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选修 《传记欣赏》课时训练:1 在哈金森工厂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选修 《传记欣赏》课时训练:1 在哈金森工厂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7 10:0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今朝风流
基本阅读
1 在哈金森工厂
课时训练1
一、夯基训练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在饮水机行业过快发展过程中,监管乏力造成了饮水机市场    的局面,一些伪劣产品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2)世界杯期间,大量外国游客涌入巴西,各色人等    ,导致当地犯罪率急剧升高。
(3)对于风生水起的互联网金融,刘明康表示,不是每一家都是赢家,目前这个领域    ,谁走得更好,还需拭目以待。
A.泥沙俱下  鱼龙混杂  鱼目混珠
B.泥沙俱下
鱼目混珠
鱼龙混杂
C.鱼龙混杂
鱼目混珠
泥沙俱下
D.鱼目混珠
鱼龙混杂
泥沙俱下
解析:“鱼目混珠”指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一般形容物,不形容人。(1)处形容物,选“鱼目混珠”。“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只能指人,不可用来形容物。(2)处指人,选“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指泥土和沙子都跟着流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3)处选“泥沙俱下”。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据报道,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的原因,是由于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隐患排查不认真、不彻底造成的。
B.目前地理信息交换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成熟,一旦地理信息为广大公众认可,那么地理信息产业将迅速崛起。
C.在以低碳技术和产品为核心的新一轮国家竞争力角逐中,谁领先一步,谁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并成为国际市场最大赢家。
D.交通部发布了《驾驶员素质教育大纲》,督促驾驶员牢记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和提前预防,以保证平安出行。
解析:A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原因是由于……造成的”杂糅。B项,搭配不当,将“问题”换成“条件”,或把“成熟”换为“解决”。
D项,成分残缺,“牢记”缺宾语,可以在“预防”后加上“的要求”。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    。    。    。如在某些汉印中,就有“荼”字省作“茶”的写法。
①民间的书写者出于某种考虑,将“荼”减去一笔,这就成了“茶”字
②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荼”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③“荼”简写为“茶”,汉代已露端倪
④在中唐之前“茶”字写作“荼”,这恐怕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
⑤茶作为饮品,我们都很熟悉
⑥“荼”有多个义项,“茶叶”义是其中之一
A.④⑥⑤②①③     B.⑥②①⑤④③
C.⑤④⑥②①③
D.⑥④⑤②③①
解析:这几句话的内在逻辑关系是:茶作为饮品,都熟悉⑤——但“茶”字写作“荼”,不是人人都知道④——“茶叶”是“荼”的多个义项之一⑥——饮茶习俗推广,“荼”字的使用频率高②——“荼”字的简写变化①——这种变化的年代③。
答案:C
二、延伸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7题。
从混血儿到美国总统
奥巴马的全名是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1961年8月4日生于夏威夷州火奴鲁鲁。他的父亲老贝拉克是黑人,生于肯尼亚西部尼安萨省一个牧民家庭,母亲雪莉·安·邓纳姆是白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的威奇托。他父母的这一段婚姻没有维持多久,邓纳姆后来与印尼留学生结婚,也把6岁的奥巴马带到印尼。奥巴马10岁时回到夏威夷,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奥巴马的父母离婚后,在1982年父亲在肯尼亚死于车祸前,奥巴马只见过父亲一次。成年后的奥巴马在自己的回忆录《父亲的梦想》中披露,由于父亲是黑人,母亲是白人,他曾一度对自己的种族身份感到迷惑,并为此使用大麻和可卡因等毒品。
奥巴马198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91年毕业于哈佛法学院,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就读期间,成为《哈佛法律评论》首位黑人主编,这是人才济济的哈佛法学院1
