60分)
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们都说他有点石成金之术,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老师。无论多么顽劣、多么笨拙的孩子,只要经他点化,都会脱胎换骨。
同事问他:“你用什么办法使那些自卑的学生不自卑,骄傲的学生不自傲?是不是有什么秘笈没有公开?”
老师说:“我哪里有什么秘笈,我只说一句话就足够了。”
同事问:“哪句话?”
“每个人都是天才。”
“这话有什么新鲜?”“对于自卑的孩子,我说‘每个人都是天才,所以你不必自卑’;对于自傲的孩子,我说‘每个人都是天才,所以你也不必自傲’。”
读完材料后,你悟到了什么?请以“每个人都是天才”为话题写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800字左右。
写作提示现实生活中,大多数老师都是按分数来评价学生优劣的。可我们知道,达·芬奇、爱因斯坦差点连小学都毕业不了,他们小时候也不见得有什么自然科学天赋,还被老师认为是“弱智”。可见,仅凭分数来断定学生的前途是极其错误的。而“每个人都是天才”则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它能唤醒学生心中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鼓舞学生勇于进取的士气。
在具体构思时,要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用事实说话。特别要善于运用对比联想,既要注意纵比,又要注意横比。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写作,都应该努力以内容深刻、发人深醒取胜。
例文
每个人都是天才
骄傲的蝴蝶卖弄着花衣,招摇地在人们眼前飞舞;自卑的蜗牛蜷缩着身子,终日闭门于脆弱的壳中。其实,蝴蝶本不必骄傲,因为比它美丽的花儿比比皆是;蜗牛也不必自卑,因为比它更脆弱的生物不计其数。不必骄傲,也不用自卑,因为每个人都是天才。
写下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诗仙李白,在因谗言而被贬谪后毫不气馁,说出了“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的豪言壮语。他并不因为被贬谪而自卑,反而更加乐观,因为他相信每个人生下来都是有用的,自己一定会在世间找到用武之地。正因为这样,我们今天才能够读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佳句。
所以,我们不必自卑,因为每个人都是天才。
司马迁惨遭宫刑,却并不因此自卑。他拖着残体,走遍九州大陆,终于用血与汗著成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他之所以能在逆境中一步步向前迈进,一笔笔记下历史,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这种信念也就成了他成功的“不二法门”。
既然我们不必自卑,那么同样自傲也是不需要的,因为其他人和我们一样,都是天才。
居里夫人在获得了诺贝尔奖后不但不骄傲,反而更加潜心研究,奖章竟成了自己孩子手中的玩物。当人们问她为什么不将她的发现申请专利时,她却淡然一笑:“这1克镭是属于全人类的。”她没有因为自己的成就而骄傲自大,却更加坚定地投身于科学事业中,为全人类创造了宝贵的财富。正如牛顿所说:“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21*cnjy*com
杰克·伦敦在发表《马丁·伊登》后声名鹊起,财源滚滚。但杰克·伦敦开始变得沉溺于金钱与名誉,骄傲自大起来。在获得财富和名誉的同时,他失去了自我,以致在此后的日子里未能写出一篇成功之作。在心灵空虚的压力下,他最终选择了自尽。他本不必骄傲,因为世界上和他一样优秀的作家还大有人在,每个人都是天才。
爱迪生曾经说过:“成功是百分之一的天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所以,到达成功的顶峰是需要汗水的。但没有到达顶峰的人不必自卑,因为你可能还有许多潜质未得到发挥;到达成功顶峰的人也不用骄傲,因为不止你一个人成功,世界上还有许多成功的人。所以,我们仍需努力。
点评这是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标题就是文章的论点,然后根据作文题目中引导语的提示,从以下两方面加以论证:“我们不必自卑,因为每个人都是天才”;我们也不要自傲,“因为其他人和我们一样,都是天才”。这样一来,文章便有了条理明晰的结构模式。除此之外,本文叙议结合恰当,语言干净利落,开篇的比喻有凤头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