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选修 《传记欣赏》课时训练:第3单元 古风余韵 过关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选修 《传记欣赏》课时训练:第3单元 古风余韵 过关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7 09:4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在括号里。(9分,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近年,葡萄酒酒庄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是今年这些酒庄或者关门或者大打特价牌,这标志着酒庄销售已经进入理性期,接下来更需要从业人员    。?
(2)为了保存这些书籍,使之流传后世,明代著名藏书家范钦    建造了一座藏书楼,起名“天一阁”,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www-2-1-cnjy-com
(3)《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再现了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人民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那段历史,给人们深刻的思想启示和全景式的艺术享受。?
A.苦心孤诣  惨淡经营  筚路蓝缕
B.惨淡经营 筚路蓝缕 苦心孤诣
C.惨淡经营 苦心孤诣 筚路蓝缕
D.筚路蓝缕 苦心孤诣 惨淡经营
解析:“惨淡经营”指下笔之前竭力劳神构思。也指苦心谋划、经营。“苦心孤诣”指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筚路蓝缕”指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第(1)句根据酒庄的销售情况,可知选“惨淡经营”;第(2)句根据语境选“苦心孤诣”;第(3)句根据“开创”可知选“筚路蓝缕”。
答案:C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歌数阕,美人和之  和:唱和。
B.来时,太夫人已不幸  不幸:命运不好。
C.先生口屈不能对  口屈:说不赢对方。
D.人不以为当非  当非:应该受到非议。
解析:B项,“不幸”是“死”的委婉说法。
答案:B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吾为公取彼一将
②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B.①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②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
C.①然终以巡抚军拘谨,不许远游
②将挟兵力以行大事
D.①则必有所不解者矣
②是则初所言者不皆是矣
解析:A项,介词,“替、给”/语气助词。B项,连词,“和”/介词,“和、跟”。C项,介词,“因为”/目的连词,“用来”。D项,均为助词,与前边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21教育网
答案:D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7题。(18分)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21·cn·jy·com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21·世纪*教育网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来源:21cnj*y.co*m】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主要根据句意断句,同时,参考句子的结构,如主谓关系句“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动宾关系句“索民力以妨农功”,还有人物及其说话标志等,如“傅言”。
答案:A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及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
答案: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21*cnjy*com
B.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C.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意的能力。“杀二宦者”错,文中是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
答案:B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4分)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5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第(1)句,要注意的关键词有:“帝”,名词用作动词,译为“称帝”;“苟”,假设关系连词,译为“如果”;“死”,译为“为……而死”。第(2)句,要注意的关键词有:“不吾索”是宾语前置句,即“不索吾”;“面责”译为“当面指责”;“庶或”译为“或许”。
参考答案:(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参考译文孙傅,字伯野,是海洲人。进士及第,任礼部员外郎。当时蔡翛做尚书,孙傅对他谈论天下的事情,劝他赶快做些改革,不然的话肯定坏事。蔡翛没有听从。迁任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前来进贡,使者所经过的地方,安排车夫舟船,引起许多麻烦及浪费。孙傅说:“索取民力妨碍农时,对我们国家没有丝毫的好处。”宰相说他的观点跟苏轼一样,上奏贬他去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议论只是偶然与苏轼相同,也没有其他恶意,对这种依职责论事的处罚太过分了,许翰也被罢官离京。靖康元年,(孙傅被)召入任给事中,晋升兵部尚书。上奏请求恢复祖宗制度,钦宗问理由,孙傅说:“祖宗的制度对人民有利,熙、丰时的制度对国家有利,崇、观时的制度对奸臣有利。”当时认为是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同知枢密院。金人包围京城,孙傅冒着箭石日夜亲自去巡视。金兵分为四路呐喊着冲上前,(守城)部队败退,堕入护龙河,尸体都填满了河,城门急速关闭。当天,金人就登上了城楼。靖康二年正月,钦宗到金帅营去,安排孙傅辅佐太子留守京城,仍然兼任少傅。皇帝二十天后还没有返回,孙傅屡次写信请求返回。