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选修 《传记欣赏》课时训练:15 马钧传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选修 《传记欣赏》课时训练:15 马钧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7 17:0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 马钧传
课时训练11
一、夯基训练
1.选出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  )
A.均衡  织绫机  争辩  丧功废日
B.花纹
公输般
分辨
其文异变
C.抛掷
武安候
收讫
平心而论
D.污陷
撰写
幽深
强弩之末
解析:A项中“废”应写作“费”;C项中“候”应写作“侯”;D项中“污”应写作“诬”。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最近相关部门对两个小区新装修的住房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结果有一半住房甲醛超标,而引发甲醛超标最主要的原因是居民不合适的装修造成的。
B.李先生认为服饰公司侵犯了自己的权利,将之诉至法院,要求停止侵害,并提出30
000元人民币的经济索赔和2
000元人民币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C.国家质检总局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形成10个左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较强、知名度较高、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世界级品牌。
D.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建设的启动,对道路、交通、媒体、通讯等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相关,长沙商业圈无疑也将面对重新洗牌的机会。
解析:A项,“原因是……造成的”,句式杂糅,删除“造成的”。B项,搭配不当,“提出”不能与后面的宾语“抚慰金”搭配。D项,不合逻辑,“道路”包含在“交通”中,不能并列。
答案:C
二、延伸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6题。
裴秀字季彦,河东闻喜人也。秀少好学,有风操,八岁能属文。叔父徽有盛名,宾客甚众。秀年十余岁,有诣徽者,出则过秀。然秀母贱,嫡母宣氏不之礼,尝使进馔于客,见者皆为之起。秀母曰:“微贱如此,当应为小儿故也。”宣氏知之,后遂止。时人为之语曰:“后进领袖有裴秀。”
渡辽将军毌丘俭尝荐秀于大将军曹爽,爽乃辟为掾,迁黄门侍郎。爽诛,以故吏免。顷之,为廷尉正,历文帝安东及卫将军司马,军国之政,多见信纳。帝之讨诸葛诞也,秀与尚书仆射陈泰、黄门侍郎钟会以行台从,豫参谋略。魏咸熙初,厘革宪司。时荀定礼仪,贾充正法律,而秀改官制焉。秀议五等之爵,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初,文帝未定嗣,而属意舞阳侯攸。武帝惧不得立,问秀曰:“人有相否 ”因以奇表示之。秀后言于文帝曰:“中抚军①人望既茂,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也。”由是世子乃定。武帝既即王位,拜尚书令、右光禄大夫,及帝受禅,加左光禄大夫。封钜鹿郡公,邑三千户。
时安远护军郝诩与故人书云:“与尚书令裴秀相知,望其为益。”有司奏免秀官,诏曰:“不能使人之不加诸我,此古人所难。交关人事,诩之罪耳,岂尚书令能防乎!其勿有所问。”司隶校尉李憙复上言,骑都尉刘尚为尚书令裴秀占官稻田,求禁止秀。诏又以秀干翼朝政,有勋绩于王室,不可以小疵掩大德,使推正尚罪而解秀禁止焉。
秀儒学洽闻,且留心政事,总纳言之要,其所裁当,礼无违者。又以职在地官,以《禹贡》山川地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后世说者或强牵引,渐以暗昧。于是甄摘旧文,疑者则阙,古有名而今无者,皆随事注列。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奏之,藏于秘府。其序曰:“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②,二曰准望,三曰道里。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秀创制朝仪,广陈刑政,朝廷多遵用之,以为故事。在位四载,为当世名公。服寒食散当饮热酒而饮冷酒泰始七年薨时年四十八。
(节选自《晋书》卷三十五)
注:①中抚军:晋武帝司马炎。②分率:比例尺。下文的“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分别指绘制地图时的方位、路程、高取下、方取斜、迂取直。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服寒食散/当饮热酒而饮冷酒/泰始七年薨/时年四十八
B.服寒食/散当饮热酒/而饮冷酒/泰始七年/薨时年四十八
C.服寒食/散当饮热酒/而饮冷酒/泰始七年薨/时年四十八
D.服寒食散/当饮热酒而饮冷酒/泰始七年薨时/年四十八
解析:根据句子结构,参考句意断句。
答案:A
4.下列均能表现裴秀被魏主宠信、倚重的一项是
(  )
①见者皆为之起 ②军国之政,多见信纳 ③由是世子乃定 ④使推正尚罪而解秀禁止焉 ⑤秀创制朝仪,广陈刑政,朝廷多遵用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⑤