600名学生当中的最高荣誉,奥巴马首次获得了全国性的认可。这个位置通常被视为法律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美国最高法院当法官秘书、进而步步高升的敲门砖,但奥巴马毕业后,却选择了芝加哥一家专门受理民权诉讼的小型律师事务所,当了多年的“穷人代理人”。
经过三年的法律实践和民间行动,奥巴马决定适时参加政治选举,直至当选联邦参议员。2007年2月10日,奥巴马在伊利诺伊州首府斯普林菲尔德正式宣布竞选2008年美国总统。他在演讲中说:“在林肯呼吁结束分裂、团结一致的老议会前,美国人的希望和美国梦仍在继续。”奥巴马借用林肯的政治符号遗产,博得了黑人的好感,同时也博得了草根阶层的好感。在演说中,奥巴马发出变革的呼声:“我在学习华盛顿政治做派上投入时间不多,但我很早就意识到,华盛顿的做派必须变革。”他的参选演说获得了很多反对种族歧视、支持人类平等权利的人的支持。
2008年11月5日,奥巴马正式当选为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
奥巴马生逢其时,美国民众厌倦了伊战泥潭、经济停滞以及霸道刚愎、支持率极低的小布什总统,对政府和国会都十分失望,渴望改变现状;在美国人看来,奥巴马由白人外祖父母抚养、又在亚洲短暂生活;在哈佛受精英教育,又回到非洲裔社区做基层工作,他的经历代表了美国一代人的梦想。
奥巴马承诺,如果他成为美国总统,他将使整个美国在共同使命感的感召下团结起来,使美国的历史翻过近年来政治四分五裂、愿望一再落空的灰色一页。于是在竞选中他不断重复“改变”“希望”和“相信”这几个关键词。
许多人对奥巴马政府寄予希望,但奥巴马在记者会上说,美国正面临“历史性的危机”,“这场危机是长期形成的,我们没有捷径可走,而且经济在好转之前还可能进一步恶化”。他补充说:“全面的复苏不可能马上出现。许多专家现在相信,我们明年可能损失数以百万计的工作。”
(节选自《奥巴马传》,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因混血儿的身份,奥巴马曾一度对自己的种族身份感到迷惑,也曾吸过大麻和可卡因等毒品。
B.奥巴马曾经在美国、印尼、肯尼亚生活过,丰富的生活经历也成为他竞选的有利条件。
C.奥巴马成为《哈佛法律评论》首位黑人主编,首次获得了全国性的认可。
D.奥巴马从基层工作做起,得以更深切地接触民众,关注民生。
E.美国目前正面临着“历史性的危机”,且经济有进一步恶化之势,许多专家相信全面的复苏不可能马上出现,明年数以百万计的工作可能都会损失。
解析:B项,原文没有说明奥巴马曾在肯尼亚生活过,属于无中生有。E项,“全面的复苏不可能马上出现”这句话是奥巴马说的,不是专家的观点。
答案:BE
5.简要归纳奥巴马的生活经历。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梳理全文脉络,可抓住“混血儿出身”“大学生活”“法律实践”“政治竞选”等几个阶段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1)混血儿的身份,使奥巴马一度对自己的种族身份感到迷惑,并为此使用过毒品;(2)大学就读期间,成为《哈佛法律评论》首位黑人主编并获得全国性认可;(3)大学毕业后,出人意料地选择专门受理民权诉讼的小型律师事务所,当了多年的“穷人代理人”;(4)经过三年法律实践和民间行动,决定适时参加政治选举,直至当选联邦参议员,并于2007年2月10日,宣布竞选美国总统;(5)2008年成功当选美国总统。
6.根据文意,概括奥巴马竞选获胜的原因。
解析:精读倒数第三段,加以归纳,结合题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可得出本题答案:。
参考答案:(1)美国民众渴望改变现状;(2)奥巴马的多元文化背景;(3)奥巴马在哈佛受精英教育;(4)奥巴马从基层做起的个人经历。
7.奥巴马决定参加总统竞选时,借用林肯的政治符号遗产,用意何在 作为黑人的奥巴马当选总统的意义是什么
解析:结合语境,“用意”可结合文章第三段“奥巴马借用林肯的政治符号遗产,博得了黑人的好感,同时也博得了草根阶层的好感”,“他的参选演说获得了很多反对种族歧视、支持人类平等权利的人的支持”等信息作答;第二问则考查“探究文中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需要结合文意,进行客观公正的评述。
参考答案:(1)用意:为了博得黑人的好感,为了博得草根阶层的好感,为了获得一切反对种族歧视、支持人类平等权利的人的支持。(2)意义: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是美国黑人地位提升的标志,也是民主政治进步的标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
斯诺传略
王 铎
埃德加·斯诺,生于1905年的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他父亲开了一家不大的印刷厂。从小,他的父亲就要他“子承父业”,但是性格坚毅的斯诺,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20世纪享誉世界的著名记者。
多少年后,斯诺曾在自传中这样写道:“我九岁就开始帮人把包件从斯诺印刷公司送到报馆去,报馆那幢引人注目的建筑物的中心是一间宽大的生气蓬勃的记者工作室,在那里,我从远处深深地敬慕那些编辑们。”童年时代的这些见闻,在斯诺的幼小心灵里播下了种子。数年之后,他毅然从美国中西部的出生地远涉重洋,在中国这样一个遥远的国家中,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年轻的新闻记者。
还在童年的暑假期间,他开始对旅行发生了兴趣。斯诺回忆说:“搭乘鲍勃的新型旅行车进行一次探险,我因为把随身所带的钱花光了,只得流浪回家。不过,要不是在那年夏天我亲眼看到了太平洋,也许我一辈子也不会如此坚定地下决心要航海跨越这个大洋。要不是像流浪汉那样搭乘货车游荡到加利福尼亚州的海岸边,穿越过费瑟河峡谷和科罗拉多大峡谷,我还不会那么早就品尝到艰苦探险的乐趣,不会那么早就知道大自然和人生竟是如此丰富多彩。”
