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阅读
4 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
5 遨游建筑天地间
6 在画布里搏斗的人生
课时训练4
一、夯基训练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九龙峰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泉水淙淙, ,如同蓬莱仙境,吸引着无数香客游人。
(2)这些普普通通的场景向世人证明,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历史进程中,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3)时下,许多大学生都选择了自主创业。乘着国家对“小微企业”扶持的春风,他们的事业 。
A.云蒸霞蔚 欣欣向荣 蒸蒸日上
B.欣欣向荣
云蒸霞蔚
蒸蒸日上
C.欣欣向荣
蒸蒸日上
云蒸霞蔚
D.蒸蒸日上
云蒸霞蔚
欣欣向荣
解析:“云蒸霞蔚”,云气升腾,彩霞弥漫,形容景物灿烂绚丽。“欣欣向荣”形容草木茂盛,也形容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形容事业天天向上发展,十分兴旺。(1)句是形容自然景观,且强调“如同蓬莱仙境”,应用“云蒸霞蔚”;(2)句由“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可知应用“欣欣向荣”;(3)句强调一天比一天好,故应用“蒸蒸日上”。
答案:A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随意编造一些“趣闻”来迎合部分读者的口味,出版社是赚钱了,可是那些书能起到什么样的社会效果呢
B.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把农业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大格局中统筹谋划。
C.澳大利亚人麦士数十年来在许多厕所的门上画了彩画,给人们增添了生活情趣。他去世后,群众虽然很怀念他,但艺术界却不把他列为艺术家。
D.将GDP增幅降低作为宏观调控的积极成果,预示着经济增长方式将发生重要改变,在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的同时,更加强调质量的提高。
解析:A项,
“社会”与“效果”搭配不当;B项,“站在”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小康”后加“的高度上”;C项,应改为“虽然群众很怀念他,但艺术界却不把他列为艺术家”。
答案:D
二、延伸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6题。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林徽因(1904—1955),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使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为中国女性的偶像。
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林徽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着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5年,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是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的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B.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和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C.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D.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对这些称谓也并不看重。
E.张爱玲的文学才能深得人们的喜爱,而林徽因家的文学沙龙里也曾高朋满座,群星璀璨。
解析:C项,突出林徽因的伟大,但并不贬低张爱玲。D项,“她对这些称谓也并不看重”,文中并没有此意。
答案:CD
4.作者说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解析:整体阅读全文加以梳理,可知文章包含了林徽因的“光辉成就”“巨大凝聚力”“人生经历”三个方面。
参考答案:三个方面:(1)她的光辉成就: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集于一身,林徽因写过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她致力于建筑事业,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2)她的巨大凝聚力: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3)她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5.文中说:“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花”指什么 “树”又指什么 结合文章中林徽因的经历,谈谈她成为“树”后的具体表现。
解析:结合文中对林徽因的评传,深入理解“花”与“树”的内涵,可知“花”与“树”分别代表了林徽因人生的不同阶段。
参考答案:“花”指年轻的林徽因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花一样,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树”指历经生活艰难,成熟坚强的林徽因。具体体现:(1)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2)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3)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夫妇颠沛流离、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他们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4)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5年,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