解析:①是写裴秀母亲的,⑤写的是一般政务,均不合要求。
答案:B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裴秀先后在大将军曹爽、晋文帝、晋武帝手下任职为官,晋武帝得继帝位,多亏裴秀在文帝司马昭面前为他讲好话。
B.裴秀十几岁的时候就很有才华,母以子贵,他的母亲也受到人们的敬重,人们都称赞裴秀是青年中有领导才能的人。
C.裴秀有着重要的学术成就,主持编制的《禹贡地域图》和提出的编制地图的六项原则,为中国传统地图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D.裴秀曾因“小疵”遭到“有司”及司隶校尉李憙的弹劾,但皇帝下诏书为他做了辩解,认为不能因有小毛病就淹没了大功德。
解析:D项,“皇帝下诏书为他做了辩解”的分析有误。
答案:D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诣徽者,出则过秀。然秀母贱,嫡母宣氏不之礼。
(2)武帝惧不得立,问秀曰:“人有相否 ”因以奇表示之。
解析:(1)句注意“诣”“过”“不之礼”等的翻译,(2)句注意“立”“相”“以奇表示之”的翻译。
参考答案:(1)有客人拜访裴徽,出来后就去访问裴秀。可是裴秀的生母出身微贱,嫡母宣氏不能礼貌地对待她。
(2)武帝担心不能够被立为嗣子,就问裴秀说:“人有没有帝王之相呢 ”于是把自己奇特的外表展示给他看。
参考译文裴秀字季彦,是河东闻喜人。裴秀从小好学,有风度品行,八岁就能写文章。他的叔父裴徽很有名望,宾客很多。裴秀十几岁时,有客人拜访裴徽,出来后就去访问裴秀。可是裴秀的生母出身微贱,嫡母宣氏不能礼貌地对待她,宴客时曾叫她奉饮食,客人见到她都起身致意。裴秀的母亲说:“我这么微贱,(客人看得起)是因为我儿子的缘故啊!”宣氏得知后,才不再这么做。当时人们都称赞他说:“裴秀是青年中有领导才能的人。”
渡辽将军毌丘俭曾向大将军曹爽推荐裴秀,曹爽就任命裴秀为属官,后升任黄门侍郎。曹爽后来被诛杀,裴秀因为是他的旧属被罢官。不久,裴秀出任廷尉正,文帝时任安东及卫将军司马,有关军国大事的意见,多被采纳。文帝讨伐诸葛诞时,裴秀和尚书仆射陈泰、黄门侍郎钟会都以行台的身份随从文帝,出谋划策。魏咸熙初年,改革法制官署。当时荀负责制定礼仪,贾充制定法律,裴秀负责改革官制。裴秀建议分爵位为五等,自骑督以上六百多人都受封。
当初,文帝还未定继承人时,曾经倾向于舞阳侯攸。武帝担心不能够被立为嗣子,就问裴秀说:“人有没有帝王之相呢 ”于是把自己奇特的外表展示给他看。裴秀后来就对文帝说:“中抚军名望很盛,仪表不凡,本不是当臣子的相貌。”从此世子才定下来了。武帝登王位后,授裴秀为尚书令、右光禄大夫。武帝接受禅让即位后,给裴秀加官左光禄大夫,封为钜鹿郡公,封地三千户。
当时安远护军郝诩给老朋友的信中说:“我与尚书令裴秀相识,盼望他给我好处。”有官吏上奏皇帝免除裴秀的官,皇帝下诏说:“不能让人不来打我的主意,这是古人也难办的。涉及人和人的关系,这是郝诩的罪过,哪里是尚书令能防止的呢!还是不必追问了。”司隶校尉李憙又上奏说,骑都尉刘尚给尚书令裴秀占据官府田地,请求禁止裴秀。皇帝又下诏书表示裴秀辅佐朝廷政事,于王室有功,不能因有小毛病就淹没了大功德,需要追究刘尚的罪,不必禁止裴秀。
裴秀的儒学学识深厚、见闻广博,并且关心国家大事,总体汇纳言官的意见,所做的裁决没有违背礼教之处。又因职务是地方官,认为《禹贡》书中的山川地名,自古以来时间长了,多有改变。后世说法中有的牵强附会,就逐渐搞不清了。于是裴秀查阅过去的文献,有不确实的就不用,只有古代名称而现在没有的,都一一加以注明。撰著《禹贡地域图》十八篇,上奏皇帝,由秘书省收藏。他的序文中写道:“绘制地图的原则有六条。第一,叫作分率(比例尺);第二,叫作准望(方位);第三,叫作道里(路程)。第四,叫作高下(高取下);第五,叫作方邪(方取斜);第六,叫作迂直(迂取直),这后三条原则要因地制宜,用来校正地表平坦或险峻的差异。”裴秀曾经创建朝廷礼仪,制定很多刑律法规,朝廷多数照办,当作旧制。他在位四年,是当代名公。本来服用寒食散,应该喝热酒,但他喝了冷酒,不幸于泰始七年逝世,终年四十八岁。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题。(导学号50810028)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 ”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B.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C.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D.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解析:此题可通过对语句的结构分析断开。如“己虽能,仍就……,己虽多,仍就……”“内……外……”“中……容……”。
答案:C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高第”,优秀。
B.男爵,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中的最后一个等级。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
C.祭酒,古代官职名。晋武帝时始设,以后历代多沿用,掌管朝廷祭祀的礼仪和接待外国使节。
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的说法。“致”,送还,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解析:祭酒,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答案:C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颖达,八岁就从师学习,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士的辩论中,他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