那年秋天,他回到学校之后,在《悲惨世界》一书中发现了某些外国人物,使他想起那次夏季探险中遇到并产生好感的一些工人和失业者(体面人物心中的“流浪汉”)。斯诺说:“是雨果为我打开了一个思想意识和各种重大道德政治问题的陌生的新世界,并且把我卷进了一个遥远而又轰轰烈烈的历史时代中去。只是到了现在,我才理解,读书可以代替旅行,是仅次于实践的人生第二最佳乐趣。我的早期游荡生涯及其影响,对于我的生活方式来说,可能比我所受的全部正规教育起到的作用还要大。”
斯诺的“生活方式”是全球性的。他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懂得许多国家的人民和思想,他也认识贫富之间、权势者和卑贱者之间的一些关系。中国和中国革命,对斯诺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因素。1928年他到达中国之后,一留就是十多年。在这十多年间,他迷恋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传统。他为中国人民以及他们种种划时代的问题所吸引。当他认清了这场革命,并看到革命已经起来,即将成为历史上最不寻常、最具有深远意义的震撼世界的事件之一时,作为一个人和一名记者,他听到了召唤。
1928年,斯诺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毕业后,第一次来到中国。7月初他到达上海,由人陪同用半年多的时间沿铁路线旅行采访。在南京,斯诺游览了明城墙和中山陵。正是这次旅行,使斯诺对当时中国的现状有了确切的了解,亲身体验了腐败与堕落,看到了许多地区的贫困与落后,看到了灾荒与饿殍。斯诺后来说,这次旅行是他关注中国命运的“觉醒点”。
1933至1938年间,斯诺担任了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新闻系讲师。他与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直到1941年,斯诺才离开生活了13年的中国,返回美国。新中国成立后,斯诺又于1960年、1964年和1970年三次回中国访问,持续时间均较长。在中美关系长期紧张,两国互相敌视,几乎没有美国人能进入中国的那一段非常时期,斯诺能数次访华,确实是格外引人注目的礼遇,显然这是由于他与中共领导人在延安时期建立的特殊关系与友谊。这与《西行漫记》向世界介绍红军,宣传陕北根据地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而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由于麦卡锡主义的盛行,斯诺也遭受到很大的压力。1951年,中国政府领导人就曾邀请斯诺旧地重游,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显然无法成行。直到1959年,他重访中国的愿望才于次年得以实现。
斯诺也是一位著名摄影家。1930年,斯诺在登临泰山时,就拍摄了不少风光照片。在《西行漫记》一书中,有许多他自己拍摄的照片。这些照片是红军根据地首次接受外国人拍摄的第一手资料,根据地以外的人能看到这些照片是很不容易的,今天看来也还是十分珍贵的。除了自己拍摄外,斯诺还获得允许,翻拍了经过长征残存下来的一些珍贵的资料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红军被迫从中国东南部的江西苏区撤退到陕西新根据地之前的一些人物和事件。《西行漫记》因此集中收录了一大批延安根据地中共领导人的图片,以及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的照片,还有士兵、平民和儿童的一些留影。虽然当时和后来陕北根据地的其他摄影师拍摄了一大批珍贵照片,但由斯诺拍摄的这些照片无疑更具有特殊历史意义。
斯诺一生共写了11部著作,大多是长篇纪实和新闻报道类的。内容多数是根据在中国采访而来。斯诺1972年2月15日在瑞士日内瓦郊区埃辛斯村去世,两天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斯诺病重时,中国派出医疗小组,专程飞赴日内瓦为他治疗。斯诺在临逝世前,曾收到了白宫邀请他作为“总统特使”到中国访问的信,他拒绝了。临终时,他还不忘中国。他说:“我热爱中国。”并留下遗嘱,要求把自己的一半骨灰安放在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
斯诺去世后,他的夫人把他的一半骨灰带到中国,安葬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一个小花园中。斯诺以他的笔粉碎了“赤匪神话”,赢得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尊重。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斯诺为中国所做的一切,他说:“我们将永远记得他曾为中国做过一件巨大的工作。他是为建立(中美)友好关系铺平道路的第一个人。”毛泽东在唁电中称:“斯诺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2、3、4段通过对传主的语言描写,揭示了斯诺成为20世纪享誉世界的著名记者的思想基础。对后文叙述他与中国的关系起到烘托作用。
B.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用了许多照片。这些照片有许多他自己拍摄的,也有翻拍的长征残存下来的一些珍贵的资料照片,还有一大批延安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图片,还有士兵、平民和儿童的一些留影。