等到废立的檄书来了,孙傅非常悲哀地说:“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金人来索取太上皇、皇后、诸王、妃主,孙傅留下太子不遣送。密谋藏在民间,另外找一个貌似太子的人和两个貌似宦官的人杀了,并且杀十几个死囚,带着首级送去,骗金人说:“宦官想把太子偷偷放走,京城的人赶来争斗杀了他们,误伤太子。因而率兵去平定,杀了作乱的人献来。如果这样还不行的话,那就把死的太子送去。”过了五天,没有人肯担任这件事情。孙傅说:“我是太子少傅,应当和太子生死与共。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于是跟从太子出京。金守门的人说:“(我们)只想要太子,你这作为留守的来参与什么?”孙傅说:“我是宋的大臣,并且还是太子少傅,应当至死随从。”当天晚上,在门口住宿;第二天,金人召他去。第二年二月,死在北方朝廷。绍兴年间,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叫“忠定”。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19分)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内艰,起复。洪熙时进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帖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减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
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
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振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
B.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
C.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
D.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
解析:要联系上下文,把握整体意思,理清句子关系。
答案:C
9.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2-1-c-n-j-y
B.“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在正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出处:21教育名师】
解析:“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
答案:A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豫择吏看重出身的家庭和道德品质。他担任松江知府期间,从“良家”中挑选谨慎厚道的加以任用,并且用礼法教育他们。
B.赵豫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他均徭节费,裁减吏员,减轻田租,上奏皇帝极力抨击危害百姓的行为,百姓因此受益。
C.赵豫为政和乐平易,移风易俗。松江民俗多诉讼,凡来诉讼者,他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留下了移风易俗的佳话。
D.赵豫深受百姓爱戴,在官吏中影响很大。他任期届满,百姓“乞留”,在他的影响下各郡出现了许多深受百姓爱戴的知府。
解析:“在他的影响下”属无中生有,文中无此表述。
答案:D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帖然。(5分)
(2)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5分)
参考答案:(1)当时松江卫军恣意横行,赵豫逮捕了其中最恶劣的,施以杖刑后流放边疆,众军于是服帖。
(2)(赵豫)离开松江时,老幼挽住车子,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后来把他的神位供奉于周忱祠内,共享祭祀。21cnjy.com
参考译文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朱棣起兵攻下保定后,豫以生员身份而受命催督赋税,守卫城池。永乐五年,赵豫被授予泌阳县主簿,未上任又提升为兵部主事,再升为员外郎。母死守丧,期满复职。洪熙年间晋升为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选拔五个朝中大臣出任知府,赵豫被派往松江府,奉皇帝诏令上任。当时松江卫军恣意横行,赵豫逮捕了其中最恶劣的,施以杖刑后流放边疆,众军于是服帖。赵豫为政注重安抚,与民休养生息。挑选谨慎厚道的良家子弟为吏,用礼法教育他们。他还均平徭役,节省费用,裁减吏员十分之五。巡抚周忱有什么举措,都一定先跟赵豫商议。等到清军御史李立到松江,专门扩充军队,甚至牵连被征发者的亲戚、同姓。稍有异议,就酷刑拷打。一时人心大乱,申诉冤枉者多达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征调灶丁,也连累到其他民户,成为百姓的大害。赵豫上书极力抨击这些弊端,百姓都因此获救。朝廷还下令减轻苏州、松江两府官田的繁重租税,赵豫所管辖的华亭、上海两县,减去十分之二三。
正统年间,赵豫九年任满,考核政绩。松江百姓五千余人上书请求他留任,巡按御史上报朝廷,朝廷给赵豫增加两级官俸,命令回松江担任知府。到正统十年春,朝廷考核全国各地官吏,开始施行表彰政绩卓异的典制。赵豫和宁国知府袁旭都参与大典,皇帝设宴款待并赐予他们成套衣服,让他们回去任职。赵豫在松江任职十五年,松江府始终安定太平。离开松江时,老幼挽住车子,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后来把他的神位供奉于周忱祠内,共享祭祀。
当赵豫开始上任时,因那里多诉讼的民俗而忧虑。凡来诉讼者,他总是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天来吧。”众人都笑他,有“松江太守明日来”的歌谣。等到诉讼的人过一夜忿怒渐平,有的被劝阻,很多都停止,不再诉讼。
这时候,各郡的长官因为仁政著名的有:
湖州知府祥符人赵登,任期届满应当升迁。百姓到朝廷请求留任,朝廷提升他官级让他留任,从宣德至正统年间,先后在湖州任职十七年。赵登的同乡岳璿接替他在湖州任职,也有良好的政绩,百姓称他们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人彭远遭受诬陷应当罢免,百姓围住宦官的船,请求替他们上奏皇上,宣帝下令又让他留任。正统六年被破格提拔为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人刘永父亲去世,本该去职居丧,军民一万八千多人向朝廷请求挽留他,英宗下令他留任。巩昌知府鄞县人戴浩擅自发放边防储备三百七十石赈济饥民,遭到弹劾而去请罪,景帝原谅了他。徽州知府孙遇任期届满应当升迁,百姓到朝廷请求挽留他,英宗下令提升他的官级留任原职。他先后在任十八年,提升到河南布政使。只有袁旭在宁国被督学御史程富诬陷弹劾,被逮捕死在狱中。但宁国人悼惜他,为他立祠庙祭祀。