6.文章末尾,作者引用张清平对林徽因的评价,应如何理解
解析:联系上文对林徽因崇高境界的评述,紧扣“没有阴暗”“没有卑微”“没有鄙俗”作答。
参考答案:林徽因夫妇曾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但她却靠着“一种精神”“一种激情”“一种灵魂”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为中国建筑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句话是对林徽因“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的深刻诠释。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题。
(导学号50810010)
“知本家”还是“资本家”
初见袁隆平,第一印象就是非常瘦,个不高但精神好。
“过完80岁生日之后,我有一个理想,就是90岁时实现超级稻亩产1
000千克。现在我又多了一个理想,希望我的母校能成为世界名校。”在武汉四中110周年校庆上,袁隆平对记者再次重申理想,其中超级稻亩产千千克的理想,他在多个场合说起过。
由于时间紧迫,对于记者的诸多问题,袁隆平的回答总是能省则省,不能省的话就一句带过,但是谈到超级稻,话匣子就合不拢,一个又一个专业名词扔出来,不管在场的人懂不懂。
“我们正在向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千克进军。按照计划到2012年实现亩产达到830千克目标,到2015年实现亩产达到900千克目标。现在看来,两年之内实现亩产830千克的目标没问题。今后再努把力,争取提前实现亩产900千克的目标。”
言之切切,足见对水稻研究情深。
梦想在变,从500千克增长到1
000千克。同样,从杂交稻到超级稻,袁隆平探索了40多年,一辈子干一件事,坚持的信念是什么
“饿起来的滋味很不好受啊。”
作为一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小时候经常饿肚子,切身的感受,支持他数十年在湖南一个偏远山区从事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他领衔研究的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如今在国际上遥遥领先。
袁隆平说,如果第三期亩产900千克的技术推广开来,将养活约2.2亿人口。
从来不管隆平高科的股价 转变,从“知本”到“资本”
袁隆平创造了太多的第一,但有个第一恐怕从来不曾有人想过——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
截至10月9日,隆平高科收盘价为16.73元,在其上市后,其最高股价达到47元。
按照隆平高科最高价47元计算,袁隆平持有的400万股的最大市值为1.88亿。更有一份来自某评估机构的报告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身价超过1
000亿元。
他列举了自己的收入:每月工资6
000多元,还有股份分红、稿费、咨询费等“额外收入”,每年总共有30多万元。至于股价:“我从来不管这个事。”他的回答简短且干脆。
说起隆平高科的创立,“刚开始我是坚决不同意的,我又不是生意人!”他说,今天说袁隆平涨了2分钱,明天说袁隆平跌了2分钱,不好听。
但后来基于两点,他同意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我的理想是让超级稻走出国门。”于是有外国公司找上门,说他们出钱,占大头,袁隆平觉得划不来。
“品种是我们的,技术是我们的,人也是我们的,什么都是我们的,凭什么你占大头 ”
其次,1999年袁隆平69岁。“一般到70岁,就不能当首席,科研经费就没有那么多,隆平高科说可以每年给200万的科研经费,我说可以。”
就这样,有了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袁隆平出任名誉董事长。
这样从“知本”到“资本”的转变,成为“产学研”结合的范例。
日前,武汉通过了“15个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及指导意见”,提出院士作为领头人每人带动一个产业发展,成为和袁隆平一样富有的院士。
让院士带领一个产业的发展,他认为“这个是对的”,因为经济要发展,新兴产业会带来动力。
澄清“家里有六七辆车”,花钱不挥霍不浪费
因为“千亿”身价,他被冠上“名誉富豪”的称呼。
“钱是要的,因为要生活,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是拿来用的,该用则用,不挥霍不浪费,不小气不吝啬。”袁隆平抛出他的财富观。
而发生在袁隆平身上与“钱”有关的事,都被作为正面教材宣扬。
其一是喜欢15元的衬衫。曾在出席某论坛时,谈到对金钱的看法,袁隆平曾说:我今天穿的衣服就50块钱,但我喜欢的还是昨天穿的那件15块的衬衫,穿着很精神呢。我的表260元,鞋子100多块。要说一点名利思想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但要淡泊名利,对物质别要求太高。
其二是袁隆平院士被市民发现在2008年湖南车展上,为老伴挑选座驾,有报道称,袁隆平“家里已经有六七辆车了”,欲买第八辆车。
虽然议论一边倒地表示支持和理解,但袁隆平还是在武汉给予澄清:“没有的事情,就是当时陪着老伴去车展逛逛,不知道为什么被传成那样。”
“越出名越要夹着尾巴做人”
最朴素的道理最珍贵,这点在袁隆平身上体现明显。
他说:“做事先做人,这是老生常谈,也是我这一辈子最深刻的感悟。”
而他认为自己始终是一粒潜伏在农田里的种子。
在做人上,他对青少年的期望是:公字多一点,私字少一点。
他现在大量的工作还是在试验田里:“我基本上每天都去,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开始直到收获,都去。这是我的兴趣,也是我的任务。”
“现在有少数人搞学术腐败,就是名利心、享乐心太重,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到头来害人害己。人还是踏踏实实的好,一个人越是出名就越要谦虚谨慎,越要夹着尾巴做人。”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心宽,地才阔。
“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袁隆平在多个场合说过这个梦想。
不管有多少光环,有多少身份,他说,他始终是一粒潜伏在农田里的种子……
(选自《大地》,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袁隆平,1930年生,江西九江德安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等。