B.孔颖达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首先概括了孔子那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具体解释了各句的意思,接着进一步把道理引入执政治国的事情中。
C.孔颖达奉皇太子命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宗知道他多次直言批评太子过失,下诏褒扬他,并拜他为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
D.孔颖达等人撰著《五经》义训的百余篇文章,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
解析:“下诏褒扬”是帝幸太学观释菜一事中孔颖达上《释奠颂》后的事。“拜他为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都在此事之前。
答案:C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
(2)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
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是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阴”,暗地里;“匿”,躲藏;“据”,占据;“恃”,依仗;“肆”,放纵;“乖”,背离。
参考答案:(1)名师名儒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
(2)如果那人凭借至尊的地位,炫耀聪明,依仗才能而肆意行事,那就会上下不能通达,君臣之道互相背离。
参考译文孔颖达,字仲达,是冀州衡水人。八岁就从师学习,一天能够诵记千余言,还能默读熟记《三礼义宗》。长大以后,通晓服氏的《春秋传》,郑氏的《尚书》《诗经》《礼记》,王氏的《易经》,擅长写文章,精通推算岁时节候的方法。曾去拜访同郡的刘焯,刘焯名重海内,起初对他不很礼遇,当他提出疑问请教后,刘焯就非常敬畏佩服他了。
隋朝大业初年,考中明经高等,授任河内郡博士。隋炀帝把天下儒官召集到东都,下诏国子秘书学士参与议论,孔颖达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名师名儒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补任太学助教。隋朝末动乱,他到虎牢去避难。
太宗平定洛阳,授任他为文学馆学士,升任为国子博士。贞观初年,封曲阜县男爵,转任给事中。当时太宗刚刚即位,孔颖达几次进献忠言。太宗问他:“孔子称许的‘有才能的人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的人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才能却像没有才能一样,知识渊博却像知识贫乏一样’,说的是什么意思 ”他回答说:“这是圣人教导人们谦虚而已。自己虽然有才能,仍能向没有才能的人去请教自己所不能的事情;自己虽然知识很多,仍能从知识少的人那里获取自己所不懂的知识。内心有道,外表好像没有一样;里面虽然充实,表面就像空虚一样。不只是平民应该如此,国君的品德也是这样。所以《易经》上说‘在蒙昧中默养正道’‘隐蔽聪明来治理百姓’。如果那人凭借至尊的地位,炫耀聪明,依仗才能而肆意行事,那就会上下不能通达,君臣之道互相背离。自古以来,没有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灭亡的。”太宗称赞他讲得好。授国子司业,过了一年多,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孔颖达和诸儒一起商议历法和明堂礼仪之事,大多采用他的意见。因为议论撰著有功,加授散骑常侍,赐予子爵。
皇太子命令孔颖达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宗知道他多次直言批评太子的过失,赐给他黄金一斤、绢一百匹。过了很久,拜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太宗亲临太学参观学生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典礼,命令孔颖达讲经,讲经结束,进献《释奠颂》,太宗下诏表扬他。后来太子稍有不遵法度的行为,孔颖达就直言批评不止,乳夫人说:“太子已经长大了,不应该屡次当面批评他。”他回答说:“我蒙受国家厚恩,即使死了也不遗憾。”还是常来恳切规劝。后来退休了,去世后,陪葬昭陵,追赠太常卿,谥号为“宪”。
当初,孔颖达和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奉诏著《五经》义训共百余篇,号为《义赞》,皇帝下诏改为《正义》。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皇帝下诏又命令裁定此书,事情没有完成。永徽二年,高宗下诏令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博士考核订正此书,这时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最终加以增删,此书才颁行天下。