四、语言运用(14分,每小题7分)
12.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
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联系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宁静的画意,流动的乐韵,根据“竹喧”“浣女”展开合理的联想。要运用描写、修辞等手法,要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示例:洗完衣服的少女们拎着小桶,踏着月色,从婆娑的竹林间穿过,伴着银铃般的笑声,叽叽喳喳地打闹着归来。
13.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50810030)
上海社科院公布的一份《青少年闲暇时间调查报告》显示,45.4%的青少年每天有3小时以上的闲暇时间。那么,青少年的闲暇时间都用来干什么呢?数据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活动是上网(占49.9%)。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的调查结论。(2分)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150字左右)(5分)
解析:根据调查所显示的数据可得出结论,上网成为学生闲暇时间的重要活动。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答案要正面、积极。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1)半数学生休闲娱乐首选上网。(或:网络已成为青少年闲暇生活的重要内容。)
(2)观点一:青少年上网应有良性的引导。
青少年上网应有良性的引导。首先青少年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容易沉迷于网络。近年来网瘾问题日益凸现,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其次,网络信息驳杂,一些青少年容易受网络负面因素的危害。总之,对青少年应做好理性上网、科学上网的教育。
观点二:休闲娱乐不该首选上网。
青少年课余时间可以进行的活动有很多,比如看书、听音乐、体育锻炼等,并不仅仅只有上网这一项活动。利用更多的时间从事实际的活动比沉迷于虚幻的网络更有意义。
五、作文(60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小诗,按要求完成作文。
孩提时,我摔倒了/嚷着要大人抱起我/妈妈说,有人帮你是你的福运/自己起来才是生活的常态……
失恋时,我流泪了/关上心门不再相信爱情/妈妈说,有人相伴是你的福运/寻寻觅觅才是生活的常态……
年老时,疾病宣判了我的生命期限/我对孩子说,曾经拥有是我的福运/终要告别才是生活的常态…… 
在你眼中,哪些属于生活的常态?这首诗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生活的常态》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800字左右。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写作提示心理学家说,人在一帆风顺的时候,不会觉得幸运,而当遭遇厄运时却往往会感到命运不公。而一个人眼中的生活常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生活态度。当我们把困难、不顺视为生活常态时,我们的生活态度就会平静积极,从容坦然。当一个人将挫折、不幸、苦难的出现视为生活常态的时候,就能有直面的勇气。同时,也会对来自他人的关怀和帮助心存感激。2·1·c·n·j·y
作文内容可以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文章应呈现辩证统一的理性思考。既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他人;既可以写自然,也可以写现实社会。从作文立意上可见作者对生活中欢喜忧伤、逆境顺境的态度。
例文
生活的常态
节日总离不开烟花的绚丽,它的耀眼、夺目让每个人都为之驻足;然而照亮我们归家之路的往往是那一盏盏平淡无奇的路灯,每天每天,每年每年……21*cnjy*com
齐白石的一幅白菜图道出了“大味必淡”的道理,这“淡味”并非“乏味”,而是“生活的常态”。谁能拥有一辈子的传奇人生?那样的“不可思议、惊世骇俗”只存在于神话世界里,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淡淡的生命体。【版权所有:21教育】
摔倒、失恋、生老病死几乎每个人都要经历,这都是生活的常态,并没有什么稀奇。或许摔倒让你懂得爬起,失恋让你的心备受磨砺,一场大病让你悟出生命的真谛……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是幸运儿,是上帝眷顾的“特殊优待人群”,但那样的幸运太缥缈,生活的常态你可曾看清?
迪斯尼先生曾在车库中拮据地生活,成天与老鼠为伴,这是多么恶劣的条件与环境,但他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巴望“天降馅饼”,他安分地享受这种生活的常态,最后以那只老鼠为原型,创作了米老鼠,打拼出迪斯尼!他守候着生命中“路灯”微弱的光,并最终让充满力量的烟火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曾是一个两次高考名落孙山的学生,但第三次,他以优异的成绩叩开了中国最高学府的大门;他曾是一个被学校广播通告处分的“冤枉教授”;他曾是一个几次申请出国被拒的可怜小子;他曾是一个唯唯诺诺、不善言辞的“害羞男子”……他遭遇的失败、挫折数不胜数,但他心里很明白,这些都是生活的常态,是他必须接受、面对的现实,当他最终将“新东方”办成在美国第一家上市的中国教育企业时,他感慨万千。生活的常态里,有太多看似不幸却可以成为机会的东西。他说:“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或许我们并不能像前两位成功人士那样“辉煌”,或许你今天刚经历了十几家公司的拒绝,或许你今天刚与恋人分开,或许你刚经历破产甚至无家可归,你觉得落魄、孤独、无助……你觉得前方一片黑暗,你觉得你再也没有力气站起来……
但是,真的如此吗?
希望起源于心中的力量,那股力量或许刚强,或许柔软,看看前两位成功之前的遭遇,他们就此自暴自弃了吗?没有!就算我们不能如此成功,为何不借鉴他们当初面对生活常态时的那颗温热的平常心呢?
“看穿”生活的常态,也是一种境界,从此你会活得心境恬然,就如同悟“禅”一般。
点评这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严谨的结构与独特的视角点亮了全篇,文章开头借路灯隐喻淡然之态是生活的常态,而后却笔锋一转谈到生活中难于避免的挫折,连举了迪斯尼和俞敏洪两个例子,使文章在内容上真实可感。最后作者用以平常心“看穿”生活的常态作结,不仅回应了文章开头的隐喻,而且使文章在思想上有了纵深,没有就题论题,而是更智慧地让我们了解到心境坦然的平淡之态才是懂得生活本真的真正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