②袁隆平常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荣登“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2014年3月,袁隆平因对粮食安全的贡献,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袁隆平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时刻关心人民,解决了世界性的粮食问题,荣登“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201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B.袁隆平的梦想在变,他培育出了亩产500千克、830千克、900千克、2
000千克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C.袁隆平,数十年埋首田间,潜心科研,攻克难关。在对抗贫穷和饥饿的征途上,他永不停步,即便耄耋之年,仍壮志不改。
D.袁隆平拥有的隆平高科上市后,其最高股价达到47元。有一份来自某评估机构的报告称,袁隆平身价超过1
000亿元。他创造了从“知本”到“资本”的奇迹。
E.袁隆平认为,要说一点名利思想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但要淡泊名利,对物质别要求太高。花钱,不奢侈不浪费。“越出名越要夹着尾巴做人”,也突出了光环下的袁隆平自我保护意识强。
解析:B项,“培育出了亩产500千克、830千克、900千克、2
000千克的水稻新品种”表述错误,因为有的梦想还没有实现。D项,“袁隆平拥有的隆平高科上市后”表述错误,袁隆平虽然拥有400万股,但“隆平高科”并非袁隆平私人独有。E项,“也突出了光环下的袁隆平自我保护意识强”不准确,“越出名越要夹着尾巴做人”是说盛名之下的袁隆平做人越发谦逊,严于律己。
答案: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答B、D不给分。
8.本文主要表现了袁隆平哪些精神品质 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通读全文,筛选出传主的言行与作者及他人对传主进行评价的语言,然后归纳整理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抱负伟大,播撒大爱。袁隆平有让天下人都有饱饭吃、造福世界人民的理想。②不断超越,永不止步,即便耄耋之年,仍壮志不改。③扎根基层,脚踏实地,基本上每天都去试验田。④潜心探索,有创新精神。从“知本家”到“资本家”,成为“产学研”结合的范例等。⑤为人纯朴,淡泊名利。喜欢穿15块的衬衫,戴的表260元,穿的鞋子100多块等。
9.袁隆平是“知本家”,还是“资本家” 请简要分析。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再从原文中依据传主的经历、追求、品质、研究成果等来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注意组织答案时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本题由文本的小标题“从‘知本’到‘资本’”可知应答袁隆平首先(或起初)是“知本家”,然后(或现在)才是“资本家”。
参考答案:①袁隆平首先(或起初)是“知本家”,然后(或现在)才是“资本家”。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袁隆平与时俱进,将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他用科研成果带动了一个产业的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展又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完成了从“知本”到“资本”的转变。③袁隆平从“知本家”到“资本家”,成为“产学研”结合的范例。
10.袁隆平有着怎样的财富观 他的这种财富观有什么现实意义 试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要求探究的是袁隆平的财富观,首先考生应从文本中分析出袁隆平的财富观是什么,信息主要集中在“澄清‘家里有六七辆车’,花钱不挥霍不浪费”一部分中,由袁隆平的话“钱是要的,因为要生活,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是拿来用的,该用则用,不挥霍不浪费,不小气不吝啬”可总结得出。然后再联系现实谈看法即可。
参考答案:①财富观:“钱是要的,因为要生活,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是拿来用的,该用则用,不挥霍不浪费,不小气不吝啬。”②现实意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说人要生活,追求钱财是合理的;但不能只一味追求钱财而失去道德的准绳,应光明正大地索取,干干净净做人。“该用则用”,是说要进行合理消费,反对奢侈、浪费性消费;小气吝啬,做守财奴,也失去了占有财富的意义。作为青年人的我们,要树立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新时代的财富观。
三、语言运用
11.下面的表格是对中学生偶像崇拜的相关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请仔细阅读,用简明的语言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学生偶像崇拜在性别上的差异
偶像类
著名人士
影视歌明星
体育明星
其他
总计
男生
6
12
6
1
25
女生
2
20
2
1
25
总数
8
32
8
2
50
(1)由表得出结论:
(2)这种差异表明:
解析: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得出结论。
参考答案:(1)女生崇拜影视歌明星的人数明显高于男生,男生崇拜著名人士和体育明星的人数明显高于女生。
(2)在偶像崇拜上,女生更带有感性色彩——这与其感情细腻等特点有关,而男生则表现得较为理性。
12.商场里,一位女士看中了一款服装,爱不释手,想买,可是觉得价格太贵了。面对犹豫不决的顾客和商场硬性的价格规定,假若你是该商场的售货员,不论这位女士最终能否买下这件衣服,你怎么说才能让这位顾客满意 要求:语言得体,不超过50字。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运用得体的能力。面对顾客,一个售货员应该是耐心的、聪明的,答案既要尊重顾客的感受,又能维护商场的利益。
参考答案:您真有眼光。您看中的这款衣服价格贵是贵了点,但物有所值,更重要的是这款衣服非常适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