C.新中国成立后,斯诺又于1960年、1964年和1970年三次回中国访问,其中一次是在中国政府领导人发出邀请后的第十个年头上,他重访中国的愿望才得以实现。
D.中国和中国革命促进了斯诺的成长和发展,斯诺也成为中国人民的朋友和中国革命的支持者和宣传者。
E.传记结尾引用毛泽东的话,高度概括了斯诺对中国革命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不可或缺。
解析:A项,无“烘托”作用;B项,陈述不当,原文并未表明《西行漫记》中有斯诺翻拍的经过长征残存下来的资料照片;E项,“不可或缺”绝对化。
答案:CD
9.从斯诺的生活经历来看,形成他的全球性的“生活方式”的基础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本题的答题区间在2~4段。第2段主要说明童年时代的报馆的见闻,在斯诺的幼小心灵里播下了种子;第3段主要说明童年的暑假旅行使他品尝到艰苦探险的乐趣;第4段主要说明《悲惨世界》对他的巨大影响。
参考答案:①童年时报馆的见闻,使他产生了对新闻工作者的敬慕,在斯诺的幼小心灵里播下了种子。②童年暑假期间的旅行经历,使他品尝到艰苦探险的乐趣,知道大自然和人生竟是如此丰富多彩,坚定地下决心要航海跨越太平洋。③在《悲惨世界》一书中发现了某些外国人物,使他想起一些工人和失业者(体面人物心中的“流浪汉”)。打开了一个思想意识和各种重大道德政治问题的陌生的新世界,卷进了一个遥远而又轰轰烈烈的历史时代中。
10.对斯诺与中国的关系的叙述,表现出了他对中国怎样的情感态度 请全面归纳。
解析:本题的答题范围在5~10段。答题时可按照总分结构作答。有的要点可直接从文中提取,而有的要点需要整合概括。第5段可提取“他迷恋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传统”;第6段主要表现他同情中国人民的苦难,关注中国命运;第7、8段主要表现他不惧压力,维护与中国的友谊;由第10段最后两句说明他热爱中国,还要把骨灰安放在中国,可见他对中国的感情。
参考答案:热爱中国。①迷恋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传统;②同情中国人民的苦难;③关注中国命运;④支持中国革命;⑤不惧压力,维护与中国的友谊;⑥把中国当作第二故乡。
11.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 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请你就这两种精神中的一种,结合这篇传记,阐明你的观点。
解析:解答此题必须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意分析,国际主义侧重世界无产阶级的团结互助;共产主义侧重为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制度而奋斗。
参考答案:(1)国际主义精神是一种思想,它要求无产阶级坚持国际团结,相互支持,相互援助。斯诺作为一个有良知的记者,没有意识形态的偏见,怀着对中国人民苦难的同情,支持中国抗日战争,向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抗日的事迹,体现的就是一种国际主义精神。当今,每当世界其他国家遇到一些重大灾难,中国作为一个勇于担当的大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也是国际主义精神的体现。
(2)共产主义精神是忠于共产主义事业,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献身的精神,它要求我们要像斯诺那样胸怀远大的理想,要像白求恩那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要像雷锋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像杨善洲那样先人后己、大公无私,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努力奋斗。
三、语言运用
12.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水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要闻之一。从那以后,以“门”命名的各种新闻不断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如“伊朗门”“虐囚门”等,台湾出现因台风救灾不力而造成的“救灾门”,以及可口可乐在华深陷“受贿门”等。请结合政治、经济和娱乐界的事件,简述“门”的含义。
解析:结合题干信息,概括各种“门”的共同特点,强调“危机”或“丑闻”。
参考答案:“门”是人们在“水门事件”之后,对国家领导人、企业或者个人遭遇的执政危机、市场危机或丑闻的统称。
13.色彩鲜艳而寓意丰富的年画,在节日里为人们增添了喜庆的气氛,但是,古老的年画在今天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伴同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不再认同年画的民俗文化价值,而是去追逐欣赏海外舶来的圣诞礼物和平安果。
(导学号50810002)
(1)根据画面寓意,为以下年画命名。(不超过4字)
(2)请阐述你对年画淡出人们视野的观点和看法。
答案示例:(1)连年有余(莲年有鱼)
(2)千百年来,年画不仅是年节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我们要加强对年画的研究和保护,使之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